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高考录取工作结束之后,很多人都会不高兴,名落孙山者因为没大学可读而不高兴,金榜题名者又因为对专业不满意而不高兴。那么,对专业满不满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眼里,就业好、前途好才是硬道理。而且,在学生和家长之间还存在矛盾,比如说学生喜欢的家长觉得不怎么样,而家长认为有着大好前途的学生却不喜欢。
其实,选专业这事儿本来挺简单的,现在是越弄越复杂。父母与孩子同时满意实在是太难,很多时候二者的选择是相冲的。拿我自己来讲,高中的时候身为一个“文学青年”,我的梦想就是读中文系,但心里知道这是不可能,本来当初读文科就逆了父母的意,现在上大学选专业自然就别想“自由婚姻”了。于是我自觉地选择了新闻系,也算是个折中。有意思的是,几年读下来,我现在居然觉得当初不读中文系或许是对的。
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家长掺和进来,嘴里他们只是帮我们参考,但参考归参考,最后这参考的答案却难免变成了我们的标准答案。到头来,自然是闹得每个人都不愉快,金榜题名的快乐都给抹杀掉了。其实,我觉得选专业这事儿,到底是怎么选,什么时候选,真的应该因人而异。下面我们说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类型,供以后大家选专业的时候“对号入座”。
非君不娶型
这种人其实还蛮多的,就是下定决心要读某个专业,谁也劝不住。我就见过好几个这样的同学,为了读上自己喜欢的专业,宁愿放弃一本而选择了二本。这种人目标感都很强,父母最好别劝,说实话劝了也是白费力。你要跟他死较劲,估计又是一场“家庭暴力”,反目都有可能。就算性情温顺的最后屈从的,几年后要是混不好,他们可能会恨你。
对于这种人来讲,啥时候选专业其实并不重要。填志愿的时候选,还是大学入学之后过了半年一年再选,好像对于他们来讲没什么吸引力。关键是要读上自己心仪的专业。所以有时候因为分数的关系,他们抱憾没有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进了大学他们一门心思琢磨的也是怎么样换专业。
斤斤计较墅
什么是斤斤计较型呢?这种人估计上辈子是折翼的天使,搁啥啥不满意。他们可能在进大学之前心仪了某个专业,进大学之后又开始频繁地换专业。总之,好像啥专业他都要试试看,啥专业他都不能满意。这种也是极品,也是少数,比如大四还在想着换个别的专业的人。
估计这种人就是传说中的完美主义者,或者是“花心大萝卜”,挑了一路还觉着最香的在后边,总之人家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其实,选择太多有时候真的不是什么好事,不过有人喜欢一辈子都做作,倒也乐在其中。
很傻很天真型
现在,有学校推出入学之后再选专业的政策,就是为了这群傻孩子谋福利的。他们在高中的时候一心想的是考个好分数,至于读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真的是没底。因为很多的好孩子是不太明白大学是怎么回事的,也不明白每个专业是咋个情况。
这种孩子特别容易受家长左右,填志愿甚至可以让家长代劳。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自己的爱好,不关心自己的未来。只是作为好孩子,从小就不善于自己做决定。那如果可以到大学之后再选专业,对于他们来讲真是一件功德事。让他们先缓口气,再选择自己的路吧。
随遇而安型
这种人跟那斤斤计较型刚好相反,可能是另一型号的折翼天使。他们对专业是全无所谓的,分到哪就是哪儿。然后呢,填志愿填得焦头烂额的反而是他们的家长。孩子的态度是——都行。我曾经问过几个大学的同学为什么选现在的专业,他们都能很淡然地说,只有这个专业招就选了。再往下问,想不想转专业?对方会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转呢?
别小看这种人,其实是熟读老庄,大智若愚型。你若是在大学里走了一遭就会发现,专业有时候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要紧。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讲,在新闻机构实习的除了新闻专业的之外,啥专业的都有,比如机械制造什么的。一问为什么,原来是大学里参加了记者团爱上了新闻这个行业。
可见是不是科班出身真的不重要,关键是自己真的有三把斧头才行。我从来不觉得一个科班与非科班的PK,前者就胜算会大一些。于是选专业有时候看起来真的是瞎折腾,那些为了某某专业誓死不从的人其实还没长大。真正适合你的专业适合你的工作,可能到了大学毕业你也未必能找到。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好了,大概就说这么多。我个人的意见是:选什么专业真的没那么重要。但若孩子有主观愿望,家长一定不能阻拦:部分家长甚至学生对某些专业有偏见,比如哲学、农学类等等,我可以理解,但个人觉得有时候喜欢就可以试试看:有时候一认真你就输了,但从头就不认真那你已经输了。
编辑 梁宇清
其实,选专业这事儿本来挺简单的,现在是越弄越复杂。父母与孩子同时满意实在是太难,很多时候二者的选择是相冲的。拿我自己来讲,高中的时候身为一个“文学青年”,我的梦想就是读中文系,但心里知道这是不可能,本来当初读文科就逆了父母的意,现在上大学选专业自然就别想“自由婚姻”了。于是我自觉地选择了新闻系,也算是个折中。有意思的是,几年读下来,我现在居然觉得当初不读中文系或许是对的。
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家长掺和进来,嘴里他们只是帮我们参考,但参考归参考,最后这参考的答案却难免变成了我们的标准答案。到头来,自然是闹得每个人都不愉快,金榜题名的快乐都给抹杀掉了。其实,我觉得选专业这事儿,到底是怎么选,什么时候选,真的应该因人而异。下面我们说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类型,供以后大家选专业的时候“对号入座”。
非君不娶型
这种人其实还蛮多的,就是下定决心要读某个专业,谁也劝不住。我就见过好几个这样的同学,为了读上自己喜欢的专业,宁愿放弃一本而选择了二本。这种人目标感都很强,父母最好别劝,说实话劝了也是白费力。你要跟他死较劲,估计又是一场“家庭暴力”,反目都有可能。就算性情温顺的最后屈从的,几年后要是混不好,他们可能会恨你。
对于这种人来讲,啥时候选专业其实并不重要。填志愿的时候选,还是大学入学之后过了半年一年再选,好像对于他们来讲没什么吸引力。关键是要读上自己心仪的专业。所以有时候因为分数的关系,他们抱憾没有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进了大学他们一门心思琢磨的也是怎么样换专业。
斤斤计较墅
什么是斤斤计较型呢?这种人估计上辈子是折翼的天使,搁啥啥不满意。他们可能在进大学之前心仪了某个专业,进大学之后又开始频繁地换专业。总之,好像啥专业他都要试试看,啥专业他都不能满意。这种也是极品,也是少数,比如大四还在想着换个别的专业的人。
估计这种人就是传说中的完美主义者,或者是“花心大萝卜”,挑了一路还觉着最香的在后边,总之人家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其实,选择太多有时候真的不是什么好事,不过有人喜欢一辈子都做作,倒也乐在其中。
很傻很天真型
现在,有学校推出入学之后再选专业的政策,就是为了这群傻孩子谋福利的。他们在高中的时候一心想的是考个好分数,至于读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真的是没底。因为很多的好孩子是不太明白大学是怎么回事的,也不明白每个专业是咋个情况。
这种孩子特别容易受家长左右,填志愿甚至可以让家长代劳。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自己的爱好,不关心自己的未来。只是作为好孩子,从小就不善于自己做决定。那如果可以到大学之后再选专业,对于他们来讲真是一件功德事。让他们先缓口气,再选择自己的路吧。
随遇而安型
这种人跟那斤斤计较型刚好相反,可能是另一型号的折翼天使。他们对专业是全无所谓的,分到哪就是哪儿。然后呢,填志愿填得焦头烂额的反而是他们的家长。孩子的态度是——都行。我曾经问过几个大学的同学为什么选现在的专业,他们都能很淡然地说,只有这个专业招就选了。再往下问,想不想转专业?对方会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转呢?
别小看这种人,其实是熟读老庄,大智若愚型。你若是在大学里走了一遭就会发现,专业有时候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要紧。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讲,在新闻机构实习的除了新闻专业的之外,啥专业的都有,比如机械制造什么的。一问为什么,原来是大学里参加了记者团爱上了新闻这个行业。
可见是不是科班出身真的不重要,关键是自己真的有三把斧头才行。我从来不觉得一个科班与非科班的PK,前者就胜算会大一些。于是选专业有时候看起来真的是瞎折腾,那些为了某某专业誓死不从的人其实还没长大。真正适合你的专业适合你的工作,可能到了大学毕业你也未必能找到。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好了,大概就说这么多。我个人的意见是:选什么专业真的没那么重要。但若孩子有主观愿望,家长一定不能阻拦:部分家长甚至学生对某些专业有偏见,比如哲学、农学类等等,我可以理解,但个人觉得有时候喜欢就可以试试看:有时候一认真你就输了,但从头就不认真那你已经输了。
编辑 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