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主要模块,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标准对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显要求,因此,本文从语文课程要求出发,结合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对阅读教学的作用进行阐述,并结合案例分析阅读教学途径,以期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提供建议。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课程改革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1-0072-02
引言
有人说:“阅读是心灵的旅行。”的确,阅读是不断汲取养分的过程,而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一个人终身受益。在小学阶段,阅读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必要环节,课程标准也针对阅读教学对学生的素养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即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基于此,教师应从多方面分析阅读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针对性做出教学指导。
一、学生阅读方法的养成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基础素质教育有了最新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堂知识,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课堂阅读模式,让学生能够高效地进行课堂阅读,进一步掌握课堂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文章进行课后拓展,加深学生在课堂阅读的过程当中所掌握的知识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利用一些知识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使学生能够逐渐感受到课堂阅读的魅力,让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阅读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使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当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而在学生阅读过程当中教师要让学生逐渐掌握良好的阅读方式。
(一)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积累
一篇好文章的基础就是优美的词语以及句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词汇量,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当中得心应手,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有目的地使学生将一些优美的词句抄录下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有效积累知识点,加强阅读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锻炼自身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
(三)引导学生形成搜集素材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加强学生在写作学习当中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写作技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搜集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阅读学习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交流,互相交换所收集来的素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利用阅读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之间是有紧密关联的,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当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有效吸收阅读当中的知识内容,通过写作的方式,将知识点运用起来。通过教学,我们发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阅读学习过程当中,能够有效地运用知识语言进行写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使学生能够应用写作材料,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因思维能力不强,在面对一些写作题目之后,无法整理出有效的写作头绪,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量不足,对知识素材的掌握不够全面,导致了写作难以下笔。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步的增强自己对写作素材的掌握,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学生对素材的搜集,可以通过一些图片,风景声音等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欲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针对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对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详细的观察,并在教学活动当中结合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教学,正确地引导学生能够进行阅读教学以及语文实践活动。为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充足独立的思考空间以及阅读时间。在进行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喜欢的阅读类型以及风格都有不同,根據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阅读风格,有效地引导学生展开良好的课堂学习,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发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明确对学生的教学目标,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针对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另外,教师还可以依据情境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的情况下,给学生丰富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利用情境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情境教学模式,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以及阅读学习效率。当学生进入到阅读情境过程当中,能够对阅读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当中,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课件以及生活中的故事等,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故事背景以及故事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 五、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学生阅读的前提,而阅读也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指导中,提炼并讲解生字、生词、语言修辞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汉语语感,为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及自助表达做好准备。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饱受诟病,这使得一些原本对“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把握十足的教师开始动摇,在随文阅读中如何确定“必要的语文知识”,如何教授“必要的语文知识”则陷入误区。针对此,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应对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含义、类型准确把握,一方面注重言传知识的教授,即结合阅读过程讲解字词、语言表达方式、文本结构等等,让学生在阐述中积累语文知识;另一方面注重意会知识的渗透,用“可意会不可言说”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六、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阅读是输入、积累的过程,无论是在日常交流,还是在文字表述中,丰富的语言素材,准确的叙述方法都是一个人良好语言素养的重要体现。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积累与吸收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小学生在日常交流、文字表述中常常出现词不达意、语言苍白、口齿笨拙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阅读积累不足,其头脑中存储的感性材料稀少有限,只能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由此可见,阅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而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从学生语言发展的角度对阅读过程加以指导,例如在《秋天的图画》的阅读指导中,教师提炼的好词佳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蹈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启发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并安排背诵任务,让学生在咀嚼与记忆中初步体会语言表达规律。
七、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熟练的语言技能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需要掌握诸多语言技能, 如查字典、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等,这些技能在阅读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所谓“熟能生巧”,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能力,而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段,在阅读指导中循序渐进地渗透、训练语言技能,利用文本情境缓解对技巧训练的抵触,促使学生实现从技能到能力的过渡。例如教师可以依托课内文本中的生字指导学生查字典的不同方法,并在阅读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拼音法、偏旁部首法解决生字、生词的阻碍,进而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再如教师可以根据读写结合的理念,根据文本阅读为学生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仿写、扩写、续写等方式形成自我表达,提升语言表达技能。
八、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阅读是一种对于学生发展终身有益的习惯,教师在教学指导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渗透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能力,并逐渐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习惯养成的萌芽阶段,良好的习惯引导能够让学生思想层面产生深深的烙印,并在未来的学习中自觉保持习惯。但是,从当前小学生的阅读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是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展开阅读,不仅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更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注重对阅读过程的构建,采用多元化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进而循序渐进,从阅读行为逐渐发展为阅读习惯。
九、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
良好的言行举止是学生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灵活的语言技巧,更能够结合相应的语言环境分析语言的应用。汉语言博大精深,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呈现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是一个人良好言行举止的重要体现,而阅读则是塑造这种素养的有效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可以结合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对个人的言行举止进行设计。例如在《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组织学生编创课本剧,营造表演情境,并设计晏子以及楚国国王、大臣的对话,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体会语言的力量,感受晏子不卑不亢的品格,进而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对自我的言行举止形成启发。
十、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
在教育教学发展新形势下,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模块,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接触到多元文化,体会到丰富的人文情感,感知到正确的审美价值。基于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从阅读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文字的引导、文化的熏陶中构筑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例如在《落花生》一课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从花生到人,理解人应该具备的高贵品质;在《丝绸之路》的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文字中品读我国古代文化发展与传播的历程,同时丰富阅读材料,为学生讲解“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促使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中,感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而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阶段,良好的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的必要条件。阅读的积累以及阅读习惯的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充分认识阅读对于学生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需要设计阅读策略,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促使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熏陶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延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阅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04.
[2]李映满.阅读教学在小學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32):112.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课程改革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1-0072-02
引言
有人说:“阅读是心灵的旅行。”的确,阅读是不断汲取养分的过程,而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一个人终身受益。在小学阶段,阅读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必要环节,课程标准也针对阅读教学对学生的素养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即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基于此,教师应从多方面分析阅读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针对性做出教学指导。
一、学生阅读方法的养成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基础素质教育有了最新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堂知识,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课堂阅读模式,让学生能够高效地进行课堂阅读,进一步掌握课堂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文章进行课后拓展,加深学生在课堂阅读的过程当中所掌握的知识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利用一些知识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使学生能够逐渐感受到课堂阅读的魅力,让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阅读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使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当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而在学生阅读过程当中教师要让学生逐渐掌握良好的阅读方式。
(一)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积累
一篇好文章的基础就是优美的词语以及句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词汇量,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当中得心应手,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有目的地使学生将一些优美的词句抄录下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有效积累知识点,加强阅读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锻炼自身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
(三)引导学生形成搜集素材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加强学生在写作学习当中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写作技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搜集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阅读学习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交流,互相交换所收集来的素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利用阅读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之间是有紧密关联的,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当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有效吸收阅读当中的知识内容,通过写作的方式,将知识点运用起来。通过教学,我们发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阅读学习过程当中,能够有效地运用知识语言进行写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使学生能够应用写作材料,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因思维能力不强,在面对一些写作题目之后,无法整理出有效的写作头绪,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量不足,对知识素材的掌握不够全面,导致了写作难以下笔。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步的增强自己对写作素材的掌握,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学生对素材的搜集,可以通过一些图片,风景声音等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欲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针对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对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详细的观察,并在教学活动当中结合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教学,正确地引导学生能够进行阅读教学以及语文实践活动。为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充足独立的思考空间以及阅读时间。在进行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喜欢的阅读类型以及风格都有不同,根據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阅读风格,有效地引导学生展开良好的课堂学习,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发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明确对学生的教学目标,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针对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另外,教师还可以依据情境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的情况下,给学生丰富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利用情境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情境教学模式,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以及阅读学习效率。当学生进入到阅读情境过程当中,能够对阅读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当中,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课件以及生活中的故事等,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故事背景以及故事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 五、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学生阅读的前提,而阅读也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指导中,提炼并讲解生字、生词、语言修辞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汉语语感,为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及自助表达做好准备。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饱受诟病,这使得一些原本对“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把握十足的教师开始动摇,在随文阅读中如何确定“必要的语文知识”,如何教授“必要的语文知识”则陷入误区。针对此,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应对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含义、类型准确把握,一方面注重言传知识的教授,即结合阅读过程讲解字词、语言表达方式、文本结构等等,让学生在阐述中积累语文知识;另一方面注重意会知识的渗透,用“可意会不可言说”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六、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阅读是输入、积累的过程,无论是在日常交流,还是在文字表述中,丰富的语言素材,准确的叙述方法都是一个人良好语言素养的重要体现。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积累与吸收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小学生在日常交流、文字表述中常常出现词不达意、语言苍白、口齿笨拙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阅读积累不足,其头脑中存储的感性材料稀少有限,只能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由此可见,阅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而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从学生语言发展的角度对阅读过程加以指导,例如在《秋天的图画》的阅读指导中,教师提炼的好词佳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蹈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启发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并安排背诵任务,让学生在咀嚼与记忆中初步体会语言表达规律。
七、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熟练的语言技能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需要掌握诸多语言技能, 如查字典、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等,这些技能在阅读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所谓“熟能生巧”,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能力,而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段,在阅读指导中循序渐进地渗透、训练语言技能,利用文本情境缓解对技巧训练的抵触,促使学生实现从技能到能力的过渡。例如教师可以依托课内文本中的生字指导学生查字典的不同方法,并在阅读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拼音法、偏旁部首法解决生字、生词的阻碍,进而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再如教师可以根据读写结合的理念,根据文本阅读为学生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仿写、扩写、续写等方式形成自我表达,提升语言表达技能。
八、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阅读是一种对于学生发展终身有益的习惯,教师在教学指导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渗透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能力,并逐渐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习惯养成的萌芽阶段,良好的习惯引导能够让学生思想层面产生深深的烙印,并在未来的学习中自觉保持习惯。但是,从当前小学生的阅读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是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展开阅读,不仅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更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注重对阅读过程的构建,采用多元化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进而循序渐进,从阅读行为逐渐发展为阅读习惯。
九、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
良好的言行举止是学生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灵活的语言技巧,更能够结合相应的语言环境分析语言的应用。汉语言博大精深,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呈现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是一个人良好言行举止的重要体现,而阅读则是塑造这种素养的有效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可以结合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对个人的言行举止进行设计。例如在《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组织学生编创课本剧,营造表演情境,并设计晏子以及楚国国王、大臣的对话,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体会语言的力量,感受晏子不卑不亢的品格,进而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对自我的言行举止形成启发。
十、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
在教育教学发展新形势下,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模块,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接触到多元文化,体会到丰富的人文情感,感知到正确的审美价值。基于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从阅读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文字的引导、文化的熏陶中构筑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例如在《落花生》一课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从花生到人,理解人应该具备的高贵品质;在《丝绸之路》的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文字中品读我国古代文化发展与传播的历程,同时丰富阅读材料,为学生讲解“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促使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中,感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而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阶段,良好的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的必要条件。阅读的积累以及阅读习惯的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充分认识阅读对于学生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需要设计阅读策略,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促使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熏陶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延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阅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04.
[2]李映满.阅读教学在小學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3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