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反映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286237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紫砂壶是用得天独厚的五色土制成的,历代艺人以大自然为创作源泉,吸收了其它传统艺术的造型风格,认真探究,细心揣摩,并精心设计了不计其数造型各异的陶瓷器皿,孕育了紫砂壶艺的独特风格。紫砂艺术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把传统文化的精魂熔铸于作品中,形成内在的生命力。在日趋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在壶艺创作时不仅应注重造型的设计,更应注重紫砂艺术的内在美。
  关键词 髹砂流云壶;紫砂;设计风格
  宜兴紫砂壶蕴涵着美好的精神愿望,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按照形式上的法则进行美的创造,表达出人们各式各样美好的愿望,其主题往往融入壶器的设计中,除了展示其形体美,还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心理不断地改变,紫砂壶的造型也不断地发展。现本文以紫砂“髹砂流云壶”为例(见图1),试从壶器的造型探究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1 紫砂“髹砂流云壶”的造型美
  紫砂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气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人不分古代还是现代,都向往美好的事物。紫砂壶寄托的美好寓意贯穿了整部中国古代装饰艺术史。造型是紫砂壶的根本,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时代风尚及审美心理。因此,考察紫砂壶的价值,首先应从壶器的造型入手:这样能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审美心理的真谛,对于考察紫砂壶的价值,以及把握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都十分必要。
  紫砂“髹砂流云壶”器型美观大方,壶盖和壶身成圆形。口盖微隆,更显空间感。壶盖上有圆柱钮,与壶身、壶盖相互衬托。细观此壶,壶身圆润而不臃肿,只觉颀长秀丽。耳形壶把自肩到底,自然而协调。壶嘴拱成三弯,流胥出自然,出水顺畅。嘴、把彼此协调,视觉效果极佳。一衲底收势稳妥,立地坦荡。紫砂“髹砂流云壶”无一处不显示出其古朴厚实的质感,器型简洁,无赘饰缠身,宁静淡泊,虽柔但不可摧也。此外,紫砂“髹砂流云壶”采用原矿紫泥,色泽古朴,用此壶饮茶,则能平心静气,顷刻间荡涤内心的尘埃。
  2 紫砂“髹砂流云壶”的线条美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间有一点很不相同,中国艺术非常重视线条的运用,无论雕塑、绘画、书法还是建筑。米开朗基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塑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不会坏,因为他们的雕塑立足于团块。然而,在中国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中国的艺术家们特别重视线条,这可以在汉代的玉雕、初唐佛教造像的衣褶和大量的浮雕作品中得到印证——它们不注重立体性,而注意线条的流动。尤其在中国产生了纯粹的线条艺术——书法,则更说明了线条在中国人审美心理上占据的重要地位。线条在紫砂“髹砂流云壶”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那么紫砂“髹砂流云壶”的线条有哪些特征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简约,二是变化。第一,简约就是指线条是最简洁、凝练的艺术表现手段,这与人类的艺术创作的发展过程有关。人类在认识世界和艺术化重现的过程中,如难以用繁缛的语言或其他手段准确反映时,往往采取一种抽象化概括的模糊手段,于是才有了最简约的线条。古人认为愈是简约的线条愈能容纳复杂的内涵。正是这种简约而包容的特征,为此款紫砂“髹砂流云壶”提供了无限寄托丰富感情的空间,也提供了无限自由思考的空间。第二,变化也是紫砂“髹砂流云壶”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说简约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观,那么线条的变化又使此壶具有了动态的审美效果。这款紫砂壶以“髹砂流云”为名,“流云”给人一种自由自在、行动自如的感觉;从壶的曲线来看,它不拘一格,妙趣横生,正如流云,予人无限美好的遐想。
  3 结 语
  紫砂“髹砂流云壶”突破了紫砂壶艺术的传统,是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紫砂陶艺的尝试。此壶将形体结构的各部分融于整体,获得面、体、形与空间的和谐,同时形成线与面的变化、协调、统一。线条处理静中寓动,清晰挺秀,流与把所形成的虚空间与壶的实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巧妙地勾勒出壶的轮廓美和韵律美。细细解读紫砂“髹砂流云壶”的造型语言,它在空间与实体的强烈对比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表达着无数的信息,用古人之规矩抒发自己之性靈,在文化艺术的传承中乘风破浪、独立潮头,无疑已经成为当代经典。
  参 考 文 献
  [1]惠彦渊.试论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相互作用[J].艺术科技.2013(01):4-5.
  [2]许燕.时代风尚与审美心理的反映——从紫砂“灵芝供春壶”谈起[J].江苏陶瓷.2014(05):36.
其他文献
紫砂艺术富有无穷妙趣,作为一种手工艺形式,它更是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传递着壶与人交流、共鸣的情愫。与此同时,在漫长的岁月发展历程中,紫砂壶又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成为文化的延续与表现形式,赋予紫砂艺术本身以无穷的文化魅力。对于壶艺创作而言,一把壶的文化性能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其区别于一般粗陶壶器的根本所在,因此,恰到好处地设计、权衡、渗透文化内容也成为创作的必然途径,同时,形式上的构造与配合也将起到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似有若无的简约中,蕴含“言有尽、意无穷”的隽永。故而,这组“西施对壶”造型简约、毫无装饰,仅凭柔和流畅的线条,模拟相濡以沫的神韵,在寓情寓意中自有大爱。  关键词 紫砂;西施对壶;创作  紫砂壶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实用品,既能用于生活,又能装饰生活,还能陶冶性情,可称为“气质工艺品”。运用点、线、面可组合正方、长方、扁方、六方、八方、椎形、菱形、楞形、悬胆、张肩、方圆等造型,轮廓不一、变
期刊
壶里有乾坤,香茗细入喉。紫砂壶的诞生与中国茶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正是中国人崇尚饮茶的习俗,才使得各种茶器得以发展和延续,使得紫砂壶能从中脱颖而出。茶与壶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用紫砂壶泡茶,更能够品味到茶的情感和甘润。  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茶文化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这其中更不乏许多爱茶文士的开拓和推广,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中国茶才被赋予丰富的作用、内涵和价值。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陆羽就是其中最为著名
期刊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与装饰可以包容天下万物,从世间的某一场景,或读一首诗,或赏一幅画,或阅读前人的艺术摘记,有感于心,就都可以与紫砂壶的设计创作紧密联系起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唐人刘禹锡有诗描述秋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豪兴勃发,感染了读者,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是写秋天的景象,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河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期刊
渔,《辞海》解释为捕鱼。《史记·货殖列传》:“舜,渔于雷泽” 。这一记载说明,渔,即捕鱼,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像舜这样的圣人也曾以捕鱼为业。关于渔的艺术形象可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的彩陶盆、罐上,就出现彩绘的渔纹,有张口翘首互相追逐的大鱼,有并排游动的小鱼。艺术创作是从人们生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在半坡彩陶上绘制的人面纹的两侧绘有鱼形,说明先人们已把捕鱼作为人类生存的手段之一,是那时候人
期刊
宜兴紫砂有着“世界名陶”的美誉,紫砂壶更是冠绝于世。明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明末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亦说道:“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烫气。”自古以来,世人给予了紫砂壶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其泡茶的实用价值,亦对其内在文化价值予以了赞赏。  紫砂文化可以说是与茶文化一脉相承而来,因此,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紫砂艺人在进行壶艺创作
期刊
人类发明陶瓷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但到19世纪,陶瓷还一直仅被用做盛放物料的容器和特殊的装饰品或艺术品,人们对陶瓷材料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形状、颜色、光泽等方面。其实陶瓷材料除了可制造成漂亮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艺术品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优良性能。如今,电绝缘瓷、电子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等都已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材料学专用名词。然而,热学陶瓷似乎还较少被大众如此称呼。所谓热学陶瓷,即可定义为具有显著热物理
期刊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珍贵无比的紫砂泥造就了宜兴紫砂辉煌的历史,也促成了人们品茗赏壶的生活雅趣。紫砂壶是陶瓷艺术门类中极富特性的一种,有“东方明珠,华夏瑰宝”的美誉,它不施釉,完全以水到渠成的造型装饰来实现艺术效果,对技艺的要求极高,它包罗万象,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露出高雅的文化气息。  紫砂壶“三羊开泰”(见图1)通过简洁而不失美感的造型,相得益彰的羊纹装饰,传递出深厚的
期刊
宜兴紫砂闻名天下,其起源于宋,成熟于明、清,发展至今可谓独树一帜。在陶瓷艺术中,紫砂是一个特殊的品种,它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艺术风格,是一种实用与美高度融合、妙不可言的特殊手工艺品。紫砂壶以简练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安详恬静之态,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林,深受大众的青睐。  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与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紫砂壶由
期刊
韩小虎  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无锡市、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均陶)  《江苏美术史》、《江苏民间艺术史研究》特约研究员  编者语:韩小虎,1950年生于江苏宜兴,艺名一指,艺室号“指艺斋”。1966年进宜兴均陶工艺厂,师承民间堆花艺人李士勋、杨耀生。1974年开始独立从事均陶堆花工作,1979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由名师张守智、潘春芳指导。从艺50年来在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