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夸美纽斯也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得知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校提出了小组合作的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班成了试验班,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误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进行改进。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
(一)分工不到位
在日常的教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号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于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二)合作不充分
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就提出问题叽叽喳喳讨论时,教师要么倒背双手,鹤立鸡群般踱来踱去,要么象征性地这一组插一言,那一组提一句,只待预先设定此环节所花时间一到,便命令交流。结果,出现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各自作答,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意见交融淌出的活水便草草收场。有的学生乘机开小差,说空话。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
(三)合作不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并不在乎小组活动的过程。因此,只不过有人能够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小组就能顺利过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小组中只有一个人认真完成任务,其他组员都不参与也没有关系。对于一些不参与的学生来说,在独立完成任务时不认真更容易暴露,在小组的掩护下逃避学习责任倒是安全的。
(四)参与不均衡
我们班里分成了六个小组,每组五个同学,通过两个学期的实验我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二、采取的措施
针对发现的以上这些问题,根据我们班里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下面这些措施。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有效合作的重要前提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我把班里的的三十个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充分合作,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又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帮扶内容应含盖思想、品德、纪律和学习等各个方面,互帮互学,互相促进,相互提高。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探究能力、参与意识和团体意识。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组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小组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上《统计》这一课时,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 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 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成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3.共同参与,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适当,适量。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简洁性,明确性;对于复杂的问题,要分解为多个小问题,让学生逐层递进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同时,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探求物理学习的规律,总结学习方法,迁移生成,举一反三。自学,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自主课堂的一种体现,但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容忽视,提出问题就可以作为教师引导的一种方法,以问题的提出,学生自学,分析,解决,生成新的知识为线索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一种有效途径。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但是,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学校提出了小组合作的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班成了试验班,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误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进行改进。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
(一)分工不到位
在日常的教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号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于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二)合作不充分
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就提出问题叽叽喳喳讨论时,教师要么倒背双手,鹤立鸡群般踱来踱去,要么象征性地这一组插一言,那一组提一句,只待预先设定此环节所花时间一到,便命令交流。结果,出现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各自作答,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意见交融淌出的活水便草草收场。有的学生乘机开小差,说空话。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
(三)合作不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并不在乎小组活动的过程。因此,只不过有人能够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小组就能顺利过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小组中只有一个人认真完成任务,其他组员都不参与也没有关系。对于一些不参与的学生来说,在独立完成任务时不认真更容易暴露,在小组的掩护下逃避学习责任倒是安全的。
(四)参与不均衡
我们班里分成了六个小组,每组五个同学,通过两个学期的实验我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二、采取的措施
针对发现的以上这些问题,根据我们班里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下面这些措施。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有效合作的重要前提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我把班里的的三十个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充分合作,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又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帮扶内容应含盖思想、品德、纪律和学习等各个方面,互帮互学,互相促进,相互提高。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探究能力、参与意识和团体意识。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组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小组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上《统计》这一课时,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 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 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成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3.共同参与,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适当,适量。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简洁性,明确性;对于复杂的问题,要分解为多个小问题,让学生逐层递进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同时,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探求物理学习的规律,总结学习方法,迁移生成,举一反三。自学,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自主课堂的一种体现,但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容忽视,提出问题就可以作为教师引导的一种方法,以问题的提出,学生自学,分析,解决,生成新的知识为线索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一种有效途径。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但是,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