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中指出,真正的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最活跃的阶段,也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适应不良、强迫症状、对抗倾向等。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训练是一个新的内容和分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训练的是人的精神活动,即人的“心灵”。“心灵”是统帅整个机体、影响全部行动的重要部分。因此,任何心理训练方法的使用,必须首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体育成绩的提高。
根据这一原则,在进行训练时,不能采取消极的训练方法,即不能因心理训练给学生带来身心痛苦和损伤。对待心理训练,不能像做其他自然科学实验那样,不可采取“损坏”再恢复的办法进行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必须坚持科学原则,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尊严,从关心、爱护、发展学生体质、才智的立场出发,这是由心理训练这门新兴学科的特殊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体育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心理训练,训练前要仔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选择和运用训练手段,要耐心观察、记录和处理训练过程中的反应,以便及时巩固心理训练效果,防止发生副作用。心理训练是一项细致的科学试验工作,是塑造“心灵”的实验,事先必须对被试对象进行有关科学知识的教育,要有周密的计划和步骤,不能粗心大意,掉以轻心。
二、启发自觉,情理结合
坚持自觉原则,要求教师把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明确写进教育、教学计划及每一节体育课的教案中,并有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只有思想上重视,才能自觉地实施。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是一种自觉的和动态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自觉性,缺乏受辅动机,教师强行对他进行辅导,这种辅导会由于学生的不配合而毫无效果。强调被训练者自觉,决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的积极诱导,而是必须建立在被训练者需要的基础上。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心理发展尚不完善,心理活动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化快,可塑性大。在实施情理结合原则时,要求教师辅导既要有情感支持又要有理性指导。辅导过程首先是人际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发展迅速,他们尽管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但并不喜欢教师越俎代庖。因此,辅导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既注意情感交流,情绪的疏导,也要通过改变学生认知结构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注重个性特点,加强指导
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心理状态,使其达到最佳水平,以适应运动技术和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心理辅导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意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既能使学生共同发展,又能使学生的差异和独特性充分显示出来,所以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必须以学生的个体身心特征为依据,采取个体化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考虑每个人心理潜力,弥补心理缺陷,根据个体特点促使心理均衡发展。因此,在心理训练中应训练什么,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考虑个体现有的心理特征和基础。
四、结合运动实际,寓教于乐
体育与健康课的心理辅导工作要紧密配合教学大纲,而不能干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根据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形成得特点和规律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学、学得好、做得好。
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笔者还采取多种方式与途径,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学到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在体育课中,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类项目,通过游戏不但可以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活跃了上课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还可以在游戏中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另外,在课上、课下组织球类等小型竞赛活动,通过比赛,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勇于拼搏、互相尊重的精神,还可以加强学生正确对待胜利,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的教育。
五、持之以恒,长期发展
心理训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充分使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教师在组织教材时更要重视这一点。所以心理训练要充分渗透到每一节体育与健康课,在教学中正确培养和诱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正确的心理状态,什么是错误的心理状态。
中学时代是学生们整个人生中最重要、最闪光的一环,洋溢着青春气息,充满着希望之光;中学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长志气的时期,更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时期,良好的心理健康将使他们受益终生。只要体育教师在工作中能够认真思索,认真备课,勇于创新,将心理训练融入正常的体育与健康课当中,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训练是一个新的内容和分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训练的是人的精神活动,即人的“心灵”。“心灵”是统帅整个机体、影响全部行动的重要部分。因此,任何心理训练方法的使用,必须首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体育成绩的提高。
根据这一原则,在进行训练时,不能采取消极的训练方法,即不能因心理训练给学生带来身心痛苦和损伤。对待心理训练,不能像做其他自然科学实验那样,不可采取“损坏”再恢复的办法进行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必须坚持科学原则,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尊严,从关心、爱护、发展学生体质、才智的立场出发,这是由心理训练这门新兴学科的特殊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体育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心理训练,训练前要仔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选择和运用训练手段,要耐心观察、记录和处理训练过程中的反应,以便及时巩固心理训练效果,防止发生副作用。心理训练是一项细致的科学试验工作,是塑造“心灵”的实验,事先必须对被试对象进行有关科学知识的教育,要有周密的计划和步骤,不能粗心大意,掉以轻心。
二、启发自觉,情理结合
坚持自觉原则,要求教师把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明确写进教育、教学计划及每一节体育课的教案中,并有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只有思想上重视,才能自觉地实施。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是一种自觉的和动态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自觉性,缺乏受辅动机,教师强行对他进行辅导,这种辅导会由于学生的不配合而毫无效果。强调被训练者自觉,决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的积极诱导,而是必须建立在被训练者需要的基础上。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心理发展尚不完善,心理活动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化快,可塑性大。在实施情理结合原则时,要求教师辅导既要有情感支持又要有理性指导。辅导过程首先是人际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发展迅速,他们尽管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但并不喜欢教师越俎代庖。因此,辅导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既注意情感交流,情绪的疏导,也要通过改变学生认知结构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注重个性特点,加强指导
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心理状态,使其达到最佳水平,以适应运动技术和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心理辅导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意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既能使学生共同发展,又能使学生的差异和独特性充分显示出来,所以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必须以学生的个体身心特征为依据,采取个体化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考虑每个人心理潜力,弥补心理缺陷,根据个体特点促使心理均衡发展。因此,在心理训练中应训练什么,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考虑个体现有的心理特征和基础。
四、结合运动实际,寓教于乐
体育与健康课的心理辅导工作要紧密配合教学大纲,而不能干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根据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形成得特点和规律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学、学得好、做得好。
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笔者还采取多种方式与途径,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学到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在体育课中,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类项目,通过游戏不但可以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活跃了上课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还可以在游戏中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另外,在课上、课下组织球类等小型竞赛活动,通过比赛,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勇于拼搏、互相尊重的精神,还可以加强学生正确对待胜利,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的教育。
五、持之以恒,长期发展
心理训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充分使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教师在组织教材时更要重视这一点。所以心理训练要充分渗透到每一节体育与健康课,在教学中正确培养和诱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正确的心理状态,什么是错误的心理状态。
中学时代是学生们整个人生中最重要、最闪光的一环,洋溢着青春气息,充满着希望之光;中学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长志气的时期,更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时期,良好的心理健康将使他们受益终生。只要体育教师在工作中能够认真思索,认真备课,勇于创新,将心理训练融入正常的体育与健康课当中,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