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mgwj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中指出,真正的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最活跃的阶段,也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适应不良、强迫症状、对抗倾向等。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训练是一个新的内容和分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训练的是人的精神活动,即人的“心灵”。“心灵”是统帅整个机体、影响全部行动的重要部分。因此,任何心理训练方法的使用,必须首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体育成绩的提高。
  根据这一原则,在进行训练时,不能采取消极的训练方法,即不能因心理训练给学生带来身心痛苦和损伤。对待心理训练,不能像做其他自然科学实验那样,不可采取“损坏”再恢复的办法进行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必须坚持科学原则,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尊严,从关心、爱护、发展学生体质、才智的立场出发,这是由心理训练这门新兴学科的特殊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体育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心理训练,训练前要仔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选择和运用训练手段,要耐心观察、记录和处理训练过程中的反应,以便及时巩固心理训练效果,防止发生副作用。心理训练是一项细致的科学试验工作,是塑造“心灵”的实验,事先必须对被试对象进行有关科学知识的教育,要有周密的计划和步骤,不能粗心大意,掉以轻心。
  二、启发自觉,情理结合
  坚持自觉原则,要求教师把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明确写进教育、教学计划及每一节体育课的教案中,并有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只有思想上重视,才能自觉地实施。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是一种自觉的和动态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自觉性,缺乏受辅动机,教师强行对他进行辅导,这种辅导会由于学生的不配合而毫无效果。强调被训练者自觉,决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的积极诱导,而是必须建立在被训练者需要的基础上。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心理发展尚不完善,心理活动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化快,可塑性大。在实施情理结合原则时,要求教师辅导既要有情感支持又要有理性指导。辅导过程首先是人际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发展迅速,他们尽管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但并不喜欢教师越俎代庖。因此,辅导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既注意情感交流,情绪的疏导,也要通过改变学生认知结构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注重个性特点,加强指导
  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心理状态,使其达到最佳水平,以适应运动技术和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心理辅导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意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既能使学生共同发展,又能使学生的差异和独特性充分显示出来,所以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必须以学生的个体身心特征为依据,采取个体化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考虑每个人心理潜力,弥补心理缺陷,根据个体特点促使心理均衡发展。因此,在心理训练中应训练什么,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考虑个体现有的心理特征和基础。
  四、结合运动实际,寓教于乐
  体育与健康课的心理辅导工作要紧密配合教学大纲,而不能干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根据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形成得特点和规律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学、学得好、做得好。
  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笔者还采取多种方式与途径,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学到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在体育课中,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类项目,通过游戏不但可以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活跃了上课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还可以在游戏中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另外,在课上、课下组织球类等小型竞赛活动,通过比赛,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勇于拼搏、互相尊重的精神,还可以加强学生正确对待胜利,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的教育。
  五、持之以恒,长期发展
  心理训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充分使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教师在组织教材时更要重视这一点。所以心理训练要充分渗透到每一节体育与健康课,在教学中正确培养和诱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正确的心理状态,什么是错误的心理状态。
   中学时代是学生们整个人生中最重要、最闪光的一环,洋溢着青春气息,充满着希望之光;中学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长志气的时期,更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时期,良好的心理健康将使他们受益终生。只要体育教师在工作中能够认真思索,认真备课,勇于创新,将心理训练融入正常的体育与健康课当中,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  严谨的科学实验也证明,教师的期望对一个学生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人格铸造以及事业成功,都可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现根据教学实践,笔者作出如下分析:    一、期望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提出期望阶段,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提出期望首先要学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在变化,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班主任要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出发,对学生要有爱心,多一份耐心,给学生一点信心。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班主任就是家长。  一、规范班级制度,放手让学生管理  班级管理应该是民主与法制的结合。因此,我在努力营造班级民主气氛的同时,制定了详细的班级班规,使班级管理有法可依。班干部是连系班主任与
一、“识字”与“写字”分开,两者的任务要求不一致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5-6年级)学生认识汉字3000个,会写汉字2500个,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样的要求体现了基本的教育规律,即记忆的再认先于再现,易于再现。对于学生来说,把呈现在面前的字认出来,在记忆上属于再认;而要把它写出来则属于再现。再认比再现简单,先于再现出现。再现不但需要学生在再认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巩固,而且需要手部精细动作的大
稻盛和夫在创业初期,既负责管理、又负责研发,还负责营销。可当公司发展到100人以上时,他感到心力交瘁、苦不堪言,曾经梦想有多个分身可以到公司重要部门承担责任。于是,他把公司
记者:最近,《资源再生》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了2011年中国再生铝产业链发展论坛暨再生铝技术升级研修班,来的企业负责人不少,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都派出了代表参加,这个研修班至今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要信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力,坚持平等作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索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情境设置能让学生主动
未来20年内,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规模将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但并不是全世界都会参与其中。当你听到人们谈论未来的城市时代时,他们指的是崛起的亚洲,以及两个最能代表这个大都会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在课堂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创设优良的情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思维能力及学习的目标等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情境的创设需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