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打破就业困局

来源 :软件工程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_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生在中国的“奥肯悖论”
  
  法国《回声报》副主编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博士所著《当中国改变世界》一经推出,便成为欧洲人争相观读的畅销书。作者从一个欧洲人的视角向世界诠释了和平崛起的中国正改变着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作者表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既然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无法拨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迷雾,似乎只能归结为一条,就是全世界最丰富、最廉价的人力资源供应成就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然而,一边是年均逼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3亿人口超过1700美元的人均GDP;一边是超过2亿的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和2400万的城市在册失业人口,两个看起来似乎不应该同时发生的问题,却在向世界表明一个发展中经济帝国的自信与矛盾?可是,问题不止如此,每年近500万的大学毕业生和2300万人的高等教育规模本应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智力资源,与之形成强烈反衬的却是全国不足60%的大学生就业率!
  这些问题也许艾里克博士可以发现,但是却没有给予解释。到底经济增长与就业有没有关系?
  众所周知,“奥肯定律”给予了回答。1962年时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的经济学家奥肯为了研究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的关系,按照美国经济长期观察得到的经验事实,假定美国的失业率为4%时经济处于最大可能的产出水平,更高的社会失业产生于实际产出与经济的潜在产出间的差距,奥肯在用美国宏观数据计量后发现,当失业率高于4%时,失业率每下降1%,产出就增加3%。后人将奥肯的结果进行逆向解释,认为当社会失业率高于4%时,如果产出增加3%,则失业率将下降1%。这个3比1的比率,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国际上分析就业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依据一般来源于该定律。
  简单理解“奥肯定律”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反之,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体现出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替代关系。”但中国似乎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不能同时带来就业相应扩大的“奥肯悖论”现象,正如前文的数据显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发现失业率也在增长。
  统计资料表明,1985-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全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9.5%,而与此同时,登记失业率亦居高不下。可见,我国就业增长率并没有随GDP增长率同步增长,反而出现较大幅度降低现象。在国内外得到普遍认同的“奥肯定律”在这里为何失灵?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没有充分就业表明老百姓没有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加上我国的社会保证体系尚未完善和财政转移支付的“马太效应”,使得失业人员的社会经济地位每况愈下。有鉴于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增加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主要目标之一,同时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此外,千方百计推动大学生就业也成为各地政府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本应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香饽饽,却为何陷入踏破铁鞋、鏖战求职的尴尬困局?应该如何来解惑我国失业、尤其是大学生失业的矛盾局面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失衡,服务经济比重太低,2005年我国服务经济仅占GDP的35%左右,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经济学表现就是“奥肯定律”似乎不灵了,国内甚至有学者质疑“奥肯定律”。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来看,服务经济比重都在75%左右,而且服务经济创造的就业机会比重还要大于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可见,服务经济才是驱动就业率增长的关键所在,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型人才。以信息服务业为例,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就业增加对总就业人数的贡献率达到62%。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以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为代表的信息服务逐步成为密集知识、资本和人才于一体的新兴产业,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具有较高知识背景的人才加入这一产业。
  因此,笔者以为不能简单以结果来评判“奥肯定律”的有效性,反之,我们应该用发达国家的规律和经验来修正我们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把握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利用我们的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密集知识、人才和资本的先导性产业,实现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的转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适应服务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积极探索学科和专业融合发展,推动“服务科学”学科的建设,加速培养和提高符合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创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你们那里也实行垃圾分类了吗?”  去年还在感慨上海垃圾分类政策之严格,调侃同事因加班错过投湿垃圾时间,而把汽车后备箱染上一周洗不掉的味道。今年,更多的城市出台并实施了垃圾分类和新的限塑政策。于是,彼此间寒暄的话题就时常以垃圾开头。  自20世纪初起,塑料的发明及使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塑料,并且愈发依赖。然而,大量的塑料制品也带来了日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政 治  1日 人民日报报道:习近平近日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回信,向人教社的全体同志致以问候,对教材编研出版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Δ 人民日报报道: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Δ 今天是第三十三个世界艾滋病日。李克强日前对艾滋病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作品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在与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个疑问,为什么周萍快30岁了还没结婚?若周萍是穷困潦倒、缺胳膊少腿的那也罢了,可他是周公馆的大公子,面目清秀,甚至可以说是个美男子;若他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那也
导演:哈罗德·兹瓦特  主演: 杰米·坎贝尔·  鲍尔/莉莉·  柯林斯/琳娜·海蒂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凡人圣物:白骨之城》改编自卡桑德拉·克莱尔的畅销奇幻系列。其实,电影从筹备选角之初就已备受瞩目,无论从服装造型还是视觉特效,以及男女主演杰米·坎贝尔·鲍尔和莉莉·柯林斯因戏定情等,都像极了曾席卷全球的《暮光之城》。  来自纽约的平凡少女科莱丽在酒吧外目睹了一桩神秘谋杀案,除了她之外任何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韩国在1987年成为中高收入国家,随后仅用了8年时间,于1995年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那么,韩国为什么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跨越陷阱的动力  20世纪60年代,韩国抓住了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机会,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走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道路,开始积累资金和技术。为了扩大出口和提高产品竞争力,政府将韩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新形势下,我国工业发展需找准新定位、采取新举措、培育新优势,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进程、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工业发展
古今中外经典阅读篇章已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头戏”。这些经典阅读篇章承载着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彰显民族优秀品格,培养学生高尚精神情操之重任,因而引领学生阅读学习这些经典篇章已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但这些经典篇章往往有其特定而深刻的写作背景,学生对这些文章写作背景的基本了解是他们深入理解、正确把握经典文章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师对这些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已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但写作背景何时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的加快,企业竞争的加剧,经济的全球化,在经济出现衰退的时候,企业的生存发展正变得越来越困难。曾经创造硅谷神话的惠普公司,在刚刚过去的财季,利润迅速下滑,为了给投资者一个合理的解释,不得不做出全球裁员2.7万人的决定,把IT企业的生存窘境再次摆在了世人面前, 惠普会成为下一个柯达吗?  在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IT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与人的关系。  IT企业的发展更加离不开
当地时间2020年12月28日,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  1981年,《傅雷家书》由三联书店出版,轰动一时,长销不衰。40年来,我们透过封封家信,仰望着作为父亲的傅雷,却不免忽视了信件对面的另一人——那个7岁半学琴、20岁只身赴欧,名满天下又漂泊一生的“钢琴诗人”“中国的肖邦”傅聪。  傅聪的好友、主持人曹可凡,两天前就听闻了傅聪入院的消息,如今得知噩耗,心情沉重。“很多
1月10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读书》杂志原主编沈昌文于梦中辞世,享年90岁。  這一消息在文化界引起相当震撼,一时之间,报刊网络,皆是缅怀。对隐身于图书、期刊、作者和读者背后的出版人而言,这种场面堪称罕有,从中,或可估量沈昌文受读书人爱戴之程度。  一位出版家要产生这样巨大的影响,必要满足如下条件:一个具备稀有才能和时代精神的人,恰逢其时地遇到他能大展拳脚的时代。  沈昌文便是如此。  1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