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毅 调味品行业的时尚先生

来源 :成功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次见到李锦记(中国)销售有限公司行销及营运执行副总裁周志毅,是在李锦记的北京办公室。当时他旋风似地在约定的采访时间到达公司,手里拎着两个公文箱,一身衬衫、领带、西裤,非常干练而明快的职业打扮,准备采访结束直奔机场。
  在《成功营销》记者直面接触李锦记之前,已经在心里默默将其形象定位在一家传统的老字号家族企业。但是从周志毅身上,已经读不到传统、保守、慢吞吞的信息,他身上洋溢的高度工作热情、利落的表达方式、干练的处事作风,已经间接反映出李锦记的改变。
  的确,在中国调味品行业,一直是传统的老字号形象左右着消费者的心智,市场上很难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其销售通路也非常传统和守旧。李锦记面临的挑战,就是要改变自身形象,优化传统的销售通路,开辟更多级市场,向消费者传达国际化、时尚、创新的信息,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美好的品牌感觉。
  这一切,周志毅都身在其中且乐在其中。
  
  20年积淀
  
  在加入李锦记之前,周志毅一直在卡夫食品有限公司(Kraft Foods,简称卡夫)工作。“我在卡夫呆了18年。”一提起卡夫,周志毅就像谈论一位老朋友一样,有很多说不完的回忆。
  1987年,卡夫来到中国,刚刚大学毕业的周志毅第一批加入这家资深的跨国食品公司。“当时卡夫在广州,还不叫卡夫,叫通用食品公司。”周志毅介绍道,当时卡夫在广州有两个合资厂,一个生产麦氏威尔咖啡,另一个是亨氏(主要生产米粉)。
  “那时候我们是用自行车驮着产品一箱一箱卖到商场里去的,一次能卖几箱就不得了,那个年代很少有中国人喝咖啡。”周志毅谈到初期在卡夫的工作状态,“那时候卡夫在中国还没有市场部,我们相继开发了北京、天津、东北、华东一带的市场,之后我调回广州总部,在1991年担任卡夫的全国销售经理,从那时候开始了全新的职业生涯。直到现在,我在这行已经干了20年。”
  的确,从1987年就进入合资企业做销售和市场,一直坚持这么多年的,除了周志毅,已经数不出几人。正是这种坚持,使周志毅对整个中国食品和调味品市场的情况十分了解,在食品的品牌和销售通路的拓展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记者很难在网络上找到关于周志毅的任何私人信息,可以说在食品行业里面,他是一位低调、隐形的王牌营销人。
  1993年,美赞臣来到中国,周志毅离开卡夫,成为美赞臣在中国的第一任销售总监。在美赞臣,周志毅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自己的爱人,因为要结婚,两年后周志毅离开美赞臣,再次回到卡夫,直到2008年加入李锦记。
  
  李锦记革新
  
  周志毅称李锦记中国总裁苏盈福为Daniel,20年前他们在卡夫曾经是同事。“Daniel给我很深的印象,他很有远见,有热情,有激情。”因此,当苏盈福2008年邀请他加盟李锦记时,他很爽快地答应了。
  2007年4月,加入李锦记刚刚一年多的苏盈福被委以李锦记中国总裁的重任。周志毅2008年加入李锦记的时候,苏盈福已经在李锦记大刀阔斧地改革了一年,“给我的感觉完全变了!”周志毅如此形容刚刚加入公司的感受。
  “过去十几年,李锦记在大陆还在用商贸通路的形式做市场,这种形式比较传统,就是见见经销商,没有真正专业化地去做渠道。所以2006年以前,每年增长9个点、10个点就很满意了。”周志毅说,其实李锦记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的发展速度相对于大陆调味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来说,的确有点慢,再不锐意改革,李锦记就会错失良机。
  周志毅说得没错,中投顾问2010年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调味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调味品业发展迅速,每年以20%~35%的速度增长。与2008年相比,2009年调味品行业收入和利润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取得了20%左右的增长速度。
  苏盈福上任之后,首先调整了公司的销售架构,2007年开始撤换了70%~80%的团队,“我和很多其他同事都是在2008年加入的。当时李锦记一派新气象,从办公、每个人的谈吐、做生意的理念都改变了,和世界500强没有什么区别。”周志毅说,在一个国际公司工作了18年,走出去时还是担心有落差,但是到了李锦记发现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当时公司里60%~70%的员工都来自世界500强。
  “Daniel用了很多年轻人,他们大多是在500强里面受过良好训练的专才,Daniel以此重新整合经销商渠道,整合通路渠道以及终端渠道,重新组建销售队伍。”在周志毅看来,公司最根本的变化是生意理念的改变。以前做生意就是把产品卖给经销商,至于经销商能不能卖出去就置之不理。现在,销售团队会主动去帮助经销商卖货,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经销商。
  这一革命性的改变让李锦记(中国)在2007年的销售业绩增长了60%~70%,十分迅速。接下来的2008年~2011年这四年间,也是周志毅和他的团队精耕细作的四年。
  
  纵横捭阖
  
  周志毅将这几年的精耕细作总结为纵向和横向两大通路,两条线相互配合,纵横发展。从纵向上看,李锦记以城市为主体,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不断延伸;从横向上看,大力发展零售、二批通路、餐饮终端、工业四条渠道,与纵向通路交叉进行。
  
  纵向
  城市进化论
  “我们这几年刻意做了一个很明确的动作,就是为李锦记(中国)配地图。”周志毅介绍道,首先选择20个左右的城市,作为李锦记重点发展的第一梯队,全方位铺设零售、二批通路、餐饮终端,以及新开发的工业渠道,用最强的班底、最强的投入、最强的攻势,获得最强的产出。
  在这之后,在二三线城市适当投入人员开始打通经销商网络和二批网络,然后慢慢向三、四线城市渗透。未来怎么走,周志毅已经规划到2015年,每一步都成竹在胸。
  目前,李锦记正在打通二、三线城市的通路,而2011年上半年的“星火500”计划也基本完成。周志毅解释说:“不是说简单地把货散进去就算进入一个城市,如果这么算,以往的数字是1000多。500个城市是指有直接进货的真正的经销商进入,有专门的人员服务终端,有人员在助力做推广活动。”周志毅说。
  
  横向
  零售先锋
  周志毅将自己的零售队伍定义为“零售先锋”。因为中国调味品行业还比较传统,团队也因此有了更多发挥空间,任何尝试都代表了一种潮流。
  李锦记在与大卖场的合作中,和许多大超市签订了联合生意发展计划的年度合同,双方建立起一种长期策略性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优先获得超市的很多资源。”周志毅说,比如过节期间可以陈列很多堆头,融合很多时尚的元素,做一些专题陈列等,完全按照国际理念来操作。消费者进入卖场,能够直接感觉到这个品牌的形象。而其他调味品企业尚未启动在店面内的品牌推广动作。
  另外,李锦记的一些产品会在超市做二次陈列。比如,在卖肉的摊位上面摆上李锦记的红烧汁,在卖鱼的冰柜上面摆上蒸鱼豉油,在卖虾的地方摆上天成一味,很自然地促进了消费者对调味品的购买。
  这样做的成果就是,在零售渠道,李锦记这几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0%。“沃尔玛邀请我们做品项管理,”周志毅很自豪地说,“因为他们从没看到一个调味品企业有如此专业的销售队伍,有如此专业的团队跟他们谈合作。”
  
  二批俱乐部
  餐批渠道(指餐饮渠道和批发渠道)占据李锦记70%左右的生意,最重要也最复杂。“过去的餐批渠道,都是批发商进货,然后卖给一些批发市场的二级批发商(以下简称二批),比如北京新发地这样的地方。二批一般都不规范,他们有的跟不同档次的餐厅挂钩,有的继续把产品卖到五、六线城市去,很容易把价格搞乱。”
  因此,李锦记从2008年起重新筛选了一级经销商,并成立了一个“二批俱乐部”。在每个一级批发商下面,挂靠几十个二批。当一批向李锦记进货的时候,李锦记会同步将宣传信息传达给二批,让二批及时从一批那里拿货。
  另外,李锦记会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二批,做一些全年有奖积分活动,将二批的利益和一批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现在正在做积分送iPad活动,如果二批是跟其他流动商而非指定的经销商拿货,就没有这种积分。这种绑定稳固了二批,价格才不会乱。”周志毅说,李锦记的后台终端系统也可以清楚地反映一批和二批的出货量和销售信息。
  餐批渠道的规范和畅通直接促进了二、三线城市的快速分销,成为李锦记在大陆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餐饮终端
  与本土其他调味品企业不同的是,李锦记有专业的负责餐饮渠道的队伍。“我们跟中国所有厨师界的关系都非常好。”周志毅说,这几年李锦记跟中国12个顶级大师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是每个菜系的顶级大师。另外,李锦记在全国各地成立了“精英厨师俱乐部”,重点发展中青年骨干厨师。
  “因为厨师对李锦记酱料的使用量是很大的,他们用李锦记做菜系,通过俱乐部让他们对李锦记的产品有更深的了解。”周志毅说。
  
  工业新渠道
  在很多调味品企业还没有关注到之前,李锦记已经着手开辟工业这条新兴的渠道。“所谓工业并不是指李锦记将产品卖给工业企业,而是卖给一些企业的公共食堂或者大的餐饮集团。”比如,肯德基就在用李锦记的产品。再比如,富士康的员工食堂。“富士康一顿饭就有一万人在吃,想想看,会是多大的一个用量?这种高端企业不会在乎酱料的价格,他们更关心员工吃了安不安全。”
  同类的机会还有学生食堂、幼儿园等等。“中国越是关心食品安全,我们的机会就越大。”周志毅对李锦记的产品充满信心,因为李锦记以安全、健康的产品著称全球并传承百年。
  纵横发展策略为李锦记(中国)带来高速增长,销售额从2007年到2010年已翻了一番多。周志毅将增长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销售网络的系统建立和二、三线城市的快速分销之外,品牌的打造也十分重要。
  “以往的惯性思维就是,李锦记跟厨师、经销商搞好关系就可以了。但是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驱动消费者去购买呢?那就是建立在高质量产品之上的品牌。”据周志毅介绍,从今年9月开始,李锦记将发布全新的品牌形象广告,摒弃以往宣传单个产品的思路,新的广告以“爱”为主题,强调用味道来表达爱,期望从内心情感打动消费者。
  对于未来,周志毅很有信心。虽然在零售终端李锦记还处于第二的位置(海天第一),但是周志毅坚信,如果李锦记这么专业地走下去,有这么清晰的品牌建设和分销体系,离第一的位置就会越来越近。
其他文献
时下常规手机广告形式局限于横幅、文字链或全屏图片,广告形式直接有力却难免单调乏味。相比之下,手机视频广告更为生动直接,是更为理想的广告载体。早在去年,艾瑞发布的《2010年中国手机视频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用户对于手机视频广告具有较好的接受度,超过四成的用户可以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手机视频广告。有一定数量的用户表示愿意对广告进行深入的了解、甚至是购买相关广告中推荐的产品。  虽然业内普遍看好手机
期刊
近来网络上流行一个词汇,那就是“穿越”,在怀揣梦想的过程中穿越过去和未来。如果有这么一款手机,你只需要安装某个简单的应用程序,它就能带你回归到你梦想的节点,改写或者改变曾经或未来发生的一切,会不会很有吸引力?    三星的新主意    2011年9月,中国首部挖掘电影——《变幻的年代》正式上线,电影在各大门户、视频平台上广受欢迎,不到15天,奇艺网该片的视频点播次数便超过了2200万次。三星Gal
期刊
40年前定位理论首次提出来的时候,美国市场的竞争刚刚开始,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心智”概念。现在40年过去了,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尤其在刚开始关注品牌营销的发展中国家,定位理论将会得到更有意义的运用。  最近乔布斯的辞职更加激发了人们对苹果品牌的探讨,我认为苹果品牌的成功一方面是依赖于乔布斯个人。他和一般的IT公司高管不一样,始终保持非常时尚的形象定位,同时直接参与公司市场营销工作,让产品
期刊
Cyril Giorgini不喜欢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称作“活动管理(Event Management)”,他更愿意称之为“现场传播(Live Communication)”。对他及其创办的Auditoire不甚了解的人大概会认为Auditoire是一家国内司空见惯的活动公司,但实际上国内目前能称为其同行的公司极为寥寥,即使在国外,和Auditoire一样有着一连串耀眼明星客户的同领域公司也并不多见
期刊
自2008年开始,每年夏季,凯帝珂(Kinetic)都会在中国举办户外传播展,展示最新技术及创意应用。作为全球领先的户外媒体策划和购买专家,凯帝珂此举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对引领户外广告风潮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在凯帝珂中国总裁刘志彦看来,这种户外传播展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展览,更是一种概念的表达和传递、一种理念的实验和实践。因此,刘志彦更喜欢把这种展览称之为“艺廊”。  2011年,户外这种
期刊
2009年初的时候,立邦开始和杜邦公司合作开启“为爱上色”公益活动,最初的目标是涂刷100所希望小学,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今年是第三个年头,我们迄今为止涂刷了111所小学,建设了90所美术教室,区域覆盖26个省区。  做公益营销活动产生了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对很多合作伙伴关系都进行了梳理,和之前的营销活动仅仅面对某一类合作群体,如经销商或者当地媒体不同,“为爱上色”中从经销商、媒体,再到
期刊
这个被和他聊过天的人称为中国话标准到“甚至带点北方口音”的日本人,已经在西铁城中国驻守了15年——从1996年出任西铁城中国总经理以来,住川龙夫坚持不懈的一件事情,就是推动西铁城中国市场的品牌转型。  “现在西铁城手表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住川龙夫告诉《成功营销》记者。他刚接手时,正是日本手表在中国市场从80年代鼎盛时期整体下滑之时,住川龙夫上任后,从力推“光动能手表”,到20
期刊
海底捞曾经被认为是中国餐饮服务业的一朵奇葩而获得网友自发地口碑传播,再经由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放大作用,形成一时风靡的“海底捞体”。然而从最初的惊叹、赞扬,到后来的全民娱乐、恶搞,最后海底捞被媒体爆出“汤底、柠檬水以及酸梅汤均系勾兑”陷入舆论漩涡,整个过程如同一段品牌抛物线,高高抛起又落下。那么这个事件中,海底捞以及其他企业能学到什么?  作为主角的海底捞,虽然应该在微博舆论从正面赞扬到夸张、恶搞的时
期刊
相信很多年以后,周文彪将依然记得2011年的9月1日。  就在这一天,他正式加入有着国内最大的受众网络平台的数字营销公司—悠易互通(北京)广告有限公司,出任公司总裁一职。  翻看周文彪先生的职业履历,一个海外留学精英的职业轨迹清晰可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毕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担任过SUN微电子公司业务发展经理、3Com北亚地区区域经理,而2006年至今年8月,Google亚太区Ad
期刊
纵观中国家装市场,随着人们消费力的增长,更多的人愿意在家居装饰上增加消费。以美国为参照,美国家庭在家居上的花费一般都在家庭收入的7%~8%,而国内这一比例只在5%~6%之间,因此,国内家装市场尤其是软性家装还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但同时也可以预见,国内家装品牌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因此,清晰、独特的定位必不可少。现在国内消费者购买家饰家居用品的地方还在主要集中在大型超市,但随着消费力的增长,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