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上流传的帝王和妃子的爱情故事很多,其中以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流传最广,他们的故事成为许多作家作品的创作题材。白朴创作的《梧桐雨》是李杨爱情故事流变中重要的一部作品,不同于此前描述李杨爱情的作品,《梧桐雨》塑造了痴情不渝的唐玄宗和自私不忠的杨贵妃形象,再现了李杨爱情悲剧,在这种悲剧情缘中也展现出了白朴悲剧的创作心态。
关键词:梧桐雨 李杨爱情 悲剧
李杨的爱情故事自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就出现了多部以此为题材的戏剧作品,《梧桐雨》就是其中一部,它的创作脱胎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但白朴站在历史的角度,以更客观的写法展示了李杨的爱情悲剧。
一、李杨爱情形象之悲
《梧桐雨》中的玄宗昏庸无道,当听说发生叛乱时,他毫不担心,只顾宴乐。但却用了极多笔墨来表现他的专情,整个第一折写的都是他与贵妃的缠绵相处,更是许下“在天呵做鸳鸯比并,在地呵做连理枝生”的誓言;又用整个第四折来写他对贵妃的思念,将他对贵妃的专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贵妃形象的塑造上,却有意将她塑造成一个放荡不忠,自私自利的形象。首先,白朴没有滤去杨贵妃曾是寿王妃的事实,将李杨两人的不伦之恋直接在楔子和第一折就借李杨两人之口表达出来,没有隐瞒贵妃的本来身份,这让它成为了李杨两人爱情悲剧的一个因素。玄宗曾是杨贵妃的公公,因“绝类嫦娥”而被册为贵妃,两人感情的开始就不是两情相悦,甚至是带有强迫的意味。其次,对于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白朴也没有避讳,在楔子中,贵妃为安禄山求情“这人又矬矮,又会舞旋,留着解闷倒好”,第一次见面就已对安禄山产生好感。当安禄山被“送上边庭”,她内心十分不舍,发出“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的感叹,精心准备乞巧,心中想的也不是玄宗而是安禄山,这与玄宗“一心只想着贵妃”形成鲜明对比,不免让人觉得可悲。
玄宗一心一意宠着爱着贵妃,在贵妃死后也依然对着画像想着念着,贵妃却私通他人,破坏了爱人之间应有的忠诚,让玄宗的悔恨追念显得相当滑稽可笑。两人一起许下山盟海誓,但付出真心的只有玄宗,贵妃却是为了固宠稳位,这样对比强烈的爱情形象,增添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感。
二、结局意境之悲
《梧桐雨》在结局的处理上借鉴了《长恨歌》的内容,但在白朴的笔下,李杨故事的结局更显悲戚。白朴一反大团圆的的模式,以两人永不再见结局,并还增加了两个残酷场景:马践贵妃和雨打梧桐,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悲剧的氛围.戏剧文学,2010]。贵妃死后,“六军厮践踏”,谁能想到生前受到万千宠爱的贵妃死后竟遭群马践踏尸体,落得个尸卧黄沙的下场;谁又能想到堂堂天子却不能与心爱之人长相厮守,只能听着雨打梧桐声,对着画像无尽的思念和惆怅。
孟称舜《古今名句酹江集》评《梧桐雨》:“此剧与《秋雁汉宫秋》格套既同而词华亦足相敌,一悲而豪,以悲而艳,一如秋空唳鹤,一如春月啼鹃。使读者一愤一痛,淫淫乎不知旧之何从,固是填词家巨手也”。孟称舜直接指出了《梧桐雨》悲的情感,而这种悲的情感白朴并没有单薄地把它表达出来,而是通过营造意境之悲来表达透彻。第四折中,白朴写了玄宗与贵妃在梦中的相见,梦中是昔日玄宗与贵妃宴乐的场景,但梦却被雨打梧桐的声音惊醒而匆匆结束,这次的梦中相见并没有减轻悲剧意蕴,反而是通过玄宗的乐而生悲,激化了情感冲突,表现出极大的落差感和幻灭感。梦醒之后,他一连唱了八首曲,曲中蕴含了一系列带有忧愁意味的意象,这些意象与他的孤独、苦闷、惆怅相结合,烘托出无法排解的悲哀和刻骨铭心的愁虑,让他无法逃脱内心的愁苦,也让剧的结局充斥着无法化解的悲恨。剧的第四折已经由情节的冲突转换为了情感的冲突,而情感的冲突也通过意境来表现出来,整个第四折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悲哀意境,玄宗内心世界的孤独、焦虑始终无法排遣,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贵妃的思念愈加浓烈,“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三、白朴悲观的创作心态
纵观白朴所述的李杨爱情故事,白朴摒弃了以往描述爱情故事所用的浪漫主义手法,而是整合历史史实和民间传说,以更客观的手法叙述了李杨的爱情故事。整个故事,白朴以悲立意,充分体现出他悲剧的创作心态。
《梧桐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叛乱平息后,玄宗失去权势,独居西宫。白朴用虚幻的梦安排玄宗与贵妃的见面,又无情地用雨打梧桐声惊醒了玄宗的美梦,阻断了他与贵妃的相见。这种若即若离,无疑更加深了玄宗内心的思念和悲伤,也让剧富有了更浓重的悲剧意蕴。这样的剧情走向,带有白朴自身的身世之感,白朴生活在金元之际,经历了朝代更替所带来的战乱之苦,流离之难。七岁时,金都沦陷,父亲作为枢密院判官跟随金哀宗南奔蔡州,母亲被蒙古人掳走,下落不明。他寄居在父亲好友元好问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白朴留恋在金朝的美好生活,但却不能回去了。从这看出他与玄宗是有着共同的悲伤的,他们对于往日的幸福和快乐无法追回,一生与遗憾和悲伤相伴。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名源自《長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朴选用“秋夜”“梧桐”和“雨”这三个带有孤独、愁虑的意象,明显是带着悲剧情感的,他的立意不在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是在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他看来,李杨两人的爱情是悲,是“恨”。 结局的处理没有采用大团圆的模式,同样寄托着白朴自身的身世之感和兴亡之叹,幼时遭受的苦难,让他在沧桑巨变中早早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体味了人生的冷暖不易。
四、结语
郑振铎先生称赞《梧桐雨》:“在许多的元曲中, 《梧桐雨》确是一本很完美的悲剧。”白朴的《梧桐雨》创作了不同以往的李杨爱情故事,全剧都弥漫着悲伤的气氛,他塑造了专情的唐玄宗和不忠的杨贵妃形象,这两个带有悲剧意蕴的爱情形象,以一个永不再见的悲剧结局,在他的创作中,带着他悲凉的身世之感和兴亡之叹,宣泄了他无法自抑的悲剧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利玲,陈亚军《文学世界中的杨玉环——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中心》[J].现代语文.2007
[2]顾学颉《元人杂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3]刘红麟《论<梧桐雨>中的李杨情缘》[J].戏剧文学.2010
[4]《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丁添彩《白朴元曲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4
关键词:梧桐雨 李杨爱情 悲剧
李杨的爱情故事自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就出现了多部以此为题材的戏剧作品,《梧桐雨》就是其中一部,它的创作脱胎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但白朴站在历史的角度,以更客观的写法展示了李杨的爱情悲剧。
一、李杨爱情形象之悲
《梧桐雨》中的玄宗昏庸无道,当听说发生叛乱时,他毫不担心,只顾宴乐。但却用了极多笔墨来表现他的专情,整个第一折写的都是他与贵妃的缠绵相处,更是许下“在天呵做鸳鸯比并,在地呵做连理枝生”的誓言;又用整个第四折来写他对贵妃的思念,将他对贵妃的专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贵妃形象的塑造上,却有意将她塑造成一个放荡不忠,自私自利的形象。首先,白朴没有滤去杨贵妃曾是寿王妃的事实,将李杨两人的不伦之恋直接在楔子和第一折就借李杨两人之口表达出来,没有隐瞒贵妃的本来身份,这让它成为了李杨两人爱情悲剧的一个因素。玄宗曾是杨贵妃的公公,因“绝类嫦娥”而被册为贵妃,两人感情的开始就不是两情相悦,甚至是带有强迫的意味。其次,对于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白朴也没有避讳,在楔子中,贵妃为安禄山求情“这人又矬矮,又会舞旋,留着解闷倒好”,第一次见面就已对安禄山产生好感。当安禄山被“送上边庭”,她内心十分不舍,发出“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的感叹,精心准备乞巧,心中想的也不是玄宗而是安禄山,这与玄宗“一心只想着贵妃”形成鲜明对比,不免让人觉得可悲。
玄宗一心一意宠着爱着贵妃,在贵妃死后也依然对着画像想着念着,贵妃却私通他人,破坏了爱人之间应有的忠诚,让玄宗的悔恨追念显得相当滑稽可笑。两人一起许下山盟海誓,但付出真心的只有玄宗,贵妃却是为了固宠稳位,这样对比强烈的爱情形象,增添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感。
二、结局意境之悲
《梧桐雨》在结局的处理上借鉴了《长恨歌》的内容,但在白朴的笔下,李杨故事的结局更显悲戚。白朴一反大团圆的的模式,以两人永不再见结局,并还增加了两个残酷场景:马践贵妃和雨打梧桐,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悲剧的氛围.戏剧文学,2010]。贵妃死后,“六军厮践踏”,谁能想到生前受到万千宠爱的贵妃死后竟遭群马践踏尸体,落得个尸卧黄沙的下场;谁又能想到堂堂天子却不能与心爱之人长相厮守,只能听着雨打梧桐声,对着画像无尽的思念和惆怅。
孟称舜《古今名句酹江集》评《梧桐雨》:“此剧与《秋雁汉宫秋》格套既同而词华亦足相敌,一悲而豪,以悲而艳,一如秋空唳鹤,一如春月啼鹃。使读者一愤一痛,淫淫乎不知旧之何从,固是填词家巨手也”。孟称舜直接指出了《梧桐雨》悲的情感,而这种悲的情感白朴并没有单薄地把它表达出来,而是通过营造意境之悲来表达透彻。第四折中,白朴写了玄宗与贵妃在梦中的相见,梦中是昔日玄宗与贵妃宴乐的场景,但梦却被雨打梧桐的声音惊醒而匆匆结束,这次的梦中相见并没有减轻悲剧意蕴,反而是通过玄宗的乐而生悲,激化了情感冲突,表现出极大的落差感和幻灭感。梦醒之后,他一连唱了八首曲,曲中蕴含了一系列带有忧愁意味的意象,这些意象与他的孤独、苦闷、惆怅相结合,烘托出无法排解的悲哀和刻骨铭心的愁虑,让他无法逃脱内心的愁苦,也让剧的结局充斥着无法化解的悲恨。剧的第四折已经由情节的冲突转换为了情感的冲突,而情感的冲突也通过意境来表现出来,整个第四折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悲哀意境,玄宗内心世界的孤独、焦虑始终无法排遣,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贵妃的思念愈加浓烈,“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三、白朴悲观的创作心态
纵观白朴所述的李杨爱情故事,白朴摒弃了以往描述爱情故事所用的浪漫主义手法,而是整合历史史实和民间传说,以更客观的手法叙述了李杨的爱情故事。整个故事,白朴以悲立意,充分体现出他悲剧的创作心态。
《梧桐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叛乱平息后,玄宗失去权势,独居西宫。白朴用虚幻的梦安排玄宗与贵妃的见面,又无情地用雨打梧桐声惊醒了玄宗的美梦,阻断了他与贵妃的相见。这种若即若离,无疑更加深了玄宗内心的思念和悲伤,也让剧富有了更浓重的悲剧意蕴。这样的剧情走向,带有白朴自身的身世之感,白朴生活在金元之际,经历了朝代更替所带来的战乱之苦,流离之难。七岁时,金都沦陷,父亲作为枢密院判官跟随金哀宗南奔蔡州,母亲被蒙古人掳走,下落不明。他寄居在父亲好友元好问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白朴留恋在金朝的美好生活,但却不能回去了。从这看出他与玄宗是有着共同的悲伤的,他们对于往日的幸福和快乐无法追回,一生与遗憾和悲伤相伴。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名源自《長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朴选用“秋夜”“梧桐”和“雨”这三个带有孤独、愁虑的意象,明显是带着悲剧情感的,他的立意不在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是在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他看来,李杨两人的爱情是悲,是“恨”。 结局的处理没有采用大团圆的模式,同样寄托着白朴自身的身世之感和兴亡之叹,幼时遭受的苦难,让他在沧桑巨变中早早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体味了人生的冷暖不易。
四、结语
郑振铎先生称赞《梧桐雨》:“在许多的元曲中, 《梧桐雨》确是一本很完美的悲剧。”白朴的《梧桐雨》创作了不同以往的李杨爱情故事,全剧都弥漫着悲伤的气氛,他塑造了专情的唐玄宗和不忠的杨贵妃形象,这两个带有悲剧意蕴的爱情形象,以一个永不再见的悲剧结局,在他的创作中,带着他悲凉的身世之感和兴亡之叹,宣泄了他无法自抑的悲剧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利玲,陈亚军《文学世界中的杨玉环——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中心》[J].现代语文.2007
[2]顾学颉《元人杂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3]刘红麟《论<梧桐雨>中的李杨情缘》[J].戏剧文学.2010
[4]《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丁添彩《白朴元曲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