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严重滞后的反思和重构,是社会治理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重要体现。但实践中普遍在网格理念、平台建设、人才素质、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阻碍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目标追求和功能实现,需要进一步优化路径,增进社区治理效能。
关键词: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优化路径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生成逻辑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在社会深度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严重滞后的反思和重构。它以社区为载体,试图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打破部门、层级以及职能的边界,进行权威整合与行政资源下沉,重建政府对特定公共事务管理的组织架构,形成集中指挥、部门并联、无缝衔接、有效应急的管理流程体系。【1】早在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网格化管理模式蜚声全国。2005年,国家建设部将网格化管理模式正式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并先后在51个城市(区)积极推行试点工作,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效。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度提出“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基层治理方向,并被纳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在国家决策层的推动下,网格化管理模式历经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常用政策工具,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經验模式,比如北京“数字化管理”、浙江“组团式服务”、上海和南京等地“城乡一体化”等。现今,网格化管理被应用于党建、环境、卫生、教育等各类基层治理领域之中。
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方式,社区网格化管理强调责任、协调、整合、共享等,具有资源共享、社会合作、动态开放等优势特征,是社会治理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重要体现。但在地方探索实践中还普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阻碍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目标追求和功能实现。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困境
(一)网格理念的行政化倾向严重
网格化管理模式肇始于地方政府实践,本身是行政系统内生的产物,其权责授予、组织架构、社会支持、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严格受到政府管控,社区网格被延伸成为政府部门的“行政末梢”。在实践中,有些政府重管理轻服务,习惯于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对社区事务大包大揽,忽视了城市社会力量的整合利用和培育,偏离了社区自治发展理念。
(二)网格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信息技术是高效率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支撑。建设网格化管理数据平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投入力度不够,硬件配置偏低,平台处理能力不高;二是平台技术标准不统一,区域、层级、网格之间的运行技术不兼容,难以全局快速整合共享信息,也无法实现有效的互联互通;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基于安全、保密等因素往往严守自身信息资源,导致社区平台成为信息孤岛。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多方联动、上下协作的社区网格工作格局的形成。
(三)网格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社区网格服务标准高、项目多和精细化,要求网格人员“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由于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能力等限制因素,部分网格人员无法做到“人岗相适”,难以驾驭一些处置难度大、专业性较强的问题。【2】此外,薪资待遇底和工作压力大,导致网格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严重影响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常态化、专业化和成效化。
(四)网格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在各地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各管理主体的权责界定不够明确,导致各职能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盲目操作、随意性操作现象突出,考核结果缺乏权威性,无法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树立服务导向的社区共治理念
社会治理的价值内核是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创新社区网格管理模式,必须从强调社会控制转向社区自治,从维护社会稳定转向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一是转变政府角色定位,摒弃行政命令、政治动员的管理方式,规范社区事务的权责边界,做好网格化管理的服务者、引导者、监督者。二是坚持公民本位理念,注重培养社会公共价值和营造社区公共生活空间,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体制外力量互动参与,逐步形成“一格多元、合作共治”的网格化治理体系。三是强化服务导向理念,一方面尽快推行工作准入制为社区减负,强化社区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民生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二)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一是升级智能化的硬件支撑。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组合运用无线通信、视频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手持移动终端系统、数据库等先进技术手段,支撑信息平台的搭建和运行,推动网格化管理系统智能化升级。二是统一网格智能化系统平台,打破层级网格系统上的技术壁垒,打造感知敏捷、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综合“神经元”系统。三是整合融合信息资源。加快推进“多网”一口登入,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三)加强网格队伍专业化建设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高效运行,离不开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网格人才队伍。一是要优化人员结构,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储备人才选拔等方式,吸纳专业知识强、服务理念强、群众认可度高的多元化人才,组建一批敢担当、善作为的网格骨干力量。二是强化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网格人员培训机制,落实分层分类培训,提高网格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提升薪资待遇,打通晋升渠道,确保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四)建立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要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网格范围内各层级、各类主体的权责边界,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同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反馈机制、责任清单制等,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弱化部门利益冲突,避免互相推诿现象,增进网格化管理效能。二是要完善网格人员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将系统评议、群众评议、第三方评议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挂钩,建立“有岗、有责、有考核、有奖惩”的量化考核体系,激发社区网格队伍的动力活力。
参考文献
[1] 孙柏瑛,于扬铭.网格化管理模式再审视[J].南京社会科学,2015(4).
[2] 樊佩佩.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社区分化及治理绩效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0(6).
关键词: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优化路径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生成逻辑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在社会深度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严重滞后的反思和重构。它以社区为载体,试图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打破部门、层级以及职能的边界,进行权威整合与行政资源下沉,重建政府对特定公共事务管理的组织架构,形成集中指挥、部门并联、无缝衔接、有效应急的管理流程体系。【1】早在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网格化管理模式蜚声全国。2005年,国家建设部将网格化管理模式正式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并先后在51个城市(区)积极推行试点工作,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效。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度提出“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基层治理方向,并被纳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在国家决策层的推动下,网格化管理模式历经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常用政策工具,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經验模式,比如北京“数字化管理”、浙江“组团式服务”、上海和南京等地“城乡一体化”等。现今,网格化管理被应用于党建、环境、卫生、教育等各类基层治理领域之中。
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方式,社区网格化管理强调责任、协调、整合、共享等,具有资源共享、社会合作、动态开放等优势特征,是社会治理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重要体现。但在地方探索实践中还普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阻碍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目标追求和功能实现。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困境
(一)网格理念的行政化倾向严重
网格化管理模式肇始于地方政府实践,本身是行政系统内生的产物,其权责授予、组织架构、社会支持、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严格受到政府管控,社区网格被延伸成为政府部门的“行政末梢”。在实践中,有些政府重管理轻服务,习惯于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对社区事务大包大揽,忽视了城市社会力量的整合利用和培育,偏离了社区自治发展理念。
(二)网格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信息技术是高效率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支撑。建设网格化管理数据平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投入力度不够,硬件配置偏低,平台处理能力不高;二是平台技术标准不统一,区域、层级、网格之间的运行技术不兼容,难以全局快速整合共享信息,也无法实现有效的互联互通;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基于安全、保密等因素往往严守自身信息资源,导致社区平台成为信息孤岛。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多方联动、上下协作的社区网格工作格局的形成。
(三)网格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社区网格服务标准高、项目多和精细化,要求网格人员“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由于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能力等限制因素,部分网格人员无法做到“人岗相适”,难以驾驭一些处置难度大、专业性较强的问题。【2】此外,薪资待遇底和工作压力大,导致网格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严重影响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常态化、专业化和成效化。
(四)网格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在各地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各管理主体的权责界定不够明确,导致各职能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盲目操作、随意性操作现象突出,考核结果缺乏权威性,无法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树立服务导向的社区共治理念
社会治理的价值内核是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创新社区网格管理模式,必须从强调社会控制转向社区自治,从维护社会稳定转向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一是转变政府角色定位,摒弃行政命令、政治动员的管理方式,规范社区事务的权责边界,做好网格化管理的服务者、引导者、监督者。二是坚持公民本位理念,注重培养社会公共价值和营造社区公共生活空间,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体制外力量互动参与,逐步形成“一格多元、合作共治”的网格化治理体系。三是强化服务导向理念,一方面尽快推行工作准入制为社区减负,强化社区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民生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二)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一是升级智能化的硬件支撑。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组合运用无线通信、视频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手持移动终端系统、数据库等先进技术手段,支撑信息平台的搭建和运行,推动网格化管理系统智能化升级。二是统一网格智能化系统平台,打破层级网格系统上的技术壁垒,打造感知敏捷、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综合“神经元”系统。三是整合融合信息资源。加快推进“多网”一口登入,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三)加强网格队伍专业化建设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高效运行,离不开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网格人才队伍。一是要优化人员结构,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储备人才选拔等方式,吸纳专业知识强、服务理念强、群众认可度高的多元化人才,组建一批敢担当、善作为的网格骨干力量。二是强化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网格人员培训机制,落实分层分类培训,提高网格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提升薪资待遇,打通晋升渠道,确保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四)建立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要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网格范围内各层级、各类主体的权责边界,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同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反馈机制、责任清单制等,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弱化部门利益冲突,避免互相推诿现象,增进网格化管理效能。二是要完善网格人员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将系统评议、群众评议、第三方评议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挂钩,建立“有岗、有责、有考核、有奖惩”的量化考核体系,激发社区网格队伍的动力活力。
参考文献
[1] 孙柏瑛,于扬铭.网格化管理模式再审视[J].南京社会科学,2015(4).
[2] 樊佩佩.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社区分化及治理绩效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