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之于有穷 流之于无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4fc561v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礼记·乐记》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公元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年少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阅音之味——品人生传奇
  史料记载,李贺是一位短命的天才诗人,短短27载,却有着一个传奇的人生。写《李凭箜篌引》时,李贺任奉礼郎。奉礼郎是朝廷里有关丧葬仪式的主事,他在长安做了三年的奉礼郎。他每天看到的就是凄凉的祭祀场面,这和他后来的诡异的诗风有一定的关联。
  他少年成名,7岁时就写下了诗歌《高轩过》。曾惊动过文学大家韩愈。18岁时,他到东都洛阳去拜访韩愈,就奉上了一首《雁门太守行》,韩愈当时拍案叫绝。其中有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至今仍文为流传。《致酒行》是他20岁所写,其中的“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也很有名。选修教材里面就有收录,后来毛泽东还化用了他的这句诗。《金铜仙人辞汉歌》是他21岁所写,其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也是经典名句。而且为后代许多诗人借用,从宋代的石曼卿“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到元好问“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毛泽东在《采桑子》里面也曾用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可见李贺诗歌的影响力之大。李贺因家道中落,20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就因为他父亲的名讳,受到了质疑,被迫放弃科举考试,回到故乡。他一生都有着从军梦、侠客梦,但身体瘦弱,所以他非常失落,可以说报国无门。后来他到了长安,受到韩愈等人的推荐,做了三年的奉礼郞。因失望归乡,最终抑郁而死。李贺从少年成名的辉煌,家道中落的苦伤,举仕无门的惆怅,从军无路的失落,孤独潦倒的绝望,抑郁而死的唏嘘。因而李贺的诗风与他短命的一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阅音之妙——品金石丝竹
  其一,知李凭。
  诗歌中的李凭是梨园弟子,因擅弹箜篌名噪一时。李凭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宫廷演奏家之一。当时在长安,李贺主持丧葬祭祀,在祭祀仪式时会有音乐伴奏,因此而认识了李凭。史书记载,“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可见李凭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诗歌《李凭箜篌引》,“引”是古代诗歌的题材,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所以它有五言、七言、还有杂言。该诗主要是七言。
  其二,晓箜篌。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箜篌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就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我们只能在古代壁画和浮雕上看到箜篌的图样。
  三、阅音之声——品箜篌诡异
  其一,听箜篌诡异之声。
  《李凭箜篌引》是一首写音乐写到极致的诗歌。我们就要先听一听朗读,播放朗读视频,听听李贺如何写出箜篌的诡异之声。
  从后世评论《李凭箜篌引》中我们感受到有突破和谐的诡谲之美: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其二,析箜篌诡异之点。
  从听读和评价里,我们感受到李贺诡谲之美的妙处在哪里?李贺在这首诗里面是怎么描写箜篌的美妙的?我们可以从诗句中语言去分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吴地的丝,蜀地的桐,吴丝和蜀桐都是制作箜篌的精良材料。“张”高秋,这个“张”字非常有意思,在这个诗句里面,可以解释为“弹奏”。而“高秋”是指秋高气爽的秋天,在秋高气爽的天地里头弹奏箜篌,可见它的张力之大,它可以令人联想到弹奏者的胸襟博大、开放。在此彈奏的音乐声到底如何呢?“空山凝云颓不流”,在天地间弹奏的箜篌,空山凝云也就有了着落了。云彩是在天空自由流动的,可此时在这里“空山凝云”,因这美妙的箜篌声,让天上的流云都停下来了。在此,可见李贺的想象真的是功力无限。
  “江娥啼竹素女愁”写了一个典故,这是娥英、女皇的传说,两人曾在湘水边为舜帝而哭泣,因泪痕留在竹枝上而形成今天的斑竹。这是把悲剧性的典故,与箜篌的音响效果连接在一起,使它历史的境界得以延伸。“李凭中国弹箜篌”,正是在这个博大的历史时空中,引出了李凭高超的箜篌弹奏技艺。
  其三,赏箜篌诡异之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其中用到了两个动词“碎”“叫”。李贺选择这一组的意象“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这两句写的是箜篌的音响效果非常强烈。连昆山之玉都被震碎。有一种理解是说形容箜篌的音调尖锐,或者形容它的音高。《诗经》曾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里的凤凰、梧桐是高贵、高雅的物象,所以在此,李贺是在表现箜篌音乐的高雅。诗人在写音乐声的时候,是以声类声: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李贺在此运用多种意象,极力描摹音乐的效果。
  四、阅音之典——品神话故事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其中“十二门”是指大唐盛世时整个长安城的建筑,也可借代皇帝。“二十三丝”是箜篌的弦数,可以借代箜篌;“紫皇”是道家的神仙。由此可见,李贺笔下的箜篌声上天入地,感动天,感动地,感动无数身份尊贵之人。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歌,女娲补石大家知道从《红楼梦》里面我们可以读到,还有从神话故事里头也可以读到。当箜篌美妙的音乐声传到天上时,女娲正在补天,但是听得入迷了忘记了自己正在补天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大泻,自己工作忘记了,然后秋雨乍泄,失职了。你看这个想象非常的跳跃,从地上想到天上。   五、阅音之色——品诗画色彩
  色彩是神秘的语言。色彩语言之于文学,就如丹青之于国画,旋律之于音乐。因而品诗歌中的色彩画面,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动心灵。李贺是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高手。“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用词往往非常奇特,常出人意料。以蛟与鱼为意象,物物皆显示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箜篌的声音上天入地,老鱼也可以跳波。“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写到了月宫中箜篌的乐音,使吴刚忘记了劳作,吴刚不眠,而转入沉吟,任斜飞的露水湿了月兔,这是形容沉吟之专注。这里有几幅非常特殊的画面,如梦入神山,老鱼跳波,瘦蛟起舞,还有前面的昆山玉碎,香兰哭泣,那种纷飞的想象,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有人评价李贺的诗写到音乐的时候,“冷若秋霜、艳若桃李”,这是形容李贺诗歌意象的跳跃性非常大,对比十分强烈。
  六、阅音之象——品描摹意象
  其一,卓异的意象选择。
  《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朱光潜认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如前所述,诗人分别选择了静态、动态的意象:玉碎凤叫,荷泣兰笑。空山凝云,石破天惊。老鱼跳波、瘦蛟起舞,露湿寒兔……通过这些意象,作者营造出一种哀伤、凄冷的意境。
  其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李贺的诗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侧面烘托。用天空浮云停步聆听;用江娥素女愁啼哀思;用至上紫皇扣动心弦;用补天女娲石破天惊;用山中神妪折服请教;用老鱼瘦蛟跳跃起舞;用伐树吴刚通宵不眠;用月宫玉兔如醉如痴。这在李贺这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阅音之本——品类比群文
  清代方扶南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怡人,使人心动神迷。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泣鬼,鬼神為之动情、流泪。韩愈《听颖师弹琴》,古琴足以惊天,天地为之惊叹。
  在同类写音乐的诗歌中,可以选择类似的作品加以比较赏析。
  如李白曾经写过《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其中也借助景物描写音乐。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作者通联:福建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
其他文献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点文章。文题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人物:林黛玉,所写的主要事件:进贾府。主要内容写了林黛王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通过她的目睹、耳闻和内心感受,不仅为我们介绍了贾府中的一些重要人物,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贾府的概貌,实际上是为整个《红楼梦》故事的发展拉开了帷幕。课文情节结构可以用三个动词概括:“进”“见”“住”。即: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见众人,
禅宗六祖惠能弘法的《坛经》,作为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两段经文被编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中。禅是儒释道的哲学化,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文学化,禅的理寄寓着诗的象,禅学与诗学心灵相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绚丽多姿又久开不败的奇葩,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统编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主要由预习导读、正文、课后阅读思考题、生字词这些内容构成。有时也会在注释里或是思考题后添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例如背景资料、文体知识及特点等。初中的孩子囿于自身的知识和经历,对于教材中一些课文蕴含的情感或是写作目的等,理解起来有难度,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助读资料来帮忙了。那么助读资料是什么类型的资料?我认为,助读资料是用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而非脱离文本,漫无边际地拓宽学生知
在探讨烛之武人物形象时,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表述的:“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我想,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探讨还可以更深入一点,更全面一点!  一、探讨形象,回到“春秋”  我们在探讨历史人物的形象时,只有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客观而又准确地评价烛之武的行为。 
一、背景简介  随着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课堂”渐成燎原之势。而从长远看,“线上教学”必然会在常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教学新常态。对于高中语文而言,线上教学面临的挑战更大。语文的课堂不仅是语言文字实践的阵地,同时更是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提升的平台,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情感交流、思维碰撞要大打折扣。而复习课,作为高三语文教学的常态主导课型,最理想的就是时间短,见效快。那么线上复习课,如
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相比,文本篇幅长、思维容量大、难度大,而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则与初中相比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因此阅读理解基本上是吃老本。笔者近年来探索出了一种新方法,即教会学生编制结构思路导图来分析文本,整合多种能力训练,以此来驾驭文本,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结构思路导图分析系统的定义与原理  1.结构思路导图的内涵  所谓结构思路导图,是阅读者立足于整体阅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关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也要通过这个主阵地——课堂而得来的。因此,课堂无论是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改革把教学定义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这就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
诗之灵魂在于情,情真意切才是诗。一首好诗,它或许没有优美的语言,或许没有动听的韵律,但它必然有着动人的真情。无论它是冗长还是简短,不管它是晦涩还是平易,情感会带你走进诗歌,深切体会诗歌之美。或是让你热情澎湃,或是让你怅然若失,或是引你心神浮动。但同样是“言志”, 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的是,现代诗突破了“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情感美也是现代诗内涵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它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学生的语文阅读题失分比较严重。不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学生答题都比较敷衍,答不到重点,对于阅读题的题型等识别非常模糊,有时即便答正确了也不能得到全部的分数。因此,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极为关键,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成绩的有效策略。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读”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语文阅读重在一个“读”字。要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中指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也是教学的重要宗旨。在写作中,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在审题中,我们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促进思维进阶,提高核心素养。审题之审,关键在于“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是一项综合性思维体操,需要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