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外方雇员都有一项使命,就是要培训出最能够取代他们的中方雇员。
地地道道的法国人戴伯松,说英语总夹杂着母语的腔调。听起来就像是一瓶陈年的法国香槟酒启了封,声音微弱却悦耳。与低迷不振的全球电信市场相比,作为阿尔卡特中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戴伯松,似乎总能够在中国听到更多悦耳的声音。
据位于旧金山的RHK研究咨询公司的专家分析,当今的全球通信设备市场仍然是“一片死水”。该专家预测,通信设备销售额继2001年下降5%,2002年下降26%以后,将在2003年延续压缩的势头,下降幅度将达到6%。
作为全球最大的通信基础设施供应商之一,阿尔卡特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不景气的冲击,但在中国是个例外。1984年,阿尔卡特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贝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0年初,阿尔卡特将其亚太区总部迁至上海,成为第一家将亚太区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电信公司。迄今为止,阿尔卡特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已超过8亿美元。
今年61岁的戴伯松是“看着阿尔卡特在中国长大的”,他在IBM公司呆了18年之后,“出人意料”地跳到了阿尔卡特公司。“你知道,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追求,一开始总想找各种新的机会,然后就会考虑稳定。我比较幸运,总是有机会去创建一些新机构。”戴伯松说,“1997年刚来中国时,阿尔卡特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控股公司等都很松散,我所做的是将其整合为一家强大的公司。这实际上给了我一个在中国创业的机会。”
戴伯松形容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就像是那首名叫《瑰丽的生活》的法语歌曲。“我觉得在中国工作节奏很快,我已经适应了这种节奏,回到法国反而不习惯。”
对法国人的精神品质,老戴也依照自身的理解做了一番归纳:“一是宽容,二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三是热爱生活。不足之处是进取心不足。”
“但是,中国当前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发展,并不同于法兰西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戴伯松说,“毋庸置疑,法国人生活水平较高,但他们的物质享受来得太容易了;可是在中国,人们辛苦地工作是为了一个更好的生活,他们思维敏捷(smart),富有进取心(ambitious)。整个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然,在价值观方面,比如对待金钱,中国人比较实际。而在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人们对金钱已经不那么看重了,他们会把追求生活质量作为第一选择,他们更看重的是未来的发展、生活的和谐等等。”
生性浪漫的法国人有着哲学思辩的传统。在世界上,他们最早喊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且在随后的几百年里一直推崇“包容”的文化。在公司治理方面,热爱烹调的法国人竟有“治国如烹小鲜”的胸怀和镇静。
“法国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很接近,这在公司的运作中更多地会带来实惠和方便。阿尔卡特的员工来自多个国家,公司秉承的一个信条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员工。当人们觉得你是真的关心他时,一切事情都会顺利得多。” 戴伯松如是说。“我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路。简单地讲,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公司。”
“中国人的包容在群体意识上体现得较为明显。中国人喜欢通过迂回的方式解决争端,作决定之前要征得各大利益集团的同意,想方设法避免战争和冲突。这是一种宽容的体现。而在法国,一个人如果很出色,就很容易出头,像拿坡仑一样起到影响历史的作用;当然,如果个人的决策失误,损失也是巨大的。法国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越来越多地听取更多人的意见。”
分析欧美跨国公司的体制不难看出,美国公司的做法常常是更重结果。有些公司与员工半年一签合同,完不成任务就走人。这一做法体现出美国人行事的“实用主义”风格。法国公司相较而言,看重过程,“对于我个人而言,人品、操守是最重要的。当员工做出对公司不忠的事时,假如后果不太严重,我可以原谅他一次,但如果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就无法信任他了。反过来说,总对他人持不信任的态度也同样可怕,通信行业变化得快,需要很多人共同合作才能成事。”
在阿尔卡特主管公共关系的刘文汇对“法式包容”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她说:“法国公司注重工作质量,不计小节,永远给你改正错误的机会,这种宽容会使你为公司分忧的心情更为迫切。”
由于管理理念的某些差异,刘文汇曾经和戴伯松发生过一次争吵,偏巧刘也是率直的人。“就在这个会议室里,我和他发生了争吵,我当时想大不了我不做了。”刘文汇说,“事后,不论事情的对错,心里不免有些顾虑和歉疚,毕竟是以下犯上。”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戴伯松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似地继续跟刘谈工作,丝毫没有因为下属的“顶撞”而心怀不满。“这件事一点儿也没影响他对我的信任,反而让他更了解到我的个性率直,我们之间距离更近了。”刘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感动。
对于那些想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的跨国公司来说,人的本土化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本土化, “一旦发现中方的雇员能够胜任工作,我们就让外方雇员离开。在中国的外方雇员都有一项使命,就是要培训出最能够取代他们的中方雇员。”换言之,阿尔卡特本土化的最高成果是他自己的“衣锦还乡”。
地地道道的法国人戴伯松,说英语总夹杂着母语的腔调。听起来就像是一瓶陈年的法国香槟酒启了封,声音微弱却悦耳。与低迷不振的全球电信市场相比,作为阿尔卡特中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戴伯松,似乎总能够在中国听到更多悦耳的声音。
据位于旧金山的RHK研究咨询公司的专家分析,当今的全球通信设备市场仍然是“一片死水”。该专家预测,通信设备销售额继2001年下降5%,2002年下降26%以后,将在2003年延续压缩的势头,下降幅度将达到6%。
作为全球最大的通信基础设施供应商之一,阿尔卡特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不景气的冲击,但在中国是个例外。1984年,阿尔卡特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贝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0年初,阿尔卡特将其亚太区总部迁至上海,成为第一家将亚太区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电信公司。迄今为止,阿尔卡特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已超过8亿美元。
今年61岁的戴伯松是“看着阿尔卡特在中国长大的”,他在IBM公司呆了18年之后,“出人意料”地跳到了阿尔卡特公司。“你知道,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追求,一开始总想找各种新的机会,然后就会考虑稳定。我比较幸运,总是有机会去创建一些新机构。”戴伯松说,“1997年刚来中国时,阿尔卡特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控股公司等都很松散,我所做的是将其整合为一家强大的公司。这实际上给了我一个在中国创业的机会。”
戴伯松形容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就像是那首名叫《瑰丽的生活》的法语歌曲。“我觉得在中国工作节奏很快,我已经适应了这种节奏,回到法国反而不习惯。”
对法国人的精神品质,老戴也依照自身的理解做了一番归纳:“一是宽容,二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三是热爱生活。不足之处是进取心不足。”
“但是,中国当前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发展,并不同于法兰西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戴伯松说,“毋庸置疑,法国人生活水平较高,但他们的物质享受来得太容易了;可是在中国,人们辛苦地工作是为了一个更好的生活,他们思维敏捷(smart),富有进取心(ambitious)。整个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然,在价值观方面,比如对待金钱,中国人比较实际。而在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人们对金钱已经不那么看重了,他们会把追求生活质量作为第一选择,他们更看重的是未来的发展、生活的和谐等等。”
生性浪漫的法国人有着哲学思辩的传统。在世界上,他们最早喊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且在随后的几百年里一直推崇“包容”的文化。在公司治理方面,热爱烹调的法国人竟有“治国如烹小鲜”的胸怀和镇静。
“法国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很接近,这在公司的运作中更多地会带来实惠和方便。阿尔卡特的员工来自多个国家,公司秉承的一个信条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员工。当人们觉得你是真的关心他时,一切事情都会顺利得多。” 戴伯松如是说。“我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路。简单地讲,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公司。”
“中国人的包容在群体意识上体现得较为明显。中国人喜欢通过迂回的方式解决争端,作决定之前要征得各大利益集团的同意,想方设法避免战争和冲突。这是一种宽容的体现。而在法国,一个人如果很出色,就很容易出头,像拿坡仑一样起到影响历史的作用;当然,如果个人的决策失误,损失也是巨大的。法国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越来越多地听取更多人的意见。”
分析欧美跨国公司的体制不难看出,美国公司的做法常常是更重结果。有些公司与员工半年一签合同,完不成任务就走人。这一做法体现出美国人行事的“实用主义”风格。法国公司相较而言,看重过程,“对于我个人而言,人品、操守是最重要的。当员工做出对公司不忠的事时,假如后果不太严重,我可以原谅他一次,但如果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就无法信任他了。反过来说,总对他人持不信任的态度也同样可怕,通信行业变化得快,需要很多人共同合作才能成事。”
在阿尔卡特主管公共关系的刘文汇对“法式包容”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她说:“法国公司注重工作质量,不计小节,永远给你改正错误的机会,这种宽容会使你为公司分忧的心情更为迫切。”
由于管理理念的某些差异,刘文汇曾经和戴伯松发生过一次争吵,偏巧刘也是率直的人。“就在这个会议室里,我和他发生了争吵,我当时想大不了我不做了。”刘文汇说,“事后,不论事情的对错,心里不免有些顾虑和歉疚,毕竟是以下犯上。”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戴伯松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似地继续跟刘谈工作,丝毫没有因为下属的“顶撞”而心怀不满。“这件事一点儿也没影响他对我的信任,反而让他更了解到我的个性率直,我们之间距离更近了。”刘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感动。
对于那些想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的跨国公司来说,人的本土化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本土化, “一旦发现中方的雇员能够胜任工作,我们就让外方雇员离开。在中国的外方雇员都有一项使命,就是要培训出最能够取代他们的中方雇员。”换言之,阿尔卡特本土化的最高成果是他自己的“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