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省望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贫困县,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望谟县城镇建设飞速发展。本文从不同角度探析了望谟县城镇建设的各种问题,以期为望谟县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望谟县;城镇化;小城镇发展
望谟县位于贵州西部,东与罗甸接壤,南与广西乐业县隔红水河相望,西隔北盘江与贞丰、册亨毗邻,北与紫云、镇宁衔接。总面积3005.5平方公里,人口32万,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8.6%。现辖16个乡镇、两个街道处,310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
县委、政府为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审时度势,远谋近施,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以此拉动县城经济的发展。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把小城镇建设写入县第八次党代会报告
早在1998年元月召开的望谟县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就明确指出:加快城镇建设,实施城市开放带动战略。其总体构想是:一、县城为中心,乡镇所在地为纽带,农村集贸市场为基础,开创一条城带乡、乡联村的城镇建设路子。以城市化拉动商业化,引导市场化,面向现代化。县城建设,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旧城区改造;二是新城区开发:兴建环城大道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商贸市场、民族风情园等一批开发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再造一个望谟城;三是望谟河治理。总之,要通过县城的改扩建,增加容量、增强功能、刺激工业,活跃商业,拉动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城市建设,重塑望谟形象,营造一个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投资环境。居于以上定位,加快城镇建设,至关重要。
(二)以西部大开发的最佳机遇为切入点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济上的目标是缩小东、西部的差距,特别是东、西农村发展差距。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尤其东、西部农村的差距要远大于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城镇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人口整体素质和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高度重视西部农村的大开发。而注重农村的大开发,就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将之作为拉动整个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切入点来抓好落实,加速农村城镇进程。
(三)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
加快小城镇建设,能促进分散、零星、单一的农村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集中与联合,从而产生应有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益。同时,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和产业的集中,也将带来基础设施的配套化和服务业的社会化,可直接带动建筑、建材、供水、交通、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保进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第三产业腾飞。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抓住国家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倾斜的有利时机把发展小城镇作为一项大战略,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主要沿公路、沿江、商品集散地建设一批不同功能、各县特色的小城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要与通道经济和市场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步配套,发挥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形成招商引资、吸纳人才、技术、项目的强“磁场”,使小城镇成为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该县距贵阳近300公里,距百色300多公里,距兴义、安顺200多公里,要建设好望谟—兴义、望谟—紫云高速公路,形成自己的中心区,加快县城建设,带动全县的发展;二是依托桑郎糖厂、桑郎高坝电站的桑郎镇作为麻山腹地四个乡镇的中心镇,带动整个麻山腹地的发展;三是以打易镇、新屯镇作为县城的副中心镇;四是把油迈瑶族乡打造成瑶乡民族风情旅游乡镇;五是抓住龙滩电站建设形成一个大人工湖的机遇,把蔗香、昂武发展为旅游城镇。通过不同功能、不同区域城镇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六)西部大开发和乡村城市的主战场
项目是西部大开发的载体,城镇是项目实施的主战场。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软、硬环境质量和品位,才能增强对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绿色食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本身就需要城市和小城镇作为载体和纽带,加快小城镇建设,能直接带动该县的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从面保进该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要解决这部分人的生存空间,除引导现有大城市吸纳一部分农村人口外,主渠道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就近进城务工,并有居所,有收入,实现职业与城域的双重转换。可以说,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小城镇建设的特殊地位和龙头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城镇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城镇化就是生产力;城镇化是推动全县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城镇建设是二、三产业的载体,是发展工商业的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城镇经济。
(二)小城镇建设为该县农民创业,稳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准市民”创造了条件。
亚当·斯密曾指出:“乡村居民须先维持自己,才能将剩余产物维持都市的居民。所以,要先增加农村产物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都市”这个条件望谟已经具备,截止2013年底,人均占有粮384公斤,人均纯收入4398元,农产品长期供给短缺的历史已基本结束。目前,全县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约6万人,把他们转移出来安排到非农产业上可以创造大量财富,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腾出的土地又可以向种田科技能手集中,使农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
(三)小城镇是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重要落脚点和聚集地,又是对外开放的市场要素。
一方面,小城镇的建设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特别是跨地区劳动力的聚合,为小城镇增加了市场活动力;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加,提高了购买力,为工业品的销售创造了大市场;第三,城镇人口的增加,为农产品的销售创造了又一市场,并形成乡村经济互相联动的勃发局面。同时,城镇把人财物聚集起来,形成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又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措施
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该县城镇化水平,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头戏”,结合该县近几年城镇建设的实际,量力而行,分类指导,以据点式建设和网络式建设相结合的创新思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合理布局、功能互补的城镇化网络体系。据此,望谟小城镇建设今后的思路,应该是创造有特色的多元化市场机制,为经济结构调整找到新经济增长点的捷径,以此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作法可供思考:
(一)突出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中与时俱进,时代、环境变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方法也要随着改变。首先要加强学习;其次要深入调研;第三要勇于创新。要下大力气克服思想、体制和机制等影响城镇化跨越发展的“瓶颈”的制约,树立“十个新观念”即:城镇化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城镇化是生产力;城镇化是推动全县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科学决策和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龙头;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保持城镇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质量和效益是城镇发展的主题和生命;依法诚信是城镇建设的根本;以人为本是城镇建设的着力点;经营城市、多方位融资是城镇建设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二)搞好科学规划工作
加快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是龙头,要做到科学规划,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明确目标,协调发展。城镇规划要照顾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又要同发展战备和长远规划相衔接。要做到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要配套各种社会服务设施,但不应千篇一律。要通盘考虑,综合协调,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出发来制定规划。要因势利导,有章可循,防止一哄而起,遍地开花,也要防止盲目贪大,不切实际地追求规模。
2、超前规划、综合部署。规划观念要新,思想要宽,眼光要远。要着眼长远,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关系。要有前瞻性,规划设计时要做到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布剩余劳动力等方面的情况,合理确定本地区城镇的规划面积、人口数量、经济问题,体现规划的超前性、可操作性的完美结合,做到“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不拆迁。”
3、继承发展,体现特色。要结合当地的优势条件、人文历史、地方特色,确定城镇规划的主格调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要与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体现出个性强烈的地方特色。规划时要依托老城区,建设新城区,使老城新区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既保护了原貌的风貌和韵味,又发展城镇的旅游业、服务业。
(三)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
资金缺乏是制约该县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家没有资金投入,地方财政连保吃饭都困难,农民手中不富余,银行贷款困难,靠土地生财建设的办法,已难以为继。只有大胆解放思想,打破所有制界限,将小城镇建设引入市场,靠市场机制,大力培植招商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小城镇。一是政府要加大城镇硬、软件绿化、城市交通、城镇道路、供水等公用设施建设,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环境;二是经营城市,把开发权、经营权、使用权、冠名权等这些无形资产盘活;三是真正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吸引社会各界一起参加小城镇的建设市场,通过竞争,提高小城镇建设效益,让政府和消费者从中受益;五是大力吸引民间资金,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小城镇建设,可以采取拍卖路名、街名、桥名、校名等多种形式吸引个人投资建镇;六是限制民房建设,吸引民间资金连片开发房地产业。
(四)用好用活用足中央有关的政策法规
首先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赋予农民自由迁居、择业的权利,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户籍实施细则,可以参照都匀市的做法,有固定居所,收入来源比较稳固一年以上的可以办理转为非农业人口。其次是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的土地、矿产资源等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用地的资本置换,并对进城入镇的农民实行土地拥有者与市民的“双重”身份。三是实行公平有效的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建立面向城镇中小企业、农村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体系。四是认真贯彻落实从城镇建设维护费用撮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确保足额到位。
(五)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小城镇建设发展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活保障,如果进入小城镇后没有足够的生活保障,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土地。从发展方面来看,土地的规模经营势在必行,没有土地的规模经济,就难有农业的现代化。而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不交出土地,土地就难以集中,规模经营和有效利用也谈不上。各级政府应以人为本,为人口、劳动力及其他经济要素按市场机制流动和聚集创造条件。果断地推进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劳动力市场向城乡开放,清理限制歧视农业人口流动就业,向小城镇迁移的规定。小城镇政府也要把农民流动就业工作的重点,由管制流动转向提供就业服务、培训和权益保护上来,要主动协调农民与企业的关系,优先安排并维护自有劳动力就业,切实让剩余劳动力占领企业的用工市场。因此,可以说,小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并发挥作用,是实现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根本之策。
(六)尽快实施政府搬迁工程,促进县城新区建设
政府的搬迁是加快新城区建设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如果政府不搬迁或搬迁得慢一点,新城区建设速度就会慢得多,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就难以实现。因此,县委、县政府要下决心,多方筹资,尽快搬迁。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要求,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县城新区建设。要根据将县城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定位制定好规划,规划部门要用新的视觉、新的观点、新的高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精心规划新区,确保新区布局合理、利于开发、利于配套。规划一经审定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新区使用和建设时必须服从,不得违反。要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关键是要通过充分体现土地的资产性能,走以地换路、以地换房的资金转换道路,盘活国有资产存量,确保国有资产合理流转和增值。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开发商、开发单位和个人的独资、合资、垫资的方式参与新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课题组.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望谟县;城镇化;小城镇发展
望谟县位于贵州西部,东与罗甸接壤,南与广西乐业县隔红水河相望,西隔北盘江与贞丰、册亨毗邻,北与紫云、镇宁衔接。总面积3005.5平方公里,人口32万,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8.6%。现辖16个乡镇、两个街道处,310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
县委、政府为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审时度势,远谋近施,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以此拉动县城经济的发展。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把小城镇建设写入县第八次党代会报告
早在1998年元月召开的望谟县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就明确指出:加快城镇建设,实施城市开放带动战略。其总体构想是:一、县城为中心,乡镇所在地为纽带,农村集贸市场为基础,开创一条城带乡、乡联村的城镇建设路子。以城市化拉动商业化,引导市场化,面向现代化。县城建设,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旧城区改造;二是新城区开发:兴建环城大道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商贸市场、民族风情园等一批开发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再造一个望谟城;三是望谟河治理。总之,要通过县城的改扩建,增加容量、增强功能、刺激工业,活跃商业,拉动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城市建设,重塑望谟形象,营造一个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投资环境。居于以上定位,加快城镇建设,至关重要。
(二)以西部大开发的最佳机遇为切入点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济上的目标是缩小东、西部的差距,特别是东、西农村发展差距。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尤其东、西部农村的差距要远大于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城镇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人口整体素质和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高度重视西部农村的大开发。而注重农村的大开发,就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将之作为拉动整个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切入点来抓好落实,加速农村城镇进程。
(三)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
加快小城镇建设,能促进分散、零星、单一的农村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集中与联合,从而产生应有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益。同时,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和产业的集中,也将带来基础设施的配套化和服务业的社会化,可直接带动建筑、建材、供水、交通、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保进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第三产业腾飞。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抓住国家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倾斜的有利时机把发展小城镇作为一项大战略,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主要沿公路、沿江、商品集散地建设一批不同功能、各县特色的小城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要与通道经济和市场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步配套,发挥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形成招商引资、吸纳人才、技术、项目的强“磁场”,使小城镇成为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该县距贵阳近300公里,距百色300多公里,距兴义、安顺200多公里,要建设好望谟—兴义、望谟—紫云高速公路,形成自己的中心区,加快县城建设,带动全县的发展;二是依托桑郎糖厂、桑郎高坝电站的桑郎镇作为麻山腹地四个乡镇的中心镇,带动整个麻山腹地的发展;三是以打易镇、新屯镇作为县城的副中心镇;四是把油迈瑶族乡打造成瑶乡民族风情旅游乡镇;五是抓住龙滩电站建设形成一个大人工湖的机遇,把蔗香、昂武发展为旅游城镇。通过不同功能、不同区域城镇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六)西部大开发和乡村城市的主战场
项目是西部大开发的载体,城镇是项目实施的主战场。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软、硬环境质量和品位,才能增强对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绿色食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本身就需要城市和小城镇作为载体和纽带,加快小城镇建设,能直接带动该县的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从面保进该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要解决这部分人的生存空间,除引导现有大城市吸纳一部分农村人口外,主渠道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就近进城务工,并有居所,有收入,实现职业与城域的双重转换。可以说,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小城镇建设的特殊地位和龙头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城镇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城镇化就是生产力;城镇化是推动全县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城镇建设是二、三产业的载体,是发展工商业的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城镇经济。
(二)小城镇建设为该县农民创业,稳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准市民”创造了条件。
亚当·斯密曾指出:“乡村居民须先维持自己,才能将剩余产物维持都市的居民。所以,要先增加农村产物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都市”这个条件望谟已经具备,截止2013年底,人均占有粮384公斤,人均纯收入4398元,农产品长期供给短缺的历史已基本结束。目前,全县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约6万人,把他们转移出来安排到非农产业上可以创造大量财富,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腾出的土地又可以向种田科技能手集中,使农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
(三)小城镇是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重要落脚点和聚集地,又是对外开放的市场要素。
一方面,小城镇的建设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特别是跨地区劳动力的聚合,为小城镇增加了市场活动力;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加,提高了购买力,为工业品的销售创造了大市场;第三,城镇人口的增加,为农产品的销售创造了又一市场,并形成乡村经济互相联动的勃发局面。同时,城镇把人财物聚集起来,形成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又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措施
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该县城镇化水平,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头戏”,结合该县近几年城镇建设的实际,量力而行,分类指导,以据点式建设和网络式建设相结合的创新思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合理布局、功能互补的城镇化网络体系。据此,望谟小城镇建设今后的思路,应该是创造有特色的多元化市场机制,为经济结构调整找到新经济增长点的捷径,以此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作法可供思考:
(一)突出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中与时俱进,时代、环境变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方法也要随着改变。首先要加强学习;其次要深入调研;第三要勇于创新。要下大力气克服思想、体制和机制等影响城镇化跨越发展的“瓶颈”的制约,树立“十个新观念”即:城镇化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城镇化是生产力;城镇化是推动全县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科学决策和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龙头;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保持城镇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质量和效益是城镇发展的主题和生命;依法诚信是城镇建设的根本;以人为本是城镇建设的着力点;经营城市、多方位融资是城镇建设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二)搞好科学规划工作
加快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是龙头,要做到科学规划,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明确目标,协调发展。城镇规划要照顾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又要同发展战备和长远规划相衔接。要做到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要配套各种社会服务设施,但不应千篇一律。要通盘考虑,综合协调,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出发来制定规划。要因势利导,有章可循,防止一哄而起,遍地开花,也要防止盲目贪大,不切实际地追求规模。
2、超前规划、综合部署。规划观念要新,思想要宽,眼光要远。要着眼长远,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关系。要有前瞻性,规划设计时要做到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布剩余劳动力等方面的情况,合理确定本地区城镇的规划面积、人口数量、经济问题,体现规划的超前性、可操作性的完美结合,做到“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不拆迁。”
3、继承发展,体现特色。要结合当地的优势条件、人文历史、地方特色,确定城镇规划的主格调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要与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体现出个性强烈的地方特色。规划时要依托老城区,建设新城区,使老城新区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既保护了原貌的风貌和韵味,又发展城镇的旅游业、服务业。
(三)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
资金缺乏是制约该县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家没有资金投入,地方财政连保吃饭都困难,农民手中不富余,银行贷款困难,靠土地生财建设的办法,已难以为继。只有大胆解放思想,打破所有制界限,将小城镇建设引入市场,靠市场机制,大力培植招商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小城镇。一是政府要加大城镇硬、软件绿化、城市交通、城镇道路、供水等公用设施建设,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环境;二是经营城市,把开发权、经营权、使用权、冠名权等这些无形资产盘活;三是真正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吸引社会各界一起参加小城镇的建设市场,通过竞争,提高小城镇建设效益,让政府和消费者从中受益;五是大力吸引民间资金,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小城镇建设,可以采取拍卖路名、街名、桥名、校名等多种形式吸引个人投资建镇;六是限制民房建设,吸引民间资金连片开发房地产业。
(四)用好用活用足中央有关的政策法规
首先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赋予农民自由迁居、择业的权利,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户籍实施细则,可以参照都匀市的做法,有固定居所,收入来源比较稳固一年以上的可以办理转为非农业人口。其次是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的土地、矿产资源等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用地的资本置换,并对进城入镇的农民实行土地拥有者与市民的“双重”身份。三是实行公平有效的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建立面向城镇中小企业、农村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体系。四是认真贯彻落实从城镇建设维护费用撮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确保足额到位。
(五)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小城镇建设发展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活保障,如果进入小城镇后没有足够的生活保障,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土地。从发展方面来看,土地的规模经营势在必行,没有土地的规模经济,就难有农业的现代化。而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不交出土地,土地就难以集中,规模经营和有效利用也谈不上。各级政府应以人为本,为人口、劳动力及其他经济要素按市场机制流动和聚集创造条件。果断地推进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劳动力市场向城乡开放,清理限制歧视农业人口流动就业,向小城镇迁移的规定。小城镇政府也要把农民流动就业工作的重点,由管制流动转向提供就业服务、培训和权益保护上来,要主动协调农民与企业的关系,优先安排并维护自有劳动力就业,切实让剩余劳动力占领企业的用工市场。因此,可以说,小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并发挥作用,是实现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根本之策。
(六)尽快实施政府搬迁工程,促进县城新区建设
政府的搬迁是加快新城区建设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如果政府不搬迁或搬迁得慢一点,新城区建设速度就会慢得多,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就难以实现。因此,县委、县政府要下决心,多方筹资,尽快搬迁。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要求,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县城新区建设。要根据将县城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定位制定好规划,规划部门要用新的视觉、新的观点、新的高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精心规划新区,确保新区布局合理、利于开发、利于配套。规划一经审定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新区使用和建设时必须服从,不得违反。要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关键是要通过充分体现土地的资产性能,走以地换路、以地换房的资金转换道路,盘活国有资产存量,确保国有资产合理流转和增值。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开发商、开发单位和个人的独资、合资、垫资的方式参与新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课题组.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