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振兴、注入生命力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专业理论学习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专业人才发挥后发优势和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铺垫。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教育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重实践、重技能的热潮,而忽视了专业理论学习,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和部分老师走入误区。
【关键词】高校 人才培养 理论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62-02
1 引言
高等教育一直以来,作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系着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科技发展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以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现阶段,由于高校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导致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同时学生也在市场力的驱动下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产生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作为一名高校专业教师,经常有这样一个体会,如果是理论课,学生们都不是很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老师压缩理论内容,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讲解实际案例或让学生亲身实践,从而忽视了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这样的最终后果是:使得学生形成了一种“重实践轻理论,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及缺乏今后学术深造和实践创新的原动力。
2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过于强调实践的危害分析
2.1 过于强调实践,形成一种人才培养的怪圈,“实践中的暴发户”——缺乏较高系统理论知识素养
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一直是教学改革遵循的重要原则。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结果培养的人才往往只会“纸上谈兵”,空洞无物,“高分低能”,“象牙塔”就是对此现象的真实写照。适应时代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于是在教学改革中,推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但我们在实施中,应如何正确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过度地强调实践教学而忽视理论学习,同样形成一种人才培养的怪圈,“实践中的暴发户”——缺乏较高系统理论知识素养。上述现象便是此“怪圈”的一角。
2.2 过于强调实践,不利于高层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人才缺乏了向高层次发展的源动力
应社会鼓励大学生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思潮,偏重实践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是正常的、合乎情理的,但是从更深入的层面分析,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歪曲,不利于高层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模式。诸如,对于我们的酒店管理专业,过于强调实践而弱化理论学习,那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一个低层次的管理者或操作者,很难跳过高层管理者对“理论水平”的要求这一门槛;对于学规划专业的学生,过于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学习,那么在实践中也很难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很难用理论去解决;同样对于一个计算机的学习者,如果只重视一些软硬件的技能学习而忽视计算机的应用理论、计算机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关系、计算机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研究,那么他们将很难去进行高层次的软件开发,更是永远也不会成为比尔盖茨。人才培养总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自上世纪1980年代以来,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促使高等教育发生新的大的改革,呈现出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态势,最典型的例子应该是美国硅谷,美国当代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因而被称为美国“高科技的摇篮”、美国新经济的发动机。硅谷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主导发展起来的,成为大学与科学工业园区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高等教育走出学校“象牙塔”,越来越趋向于与市场“联姻”,全球的高等教育均在走出“象牙塔”。但是,国外一流的大学是从一座传统的“象牙塔”经过市场经济的过程后,走进带有市场意味的更高端的“象牙塔”,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则是走出了“象牙塔”,却湮没在市场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经意中,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系统专业理论素养的培养,使人才缺乏了向高层次发展的源动力,他们大都成为基层的业务员,而不是拥有雄厚专业功底的开创者。这就是中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本质性差异。曾经有一位国外专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做过这样一种评价,“中国大陆的大学包括一些名牌大学都像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国外的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的是领导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2.3 过于强调实践,加大了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如果将历史倒退10多年,问一位将要进入大学之门的学生: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恐怕80%的人会说,当科学家、高级工程师、教授,或当文学家。但是,现在学生的回答大约95%以上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这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我们的大学教育导向是分别开的。现在的大学生,在大三,甚至或者是在大二的时候,便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假期开始在外兼职,做一些简单机械的业务操作,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学生的社会化程度、社会化气息进一步加大,对专业理论学习失去兴趣。“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矛盾,如何解决呢,是为解决暂时出现的问题,而忽视学生系统理论知识为代价,换来短暂的“高就业率”么,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3 从过多的“实践”走向“理论学习”的建议
3.1 抓好学风,再次让学生的专业学习回归“象牙塔”
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一个传统教育的环境中,本着一个探究者的角色进行专业学习,忽略一些市场化的知识结构要求。
3.2 调整大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
大学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阶段,或许通过大学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但承认的事实是,大学更多的应该是学生专业知识的打基础阶段,是为以后工作学习的继续高层学习、做好专业知识体系的铺垫。因为,在大学学习的知识,能够直接用于工作岗位的比例是很小的。而更多的是,大学的学习让一位学习者踏入了某个学科领域的殿堂,督促他们踏踏实实学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树立正确的实践观,激发学生创新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使得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更好地运用理论;同时要把实践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上。
3.4 教育者应树立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学校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不是成为一个专家,学生只要学业出色,今后就很有可能成为专家。可持续发展对于大学里的教育而言,就是“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前一个人只要上一次大学就完成了他终生的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则是指上一次大学并不能完成一个人的全部大学教育,其大学毕业后还要不断地回到大学来“回炉”。把这个问题置于人才成长的规律里来看,大学的教育,只是朝着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上奠定了基础,而不是通过这个过程就完成了对一个成熟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我们现在制定的教育培养方案,要着眼于夯实学生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且为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论、认识论的支持。
3.5 正确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探讨素质教育实施机制及其教学规律的实践,通过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消除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知识零碎、课程拼凑、急功近利、底蕴不足的弊端,构筑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和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新平.关于教育管理理论、实践及其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6).
[2] 丁继.构建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2004,25(4).
[3] 贺乐凡.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1,(2).
[4] 李乃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5] 刘建国.回归“象牙塔”―对高等教育的反思.http://edu.bokee.com/info/comment/1552.shtml.
【关键词】高校 人才培养 理论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62-02
1 引言
高等教育一直以来,作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系着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科技发展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以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现阶段,由于高校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导致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同时学生也在市场力的驱动下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产生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作为一名高校专业教师,经常有这样一个体会,如果是理论课,学生们都不是很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老师压缩理论内容,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讲解实际案例或让学生亲身实践,从而忽视了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这样的最终后果是:使得学生形成了一种“重实践轻理论,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及缺乏今后学术深造和实践创新的原动力。
2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过于强调实践的危害分析
2.1 过于强调实践,形成一种人才培养的怪圈,“实践中的暴发户”——缺乏较高系统理论知识素养
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一直是教学改革遵循的重要原则。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结果培养的人才往往只会“纸上谈兵”,空洞无物,“高分低能”,“象牙塔”就是对此现象的真实写照。适应时代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于是在教学改革中,推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但我们在实施中,应如何正确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过度地强调实践教学而忽视理论学习,同样形成一种人才培养的怪圈,“实践中的暴发户”——缺乏较高系统理论知识素养。上述现象便是此“怪圈”的一角。
2.2 过于强调实践,不利于高层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人才缺乏了向高层次发展的源动力
应社会鼓励大学生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思潮,偏重实践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是正常的、合乎情理的,但是从更深入的层面分析,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歪曲,不利于高层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模式。诸如,对于我们的酒店管理专业,过于强调实践而弱化理论学习,那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一个低层次的管理者或操作者,很难跳过高层管理者对“理论水平”的要求这一门槛;对于学规划专业的学生,过于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学习,那么在实践中也很难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很难用理论去解决;同样对于一个计算机的学习者,如果只重视一些软硬件的技能学习而忽视计算机的应用理论、计算机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关系、计算机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研究,那么他们将很难去进行高层次的软件开发,更是永远也不会成为比尔盖茨。人才培养总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自上世纪1980年代以来,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促使高等教育发生新的大的改革,呈现出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态势,最典型的例子应该是美国硅谷,美国当代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因而被称为美国“高科技的摇篮”、美国新经济的发动机。硅谷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主导发展起来的,成为大学与科学工业园区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高等教育走出学校“象牙塔”,越来越趋向于与市场“联姻”,全球的高等教育均在走出“象牙塔”。但是,国外一流的大学是从一座传统的“象牙塔”经过市场经济的过程后,走进带有市场意味的更高端的“象牙塔”,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则是走出了“象牙塔”,却湮没在市场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经意中,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系统专业理论素养的培养,使人才缺乏了向高层次发展的源动力,他们大都成为基层的业务员,而不是拥有雄厚专业功底的开创者。这就是中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本质性差异。曾经有一位国外专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做过这样一种评价,“中国大陆的大学包括一些名牌大学都像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国外的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的是领导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2.3 过于强调实践,加大了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如果将历史倒退10多年,问一位将要进入大学之门的学生: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恐怕80%的人会说,当科学家、高级工程师、教授,或当文学家。但是,现在学生的回答大约95%以上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这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我们的大学教育导向是分别开的。现在的大学生,在大三,甚至或者是在大二的时候,便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假期开始在外兼职,做一些简单机械的业务操作,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学生的社会化程度、社会化气息进一步加大,对专业理论学习失去兴趣。“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矛盾,如何解决呢,是为解决暂时出现的问题,而忽视学生系统理论知识为代价,换来短暂的“高就业率”么,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3 从过多的“实践”走向“理论学习”的建议
3.1 抓好学风,再次让学生的专业学习回归“象牙塔”
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一个传统教育的环境中,本着一个探究者的角色进行专业学习,忽略一些市场化的知识结构要求。
3.2 调整大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
大学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阶段,或许通过大学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但承认的事实是,大学更多的应该是学生专业知识的打基础阶段,是为以后工作学习的继续高层学习、做好专业知识体系的铺垫。因为,在大学学习的知识,能够直接用于工作岗位的比例是很小的。而更多的是,大学的学习让一位学习者踏入了某个学科领域的殿堂,督促他们踏踏实实学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树立正确的实践观,激发学生创新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使得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更好地运用理论;同时要把实践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上。
3.4 教育者应树立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观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学校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不是成为一个专家,学生只要学业出色,今后就很有可能成为专家。可持续发展对于大学里的教育而言,就是“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前一个人只要上一次大学就完成了他终生的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则是指上一次大学并不能完成一个人的全部大学教育,其大学毕业后还要不断地回到大学来“回炉”。把这个问题置于人才成长的规律里来看,大学的教育,只是朝着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上奠定了基础,而不是通过这个过程就完成了对一个成熟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我们现在制定的教育培养方案,要着眼于夯实学生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且为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论、认识论的支持。
3.5 正确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探讨素质教育实施机制及其教学规律的实践,通过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消除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知识零碎、课程拼凑、急功近利、底蕴不足的弊端,构筑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和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新平.关于教育管理理论、实践及其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6).
[2] 丁继.构建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2004,25(4).
[3] 贺乐凡.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1,(2).
[4] 李乃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5] 刘建国.回归“象牙塔”―对高等教育的反思.http://edu.bokee.com/info/comment/15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