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精神明亮干净的人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想:“思想与感情是痛苦的源泉。”惟其思想深刻,惟其感情真挚,才会对这个世界有着质疑、不甘、期待之后的失落等诸多痛苦。这样的痛苦,在人生的当下,可能难以承受。而在经历之后,不仅能完成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蜕变,更能成为美丽丰沛的回忆。
  王木春老师身为教师的二十年亦如是。痛着,爱着。然后还是痛,依然爱。如此轮回,生生不息。
  王老师是幸运的。从他回到母校从教开始,校园里两棵高大的木棉树,成了他思想与感情的依傍,见证了他一路的成长。从混沌、茫然到自我挣扎,两棵木棉树挺拔昂扬的存在,使得他的天空“不被压缩、扭曲、分割,始终敞阔、明亮”,因此,他始终是那个精神明亮干净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棵大树吧?这棵大树,始终会看着自己,见证着自己,引领着自己。只是,何时感知树的存在,是否感念树的存在,因人而异。
  读《身为教师》,不能不震惊于王老师的坦白。王老师毫不避讳自己曾经的茫然、空洞,曾经“诱使”学生说谎,曾经势利地爱将目光洒落在“有希望上大学”的学生身上,曾经对青年教师的评课过于尖锐……就如他在“后记”中所言:其实这是一本关于“错误”之书,书里记录着一连串发生在我身上的“失败”的故事。
  当我们读到这些坦白,的确可以让自己释然很多。分享,其实就是共情。当我们知道,工作了二十年的优秀教师其实也经历过无数错误与失败,我们才能更好地宽恕自己的错误与失败。然后,再积极努力反思与调整自己的心态、思想与行为,方有可能拥抱美好的教育生活。
  当然,我们万不可误会王老师坦白后面的真情。他的一次次羞愧、感动、难过、落泪,无不是因为关爱学生而起,无不是因为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与期待而起,无不是因为对自己要求过高、自责过甚而起。
  爱之深,责之切。爱学生,爱教育,爱自己“身为教师”,他才会疼痛、才会自责。感谢《身为教师》,当我们身在教育现场疼痛与自责的时候,真的可以开导自己:因为爱,所以痛。
  王老师很谦虚。他是省特级教师,还曾经获过“全国优秀教师”这样高规格的官方荣誉。但是,纵观全书,他都对这两点基本不提。相反,在书的封面上,却有这样醒目的一句话:“教书二十年,我一直在努力作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一点都不认为这是他的矫情,相反,深信这是王老师的肺腑之言。
  做教师真的很难,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受教育的经历中,好教师的范本太少。而等我们成为教师,教育现场的面貌已不是我们学生时代的模样。怎么做合格的教师,怎么做好教师,的确已经成为难题,甚至是难解的困局。
  《身为教师》的可贵,就在于王老师无所不在的反思:教书十九年,他开始认真学习对学生微笑;过去的学生要走上讲台了,他谆谆教诲;毕业的学生踏入大学校园了,他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充满了“大话”的班会课,让他无比沉重;没有闲暇的教师假期,让他感觉莫名的悲凉;学生作文里的标语,让他无比悲哀;学校旧建筑的拆除,让他感叹精神财富的流逝;学生毕业后的同学会,他为叫不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而愧疚……这些反思的中心,不是分数的高低,而是“人”的发展。在王老师的反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师。只有精神干净明亮的教师,才会关注学生分数以外的东西吧?
  王老师唯一一次提到自己的“光环”,居然也是沉重的反思。他说:(那个)很高的官方荣誉是颁给2004年之前的那个“我”——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骨子里相信成绩能够证明一切,教育就是为了分数。那个“我”,不再仰望不再眺望,也不再寻找不再思考,甚至不再有彷徨和疼痛。那个“我”,几乎“交出了自己的意志,变成了纯粹的工具”。
  这样的反思掷地有声——有几个“全国优秀教师”会有一日自省到自己“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王老师这样的自我反思,本身就是教育现场最好的范本。
  感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给2005年之后的王老师的教育天空播撒了阳光。从此,他“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贴近教育,如此真切地触摸、体验它涌动不息的苦痛和欢欣,迷茫与希望。这种贴近感和切肤之感,使得原本漂浮着的教育理想”,对于他,教育“无复是壮怀激烈的坚守,从某种角度说,从事教育已成为我人生自我实现的方式,成为一种享受。”
  身为教师,我并不觉得“坚守教育现场”是褒奖。但凡“坚守”,总是不得已而为之,无奈的感觉居多;而“享受”才是最曼妙的境界。从事教育,从备受困扰到纵情享受,需要运气,更需要自我成全。祝福王老师,不断磨砺、不断反思之后,终于抵达“享受教育”。
  《身为教师》的字里行间,多次提到木棉树,令人不胜遥想南国海岛菁菁校园里高大的木棉树。木棉树慰藉着王老师的心灵,王老师在树下的诵读、呓语也不断滋养着木棉树。树与人,校园与教师,二十年里彼此见证,彼此成全,树长得更丰茂,人也更享受身为教师的感觉。
  我愿自己,亦如王老师一般——心中有大树,脑中有信念:做一个精神明亮干净的人。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江苏苏州 21502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活动背景】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升上中学,陌生的人际关系、陡然增大的知识难度、青春期发育带来的身心变化让他们感到焦虑恐慌,甚至形成孤僻、自卑、厌学等负面心理。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小学到初中学习生活的变化,是心理教师在开学时首要选择的主题。  【活动目标】  1. 通过问卷调查、自创情景剧、手绘压力图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压力;  2. 通过现场压力游戏让学生认识压力的实质;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向来肩负着超出知识教学之外的任务。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属性,使其承载着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要的教化责任。说到语文,我们就会说到爱国爱乡教育,说到民族精神培养,说到集体观念树立。事实也是,一个学生如果语文成绩不好,我们还可以有其未掌握方法的托辞;但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爱己、爱人、爱家、爱国,我们就再找不出搪塞的理由。所以,语文教师身上的责任是沉重而艰巨的。  语文学科外延宽广。除了知识
案例描述:  达豪是德国的一个城市。二战时期,曾是纳粹德国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战争给这座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创伤,战后勤劳的达豪人民恢复重建,使新旧达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对孩子们进行爱国爱乡爱人民的教育,一位老师很好地利用了这部典型的“乡土教材”,上了一节题为《达豪的昨天、今天、明天》的课。课一开始,老师就出示了两幅图,一幅是二战时期的达豪景象:整个城市满目疮痍,狼籍破败,关押犹太人和战犯的
张怀志,原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校长,现香洲区景园小学校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研先进校长,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培养对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论文20余篇;实施的学校教育质量监控模式在珠海全市小学推广,倡导的学校家庭社区共建共育办学模式在珠海全市中小学推行。  海上云天,天下珠海。作为浪漫之城、百岛
启动德育“亮点”工程,以“亮点”为突破口,带动德育的全面发展。要求各学校在抓好日常工作同时突出“亮点”建设,做到主题明确,有推进方案,重开展过程,有工作成效。已初具特色的学校要不断深化内涵,尚未建立“亮点”的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抓准工作中心,尽快取得成效,在全区中形成“处处有德育,校校有亮点”的工作态势。  ——摘自花都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特色文化的建构,不能为
品德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旨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诸要素的协调发展。道德情感不仅是品德课的培养目标,也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适时地融入音乐,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音乐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促进道德践行,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它更是营造和谐、灵动、有效的品德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课始音乐——先声夺人奠基情  
摘 要:教育现象学中的“关心”是一种最初源的关心体验。教育现象学认为关心意味着“担忧”。关心具有非互惠性。在教育现象学看来,关心品质主要包括教育爱、教育责任和教育希望等类型。  关键词:关心;教育现象学;关心品质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08-0012-03    “关心”教育是当今学校德育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拟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对“关心”的内涵与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佛教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其实教学也犹如参禅:课堂之初,教师要构筑“青山流水”的教学节奏,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课堂之中,教师要精筑“灵山活水”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益;课堂之尾,教师要回归“真山实水”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三维目标。不久前,笔者观摩了一节《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公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西部贫困的现状,并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与整理,简要分析造成西部贫困的各种原因;  2.通过课前的合作调查和课堂交流,了解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出的贡献;  3.激发学生关注西部大开发的热情与公民意识,且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西部大开发出谋划策,畅谈自己的计划与设想。  教学重点  感受政府与社会各界对西部大开发的热情,了解其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教学难点  激
孟夏时节,群芳竞秀。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柳枝妩媚,池水弄晴,安静与美丽中孕育着勃勃的希望与生机。从只有几千米之隔的繁华喧嚣的闹市区来到这里,宛然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五月的晨光带着和煦的暖意静静地洒落在一处建筑高低错落有致,绿树掩映,充满诗意的院落,一阵阵清脆悦耳的读书声透出路边的围墙,穿过萌发新芽的柳枝飘入人们的耳鼓,朗朗的读书声中洋溢着一种和谐、一种朝气、一种沁人心脾的书香,这里就是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