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艺术,应该有种一点!”——张婷,一个文弱的女生,略带羞涩,作品却很“生猛”;张婷,骨子里带着清华人行胜于言的进取精神,她将清华美院的艺术气质带到美国,又带着美国更加开放的视角回到中国。
本期我们对2008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就读于美国马里兰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张婷做了一个专访,对其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女性称谓26种》进行了一个深入的创作解析,通过对中西方摄影教育的探讨来洞察中国DV影像发展的方向。
灵感来源
张婷深受观念艺术家John Baldessari的影响,John Baldessari于1931年生于加利福尼亚,是同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从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开始做DV,张婷的灵感最初来源于他的Singing sol 关于概念的句子,把一些严肃的内容深藏在画廊的手册里面,画展的小册子,专业界的美术人士才能注意到;但是他把这些做成一首流行的歌曲,这样能让更多的大众知道这些概念。张婷在Baldessari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因此决意通过形体语言来表演一个或一些概念。
选材
关于女性题材的选择与张婷在美国的经历有关。她在一次和朋友聊天时,被问及用中文怎么说“bitch”,她教给这个朋友之后,朋友对他女友说了这个中文词。然后他女友问“dickhead”在中文里怎么说,但是张婷发现中文里没有这个词。然后才意识到中文里面有很多用于女性的贬义词,而男性的则很少。于是她收集了26个这样的贬义词汇来做成一部作品,至于选择26个对女人的称谓的意义,也与她当年26岁的年龄有关,她为自己的作品赋予了“一年获得一个称谓”的概念。
意义表达
作品意旨在于指出在语言中对女性歧视的问题——女性相对于男性在全世界范围中都是弱势的,然而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会问题。在拍完这个片子以后,张婷才真正开始关注中国女性的问题。她认为中国女性的问题有两重,不仅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还要接受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既要做家务、看孩子,还要和男人一样工作,这个问题是社会的,也是历史的。女人们也很少质疑社会为她们施加的责任,都觉得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无法从语言中逃离,女性的问题要由女性自己来解决,西方女性主义者也曾把字典里的“History”改为“Herstory”,试图从文字上改变男女不平等的问题。
创作形式
张婷思考了很久如何用静态的摄影图片来表现这些概念,因为摄影是她曾经熟悉的媒介,但却发现很难表现这些词汇,所以转而使用DV。DV影像的优点是“所想”、“所说”、“所做”、“所表现”是一体的、同时展现的,而静态影像未必能记录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及状态,DV影像艺术应该说是一种PerformanceArt,它提供了艺术家与观众直接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以往的电视媒体是单方向的传递,现在艺术家却可以通过影像艺术来与观众进行语言与情感上的交互。
创作历程
张婷大概用两周时间完成这部作品,一周用于创作,一周用于剪辑。作品是在她的工作室拍摄的,为了避免影响到楼上楼下的综合艺术系同学上课,她每天都是午夜后开始工作,从凌晨一直工作到早上七、八点钟,第二天接着上课。在创作的过程中,张婷很注重道具的意义,它们是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如影片中的一个镜头,女人的耳环一边贴着条形码,一边贴着Made In China,一方面象征中国俗语里把女人比做衣服,另一方面寓指中国落后的生产模式。她认为,作品在意义上多层化,才能引发观众多次观看。“祸水”的表现里水用了可口可乐,也是一种意义的重叠,用来反映全球化的问题。在时序的设计中,作品按照从一个字到四个字的字数顺序安排的,26个称谓也不是完全的平铺直叙,有同样的字的词语会放在一起,作品带有荒谬的恶搞意味,同时也是引人注意的一种手段。
言及要自己亲自上演各种贬义的词语,张婷也经常会被自己的想法吓到,犹豫要不要去做。尤其是自己面对镜头演出,做完要放给所有人看,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一旦做到之后,她会为又一次超越自我而开心。她戏谑地认为,能做到这样也许跟夜里的工作状态有关,在整个工作室只有一个人的状态下,她自导自演自拍,外加人在睡眠严重不足的时候,会处于一种喝酒后的恍惚状态中,从另一面讲,这种状态也许更能够让她完全放得开去做自己,做创作。
西方摄影教育的特色与课程设置
美国的摄影教学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严格的传统摄影,一个是新旧媒体相结合的影像,最主要的特色是都强调观念和批评——作品的观念、概念,还需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做出理性的理解,对自己作品在历史中的位置做出判断。比如,你拍的摄影作品,和摄影史上的哪位摄影师相似,或者你的观念和哪位艺术家相似、出自哪位理论家。同一个想法,可能会有非常多的表现方式。美国的艺术硕士毕业论文不需要写成非常工整的学术论文,艺术家主要是需要了解理论圆满解释自己的作品。
美国马里兰美术学院Photographic and Electronic Media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每周一、二晚上7点到10点都会有Group Critic 课,即批评课,这种课在形式内容上模仿画廊的艺术辩论,如在开幕酒会上,艺术家会解释自己的作品,引发艺术圈的争论。课上每次有三个同学解释自己的作品,老师对学生的作品加以质问,学生必须能够自圆其说。主要就是训练学生这种能力——在别人对你的作品提出质疑的时候,可以做出有力的defense,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完善理解、加强抗辩能力。美国搞艺术的人非常之多,作为艺术家,只有完善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脱颖而出。在美国的教学理念里,不能理解自己的艺术、完满解释自己作品的艺术家不能算是成熟的艺术家。对于批评本身,批评会遵循其章法,一般是先表扬,后质疑、提意见。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意见。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别人提的意见少而觉得受到欺骗。而在中国的摄影教育中,似乎欠缺这种对历史和理论的辩证的批评观念教学。
对于作品的文化认同
当张婷的作品在美国拿出来展示的时候,大家的反应很强烈。作品演示完,台下先是鸦雀无声,然后系主任Timothy Druckrey开始带头鼓掌,并且连连说“Very Cool”“Excellent”。台下的学生都很震惊,因为Timothy从来没说过一个学生Very Cool。这个赞赏大大鼓励了张婷继续创作的热情。对于作品创作,张婷的习惯是——做就做到极致。同学们对她的作品感觉是,特别大胆。尤其是扔硬币的细节,这种含蓄的非直接的表达是东方人的长项,而西方人的作品表现就会更加直接一些。作品本身在内容上是很犀利的,但是在视觉表现上却没有任何裸露的地方,这种含蓄也是东方特有的,善于“藏”的性感才是东方式的性感。艺术本身是为观众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首先这个新颖要体现在形式上,作品在形式上吸引了受众的眼球,才能将他们慢慢引入内容的反思。
而同一部作品进入中国的文化中时,却遭遇了严重的阻碍。张婷因其作品与相处多年的男朋友分手了。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的中国男性,他对张婷的这部作品非常不认可,但是张婷认为创作不应该处于一种被管束的状态;她认为,艺术应该破除旧有的传统的观念,对于艺术作品本身,我们更应该放松心态、放宽眼界去正视它,因为艺术作品只是艺术家想法的一种形象化表现。艺术家与其作品需要更接近言行一致,保持“说什么—做什么”的统一,观念思想行动的完整性,比如不能一边批判消费主义,一边又对LV、Hermes等那些名牌有强烈的购买欲。很多人懂其中的道理,但是不做、不表现;要达到学理与做人的一致,不去迎合别人的观念与做法,当一个艺术家自身逐渐做到的时候,才是一种真正的人格的提升。
创作背景
张婷的作品里表达的是其对中国现实当下的观察。她发现中国艺术家做的一些作品都从圣经等一些西方的文化中去寻找题材,而美国人是从自己的文化中去寻找题材。到美国之后,张婷在美国看中国,才发现中国有它独特的文化识别,她认为这才是我们需要抓住的东西:“1989年以后,中国人开始放弃国学研究西学,这跟一些政治问题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犬儒主义,不说自己,去讲别人,避免了政治上的纠纷;从负面意义来讲,这种个体的自保同时也是对社会责任的疏忽与推卸。艺术家从西方文化题材中寻找灵感,正如艾未未所说,他们‘不敢正视中国的社会问题’。西方有他们自己的文化圈,我们中国有自己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有中国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国艺术,应该有种一点。”
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西方的艺术创作中,即使是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也出现过对布什发表的评论,会出现一个总统躺在地上看幼稚书的画面。在西方,国家对于政治问题的控制度在学术界是很强的,但在娱乐界会相对更宽松一些。对于那些涉及国家机密的问题,国家还是很重视的,会出现一个教授忽然被FBI逮捕的情况。从本质上来讲,美国在大环境上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是“说什么都可以,但做什么不可以”的国家体系。然而这种情况出现在中国,却呈现出剧本里“警察只能是好人”的状况,这对于艺术创作其实是一定程度的限制。
如果大众都能够认识到艺术只是属于言论范畴,做到像美国政府那样的“愚民”,“什么都可以说”的情况下,说的内容反而被忽略了。这种对艺术创作更宽容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更高明的政治控制方式。
在西方的教育教学中是很少涉及政治的,也不会设置与政治相关的必修课程。因为他们认为,政治问题是个体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意见不合会导致不团结。在课上老师也不牵涉太多政治问题,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而是通过客观去阐述一个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判断。
艺术作品只是艺术家想法的一种形象化表现。对于艺术作品本身,我们更应该放松心态、放宽眼界去正视它,社会应当赋予艺术创作一个更大的宽容度。作为艺术创作者自身而言,我们不仅应该娴熟地掌握DV摄影的技术,更应该重视作品的内涵及概念,正视自己的文化价值,让中国未来的DV影像艺术更加“有种”一点!
本期我们对2008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就读于美国马里兰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张婷做了一个专访,对其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女性称谓26种》进行了一个深入的创作解析,通过对中西方摄影教育的探讨来洞察中国DV影像发展的方向。
灵感来源
张婷深受观念艺术家John Baldessari的影响,John Baldessari于1931年生于加利福尼亚,是同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从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开始做DV,张婷的灵感最初来源于他的Singing sol 关于概念的句子,把一些严肃的内容深藏在画廊的手册里面,画展的小册子,专业界的美术人士才能注意到;但是他把这些做成一首流行的歌曲,这样能让更多的大众知道这些概念。张婷在Baldessari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因此决意通过形体语言来表演一个或一些概念。
选材
关于女性题材的选择与张婷在美国的经历有关。她在一次和朋友聊天时,被问及用中文怎么说“bitch”,她教给这个朋友之后,朋友对他女友说了这个中文词。然后他女友问“dickhead”在中文里怎么说,但是张婷发现中文里没有这个词。然后才意识到中文里面有很多用于女性的贬义词,而男性的则很少。于是她收集了26个这样的贬义词汇来做成一部作品,至于选择26个对女人的称谓的意义,也与她当年26岁的年龄有关,她为自己的作品赋予了“一年获得一个称谓”的概念。
意义表达
作品意旨在于指出在语言中对女性歧视的问题——女性相对于男性在全世界范围中都是弱势的,然而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会问题。在拍完这个片子以后,张婷才真正开始关注中国女性的问题。她认为中国女性的问题有两重,不仅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还要接受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既要做家务、看孩子,还要和男人一样工作,这个问题是社会的,也是历史的。女人们也很少质疑社会为她们施加的责任,都觉得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无法从语言中逃离,女性的问题要由女性自己来解决,西方女性主义者也曾把字典里的“History”改为“Herstory”,试图从文字上改变男女不平等的问题。
创作形式
张婷思考了很久如何用静态的摄影图片来表现这些概念,因为摄影是她曾经熟悉的媒介,但却发现很难表现这些词汇,所以转而使用DV。DV影像的优点是“所想”、“所说”、“所做”、“所表现”是一体的、同时展现的,而静态影像未必能记录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及状态,DV影像艺术应该说是一种PerformanceArt,它提供了艺术家与观众直接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以往的电视媒体是单方向的传递,现在艺术家却可以通过影像艺术来与观众进行语言与情感上的交互。
创作历程
张婷大概用两周时间完成这部作品,一周用于创作,一周用于剪辑。作品是在她的工作室拍摄的,为了避免影响到楼上楼下的综合艺术系同学上课,她每天都是午夜后开始工作,从凌晨一直工作到早上七、八点钟,第二天接着上课。在创作的过程中,张婷很注重道具的意义,它们是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如影片中的一个镜头,女人的耳环一边贴着条形码,一边贴着Made In China,一方面象征中国俗语里把女人比做衣服,另一方面寓指中国落后的生产模式。她认为,作品在意义上多层化,才能引发观众多次观看。“祸水”的表现里水用了可口可乐,也是一种意义的重叠,用来反映全球化的问题。在时序的设计中,作品按照从一个字到四个字的字数顺序安排的,26个称谓也不是完全的平铺直叙,有同样的字的词语会放在一起,作品带有荒谬的恶搞意味,同时也是引人注意的一种手段。
言及要自己亲自上演各种贬义的词语,张婷也经常会被自己的想法吓到,犹豫要不要去做。尤其是自己面对镜头演出,做完要放给所有人看,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一旦做到之后,她会为又一次超越自我而开心。她戏谑地认为,能做到这样也许跟夜里的工作状态有关,在整个工作室只有一个人的状态下,她自导自演自拍,外加人在睡眠严重不足的时候,会处于一种喝酒后的恍惚状态中,从另一面讲,这种状态也许更能够让她完全放得开去做自己,做创作。
西方摄影教育的特色与课程设置
美国的摄影教学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严格的传统摄影,一个是新旧媒体相结合的影像,最主要的特色是都强调观念和批评——作品的观念、概念,还需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做出理性的理解,对自己作品在历史中的位置做出判断。比如,你拍的摄影作品,和摄影史上的哪位摄影师相似,或者你的观念和哪位艺术家相似、出自哪位理论家。同一个想法,可能会有非常多的表现方式。美国的艺术硕士毕业论文不需要写成非常工整的学术论文,艺术家主要是需要了解理论圆满解释自己的作品。
美国马里兰美术学院Photographic and Electronic Media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每周一、二晚上7点到10点都会有Group Critic 课,即批评课,这种课在形式内容上模仿画廊的艺术辩论,如在开幕酒会上,艺术家会解释自己的作品,引发艺术圈的争论。课上每次有三个同学解释自己的作品,老师对学生的作品加以质问,学生必须能够自圆其说。主要就是训练学生这种能力——在别人对你的作品提出质疑的时候,可以做出有力的defense,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完善理解、加强抗辩能力。美国搞艺术的人非常之多,作为艺术家,只有完善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脱颖而出。在美国的教学理念里,不能理解自己的艺术、完满解释自己作品的艺术家不能算是成熟的艺术家。对于批评本身,批评会遵循其章法,一般是先表扬,后质疑、提意见。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意见。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别人提的意见少而觉得受到欺骗。而在中国的摄影教育中,似乎欠缺这种对历史和理论的辩证的批评观念教学。
对于作品的文化认同
当张婷的作品在美国拿出来展示的时候,大家的反应很强烈。作品演示完,台下先是鸦雀无声,然后系主任Timothy Druckrey开始带头鼓掌,并且连连说“Very Cool”“Excellent”。台下的学生都很震惊,因为Timothy从来没说过一个学生Very Cool。这个赞赏大大鼓励了张婷继续创作的热情。对于作品创作,张婷的习惯是——做就做到极致。同学们对她的作品感觉是,特别大胆。尤其是扔硬币的细节,这种含蓄的非直接的表达是东方人的长项,而西方人的作品表现就会更加直接一些。作品本身在内容上是很犀利的,但是在视觉表现上却没有任何裸露的地方,这种含蓄也是东方特有的,善于“藏”的性感才是东方式的性感。艺术本身是为观众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首先这个新颖要体现在形式上,作品在形式上吸引了受众的眼球,才能将他们慢慢引入内容的反思。
而同一部作品进入中国的文化中时,却遭遇了严重的阻碍。张婷因其作品与相处多年的男朋友分手了。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的中国男性,他对张婷的这部作品非常不认可,但是张婷认为创作不应该处于一种被管束的状态;她认为,艺术应该破除旧有的传统的观念,对于艺术作品本身,我们更应该放松心态、放宽眼界去正视它,因为艺术作品只是艺术家想法的一种形象化表现。艺术家与其作品需要更接近言行一致,保持“说什么—做什么”的统一,观念思想行动的完整性,比如不能一边批判消费主义,一边又对LV、Hermes等那些名牌有强烈的购买欲。很多人懂其中的道理,但是不做、不表现;要达到学理与做人的一致,不去迎合别人的观念与做法,当一个艺术家自身逐渐做到的时候,才是一种真正的人格的提升。
创作背景
张婷的作品里表达的是其对中国现实当下的观察。她发现中国艺术家做的一些作品都从圣经等一些西方的文化中去寻找题材,而美国人是从自己的文化中去寻找题材。到美国之后,张婷在美国看中国,才发现中国有它独特的文化识别,她认为这才是我们需要抓住的东西:“1989年以后,中国人开始放弃国学研究西学,这跟一些政治问题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犬儒主义,不说自己,去讲别人,避免了政治上的纠纷;从负面意义来讲,这种个体的自保同时也是对社会责任的疏忽与推卸。艺术家从西方文化题材中寻找灵感,正如艾未未所说,他们‘不敢正视中国的社会问题’。西方有他们自己的文化圈,我们中国有自己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有中国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国艺术,应该有种一点。”
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西方的艺术创作中,即使是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也出现过对布什发表的评论,会出现一个总统躺在地上看幼稚书的画面。在西方,国家对于政治问题的控制度在学术界是很强的,但在娱乐界会相对更宽松一些。对于那些涉及国家机密的问题,国家还是很重视的,会出现一个教授忽然被FBI逮捕的情况。从本质上来讲,美国在大环境上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是“说什么都可以,但做什么不可以”的国家体系。然而这种情况出现在中国,却呈现出剧本里“警察只能是好人”的状况,这对于艺术创作其实是一定程度的限制。
如果大众都能够认识到艺术只是属于言论范畴,做到像美国政府那样的“愚民”,“什么都可以说”的情况下,说的内容反而被忽略了。这种对艺术创作更宽容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更高明的政治控制方式。
在西方的教育教学中是很少涉及政治的,也不会设置与政治相关的必修课程。因为他们认为,政治问题是个体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意见不合会导致不团结。在课上老师也不牵涉太多政治问题,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而是通过客观去阐述一个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判断。
艺术作品只是艺术家想法的一种形象化表现。对于艺术作品本身,我们更应该放松心态、放宽眼界去正视它,社会应当赋予艺术创作一个更大的宽容度。作为艺术创作者自身而言,我们不仅应该娴熟地掌握DV摄影的技术,更应该重视作品的内涵及概念,正视自己的文化价值,让中国未来的DV影像艺术更加“有种”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