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行的区域游戏完全受控于区域的划分和教师在区域中材料的投放。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把探索与创造材料的自主权还给孩子,开启一种全新的区域材料自选模式,以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老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关键词: 集中;材料 ;自选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06-001
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开放性、自主式教育与原先单一的集体教育模式相比,更突出了区域活动积极主动的特点。幼儿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自主、愉快地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就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性发展。
一、现行区域材料投放普遍现象
现行区域材料的投放模式,在笔者看来还有一定的弊端:所有材料的投放无非就是老师个人的想法,分门别类将材料一一摆好,在墙壁上贴上“美工区”、“科学区”等区域标记,再做些范例,就算完工了。
其实教师已有意无意地给孩子们套上了枷锁,使之失去了自主思考、自主发展的机会。本该由幼儿自我选择的一个最重要、最具有挑战、最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环节被老师无情的剥夺。不难发现,老师总是很忙,总是忙着在区域里做两件事情:一是千方百计地引导幼儿按区域的标记卡玩;二是等大家都能“听话”地按区域标记卡的玩法玩腻时,老师就频繁地调整或更换,重新投放所谓的符合本区域活动的材料进去。区域标记卡成了材料的控制者,然后教师再用材料去控制幼儿。幼儿对材料缺乏控制感时,会失去兴趣,该材料的价值也就难以实现。
二、新颖的区域材料投放观——集中所有的材料,建立材料自选区
1.原材料在材料自选区投放的优势
难道鸡毛只能放在美工区吗?难道豆豆只能在科学区安家落户吗?或者我们每个区域都放一些相同的材料吗?怎样才能真正保护好孩子们的主体地位?我觉得首先应集中所有的材料,建立区域材料自选区。丢掉牵引着孩子们经“康庄大道”直达“罗马”的观念,解放孩子的头脑:由外部导向,转向自我导向。将所有材料集中摆放,让幼儿直面难题:这材料可以怎么用?由原先的:选区域——选材料——根据区域标记卡的提示,想好怎么玩——玩材料,发展到:选材料——想好怎么玩材料——进入相应的区域玩材料。教师要充分“放手”,取消区域标记卡的束缚,将材料集中起来,将原来的区域架空,变成相应的区域操作区。充分解放孩子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必须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速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用统一的进度、标准要求幼儿,更不要“催促”幼儿尽快完成。
陶行之根据自己的观察经验提出了经典的教育观:“解放孩子的思想,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我们都已经把孩子的最初环节——“能想”环节给扼杀在摇篮中,还如何让幼儿“能干”,更不用说后面的探索部分。
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睿睿拿着美工区的鸡毛到处“乱吹”,被同伴告了状。而睿睿却还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地跟我说:“陈老师,你看,鸡毛会飞的耶,鸡毛怎么会飞的呢?……”睿睿是我们班胆子比较大的幼儿,敢“违背”老师的“旨意”做“出格”的事情,也许其他小朋友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只是他们不敢违背老师的“旨意”,怕被老师指责。所以大部分幼儿总是循规蹈矩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想到这里,我趁热打铁,请孩子们带鸡毛自由进入每个区域做游戏。有的拿着鸡毛到处吹,有的把鸡毛插在头上、衣服上跳舞,有的给鸡毛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涂色。一根原本“属于”美工区的鸡毛,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在幼儿自主生成活动中挖掘了益智区、科学区、表演区的知识。
由此看来,把原先的“死角”转变为“活角”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些想法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是不存在的。如果孩子们被小小的区域标记卡干预了思维,那么,他们就不能自如地运用材料,从而使他们的活动受阻,我们的这次“鸡毛”活动也就不会开展的那么生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以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原材料的使用方法,为幼儿多重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现行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控制了所有的材料,将区域游戏材料的玩法,设计成枯燥的集体教学模式的枯燥的作业让幼儿操作。将原本分散的区域游戏模式变相地改成了分组的集体教育模式。区域的自主性、开放性也失去大半。
2.成品和半成品在材料自选区投放的优势
皮亚杰说过:“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困难的。”用传统的观念和方式组织和实施教学是难以符合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的。将成品和半成品也投放到材料自选区,让孩子们在其他幼儿思考过的基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孩子们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继续挖掘成品和半成品的作用,将区域活动进行有效的提升。
如在一次环境创设中,我做了几盏“灯笼”(用塑料筒管插上筷子,再挂上梳头)。有的孩子将已经完工的“灯笼”戴在头上扮演皇帝、皇后,有的孩子将五彩泡沫球插到“灯笼”的筷子上,卖起了冰糖葫芦。受孩子们的启发,我边思考边引导幼儿,师幼一起学习、一起动手,将原来只用来装饰的灯笼,做成了古代皇帝的帽子、卖糖葫芦的架子和冰糖葫芦……这种在他人的原有的玩法基础上再次形成的自创玩法,是游戏材料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正如加德纳所说:“这个世界里存在着标记、形式、对象、场景及幼稚的艺术品,谁也没有去教孩子如何去干,但令人惊讶的是,每一个正常的按自己的速度发展起来的幼儿,似乎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幼儿并非只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他们也拥有自己特有的成长经历,拥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潜能,而材料自选区的建立,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幼儿内在潜能,和谐、健全的发展。
总的来说,现行的区域材料投放只重视了材料的投放,却没有认识到幼儿与材料的双向关系,教师只注重“让环境说话”,让环境作用于幼儿的行为。而我的材料自选区重视幼儿反作用于环境的自主性,让幼儿与环境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它需要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运用实践的智慧去把握,需要教师在行动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观察者、点拨者、合作者。
关键词: 集中;材料 ;自选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06-001
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开放性、自主式教育与原先单一的集体教育模式相比,更突出了区域活动积极主动的特点。幼儿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自主、愉快地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就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性发展。
一、现行区域材料投放普遍现象
现行区域材料的投放模式,在笔者看来还有一定的弊端:所有材料的投放无非就是老师个人的想法,分门别类将材料一一摆好,在墙壁上贴上“美工区”、“科学区”等区域标记,再做些范例,就算完工了。
其实教师已有意无意地给孩子们套上了枷锁,使之失去了自主思考、自主发展的机会。本该由幼儿自我选择的一个最重要、最具有挑战、最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环节被老师无情的剥夺。不难发现,老师总是很忙,总是忙着在区域里做两件事情:一是千方百计地引导幼儿按区域的标记卡玩;二是等大家都能“听话”地按区域标记卡的玩法玩腻时,老师就频繁地调整或更换,重新投放所谓的符合本区域活动的材料进去。区域标记卡成了材料的控制者,然后教师再用材料去控制幼儿。幼儿对材料缺乏控制感时,会失去兴趣,该材料的价值也就难以实现。
二、新颖的区域材料投放观——集中所有的材料,建立材料自选区
1.原材料在材料自选区投放的优势
难道鸡毛只能放在美工区吗?难道豆豆只能在科学区安家落户吗?或者我们每个区域都放一些相同的材料吗?怎样才能真正保护好孩子们的主体地位?我觉得首先应集中所有的材料,建立区域材料自选区。丢掉牵引着孩子们经“康庄大道”直达“罗马”的观念,解放孩子的头脑:由外部导向,转向自我导向。将所有材料集中摆放,让幼儿直面难题:这材料可以怎么用?由原先的:选区域——选材料——根据区域标记卡的提示,想好怎么玩——玩材料,发展到:选材料——想好怎么玩材料——进入相应的区域玩材料。教师要充分“放手”,取消区域标记卡的束缚,将材料集中起来,将原来的区域架空,变成相应的区域操作区。充分解放孩子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必须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速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用统一的进度、标准要求幼儿,更不要“催促”幼儿尽快完成。
陶行之根据自己的观察经验提出了经典的教育观:“解放孩子的思想,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我们都已经把孩子的最初环节——“能想”环节给扼杀在摇篮中,还如何让幼儿“能干”,更不用说后面的探索部分。
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睿睿拿着美工区的鸡毛到处“乱吹”,被同伴告了状。而睿睿却还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地跟我说:“陈老师,你看,鸡毛会飞的耶,鸡毛怎么会飞的呢?……”睿睿是我们班胆子比较大的幼儿,敢“违背”老师的“旨意”做“出格”的事情,也许其他小朋友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只是他们不敢违背老师的“旨意”,怕被老师指责。所以大部分幼儿总是循规蹈矩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想到这里,我趁热打铁,请孩子们带鸡毛自由进入每个区域做游戏。有的拿着鸡毛到处吹,有的把鸡毛插在头上、衣服上跳舞,有的给鸡毛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涂色。一根原本“属于”美工区的鸡毛,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在幼儿自主生成活动中挖掘了益智区、科学区、表演区的知识。
由此看来,把原先的“死角”转变为“活角”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些想法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是不存在的。如果孩子们被小小的区域标记卡干预了思维,那么,他们就不能自如地运用材料,从而使他们的活动受阻,我们的这次“鸡毛”活动也就不会开展的那么生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以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原材料的使用方法,为幼儿多重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现行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控制了所有的材料,将区域游戏材料的玩法,设计成枯燥的集体教学模式的枯燥的作业让幼儿操作。将原本分散的区域游戏模式变相地改成了分组的集体教育模式。区域的自主性、开放性也失去大半。
2.成品和半成品在材料自选区投放的优势
皮亚杰说过:“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困难的。”用传统的观念和方式组织和实施教学是难以符合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的。将成品和半成品也投放到材料自选区,让孩子们在其他幼儿思考过的基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孩子们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继续挖掘成品和半成品的作用,将区域活动进行有效的提升。
如在一次环境创设中,我做了几盏“灯笼”(用塑料筒管插上筷子,再挂上梳头)。有的孩子将已经完工的“灯笼”戴在头上扮演皇帝、皇后,有的孩子将五彩泡沫球插到“灯笼”的筷子上,卖起了冰糖葫芦。受孩子们的启发,我边思考边引导幼儿,师幼一起学习、一起动手,将原来只用来装饰的灯笼,做成了古代皇帝的帽子、卖糖葫芦的架子和冰糖葫芦……这种在他人的原有的玩法基础上再次形成的自创玩法,是游戏材料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正如加德纳所说:“这个世界里存在着标记、形式、对象、场景及幼稚的艺术品,谁也没有去教孩子如何去干,但令人惊讶的是,每一个正常的按自己的速度发展起来的幼儿,似乎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幼儿并非只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他们也拥有自己特有的成长经历,拥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潜能,而材料自选区的建立,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幼儿内在潜能,和谐、健全的发展。
总的来说,现行的区域材料投放只重视了材料的投放,却没有认识到幼儿与材料的双向关系,教师只注重“让环境说话”,让环境作用于幼儿的行为。而我的材料自选区重视幼儿反作用于环境的自主性,让幼儿与环境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它需要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运用实践的智慧去把握,需要教师在行动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观察者、点拨者、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