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浅谈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存在如下弊端:片面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情感的需求与培养;用统一的规范要求学生,忽视了价值的多元和个性的差异。《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世纪的语文课程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由此可见,对语文教师来说,很有必要倡导个性化语文教学。
  倡导教学的个性化,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标准》所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语文教师追求个性化教学,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的魅力源于教师的个性,语文课堂的教学魅力也源于教师个性。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应当大声呼唤有魅力的个性化的语文教学。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追求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应当做到:
  一、有标新立异的胆识。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应是不迷信于名师、不拘束于教参、不走模式化的教学套路,而是敢于标新立异,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教学思路。教师教学有胆识,学生就会赏识。有个性的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己的独特见解;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大胆思维,多方位、多层次、立体性地审视教材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从而去撞击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个性闪光发亮。
  二、有不同凡响的人格。
  不同凡响的人格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人格品位,包括道德品位、知识品位、才能品味、潜能品味。教师有高尚的人格、卓越的才能,就会让学生折服和仰慕,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有超越常规的教学品位,就会追求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施,就会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横向涉猎、纵向求索,要为学生提供浏览知识的空间和时间,并给予点拨和引导。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去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有说三道四的本领。
  “说三道四”是个性化语文教师富有才华的具体表现。语文课堂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教师要大胆地将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是古论名篇轶事,今谈社会针砭,上引天文地理,下举百姓生活,教师这样教学,课堂上就能到处充满“魅力”和“磁力”。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导入新课方面,既可引用名人名言、俗语导入新课,以产生群情振奋的效果;还可用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以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也可利用影视歌曲导入新课,以叩击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的激情,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更可用诗词导入法,在讲授新课之前,朗诵或播放、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有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学的能力。
  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是个性化教学的立足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创造性地教学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个性,教会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求异思维方式。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与表达,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五、有画龙点睛的心态。
  画龙点睛的心态是语文教师良好的个性心态。个性化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有自己的个性心态,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魅力。“画龙点睛”能间接、凝练地处理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去体味作品的情趣、理趣、景趣、意趣,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
  六、有举一反三的才智。
  举一反三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个性教学的生动运用。举一,是一种教学向导;反三,是触类旁通的领悟运用,是老师在共性知识中抓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启发的讲解。举一反三,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由此及彼、以点带面的一种方法,能使学生从一个问题中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从而养成善于动脑、善于联系的习惯。
  七、有尊重学生个性的理念。
  语文个性化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语文个性化教学主张语文教学过程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个体成功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不同学生的禀赋水平,对每一位学生寄予成长的期待,为全体学生提供语文能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创造出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鲜活人格。
  八、有新潮别致的语言。
  语文课堂引进新潮语言,是大语文观的需要。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虽然有时只是只言片语,却能使教学环节自然转换,活跃学生的情绪。正确运用和仿用,其实也是引进时代的语言源泉、社会生活的泉水,这无疑对个性化语文教学是一种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其他文献
想象作文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的形象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科学家们的想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想象之源,捕捉、
期刊
课改十年,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真正转变教师和学生在传统课堂的角色?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挥洒青春的畅快?终于,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我们探索出了高效课堂模式,让“高效”点亮了我们高中的历史课堂,学生的才华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展示。  一、教学理念的高效性  教师这一职业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职业定位,每位教师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观
期刊
整个社会日趋多元化,各种文化思潮并存,大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不断向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同时给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课堂教学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生命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对这一环节的忽视,不仅有愧于教师自己的人生,同时也是对学生生命的亵渎,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是笔者教改活动中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在教改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对此作了一些研究。  一、慷慨激昂与
期刊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确定某个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何种形式,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在整个研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研究性学习能否成功且有实效,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是关键。  笔者拟就高中历史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
期刊
摘 要: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原则:“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及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的特性和功能。因此,根据此理论,我们构成了数学模块教学思想。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模块教学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中,突破了以往的“学科——单元”模式,改为“学科领域——科目——模块”教学,这是课程设计方面的重要举措,从而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模块化”
期刊
课本的使用,依据教材是基础,创造性、补充性运用教材是发展。现举《口语交际——答询》为例,谈一谈教师如何去补充教材、创造教材。  《口语交际——答询》分为“生活情境”、“相关知识”、“示例简析”、“练习实践”四部分,在“相关知识部分”给出了答询的特点和要求,现将课本所给出的知识列表如下:  1.答询的特点:先有问,后有答。 回答明确  2.答询的要求:听得准,答得妙 回答恰当  回答巧妙  如何
期刊
【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2.过程和方法: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重难点】1.重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2.难点: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期刊
多元解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多个向度的探寻,尝试不同的情感体验,建设性地从不同角度去对文本予以意义赋予。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可以说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必然结果。  多元解读是对以往标准化、一元化解读的有力反驳,这让学生重新掌握了话语权和表达权,从而真正拥有了学习权。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正确审慎地对待多元解读,避免从本质主义的“陷阱”中爬
期刊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次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它将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为了适应这种变革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备课这一教学的重要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  一、备课不只是为了单纯传授教材知识,而且是为了同时达到对语文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备课只有大纲、教材、教参意识,一节课的教案往往只是知识点和标
期刊
摘 要:生物学科正在全面实施探究性学习课程,生物科技活动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教育 生物教学 科技活动 课堂效率  随着中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越来越活跃。从我们渭南地区来看,不同县域、不同学校的活动开展得极不平衡,这种现象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极不适应。根据我这几年来对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在这里我做一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