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理论政策宣传话语权的重要问题,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和思考的重大时代课题。微时代背景下,在教学过程中探讨引入“专题-问题”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题-问题”导向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动力支持,“专题-问题”思维模式能够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创设良好语境,“专题-问题”互动促使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形成“双主体”建构关系;“专题-问题”留白则促成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反思。
“专题-问题”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构当今时代,话语权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理论宣传阵地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建立有效和高质量的话语体系结构,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和思考的重大时代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时论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有自身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本专科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要求,仔细衡量该课程设置方案、师资队伍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从当前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时代要求和新学情特点及教情特点的教学新模式和新路径。
一、“专题-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
“专题-问题”教学是指借助系统化和结构化思维,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又红又专的高政治素质和理论素质人才为教学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为基础,在教师主导下把教学内容重组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专门问题,以大专题为框架,以小问题为串联,创设相匹配的教学条件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发教学主体潜能,进行专门问题教学、教改研究及科学研究的过程。
当前,“微时代”已经来临,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巩固和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急需建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微时代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与以往相比均有一些突出变化,特别是在信息接受的广度、宽度和深度上表现尤为突出,信息接受的来源广泛、多样和复杂,呈现出碎片化、无序化和多元化等特点。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转变自身教育理念,针对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做出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开放式的回答。
国内高校对于专题教学模式的探讨起步较早,北京大学早在1997年新开设的“邓小平理论”课中采用过“专题讲座”的教学模式,上海大学创新性的提出专题-问题式的项链模式等。“专题-问题”教学模式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成功建构,是一种行而有效、契合时代发展精神的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以“专题-问题”形式进行重新整合,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翻转课堂为主要宗旨。
二、“专题-问题”导向: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动力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到,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势日新月异,学生学情特点转换明显的背景下,通过运用“专题-问题”导向来引导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多种教学法的融合改革创新,有助于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时代性,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良好的动力支持。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专题-问题”导向的动力支持,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学科建设、掌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刘云山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哲學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加强高校各类阵地建设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要强化问题导向,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短板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专题-问题”导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强化和明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思路和知识脉络,教学思考应围绕教材主诉核心专题及专题下的问题,以此为中心开展设计工作。专题搭建教材全部内容的大框架,问题为串领主线,以问题作为导向,推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均强调“问题导向”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建构应注重强化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逻辑框架中的首设前提。以“专题-问题”为教学设计导向,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提升课堂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建构逻辑体系严密,言之有物的高校思想政治课话语体系,构建问题突出、指向明确、内容丰富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
三、“专题-问题”思维模式: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语境
“专题-问题”教学模式倡导“专题-问题”思维模式,该思维模式要求学校、学院和教育主客体各个层面都需要形成主动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回答问题为教学归宿。学校、学院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是以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构,促进教学改革落地,营造浓厚的教学改革氛围为工作重心。只有专业的“专题-问题”思维模式才能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良好的创设语境,以此推进现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搭建完整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平台。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构不是单一的个体使命,而是整个高校课程体系的共同使命。“专题-问题”思维模式,可以帮助高校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精髓和教育规律,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成功建构提供良好的创设语境。 “专题-问题”教学模式倡导“专题-问题”思维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具有科学理性的问题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和理论意蕴,这就要求教学者应具有理性、科学的问题思维模式,高度正确的政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精神,对课程内容进行专题式解读和问题式提炼。在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可经推敲的话语表达和话语思考语境。但是,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语境的深化和拓展,还需要学生也具有一定的“专题-问题”思维模式,集中表现在对专题下的问题认识和思考,能够通过自身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结合理论分析,进行相应地理论思考和话语表达。教学者与受教者都采用“专题-问题”思维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分析,实质就是形成了相对完整和封闭的“专题-问题”教学语境,为建构完整而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四、“专题-问题”互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双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达到党、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和一定理论水平的要求,从源头上分析,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层面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但从现实情况看,学生并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从众地位。从“专题-问题”模式入手,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变化,建立起你我交互关系,从单一的主体向双向主体转变,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建构的双主体地位。在这种双向主体关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过程不再完全由施教者控制,受教者同样可以根据自己对社会要求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走向。
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这实质上是对教师这一传统主体提出了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应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各个层面上审视自身,净化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才能在和学生的教育教学互动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因此,“专题-问题”互动所主张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双主体的关系模式,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明确对等主体关系,而依然具有弱化的、隐性的主次依附关系。
从实践层面分析,要实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双主体互动,就是要促成教师和学生能够始终围绕“专题-问题”产生良性循环互动。这就要求必须深入分析和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和学生学情特点,把“专题-问题”互动的过程尽可能专门化、具体化和深化。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政治理论性强,与党和政府相关执政理念、政策方针的结合度高,必须随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另一方面,“95后”学生的网络化、信息化依赖程度较高,对信息的来源掌握和更新速度较快,不满足于和局限于对书本教材内容的统一学习模式。因此,在“专题-问题”互动中,既要反映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对当下现实形成密切关照;既要将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讲清楚,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另外,要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围绕“专题-问题”进行良性互动,还可以考虑制作或引进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采用慕课、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等教学改革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话语体系建构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五、“专题-问题”留白: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反思
“专题-问题”留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的几个因素间建立起了更为紧密的关系,构建出新的更为有效的对话机制,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沿着施教、接受和反馈阶段按照模式“专题-问题”一步步深化开去,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的精神诉求。这种精神诉求表现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所呈现出的深层次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交互性。教师通过自己对教育内容的思考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观念,在互动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变单一的教导为双向的互动。双方在这种“互动-留白”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精神上沟通和交流的愉悦感,教育不再是一种沉闷单调的说教,而是我与你的互动,形成共鸣或者共振效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专题-问题”教学模式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在“专题-问题”具有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均具有留白空间,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在思维上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尽管“专题-问题”留白对于问题最终的解决和加强思维意识的统一性具有不利方面,但从整体而言,具有如下优势:“专题-问题”留白有助于教师和学生问题思维意识的强化,通过“专题-问题”互动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思维共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交互性;“专题-问题”留白,可以加强从学校到教育主客体各个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反思,实质就是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反思,有效地反思,对于提高话语体系建构的生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戴剑飞.论高校“概论”课专题教学三个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8).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专题-问题”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构当今时代,话语权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理论宣传阵地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建立有效和高质量的话语体系结构,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和思考的重大时代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时论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有自身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本专科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要求,仔细衡量该课程设置方案、师资队伍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从当前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时代要求和新学情特点及教情特点的教学新模式和新路径。
一、“专题-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
“专题-问题”教学是指借助系统化和结构化思维,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又红又专的高政治素质和理论素质人才为教学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为基础,在教师主导下把教学内容重组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专门问题,以大专题为框架,以小问题为串联,创设相匹配的教学条件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发教学主体潜能,进行专门问题教学、教改研究及科学研究的过程。
当前,“微时代”已经来临,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巩固和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急需建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微时代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与以往相比均有一些突出变化,特别是在信息接受的广度、宽度和深度上表现尤为突出,信息接受的来源广泛、多样和复杂,呈现出碎片化、无序化和多元化等特点。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转变自身教育理念,针对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做出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开放式的回答。
国内高校对于专题教学模式的探讨起步较早,北京大学早在1997年新开设的“邓小平理论”课中采用过“专题讲座”的教学模式,上海大学创新性的提出专题-问题式的项链模式等。“专题-问题”教学模式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成功建构,是一种行而有效、契合时代发展精神的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以“专题-问题”形式进行重新整合,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翻转课堂为主要宗旨。
二、“专题-问题”导向: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动力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到,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势日新月异,学生学情特点转换明显的背景下,通过运用“专题-问题”导向来引导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多种教学法的融合改革创新,有助于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时代性,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良好的动力支持。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专题-问题”导向的动力支持,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学科建设、掌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刘云山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哲學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加强高校各类阵地建设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要强化问题导向,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短板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专题-问题”导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强化和明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思路和知识脉络,教学思考应围绕教材主诉核心专题及专题下的问题,以此为中心开展设计工作。专题搭建教材全部内容的大框架,问题为串领主线,以问题作为导向,推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均强调“问题导向”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建构应注重强化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逻辑框架中的首设前提。以“专题-问题”为教学设计导向,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提升课堂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建构逻辑体系严密,言之有物的高校思想政治课话语体系,构建问题突出、指向明确、内容丰富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
三、“专题-问题”思维模式: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语境
“专题-问题”教学模式倡导“专题-问题”思维模式,该思维模式要求学校、学院和教育主客体各个层面都需要形成主动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回答问题为教学归宿。学校、学院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是以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构,促进教学改革落地,营造浓厚的教学改革氛围为工作重心。只有专业的“专题-问题”思维模式才能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良好的创设语境,以此推进现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搭建完整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平台。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构不是单一的个体使命,而是整个高校课程体系的共同使命。“专题-问题”思维模式,可以帮助高校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精髓和教育规律,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成功建构提供良好的创设语境。 “专题-问题”教学模式倡导“专题-问题”思维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具有科学理性的问题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和理论意蕴,这就要求教学者应具有理性、科学的问题思维模式,高度正确的政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精神,对课程内容进行专题式解读和问题式提炼。在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可经推敲的话语表达和话语思考语境。但是,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语境的深化和拓展,还需要学生也具有一定的“专题-问题”思维模式,集中表现在对专题下的问题认识和思考,能够通过自身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结合理论分析,进行相应地理论思考和话语表达。教学者与受教者都采用“专题-问题”思维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分析,实质就是形成了相对完整和封闭的“专题-问题”教学语境,为建构完整而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四、“专题-问题”互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双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达到党、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和一定理论水平的要求,从源头上分析,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层面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但从现实情况看,学生并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从众地位。从“专题-问题”模式入手,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变化,建立起你我交互关系,从单一的主体向双向主体转变,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建构的双主体地位。在这种双向主体关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过程不再完全由施教者控制,受教者同样可以根据自己对社会要求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走向。
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这实质上是对教师这一传统主体提出了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应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各个层面上审视自身,净化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才能在和学生的教育教学互动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因此,“专题-问题”互动所主张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双主体的关系模式,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明确对等主体关系,而依然具有弱化的、隐性的主次依附关系。
从实践层面分析,要实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双主体互动,就是要促成教师和学生能够始终围绕“专题-问题”产生良性循环互动。这就要求必须深入分析和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和学生学情特点,把“专题-问题”互动的过程尽可能专门化、具体化和深化。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政治理论性强,与党和政府相关执政理念、政策方针的结合度高,必须随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另一方面,“95后”学生的网络化、信息化依赖程度较高,对信息的来源掌握和更新速度较快,不满足于和局限于对书本教材内容的统一学习模式。因此,在“专题-问题”互动中,既要反映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对当下现实形成密切关照;既要将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讲清楚,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另外,要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围绕“专题-问题”进行良性互动,还可以考虑制作或引进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采用慕课、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等教学改革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话语体系建构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五、“专题-问题”留白: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反思
“专题-问题”留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的几个因素间建立起了更为紧密的关系,构建出新的更为有效的对话机制,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沿着施教、接受和反馈阶段按照模式“专题-问题”一步步深化开去,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的精神诉求。这种精神诉求表现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所呈现出的深层次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交互性。教师通过自己对教育内容的思考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观念,在互动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变单一的教导为双向的互动。双方在这种“互动-留白”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精神上沟通和交流的愉悦感,教育不再是一种沉闷单调的说教,而是我与你的互动,形成共鸣或者共振效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专题-问题”教学模式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在“专题-问题”具有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均具有留白空间,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在思维上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尽管“专题-问题”留白对于问题最终的解决和加强思维意识的统一性具有不利方面,但从整体而言,具有如下优势:“专题-问题”留白有助于教师和学生问题思维意识的强化,通过“专题-问题”互动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思维共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交互性;“专题-问题”留白,可以加强从学校到教育主客体各个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反思,实质就是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反思,有效地反思,对于提高话语体系建构的生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戴剑飞.论高校“概论”课专题教学三个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8).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