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红楼”里的青春与孤独

来源 :考试·新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qiang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本一生都可以去读的书,在不同的年龄段可以读出其中不同的滋味。蒋勋以一种广博的学术视野,诗意般地畅谈他的阅读体会,讲述“红楼里”的青春与孤独。
  细品,仿佛与一个智慧温润的长者,清茶轻酌,听他娓娓道来一幕幕青春的风景,时光流转中似乎能感觉百年前那一群少男少女们飞扬的身影,孤独而忧伤,然而不朽。
  【作者名片】
  蒋勋,1947年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赴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求学,1976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等高校,讲授美学、艺术史等课程。面向社会的文化讲座影响广泛。著有《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孤独六讲》、《生活十讲》、《蒋勋说红楼梦》、《给青年艺术家的信》等。
  
  【关键词—青春】
  蒋勋说,《红楼梦》是一份特殊的回忆,是青少年时期的一段私密感情的记忆。此刻,
  他与你分享这份独特的读书体验,歌颂大观园里的“青春万岁”。
  《红楼梦》:写给青少年的书
  《红楼梦》其实是写青少年的一本书,它今天变成了古典文学,很多人都觉得它是老年人读的书。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连续剧,人物角色年龄也被加大,比如王熙凤,有时候是四十几岁的演员演。小说里面,王熙凤开始大概十七岁左右,林黛玉进贾府时应该是十二岁左右,贾宝玉大黛玉一岁,宝钗又大一点,他们在小说里都是十五岁上下的青少年。
   在这里,他们全部是少年。想想看,我们家里十二岁的女孩子、十三岁的男孩子,他们在做什么事?他们就是《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果超过十五岁,他大概就不会这么呆了,像黛玉,整天没事在那边哭,无缘无故地就生气了,计较宝玉对别人好,嫌对她不够好,这就是少女情怀,小女孩情态。所以,读《红楼梦》,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人物还原到青少年。
  大观园:秘密的青春王国
  如果我们讲贾家,荣国府、宁国府是一个豪宅,贾母住在里面,王夫人、贾政、贾赦住在里面,可是这个大观园不一样,大观园原来叫省亲别墅,是贾家16岁嫁出去做王妃的贾元春回家要省亲,为她所盖的一个花园。这个贾元春16岁嫁到皇宫以后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所以她是一个被断送青春的女孩子,所以她回来的时候我们都记得那一场非常惨,她的亲生父母贾政、王夫人跪得远远的,然后再哭,贾元春讲了一句话,她说现在哭干吗?现在哭当初不要把我嫁到那个不得见人的地方。我们以为王妃很光鲜亮丽,可是王妃的痛苦是所有的亲人再也见不到面。她最疼爱的就是宝玉,因为是她从小带大的弟弟,她好疼他,她说宝玉呢?她说“无旨外男不得见面”,因为你是王妃,这些单身没有做官的男孩子不得见面,她就下一道旨令,“我要见宝玉”,她一见宝玉,从头摸他的背,完全是爱他的姐姐的感觉。等到她回皇宫去,这个园子就封起来,结果她就在皇宫里下了一个旨意,让所有的妹妹住进去,也让宝玉住进去,我觉得它是在王妃的保护伞下的一个青春王国。所以,住在这个大观园里的人都避开了所有豪宅府第的压迫。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当中所有秘密的生活都在游园当中发生,《西厢记》……所有的后花园私会,只有后花园可以有私密的自我生活。所以,我觉得这些孩子开始办海棠诗社,开始吟诗,开始过美好的生活,因为这个姐姐,可是这个姐姐因为断送了青春,她想弥补,她想为这些孩子,让他们在青春期有一个美好的青春,不要送他们考联考,受痛苦的体制压迫。所以宝玉才有了青春。
  梦游:青春成长期的孤独
  我在学校五、六年级的时候,正是贾宝玉那样的年龄,我最早打开家里的《红楼梦》,就开始看第五回,看到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他住到了秦可卿的房间。这涉及到一个青少年的青春期心理问题。中国的古代小说很少碰到青春期的问题。我们甚至也不知道青春期在一个生命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的时刻,甚至不愿意去谈它。
  第五回中宝玉碰到非常奇特的东西,那一回里全是气味,一进去就是一种香味。宝玉喝醉了酒,有点下意识、无意识的状态。所以那一段读者就会注意到、会想到自己青春期的时刻,某种介于现实和非现实的游离,这是非常诱人的。他睡在秦可卿的卧房中做了一个梦,打开抽屉看到一个副册,我想大家都记得那是跟他最亲近的一个丫头晴雯的命运,身为下贱,心比天高。他就一个抽屉一个抽屉打开,我们隐隐约约地感到,他打开的每一个抽屉都在讲一个人的命运。在这样的状况中,青春孤独的宝玉在梦里跟自己做了一次青春的对话。我觉得这本书后来就变成我自己躲在棉被里面拿着手电筒每天晚上偷偷阅读的书。因为它是我的父母不准读的书本。
  
  【关键词-孤独】
  《红楼梦》是好看的,或许与书中的某种孤独情怀渐渐契合,久久难以释怀。正是这本书,使人们读懂了一个很想逃避却又不得不面对的词语——孤独。
  黛玉:宝玉青春孤独的知己
  青春孤独到极致时,是没有半点现实在面前的,宝玉和黛玉是青春和孤独的最高典范。虽然宝玉也很喜欢宝钗,但当宝钗让宝玉去考官职时,宝玉就很生气,就会想到黛玉的好,因为黛玉是他青春孤独的知己,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是没有现实的。所以黛玉最后的决绝,就是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宝玉被打后,大家都去看望,只有黛玉在屋外偷偷哭,不肯进去,直等到所有人走后才进去,这真正符合了黛玉的个性。而宝玉看到黛玉在哭,就说:“妹妹,我不痛,我是骗他们的。”这句话足够让人落泪。
  黛玉葬花,她的花塚现在也许存在于校园某个角落,有时可以看到年轻学生用飘落的花瓣在地上摆各种图案文字,青春的思绪让花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悼亡:孤独的悲剧在上演
  《红楼梦》中有一个悼亡的主题,在第27回有一个关键总结,就是黛玉的葬花,宝玉在春天开满了落红的时候,看的是《西厢记》。我常常对父母讲,你要防范不了,就让他多看一点就好了。只看一个很麻烦,非常危险。古代就是这种问题,只看到一个张君瑞,茶饭不思,最后就得了相思病。《牡丹亭》中杜丽娘小姐旁边有一个春香丫头。崔莺莺小姐身边有一个红娘,他们没有读过很多书,比较自由。她就开始大叫,最后张君瑞真没出息,爬墙还爬不过去,红娘还帮他。这是中国小说的模式,在某一个极其压抑、孤独的生命当中,这些生命怎么走出去?
  宝玉看了,但是他的父亲是不让他看的。他在看书,结果花瓣都掉在他身上。这个小男孩把衣服兜着,就移到沁芳桥下,把花掉了水里,觉得这样很好。大家注意,这里的花讲的都是每一个少女,这些生命不要被践踏,糟蹋,有一个很好的生命。
  然后黛玉来了,他们两个人一起看。黛玉说你把花放在水里,可是它干净吗?这个水在大观园里面是干净的,流出了大观园,什么脏了、臭的都有。因为有这个大观园,保护这些孩子美丽的青春,如果走出去,什么脏的、臭的都有。那怎么办?黛玉说我找一个角落把花瓣收集了,作为一个花冢。后来就有了黛玉葬花。今天葬花大家笑我傻,明天我死谁来埋葬我?她知道自己进入大观园不会活着出去,她的青春、生命被大观园埋葬。所有女性的悲悯,他们的命运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都是无法自主的命运。
  黛玉是不会出大观园的,直接用死亡来完成。他的眼泪还完了,就走了。她和宝玉的情感之深是难以想象的。读《红楼梦》,青春和孤独的悲剧的人性还有很多的东西。成长的过程非常艰难。
  干净:青春孤独里的重要因素
  在《红楼梦》中,宝玉了解那些女孩子,他希望完成这些女子的梦想,有两个丫环很重要,一个是鸳鸯,一个是平儿。凤姐很看不起赵姨娘,觉得那个人就是天生下贱,可是平儿的心里没天生下贱的部分。所以王熙凤做生日,几人凑份子,给她过日子。平儿把钱退给赵姨娘,说你哪有这个闲钱?所以《红楼梦》里面的丫头千万不可小看,她们绝不输给主人。鸳鸯一直在贾母的身边,最后也就是发配一个拉车的,她们在这种文化中懂很多的东西。后来看上她的是贾赦,贾琏的父亲。然后他就让他的太太去讲。所以那一段很惨,贾母非常火大,说离开鸳鸯我没法活。怎么送礼、收礼,全都是鸳鸯在做。我觉得鸳鸯的能干甚至超过王熙凤。所以贾母大怒,贾赦就说我动不了你,可是你要知道妈妈几岁,如果有一天妈妈走了,你逃脱过我的手心吗?所以鸳鸯当着贾母的面剪头发。她绝望地说,我服侍老太太归西,我就跟着走。
  读《红楼梦》,怎么保留自己在青春孤独里面的干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晴雯心里有一个干干净净的东西,所以宝玉给晴雯写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诔词。这些孤独的生命好像都是前世的某一种花,到这一世界来,纷纷给予她们最美的颜色、香味。
  我可以知道我们内心有一个黛玉,可以在最干净的角落埋葬自己最好的东西。我总是在想,黛钗这两个女性是不是一个女人的两面?她们两个人是合在一起。黛玉很像老庄,宝钗很像儒家。
  
  【关键词-人生】
   蒋勋笔下的《红楼梦》,是一次体验生命之美的过程。他深度挖掘人生意义,认为其是人性的、悲悯的结合体。
  关注:每个人都是主角
  觉得精彩的是《红楼梦》它关心人,关心每一个人。通常如果我读法国的小说《包法利夫人》,我很喜欢的小说,它的主线就是包法利夫人,就是这个思路。如果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它大概有3、4个主线在走。《红楼梦》你到最后发现,刚开始大家读的时候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我们说的12金钗之主线,已经有12条线。可是算到贾母、刘姥姥、鸳鸯、袭人……有上百条线在走。我很少看到一部小说人物这么多,但是每个人都是主角,我不觉得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主角,它对每个人都关心。比如写到鸳鸯这样一个女孩子在贾母身边做一个丫头,很尽责的丫头,长得也很美,可是有一天贾母的儿子贾赦突然看上了她,要她做小老婆,贾赦又不敢跟他妈妈要,找他自己的夫人邢夫人去要。鸳鸯的那种痛苦,她觉得我怎么会被这样一个老爷看上,他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小老婆了,她只是要做那个还小的小老婆。这是一个很卑微的女孩子,卖身到贾家,可是作者一点都没有看轻她,相反把她当成一个很值得同情、悲悯的角色来写,这是为什么大家喜欢《红楼梦》说的原因。
  我们有时会在《红楼梦》中看到自己,在《红楼梦》里发现人的生命是这么难得的,如果我们存在,我们希望这个存在是受到别人重视的,而不是被别人轻视的。每一次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我都觉得它在提醒我们,我们不只是要关心文学,我们其实更关心人,而这些人是有温度的,你会觉得你爱他们。
  人生:最像镜子的小说
  《红楼梦》我们可以一直读下去,在不同的年龄读它。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它让你看到这些人经历的各种状态,这里牵涉到作者本身难得的包容心,以及他对生命态度的超越感。
  假如我们眼前发生了一件事情,有朋友在谈这个事情,转述这个事情的时候,你就知道他喜欢谁,不喜欢谁,他赞成谁,不赞成谁,我们称之为主观。在文学里面有“全知观点”,就是有超越感,不成为小说里面任何一个角色。我们没有个别的爱恨,是在一个更高的、超越的环境里面把这些人呈现出来。就像镜子一样,镜子本身没有选择,也没有爱恨,你走近镜子,镜子完全呈现你的状态,是一个全然客观的状态。但是人很难做到像镜子,这种全知的超越感其实非常难把握。我读过的古今中外的小说中,最像镜子的小说就是《红楼梦》。
  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都只是在呈现而已,作者没有说他喜欢谁,不喜欢谁。
  随着年龄的变化,你会喜欢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段会注意不同的人。大概第一次读《红楼梦》注意力多半是在宝玉和黛玉身上,看到这对男女的纠缠。我们那个时候大概也是十二三岁,不明白为什么每天少年男女两个人要挤在一堆,一下课以后还要赶快写一封信,然后又赶快跑到对方家门口丢进去,我们无法解释这个东西。林黛玉和贾宝玉就是这样的。其实他们就住在大观园里面,走两步路就能在一起,可是他们老是觉得那两步路就是分离。这种分离永远是一种忧伤。所以在《红楼梦》当中,这条主线会构成一个神话的议题。
  第二次看的时候,你会发现王熙凤这个角色写得极好。她十七岁就那么能干,嫁到贾家做儿媳妇时那种小心翼翼的状况,以及得到贾母的疼爱,有贾母撑腰,她可以管三百口人,行事利落漂亮。她的丈夫其实很窝囊,没事就在外面搞个小太太,王熙凤还要替他去收拾烂摊子。这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成了贾府里的女强人。王熙凤有时候会是一个厉害到让你害怕的角色;但有时候她又比谁都会撒娇,她懂得怎么让别人疼她,常常惹得贾母还来安慰她。
  “还”字:动人的东方哲学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红楼梦》讲的“还”这个字,它是东方哲学最了不起的一个词,因为这是没有理由可以讲的。小说一开始讲到有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别的石头去补天,它没有用,就丢在大荒山当中,这块石头觉得自己没有被用,有一点自怨自艾,最后自己锻炼修行,修成了一个男人的样子,在灵河岸边走来走去,就看到有一株草,这株草快要枯死掉,因为太久没有下雨,没有水,这个草是绛珠草快死掉了,他不忍,就拿灵河的水每天浇它,这个草就长得很茂盛。这个小男孩后来突发奇想想到人间下凡,经历人间的繁华,就走了。这个草很难过,因为受他雨露之恩,没有东西可以还,她想好吧,他到人间去了,读了北京大学,做一个男生,我也到那个学校去做一个女生,她说我没有他的雨露可以还他,那我用一生的眼泪还他。这个草就是林黛玉,她是一直在哭的。我想我们今天在北京看到一个街头的女孩老在那儿哭,你大概烦死了,觉得神经病、忧郁症,当你读到了因果之后觉得好感动,她来就是要还眼泪的,要把她所有得到的东西还掉。
  “还”这个哲学,苏东坡最后说“一樽还酹江月”在讲“还”这个词,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带不走,我们所有的东西都要在这个人世间还掉。还是《红楼梦》里非常核心的一个字,就是林黛玉还眼泪。最后她走,就是眼泪还完了,欠的债已还,欠的泪已尽。大家都以为林黛玉一定要嫁给宝玉,不是的,她只是要还眼泪,把眼泪还完就走,这是《红楼梦》很动人的一个哲学。
  
  蒋勋将《红楼梦》还原成最为返璞归真的状态,没有误读,没有歪解,除了故事中的点点滴滴,更让你获得人生的千滋百味。
其他文献
曹文轩以“孤傲”的姿态,坚守“文学的经典”,不竭地书写着“美和美感”,构筑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他自称“麦场主”,聚拢大批忠实读者,“麦粒”、“麦垛”则是其粉丝的“标签”。  阅读曹文轩,如同踏上一段奇妙旅程,你会不自觉地跟着他,来到专属于他的“麦田”,一起欣赏艺术,一起领会浪漫,一起享受阅读与写作带来的快感,从而收获沉甸甸的“麦穗”。    【他,就是曹文轩】  著名作家、学者。1954年生于江苏
期刊
古人云:“众水所聚则气聚”,山为阴,水为阳,山为静,水为动。山静则恒定不变,水动则变化无穷。天津,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承袭着水的特性而韵意飘渺。让我们跟着镜头,瞧瞧天津的万般风情。  1926年夏天,天津渤海影片公司创始人沈浮拍摄了滑稽讽刺电影《大皮包》,这是以天津作为外景地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而随着2009年《潜伏》的火爆荧屏,这个虽然不是在天津拍摄,但却讲述天津故事的电视剧,它让天津成为了不少人
期刊
奔  管桦  长江的浩荡波流,回旋着,翻卷着,仿佛在挣脱着什么,响出轰隆隆巨声。浪涛和浪涛彼此呼唤着,滚滚东奔,追赶那一轮红日。从最遥远的迷漫着雾气的天际,也能看见它闪亮的水面。而两岸的巉岩绝壁,把峻峭的山峰,高高地耸在它们头上那一片荒凉的蓝空中,俯视着澎湃的急流。只有它们知道长江已经走过和将要走过的迢遥途程的时间,是多么悠久。  我站在飞驰于长江的轮船甲板上,风吹着头发,衣襟向天空飘起。我手扶横
期刊
有人说,蒋勋是一个“全才”,一个在诗、书、画和小说、散文创作,电影研究与文化批评等方面纵横驰骋的奇人。阅读他的作品,能在一种深入浅出的叙述中留下清晰印象,感受一种美的节奏和生命的脉动。  下面,透过蒋勋的只言碎语,领略他的哲思,分享他的感悟,从而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  (一)蒋勋谈孤独  1.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2.我感到最孤独的时刻,就是和父母对话时,因为他们没
期刊
(一)  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
期刊
津,水渡也。“天子经过的渡口”,即为天津。来到这里,站在海河金刚桥上,北可望北洋时期河北新区,通达京都;南可观九国租界,风情万种;西可看六百年旧城遗韵,沧桑岁月;东可见浩瀚渤海,波澜壮阔。  此刻,该如何解读天津呢?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胎记,独有方言和艺术,特别的建筑和风格,在几百年的历史步履中,总也化不开,成为人们相认的凭证。或许可以借助文化的力量,探寻残留的印迹,追溯过往的岁月,讲述不一样的天津,
期刊
中国人历来是讲面子的,有时候,为了面子,人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对于这种做法,我们应该如何评说?在此,还需首先明确面子的含义。面子一是指自己的形象,从中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主张要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二是指虚荣,就是人们常说的“爱面子”;三是指人情关系,譬如给人办了事叫“给面子”,否则就是“不给面子”。  下面这组文章,从不同角度形象地解释了“面子”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读后,你一定会从中得到
期刊
约十年前,北京商务印书馆替我出了一本名叫《美国梦的另一面》文集,齐集了我于上世纪末时在《香港商报》专栏所载谈论美国政府与社会现状的文章。编者与我给出这个书名是有特别意义的,因为我要打破当时国人通有的对美国的迷梦,他们把多年来口口声声咒骂的“美帝”一下子看作十全十美的天堂。几乎人人都要到美国来,包括痛骂美国最猛烈的达官显宦的家属。  所谓“美国梦的另一面”不一定全是描述美国的黑暗面,既非地狱,亦非天
期刊
名作新解  编者按:庄周一生著述十余万言,名为《庄子》。这部书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了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庄周死后,又过了大约六十年,秦统一了天下,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庄子》一书因为飘逸散淡,竟保存了下来,泽被后世。本篇文章通过故事呈现,带领读者领略庄子那平凡又伟大的一生。  ———————————————————————————————————————
期刊
【编者按】  4月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紧张的味道,高考悄悄吹响了冲刺的号角。为给广大考生提供更全面、更权威的复习指导,我们将从本期起推出《2012年高考备考攻略》系列,邀请语文研究专家、一线资深教师、高考“过来人”谈谈冲刺阶段语文如何备考,让你把握最后的机会,取得高效率的复习效果,在高考时发挥出最好水平。    【冲刺,请听老师说——】  为了最后的冲刺   唐建新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