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1例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A检查,并分别完成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遮盖容积重建(SVR)、表面遮盖重建(SSD)四种技术成像。结果 CTA详细显示颈内动脉瘤6例,前交通支动脉瘤5例,后交通支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M2段3例,各种病理情况的CTA后处理技术以SVR最佳。结论 颅内动脉瘤CTA重建技术以SVR为主的综合处理显示最好。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十六层螺旋CT;SVR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70-02中图分类号:R 814.43文献标识码:A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血管壁先天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创伤,感染等因素而导致的动脉管局限性扩张,主要并发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传统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具有创伤性且费用较高,多层螺旋CT作为一项新技术在颅内动脉诊断中具有自身优势,笔者通过观察21例颅内动脉瘤的成像特点,旨在探讨CTA不同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2岁。全部患者均行MSCT脑血管CTA检查,其中18例经DSA证实,3例手术病理证实。
2.方法 使用Toshiba Aquilon 16层螺旋CT,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增强扫描参数:层厚1 mm,重建间隔为0.5—0.8 mm,螺距11, FOV 25 cm 120 kV 250 MAS, 对比剂用优维显300 mgl/ml,总量为90—120 me,以速率3—4 me/s肘静脉注射,延迟12—20 s进行扫描,将上述原始数据传至Vitrea 2.0后处理工作站,在工作站上对每个病理完成以下图像后处理重建:①多平面重建(MPR CPR);②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③遮盖容积重建(SVR);④表面遮盖重建(SSD)。
结果
21例颅内动脉瘤,包括颈内动脉瘤6例(其中为一例附壁血栓形成),前交通支动脉瘤5例,后交通支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3例。所有病例均强化良好,各种病理情况的CTA后处理重建技术显示良好。其中SVR最优,MPR显示瘤内血拴及血管壁斑块最佳,MIP对willis环显示好,因结构重迭而掩盖小病灶。见图1—6和表1。
讨论
十六层螺旋CT层较普通CT厚更薄(0.5 mm),扫描速度更快(0.40 s),时间分辨率明显提高,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各向同性,强大的计算机后处理功能使多层螺旋CTA成像质量大大提高。广义的三维重像包括 MPR/CPR MIP/minp SVR 3D-SSD。MIP SSD成像方法仅能利用扫描容积内约10%的原始数据,且由于在图像编辑过程中信息量损失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所获得的结果有较多的假像,从而降低了MIP和SSD图像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SVR是遮盖容积显示重建,主要特点是利用采集距阵中容积数据的全部体素,由灰阶梯度法根据根据每个像素光源方向和强度进行遮盖,以8种颜色表达不同的像素值,针对每个像素值调整其透过度。可以不同时显示软组织及血管和骨胳,三维空间解剖关系清晰,色彩逼真,并可以任意角度旋转,操作简便,适应范围广。是最接近常规血管造影的显示方法,其技术已经成熟,成像结果优于MIP SSD。赵德利等[1]应用10排多层MSCT对73例动脉瘤进行SVR成像,对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显示率为98%,对前后交通动脉显示率为80%,显示了SVR成像的优越性。本组病例SVR图像准确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瘤颈,并可多角度旋转观察,手术者在术前即可了解到病变的位置,形态与相邻结构的关系,从而对手术有指导作用,但SVR成像也有不足之处,即当动脉瘤内含有血栓时并不能明确显示动脉瘤大小。而MPR对瘤内血拴及管壁斑块及狭窄显示具有优越性[2],并且可发现动脉瘤以外的其他病变。一个SVR图像具有主体形态,密度层次,细微结构,空间关系等,集三维重建的综合成像技术为一体。本组几种后处理技术对动脉瘤均有较好显示,但是SVR技术优于其他技术。
国内外有关研究报告证实3D-CTA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确切地检查出瘤体直径<3 mm的动脉瘤。作为一种快速和非创伤性检查手段,可以准确地显示瘤体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评价瘤颈与瘤体、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之间的空间关系,模拟手术入路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可以作为脑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根据本组病例的实践及参考文献[3],笔者认为,要熟练的掌握SVR成像技术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①原史数据采集要求:层厚0.5—1 mm;重建间隔0.5—0.8 mm;对比剂用量80—100 ml,300—350 mgl/ml非离子造影剂;速率3.0—4.0 ml/s;延迟时间15—18 s,必要时采用(sure-start)造影剂跟踪技术;扫描方向自下而上;②后处理技术要点:准确选择预设CT值的上下限,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病变显示的清晰度和真实性;逐渐改变域值连续观察病灶变化;用Clipping或Cutting等工具除去动脉周围的干扰;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旋转观察血管形态查找动脉瘤;调整彩色和遮盖光线强度,以使图像更清晰、色彩更逼真。影响脑动脉CTA后处理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①数据采集层厚<1 mm,可提高分辨率。②适当的对比剂量可保证血管中对比剂浓度,使血管影像更清晰、更真实;③对比剂速率应>3.0 ml/s,以免扫描期间对比剂被血流稀释,使其浓度保持在较高的峰值状态;④延迟时间应在15—20 s内:过早扫描,血管内的对比剂尚未达到峰值,反之,对比剂则被血流稀释,且过多地进入静脉和血管周围组织,从而影响靶血管的成像质量。
总之,多层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快捷准确的方法,多种重建技术综合利用,能互相补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方法 对21例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A检查,并分别完成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遮盖容积重建(SVR)、表面遮盖重建(SSD)四种技术成像。结果 CTA详细显示颈内动脉瘤6例,前交通支动脉瘤5例,后交通支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M2段3例,各种病理情况的CTA后处理技术以SVR最佳。结论 颅内动脉瘤CTA重建技术以SVR为主的综合处理显示最好。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十六层螺旋CT;SVR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70-02中图分类号:R 814.43文献标识码:A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血管壁先天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创伤,感染等因素而导致的动脉管局限性扩张,主要并发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传统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具有创伤性且费用较高,多层螺旋CT作为一项新技术在颅内动脉诊断中具有自身优势,笔者通过观察21例颅内动脉瘤的成像特点,旨在探讨CTA不同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2岁。全部患者均行MSCT脑血管CTA检查,其中18例经DSA证实,3例手术病理证实。
2.方法 使用Toshiba Aquilon 16层螺旋CT,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增强扫描参数:层厚1 mm,重建间隔为0.5—0.8 mm,螺距11, FOV 25 cm 120 kV 250 MAS, 对比剂用优维显300 mgl/ml,总量为90—120 me,以速率3—4 me/s肘静脉注射,延迟12—20 s进行扫描,将上述原始数据传至Vitrea 2.0后处理工作站,在工作站上对每个病理完成以下图像后处理重建:①多平面重建(MPR CPR);②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③遮盖容积重建(SVR);④表面遮盖重建(SSD)。
结果
21例颅内动脉瘤,包括颈内动脉瘤6例(其中为一例附壁血栓形成),前交通支动脉瘤5例,后交通支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3例。所有病例均强化良好,各种病理情况的CTA后处理重建技术显示良好。其中SVR最优,MPR显示瘤内血拴及血管壁斑块最佳,MIP对willis环显示好,因结构重迭而掩盖小病灶。见图1—6和表1。
讨论
十六层螺旋CT层较普通CT厚更薄(0.5 mm),扫描速度更快(0.40 s),时间分辨率明显提高,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各向同性,强大的计算机后处理功能使多层螺旋CTA成像质量大大提高。广义的三维重像包括 MPR/CPR MIP/minp SVR 3D-SSD。MIP SSD成像方法仅能利用扫描容积内约10%的原始数据,且由于在图像编辑过程中信息量损失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所获得的结果有较多的假像,从而降低了MIP和SSD图像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SVR是遮盖容积显示重建,主要特点是利用采集距阵中容积数据的全部体素,由灰阶梯度法根据根据每个像素光源方向和强度进行遮盖,以8种颜色表达不同的像素值,针对每个像素值调整其透过度。可以不同时显示软组织及血管和骨胳,三维空间解剖关系清晰,色彩逼真,并可以任意角度旋转,操作简便,适应范围广。是最接近常规血管造影的显示方法,其技术已经成熟,成像结果优于MIP SSD。赵德利等[1]应用10排多层MSCT对73例动脉瘤进行SVR成像,对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显示率为98%,对前后交通动脉显示率为80%,显示了SVR成像的优越性。本组病例SVR图像准确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瘤颈,并可多角度旋转观察,手术者在术前即可了解到病变的位置,形态与相邻结构的关系,从而对手术有指导作用,但SVR成像也有不足之处,即当动脉瘤内含有血栓时并不能明确显示动脉瘤大小。而MPR对瘤内血拴及管壁斑块及狭窄显示具有优越性[2],并且可发现动脉瘤以外的其他病变。一个SVR图像具有主体形态,密度层次,细微结构,空间关系等,集三维重建的综合成像技术为一体。本组几种后处理技术对动脉瘤均有较好显示,但是SVR技术优于其他技术。
国内外有关研究报告证实3D-CTA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确切地检查出瘤体直径<3 mm的动脉瘤。作为一种快速和非创伤性检查手段,可以准确地显示瘤体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评价瘤颈与瘤体、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之间的空间关系,模拟手术入路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可以作为脑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根据本组病例的实践及参考文献[3],笔者认为,要熟练的掌握SVR成像技术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①原史数据采集要求:层厚0.5—1 mm;重建间隔0.5—0.8 mm;对比剂用量80—100 ml,300—350 mgl/ml非离子造影剂;速率3.0—4.0 ml/s;延迟时间15—18 s,必要时采用(sure-start)造影剂跟踪技术;扫描方向自下而上;②后处理技术要点:准确选择预设CT值的上下限,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病变显示的清晰度和真实性;逐渐改变域值连续观察病灶变化;用Clipping或Cutting等工具除去动脉周围的干扰;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旋转观察血管形态查找动脉瘤;调整彩色和遮盖光线强度,以使图像更清晰、色彩更逼真。影响脑动脉CTA后处理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①数据采集层厚<1 mm,可提高分辨率。②适当的对比剂量可保证血管中对比剂浓度,使血管影像更清晰、更真实;③对比剂速率应>3.0 ml/s,以免扫描期间对比剂被血流稀释,使其浓度保持在较高的峰值状态;④延迟时间应在15—20 s内:过早扫描,血管内的对比剂尚未达到峰值,反之,对比剂则被血流稀释,且过多地进入静脉和血管周围组织,从而影响靶血管的成像质量。
总之,多层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快捷准确的方法,多种重建技术综合利用,能互相补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