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思想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例谈混合式教学法与历史学科的融合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ia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主体”即在教学场域内,师生应当充分展示自身潜能,释放综合素养,积极进行多边互动,共同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混合式教学法也随着“互联网+”、翻转课堂的发展节奏应运而生。那么,这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其他文献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机械、呆板地按着预设好的教案讲授知识,而是结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需要,进行有效调整,以动态化的生成推进课堂教学的发展,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精心预设和巧妙生成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视野也由此变得更加开阔,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巧用预设,并由此促成巧妙的生成呢?  一、精心科学预设,奠定生成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化
古希伯来人是犹太人的祖先,在亚伯拉罕的率领下,迁居于迦南地区。古希伯来教育以宗教教育为核心,融伦理思想于其中,这是其教育的特色之处。本文主要透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律法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来探究其教育所蕴含的伦理思想。  一、家庭教育  古希伯来人在摩西逃离埃及以前的教育,至今尚不清楚。自摩西带领其部落逃离埃及回到巴勒斯坦至公元前586 年犹太亡于巴比伦期间,古希伯来的教育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