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之胄——艺术史永存的生命歌者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28日,适逢炎黄艺术馆建馆23周年之际,馆里举办了“激情燃烧的岁月——黄胄和他的时代大型文献展”,使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黄胄和他的作品。
  笔者积年累月收藏黄胄作品已有相当数量,包括绘画、书法、信札手稿等,借此机会,捡出几件小品文献与大家共赏。
  贺卡双驴图。黄胄曾与驴为伍、与驴为友,对驴倾注了无限深情。黄胄曾说过:“驴的美德,温良恭顺,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黄胄画驴,天下皆名,与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并称。此幅绘在硬朗光滑请柬上的双驴,虽然较日常宣纸上作画难度极大,但依然能随手拈来、栩栩如生。两头驴或低头吃草,或回首张望,表情神态细致入微;体量一大一小,墨色一浓一淡,俯仰呼应,宁静安详,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让人不由想到深受黄胄称道的毛驴那种“憨”“痴”“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向人间诉不平”的优良品质。在一张小小请柬上作画也竟然如此真诚,如此精彩,让人感到艺术家情趣无处不在。
  硬笔速写鹰。此作品可称为写生稿的“英雄独立”图。它是黄胄扎实速写功底的集中体现:线条坚定沉着、用力均匀,线无虚发、笔笔中的;线的交接边缘清晰,方向感明确,无一败笔,无一废笔。铁划银钩,画家以极快笔法把雄鹰俯首向下凝视、力量内聚、蓄势待发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作者的顺势签名,笔绘的图章“胄”字,都已与作品融为一体。图中红色印章似为后盖,以证明其是画家认可的作品。
  水墨画山鹰。此幅作品水墨绘就,技法虽与前幅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鹰眼如炬、嘴如钩、线描精准,身、翅、腿、尾则用块墨涂抹泼扫、恰到好处。整幅作品展现山鹰拼击飞翔的瞬间动态,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充分体现了鹰的威猛顽强与智慧性格。并把运动中鹰的力量感、速度感、搏击奋进的震撼力和翱翔万里的壮志雄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对山鹰身体结构的把握,没有千百次速写的积累,是绝无法绘出这种水墨山鹰的。
  黄胄曾在鹰画上题道:“宋人画鹰,眼爪皆极工致,羽毛结构亦一丝不苟,人有可借鉴处”。足以证明黄胄既师古人又师造化,博取众长为自己所用。当然也可以看作是黄胄人生精神的自我写照。
  鸡图。从此图的题跋“集中突破一点应该是办法之一,应该是较好的方法”中,可知黄胄作画善抓重点的心得。该图重点在鸡头和鸡爪,以精准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来,红黄色彩的搭配尤为画龙点睛。而鸡身、鸡腿则用豪放的毛笔横涂竖抹、一挥而就。通过虚实相间、浓淡对比,把鸡右腿着力、左腿提起、全身挺拔的独特雄姿展现出来。如果熟悉中华传统文化,自然会联想到鸡的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即文、武、勇、仁、信。此图除让人欣赏艺术美,还具有了寓教于画、寓教于心的教化作用。
  墨竹图。把自己的想法、感触随机记录是黄胄的一大特色,也是黄胄对绘画理论的一大贡献。此幅竹图中,黄胄题跋:“元人画竹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后来者往往以食古人残羹为能事,致使此道日见衰落。”可见黄胄对传统是有继承的,但更有所取舍,绝不食古。中国画竹历史由来已久,从宋代“湖州竹派”文同的“胸有成竹”到清代扬州八怪郑板桥的“胸无成竹”,历代名家辈出。元代画竹极盛,赵孟頫、高克恭、管道异、李衍等前赴后继,各有特色,但都不出文人画的藩篱,画的都是“文人之竹”、“心中之竹”。而黄胄主张要画的是“生活之竹”、“现实之竹”,是有真情实感的竹。此幅竹图在前人基础上加入了速写式线条的精炼与流畅,不画竹梢,不画竹根,只取中间一段,竹节劲挺有力,竹叶饱满圆润,加上书法入画的飞白效果,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竹叶临风的动态美。画面对脚线式的构图,接天立地的造型,另有一份真实,另有一份挺拔,也体现出“千磨万韧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
  书法。此幅书法为临《皇甫麟墓志》。《皇甫麟墓志》临写人并不多,而黄胄临写一丝不苟、扎实有力,所临横平竖直如锥画沙,转折处圆浑曲折如折钗股,首尾之处一撇一捺尽显笔力虬劲,毫无松散懈怠之态。整体端庄俊丽、正气凛然。黄胄边跋:“皇甫麟墓志刻工粗率,原书面目全非,有部分可见大略,其结体如庐山面目时隐时现,有心者于其中窥得奥妙也。黄胄一九六四年。”由此可知,黄胄是年39岁。如此年轻,如此佳作,可见书法已非一日之功。皇甫麟系五代十国后梁都指挥使,在亡国之际与其君主朱友贞同时自杀殉国,是一位忠臣义士。有心者“窥得其中奥妙”,当知黄胄典型书体形成有坚实深厚的奠基,是黄胄长期苦练的结果。皇甫麟的忠诚也与黄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命的情怀一脉相通。
  致刘国松贺卡。贺卡题有“祝国松先生阖家欢乐,弟黄胄12.27”,并绘松枝一支。用笔纵横交错,用墨浓淡相宜,线条粗犷道劲。枝干以没骨法绘出,虬曲挺劲;松针以浓墨点出,枝叶纷披。借松之坚韧、高洁、四季常青的寓意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国松见此贺卡定会赏目悦神,也会为黄胄由“松”字到“松”画的诙谐、趣味而开怀一笑。其实黄胄的动物画与人物画一样,品种之多、技巧之高,独树一帜。李可染曾说:“驴,黄胄画绝了,狗,黄胄也是天下第一。”黄胄画的其它动物也都形象逼真,充满生命力。
  黄胄不仅小品笔精墨妙,更擅气势磅礴的鸿篇巨制,曾经哈默收藏的“欢腾的草原”就是一幅典型作品。
  “欢腾的草原”是黄胄1981年创作的,尺幅高142厘米,宽360厘米,所绘内容为新疆柯尔克孜族传统体育项目“马上角力”的活动场面,集巾展示了黄胄人物画、动物画两方面高深造诣。画面容纳了六七位人物,八九只牧羊犬,六七十匹骏马。正中视觉焦点凸显两位妇女奋勇角力,拼搏争胜的瞬间,人的表情、马的姿态、甚至人和马的眼神,都笼罩在争抢较劲的氖围之中。旁观的人和马也各取其势,目光所向均是“角力”中心,只有一人在回首呼唤后面同伴快来,营造出所有人都在向“角力”中心运动的态势。牧羊犬则明显与主人各有所属,他们跟随围绕主人,与主人协调顾盼之情跃然纸上。群马有动有静,动者呼啸而来,静者伫立待唤。用笔爽利,层次分明,色彩鲜艳、人欢马叫、气氛浓郁,充满生命力,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运动速度、震撼力的强烈冲击。也充分反射出黄胄对生活深刻入微的洞察力,对宏大场面挥洒自如的驾驭力以及他异于常人的美术思想和高超的书画技艺。   黄胄不食古、不媚外,把现实生活看做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这是他坚定不移的美术思想。他认为火热时代、各族人民、可爱的动物生灵才是最应该描绘、最应该歌颂的。他曾说过:“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真正的艺术家不可能从象牙塔中产生,只能从生活中产生。”他的艺术思想和美术实践都主张直面生活,直面现实,从生活中汲取大量的素材和灵感,然后再转化完成创作。他一生坚持用画笔歌颂生活中生气蓬勃、向上向美的事物,用时代磨砺生命所积累的丰硕成果回报社会。
  “必攻不守”是黄胄最突出的艺术主张,此前绝少有人提出。它的实质是强调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是在倡导艺术家永不满足,永无止境,要不断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在画作里曾多次写到“画小鸡多年,未能呼之即出,亦笨拙之至也。”;“我之心有生动活泼、天真可爱形象,落笔方有可能活泼天真,但愚钝如此,奈何!”;“但拙笔未能如意”——诸如此类,都表达了黄胄从不满足已有成就,永远要超越自我,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给人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彰显出画家所具有的远大目标、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正是能支撑黄胄拖着病体顽强拼搏,不断攀登高峰,开创中国人物画、动物画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以速写入画,是黄胄的绘画特征之一。黄胄的实景速写技法,在近现代书画大家中独树一帜。实景速写既与临摹古画不同,也与在教室里临摹静物和石膏像不同,而是要直接面临现实生活和鲜活的生命。所临所画,都是亲自经历的、熟知的,都是有过感觉体验和激情进发的。这就要求画家能抓住运动瞬间,要求造型准确,既要形似,也要神似,更要能对事物、场景、人物、动物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准确地捕捉,快速地落笔。这些无一不需要艺术家有敏锐的感知力和高超的表现力,而这种能力的锤炼只能来源于生活。当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有些速写本身就成为了精品力作。黄胄曾说过“一幅好的绘画,往往是由一张好的速写发展来的”、“有些速写比所谓作品耐人寻味”。由于天才加勤奋,黄胄一生作画数以万计。文革中仅速写就被毁掉两万多件,可见其用功之刻苦。实景速写的高超技艺与画家的感情内蕴实现完美统一后,画作自然出神入化。
  擅用复线也是黄胄独创的一大用笔特征。“一笔不准,再画一笔,连画几笔都不准,最后总有一笔是准的”。这是黄胄个性化语言。复线用笔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它能直观表达快速的动作、营造强烈的气氛,增强力量感。黄胄把复线用笔大量运用于衣纹、动植物、各种衬景中,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李可染、黄胄都说过,“人有多高,画有多高”,这实际讲的是画家的思想、胸怀,是画家的审美眼光,是画家的超高技艺。我们之所以说,黄胄是时代的歌者、生命的歌者,首先因为黄胄胸怀他所处的时代,把同时代的黎民百姓、动物生灵作为他绘画的主体、歌颂的主体。建国前,他跟随老师赵望云一起描绘他所亲眼见到的底层百姓的苦难。建国后,他又创作了大量表现新时代、新生活的作品。由于技法全面、题材广泛,所绘小品功力十足,各具特色;鸿篇巨制技法新颖,大气磅礴,既有现实主义时代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生活气息。他的作品有一种凡生命皆可歌,凡生活皆有美的大视野、大胸怀。包括少数民族、各种人物动物在内,他画的大场景人物虽多,却从不千人一面,而是各具神采;画的各种动物,也从不复制,而是每幅不同,各具特征。
  笔者认为,古往今来,艺术家要为历史铭记,要被人们认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献身艺术,要把艺术作为人生第一要务不断追求,一生的活动都要以艺术为中心而不断努力;第二,要经历磨难,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只有经过艰难困苦,才能积累丰富的精神财富,才能为艺术创作提供永不枯竭的源泉;第三,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英雄不问出处,但任何艺术都属于文化范畴,只懂得小技不行,必须明悉大道,知识越渊博、文化越丰厚,就越能不断超越自我,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艺术作品也是如此,要想能被人们欣赏喜爱,能经受历史的检验,历尽千载而成为小朽的传世之作,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记录历史,不论是何画种,不论何种题材,也不论尺幅大小,一定要具有鲜叫的时代特征,能正确反映彼历史时段的真情实景;第二,要风格独特,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艺术语言与技艺,有别于前代也有别于同代其他艺术家,具有独特的个性标志;第三,要以情感人,作品能让观众触景生情,能使观众或慰藉,或遐思,或启迪,或激昂,绕梁三日不能忘怀。赞胄其人其画正是如此。他是一位中国画的创新者,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留下了众多艺术精品与人生启迪,因而成为被人们永久铭记的时代的强音、生命的歌者。
  (责任编辑:马怡运)
其他文献
博大悠远的中国文化,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珍贵文物,其中那些铸造技术精湛、气魄雄伟、造型优美、纹饰绚丽、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青铜器具有非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现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喜爱与收藏。  关于青铜器的收藏和鉴定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文
期刊
笔者曾在《千军牧圉如星拱 万幕旌旗入画看——考证与赏析》一文中做过大量考证,论证此图是一幅以木兰秋狝为主题,反映满族习俗的宫廷画,它生动描绘了清圣祖康熙帝率领宗室妃嫔及满蒙王公大臣扈从于木兰围场中甸猎,行至一处休憩的场景。文章发表之后,引起收藏界广泛关注。  本人犹觉兴之未尽,针对的一种捕鹿方式,即在鹿群时常出没的林壑之地,事先安排猎手身穿鹿皮衣,头戴鹿犄角,用嘴吹或吸特制的木哨,模仿牡鹿发出“呦
期刊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首名为《石渚》的诗词出自晚唐诗人李群玉之手,诗名“石渚”即是今长沙窑所处之石渚湖一带,而整篇诗文则描绘了长沙窑兴盛时期的概况,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首明确记载长沙窑的诗词。  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得知,长沙窑是在湘阴窑基础上烧造的,兴起于八世纪末至几世纪初叶,盛于晚唐,衰落丁五代。长沙窑的产品以釉下彩
期刊
宁波市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收藏先秦青铜器34件,文物来源包括考古发掘、废品仓库拨交、查抄物中选留、单位和个人上交等途径,时代从西周至战国。笔者认为可从器物分类描述、文化背景分析、典型器物解读三方面考证、论述。  宁波鄞州区先秦青铜器分类  宁波鄞州区先秦青铜器按器物功能作用分类主要可分为乐器、兵器、工具三大类。乐器类最少,只有两件春秋战国甬钟。  甬钟同为1975年鄞县韩岭公社上水大队龙口山
期刊
陕西是周人的发祥地。周原及丰镐两京,为周人宫室、宗庙所在,所以陕西西周铜器独领风骚,陕西也因此享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宣帝神爵四年就出土铜器,时至今日,出土铜器约4000余件。著名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四器,在清末出土轰动一时,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国宝”。近几十年来新的发现不断,淳化县史家塬出的兽面龙纹大鼎,其他如扶风强家出的师鼎、长安下泉村出的多友鼎
期刊
玉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八千年来绵延不绝,遍及中华大地,然而它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尽管我们今天已具有许多实物和考古成果,但仍在揣测玉器的起源。将一颗圆润的石头紧握手中,获得内心片刻的安宁,继而获得精神上的强大,这可能就是玉器诞生的瞬间。这种初始状态的偶然延续,逐渐加强而日益丰富,久而久之终于成就了中华民族系统的玉器文化。  以可见的实物论,兴隆洼文化中的玉器乃目前发现的中华玉器之鼻祖。兴隆洼玉器
期刊
国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只要找到了彩虹的落脚点,就能够得到永恒的幸福。彩虹常见,而人们却总也找不到它的起始点。  1500年,葡萄牙殖民者的勘探队在巴西发现一种宝石,闪耀着七彩霓光,像是彩虹从天上射向地心,这藏在彩虹落脚处的宝石,被后人称为“碧玺(Tourmaline)”,亦被誉为“落人人间的彩虹”。  何为碧玺  碧玺在中国的各种叫法都是音译,据传“碧玺”源于波斯语“披及札基”的谐音,又称碧霞玺、
期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实水墨人物画用线是古典人物画用线的开拓与发展,在世纪初“素描是一切造型基础”的大形势下,写实水墨人物画中“线”的审美性被重新发掘,具有重要意义。线不仅作为造型的手段,更作为造型的目的,线与水墨相结合,体现出中国写实水墨人物画独有的审美韵味。在写实造型的框架下,构成了联系中西绘画平面性与空间感的纽带,在将写实人物画从过分注重素描的倾向拉回到民族性的道路上来起到重要作用。  20世
期刊
形制断代  讲到书画鉴定与收藏,首先就要讲到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的问题。所谓主要依据,主要指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等。这里先谈谈时代风格中的一个小点,就是形制断代问题。形制包括对联、屏条、扇面等。通过形制的断代,有时候不开卷也能知道真伪。对联  对联最初叫楹联,是刻在木头上的文字,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明代后期演变为写在宣纸、绢本上,既可以挂在厅堂,又可以挂在门上做春联用,融实用性、艺术性与观赏
期刊
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玉,从极其遥远的年代开始,就走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帝王以玉祭天地四方,因其神圣而高贵。君子以玉自比、自省、自励,因其温润而坚韧,灵透而纯洁,如同人之仁、义、礼、智、信。凡从玉的汉字,关涉玉的词语,都蕴含着珍贵与高尚。长久以来,在中国人心中,玉已被赋予了人格化、道德化的意义。  中国人雕琢了玉。玉,也雕琢了中国人。  中国最早的玉器发现于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