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移动学习背景下,微课因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精悍及表现灵活等特性,在当前已经不仅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相较于传统课堂与当前线上课堂实录式网络视频资源,微课更能吸引学习者注意力,更为符合当前移动学习的需求。微课建设已经成为了移动学习的大势所需,而建设什么样的微课则是微课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微课建设适用性出发,探究建设微课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微课;适用性;有效性;碎片化
引言:
随着移动学习时代的不断发展,微课固然有着相较于传统教学与线上视频教学更为明显的优势,但是作为一种课程及课堂教学形式,其仍然需要遵循课程與课堂教学规律。微课整体以什么形式组织与设计,微课堂以什么形式组织与实施,这些都是微课建设需要关注并考虑的基础问题。
一、微课及特征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由其衍生的各种新应用对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渗透,教育领域也被卷入其中。当前微课正在大行其道,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带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也带给了教育行业更为宽广的视野以及更新更多的思考。
近几年大量涌现的网络公开课、线上精品课等网络教学视频资源,占据了开放教育资源的主流地位。然而随着移动学习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线上课堂实录式网络视频资源的一些弊端也逐渐呈现,越来越不能满足快速学习的需求。尤其比较突出的“公开课视频时间过长,文件的体积过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开课的推广与使用。焦建利教授也曾言:“传统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不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模式”,也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
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微课,与传统的教学视频相比,微课主题明确,针对性极强;短小精悼,易与传播;半结构化,可扩充开放。微课是以短时教学视频(10分钟左右)为主要形式,完整记录教师在课堂或实践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相关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不仅照顾到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而且顺应时代的“微”要求,为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等提供了极大便利,更加贴合广大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二、微课的定位
建设什么样的微课,其关键因素主要涉及到课程核心素养要求与实际学情问题。前者源于课程标准,后者源于课程应用对象。一方面,因为社会企业的岗位职业需求一般都会通过“职业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的形式反馈到课程的职业素养要求中,因此课程标准是微课定位的一个基准与参照。
另一方面,学情则是微课定位的起点。任何课程目标都得基于具体学情,制定并执行一定的课程实施方案,才有达成的可能。学情问题主要体现为学习兴趣及持续性问题、知识理解及深度问题、技能掌握及水平问题等。学习兴趣是微课建设的基础与依据,简短、灵活并直指核心的微课有利于兴趣提升及保持。知识理解与技能掌握是微课建设的核心,知识的浅化阐述与技能的简明指导有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与技能水平的提升。
因此基于具体学情,参照课程标准,可以明确微课定位。微课定位不能过高或过低;定位过高可能导致在限定的教学时间与条件下,微课实施的效果不太理想,定位过低则可能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总之,适用才是微课定位的基本原则。
三、微课的内容组织
微课是完整记录教师在课堂或实践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相关资源的有机组合。因此微课内容首先关注的是碎片化的知识,非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也不必要关注所有的知识碎片,其中课程核心点、重难点及过去课程学习中呈现出的易错点等,则可作为首选内容。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通过微课形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升学习效果。
同时微课作为课程教学形式,培养课程综合应用能力也是其基本目标。虽然微课彻底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基于适用性原则来重组课程内容,并将课程关键内容碎片化,但是也需要考虑碎片知识与课程内容体系的联系。多个独立的碎片化知识,需要构建课程关键内容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增强学生课程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
因此微课组织主要采用关键内容知识碎片化,重组碎片知识构建关键内容体系。如此,则微课简短明了,直击核心点,利于学生学习;同时所有微课可整合为完整的课程关键内容体系。
四、微课的实施
微课实施是微课关键的一环,关系到微课的成败问题。微课实施方式灵活多变,形式上可以直击要点,可以起承转合;表现上可以图文并茂,可以音影结合。但是,任何微课实施方式,其核心要求皆是主题信息的有效传递。有效性是微课实施的关键指标,也是微课实施的出发点。
结束语
微课建设以适用性为基本原则,以提升课程学习有效性为出发点,以“碎片化-整合”思路进行课程关键内容的组织,选择多样化的简短适宜任务为教学载体。微课能有效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于核心主题,并可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利用,能根据自己需求选择观看。微课提供了自主学习资源,也改变了教学形式。线上微课是一条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现代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3]李翠玲.“课证融合”模式下的电子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ProtelDXP电路设计课程为例[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14-15+6.
[4]唐海燕. 从学科思维走向课程思维. 今日教育 2016年第5期
[5]刘莲花. 高职教育微课建设应用实践与思考.职教与经济研究 2015年 第1期
【关键词】微课;适用性;有效性;碎片化
引言:
随着移动学习时代的不断发展,微课固然有着相较于传统教学与线上视频教学更为明显的优势,但是作为一种课程及课堂教学形式,其仍然需要遵循课程與课堂教学规律。微课整体以什么形式组织与设计,微课堂以什么形式组织与实施,这些都是微课建设需要关注并考虑的基础问题。
一、微课及特征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由其衍生的各种新应用对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渗透,教育领域也被卷入其中。当前微课正在大行其道,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带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也带给了教育行业更为宽广的视野以及更新更多的思考。
近几年大量涌现的网络公开课、线上精品课等网络教学视频资源,占据了开放教育资源的主流地位。然而随着移动学习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线上课堂实录式网络视频资源的一些弊端也逐渐呈现,越来越不能满足快速学习的需求。尤其比较突出的“公开课视频时间过长,文件的体积过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开课的推广与使用。焦建利教授也曾言:“传统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不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模式”,也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
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微课,与传统的教学视频相比,微课主题明确,针对性极强;短小精悼,易与传播;半结构化,可扩充开放。微课是以短时教学视频(10分钟左右)为主要形式,完整记录教师在课堂或实践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相关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不仅照顾到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而且顺应时代的“微”要求,为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等提供了极大便利,更加贴合广大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二、微课的定位
建设什么样的微课,其关键因素主要涉及到课程核心素养要求与实际学情问题。前者源于课程标准,后者源于课程应用对象。一方面,因为社会企业的岗位职业需求一般都会通过“职业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的形式反馈到课程的职业素养要求中,因此课程标准是微课定位的一个基准与参照。
另一方面,学情则是微课定位的起点。任何课程目标都得基于具体学情,制定并执行一定的课程实施方案,才有达成的可能。学情问题主要体现为学习兴趣及持续性问题、知识理解及深度问题、技能掌握及水平问题等。学习兴趣是微课建设的基础与依据,简短、灵活并直指核心的微课有利于兴趣提升及保持。知识理解与技能掌握是微课建设的核心,知识的浅化阐述与技能的简明指导有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与技能水平的提升。
因此基于具体学情,参照课程标准,可以明确微课定位。微课定位不能过高或过低;定位过高可能导致在限定的教学时间与条件下,微课实施的效果不太理想,定位过低则可能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总之,适用才是微课定位的基本原则。
三、微课的内容组织
微课是完整记录教师在课堂或实践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相关资源的有机组合。因此微课内容首先关注的是碎片化的知识,非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也不必要关注所有的知识碎片,其中课程核心点、重难点及过去课程学习中呈现出的易错点等,则可作为首选内容。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通过微课形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升学习效果。
同时微课作为课程教学形式,培养课程综合应用能力也是其基本目标。虽然微课彻底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基于适用性原则来重组课程内容,并将课程关键内容碎片化,但是也需要考虑碎片知识与课程内容体系的联系。多个独立的碎片化知识,需要构建课程关键内容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增强学生课程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
因此微课组织主要采用关键内容知识碎片化,重组碎片知识构建关键内容体系。如此,则微课简短明了,直击核心点,利于学生学习;同时所有微课可整合为完整的课程关键内容体系。
四、微课的实施
微课实施是微课关键的一环,关系到微课的成败问题。微课实施方式灵活多变,形式上可以直击要点,可以起承转合;表现上可以图文并茂,可以音影结合。但是,任何微课实施方式,其核心要求皆是主题信息的有效传递。有效性是微课实施的关键指标,也是微课实施的出发点。
结束语
微课建设以适用性为基本原则,以提升课程学习有效性为出发点,以“碎片化-整合”思路进行课程关键内容的组织,选择多样化的简短适宜任务为教学载体。微课能有效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于核心主题,并可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利用,能根据自己需求选择观看。微课提供了自主学习资源,也改变了教学形式。线上微课是一条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现代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3]李翠玲.“课证融合”模式下的电子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ProtelDXP电路设计课程为例[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14-15+6.
[4]唐海燕. 从学科思维走向课程思维. 今日教育 2016年第5期
[5]刘莲花. 高职教育微课建设应用实践与思考.职教与经济研究 2015年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