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商周金文书法审美的产生和发展
上古时期人们把结绳记事符号发展为锲刻记事符号,作为事物或数据的假设,美化记事的要素,也视作一种美的事物的经验符号,存储于记忆之中。赏阅商周金文铭文时,一个吸引眼球的美感起点,如圆点、饰笔、肥笔特征,是金文书法审美的亮点,都是基于记忆中被唤醒的原始艺术美感经验。以此亮点作为审美的开始视点,并把视点作为金文书法点画的基本艺术母元素,奠定金文书法艺术审美基调。
宏观金文书法艺术的审美基调,便发现金文的艺术审美是通过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器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外延的有机融合,从而汇聚成天人合一、鬼神共祭的和谐统一境界。上至王国都城、下至城乡聚落的礼乐秩序,上至君王贵胄、下至徒吏布衣的审美理想,都是从最朴素的美的追求开始,上升到美的哲学形式,贯穿天、地、人三位一体,表现在宇宙、社會和人之中,最终升华到宇宙秩序、礼乐文化、审美基调的辩证统一,并以此为基础成就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书法线条艺术审美底蕴。
先秦金文书法的美感经验,从商代末年、西周初期到战国末年,主要经历了自然美、人工美、性情美三种审美发展阶段。
夏、商、周时期,审美特征为自然美,审美状态表现为象形、审美萌芽,主要书体形式有甲骨文、早期金文、金文;商周时期,审美特征为人工美,审美状态表现为半自觉审美,主要书体形式有甲骨文、金文、小篆、古隶;春秋、战国时期,审美特征为性情美,审美状态表现为自觉审美,主要书体形式有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二、商周金文书法的审美原理和特征
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是在有效继承甲骨文书法审美特征基础上的美感经验升华。金文青铜器为载体,融合铸造工艺技术,将甲骨文利落的直线美转变为婉转的曲线美;将甲骨文刀刻大于书写意味的笔意,转化为金文浇铸与书写相融的美感。
(一)商周金文书法的审美原理
商周金文书法的审美原理,以金文篆引线条的起笔为原点,并将此原点作为书法线条的母元素,抽象点、线、面构成立体多维的文字结构造型,融合书写美感和镌刻意味,统一所依附载体的造型、工艺、纹饰、线条而产生的汉字的点画、结构、章法的艺术特征,产生了以横、竖、弧、弯的篆引线条原理、中锋笔法运笔原理、因字赋形结构原理、自然天成章法原理为核心的艺术审美经验。
(二)商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
商周金文发展的过程中,字形的图案化贯穿始终,美化修饰逐渐减少,线条更加圆净匀一,笔势屈曲转引的自然之美到书写之美也更加清晰,最终确定了金文书法的典范美。“篆引”的前期形态在商代末期和西周早期美化装饰性钟鼎铭文中已出现端倪。以篆引开始的金文线条带动的金文书法用笔、结字、章法方面的审美,在书法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三、商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经验
书法审美从“自然万象”之象形描摹,到“书为心画”的自然书写,再到书法艺术创作中的“意”“象”“力”“势”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从甲骨贞人潜意识的朦胧审美,到金文书手开始自觉追求典雅审美,再到魏晋把书法作为性情笔墨表现的主动追求书写之美、情感之美。无论是扬雄“心画说”的意象美,还是许慎“象形说”的形态美,抑或是蔡邕“九势说”“篆势说”的形势美,卫铄“笔阵图”的点画美,钟繇“流美说”的笔迹美以及王羲之的“笔意美”……都是书写主体主动积极追求书法的力、势、技巧、节奏更替、中侧锋变化的美感,辩证统一其抽象美感、立体美感、时空美感和抒情美感的形式和内容,借助并归结于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神采和意境的“和谐中庸”的审美理想。
披览商周金文佳构,探析其审美经验,可窥探金文开启的中国书法审美的滥觞。先秦人作为审美主体,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正是钟鼎文化礼乐秩序下的雅正中庸审美理想在书法文化上的体现,通过青铜器和铭文所体现的心理、伦理、道德、宗教等精神层面的强化,和法律、历史、文化、哲学等意识层面的关怀,以及其体会这种抽象艺术带来的喜、怒、哀、乐等所产生的乐与哀的审美经验,升华为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
(一)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留存殷商遗韵、甲骨意味,其文字优美,浑朴厚重,沿袭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书体,笔画首尾略尖、体态象形、起笔粗重、上提运笔、锐意出锋、着意夸张。以青铜工艺再现手写墨迹,采用威严神秘的色彩纹饰,表现凝重严峻的格调,具体有豪爽、雄伟、恣肆、遒美风格,反映当时的奴隶主阶级强调文艺与政治、教化的联系,体现奴隶主阶级的审美理想与神权统治思想的统一。
(二)西周中期
西周中期金文书法以典范大篆、工整篆引为主导,诸侯国作器均为小品,字体风范多向“篆引”方向发展,精美者居多,审美个性不显。横竖体态基本均匀,结体匀称工整,章法纵横自然,用笔起、行、止圆劲均匀。字形的图案化程度高,线条屈曲转引已颇具法度,已是成熟的金文书法,中后期金文笔画均匀,不露锋芒。西周中晩期是金文艺术最为兴盛的时期,青铜器物开始轻薄简陋,并带有环带纹路、重环纹路、窃曲纹路等纹饰,铭文文字增多,从侧面反映奴隶制走向衰落的过程,其审美理想表现为端庄灵巧,具体有率朴、壮丽、精巧、灵秀、潇洒、浑厚、端庄风格。
(三)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金文书法道法自然、百花齐放,金文的典范美虽已化及天下,终因地域、国别及书法观念、审美标准、技艺水准等方面的差别,形成了有别于王者风雅的“四方之风”。诸侯国金文拙朴草率、风格有别者所占比例较大。其中的《毛公鼎》从字形构架和章法布局上更加追求书写的自然流畅。而《散氏盘》用笔率意雄肆,属于技术含量稍低的简率“篆引”笔法,但字势欹侧开张,散朗多姿,故有大朴若拙的异趣,清晰地为金文书法的风格美感变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例证。《颂簋》具有较为清晰的书写感,线条粗细均匀,颇具简化的“篆引”意态,说明了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注意到在规范中追求自然的书写之美,并非完全表现一种美化修饰的工艺之美,或仅仅满足于日常实用书写的层面。《颂簋》字形参差错落、欹侧摆动幅度很大,圆转处多强直雄劲,通篇则呈现出端严肃穆、古雅雄深的美感意趣。宣王时期的《虢季子白盘》,线条浑圆遒媚,曲直相间,加之行列疏朗,尤具雅洁温润之美,属于西周金文上乘之作。
(四)商周金文纹饰审美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进入了纹饰发展的鼎盛期。商代晩期兽面纹有“环柱角形、牛角形、外卷角形、羊角形、内卷角形、曲折角形、双龙角形、长颈鹿角形、虎头形、熊头形”等纹饰特征,西周早期仍在沿用。西周中后期纹饰特征主要流行“环带纹、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波曲纹、凤鸟纹、瓦纹”等,同时也出现许多无纹饰的素器。这时期的青铜器延续了青铜器礼器化的进程,使用雷纹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崇拜的对象逐渐从天上回到人间。古人对金文审美风格的认知和感悟,经历了巫术鬼神,到达了礼乐秩序,归结为备万物之情状、通自然之妙有的人文哲学高度。
金文书法作为殷周礼乐文化精神内涵的载体,承载了上古“礼乐”文明从宗教巫术礼仪走向民族精神文明,从“神本”走向“人本”,包含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审美意识、时代风尚、时代更替等文化精神,这是无数个体选择中的共同成分——集体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民族的选择的结果。金文书法建立的典范之美,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审美特征,它厚重、包容、积极、乐观。后世篆刻、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的审美基调,无不是在金文“篆引理想”审美经验基础上的继承、发展和繁荣。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上古时期人们把结绳记事符号发展为锲刻记事符号,作为事物或数据的假设,美化记事的要素,也视作一种美的事物的经验符号,存储于记忆之中。赏阅商周金文铭文时,一个吸引眼球的美感起点,如圆点、饰笔、肥笔特征,是金文书法审美的亮点,都是基于记忆中被唤醒的原始艺术美感经验。以此亮点作为审美的开始视点,并把视点作为金文书法点画的基本艺术母元素,奠定金文书法艺术审美基调。
宏观金文书法艺术的审美基调,便发现金文的艺术审美是通过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器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外延的有机融合,从而汇聚成天人合一、鬼神共祭的和谐统一境界。上至王国都城、下至城乡聚落的礼乐秩序,上至君王贵胄、下至徒吏布衣的审美理想,都是从最朴素的美的追求开始,上升到美的哲学形式,贯穿天、地、人三位一体,表现在宇宙、社會和人之中,最终升华到宇宙秩序、礼乐文化、审美基调的辩证统一,并以此为基础成就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书法线条艺术审美底蕴。
先秦金文书法的美感经验,从商代末年、西周初期到战国末年,主要经历了自然美、人工美、性情美三种审美发展阶段。
夏、商、周时期,审美特征为自然美,审美状态表现为象形、审美萌芽,主要书体形式有甲骨文、早期金文、金文;商周时期,审美特征为人工美,审美状态表现为半自觉审美,主要书体形式有甲骨文、金文、小篆、古隶;春秋、战国时期,审美特征为性情美,审美状态表现为自觉审美,主要书体形式有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二、商周金文书法的审美原理和特征
商周金文书法审美是在有效继承甲骨文书法审美特征基础上的美感经验升华。金文青铜器为载体,融合铸造工艺技术,将甲骨文利落的直线美转变为婉转的曲线美;将甲骨文刀刻大于书写意味的笔意,转化为金文浇铸与书写相融的美感。
(一)商周金文书法的审美原理
商周金文书法的审美原理,以金文篆引线条的起笔为原点,并将此原点作为书法线条的母元素,抽象点、线、面构成立体多维的文字结构造型,融合书写美感和镌刻意味,统一所依附载体的造型、工艺、纹饰、线条而产生的汉字的点画、结构、章法的艺术特征,产生了以横、竖、弧、弯的篆引线条原理、中锋笔法运笔原理、因字赋形结构原理、自然天成章法原理为核心的艺术审美经验。
(二)商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
商周金文发展的过程中,字形的图案化贯穿始终,美化修饰逐渐减少,线条更加圆净匀一,笔势屈曲转引的自然之美到书写之美也更加清晰,最终确定了金文书法的典范美。“篆引”的前期形态在商代末期和西周早期美化装饰性钟鼎铭文中已出现端倪。以篆引开始的金文线条带动的金文书法用笔、结字、章法方面的审美,在书法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三、商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经验
书法审美从“自然万象”之象形描摹,到“书为心画”的自然书写,再到书法艺术创作中的“意”“象”“力”“势”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从甲骨贞人潜意识的朦胧审美,到金文书手开始自觉追求典雅审美,再到魏晋把书法作为性情笔墨表现的主动追求书写之美、情感之美。无论是扬雄“心画说”的意象美,还是许慎“象形说”的形态美,抑或是蔡邕“九势说”“篆势说”的形势美,卫铄“笔阵图”的点画美,钟繇“流美说”的笔迹美以及王羲之的“笔意美”……都是书写主体主动积极追求书法的力、势、技巧、节奏更替、中侧锋变化的美感,辩证统一其抽象美感、立体美感、时空美感和抒情美感的形式和内容,借助并归结于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神采和意境的“和谐中庸”的审美理想。
披览商周金文佳构,探析其审美经验,可窥探金文开启的中国书法审美的滥觞。先秦人作为审美主体,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正是钟鼎文化礼乐秩序下的雅正中庸审美理想在书法文化上的体现,通过青铜器和铭文所体现的心理、伦理、道德、宗教等精神层面的强化,和法律、历史、文化、哲学等意识层面的关怀,以及其体会这种抽象艺术带来的喜、怒、哀、乐等所产生的乐与哀的审美经验,升华为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
(一)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留存殷商遗韵、甲骨意味,其文字优美,浑朴厚重,沿袭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书体,笔画首尾略尖、体态象形、起笔粗重、上提运笔、锐意出锋、着意夸张。以青铜工艺再现手写墨迹,采用威严神秘的色彩纹饰,表现凝重严峻的格调,具体有豪爽、雄伟、恣肆、遒美风格,反映当时的奴隶主阶级强调文艺与政治、教化的联系,体现奴隶主阶级的审美理想与神权统治思想的统一。
(二)西周中期
西周中期金文书法以典范大篆、工整篆引为主导,诸侯国作器均为小品,字体风范多向“篆引”方向发展,精美者居多,审美个性不显。横竖体态基本均匀,结体匀称工整,章法纵横自然,用笔起、行、止圆劲均匀。字形的图案化程度高,线条屈曲转引已颇具法度,已是成熟的金文书法,中后期金文笔画均匀,不露锋芒。西周中晩期是金文艺术最为兴盛的时期,青铜器物开始轻薄简陋,并带有环带纹路、重环纹路、窃曲纹路等纹饰,铭文文字增多,从侧面反映奴隶制走向衰落的过程,其审美理想表现为端庄灵巧,具体有率朴、壮丽、精巧、灵秀、潇洒、浑厚、端庄风格。
(三)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金文书法道法自然、百花齐放,金文的典范美虽已化及天下,终因地域、国别及书法观念、审美标准、技艺水准等方面的差别,形成了有别于王者风雅的“四方之风”。诸侯国金文拙朴草率、风格有别者所占比例较大。其中的《毛公鼎》从字形构架和章法布局上更加追求书写的自然流畅。而《散氏盘》用笔率意雄肆,属于技术含量稍低的简率“篆引”笔法,但字势欹侧开张,散朗多姿,故有大朴若拙的异趣,清晰地为金文书法的风格美感变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例证。《颂簋》具有较为清晰的书写感,线条粗细均匀,颇具简化的“篆引”意态,说明了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注意到在规范中追求自然的书写之美,并非完全表现一种美化修饰的工艺之美,或仅仅满足于日常实用书写的层面。《颂簋》字形参差错落、欹侧摆动幅度很大,圆转处多强直雄劲,通篇则呈现出端严肃穆、古雅雄深的美感意趣。宣王时期的《虢季子白盘》,线条浑圆遒媚,曲直相间,加之行列疏朗,尤具雅洁温润之美,属于西周金文上乘之作。
(四)商周金文纹饰审美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进入了纹饰发展的鼎盛期。商代晩期兽面纹有“环柱角形、牛角形、外卷角形、羊角形、内卷角形、曲折角形、双龙角形、长颈鹿角形、虎头形、熊头形”等纹饰特征,西周早期仍在沿用。西周中后期纹饰特征主要流行“环带纹、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波曲纹、凤鸟纹、瓦纹”等,同时也出现许多无纹饰的素器。这时期的青铜器延续了青铜器礼器化的进程,使用雷纹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崇拜的对象逐渐从天上回到人间。古人对金文审美风格的认知和感悟,经历了巫术鬼神,到达了礼乐秩序,归结为备万物之情状、通自然之妙有的人文哲学高度。
金文书法作为殷周礼乐文化精神内涵的载体,承载了上古“礼乐”文明从宗教巫术礼仪走向民族精神文明,从“神本”走向“人本”,包含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审美意识、时代风尚、时代更替等文化精神,这是无数个体选择中的共同成分——集体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民族的选择的结果。金文书法建立的典范之美,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审美特征,它厚重、包容、积极、乐观。后世篆刻、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的审美基调,无不是在金文“篆引理想”审美经验基础上的继承、发展和繁荣。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