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业本 绘出别样精彩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l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看到学生卷了边、缺了角的美术作业本,我总在想我们是不是主动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让更有吸引力、更匹配教材的作业本呈现,让孩子们打心眼里喜欢并爱惜作业本,喜欢美术学习与创造,使作业本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好老师呢?我觉得作业本应该与学科本身的特质相贴切,具有美术学科的特点,才更能发挥作业本应有的功能。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对美术作业本作了大胆的创新与实践,收获颇多。下面将以我主编写的苏教版第三册作业本为例,介绍新作业本的几个创新和改变:
  一、充满智慧的小草图
  精巧的小草图出现在作业本上,是吸引孩子的一大亮点。通过美术课堂、美术作业本,训练孩子的视觉思维,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比起让孩子创造出完整美观的美术作业,前者倒显得更为重要。在作业本上给孩子们提供画草图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草图上简单勾勒出动态或造型,草图将成为学生构思创意的阵地,尽管只有方寸大小,但作用不可估量。时间久了,学生会慢慢学会整体把握,概括用笔,让学生学会抓住精髓有选择地勾勒。如《老人和儿童》一课让孩子们先在小草图上勾勒出老人或孩子的一典型动态,然后再在作业纸上进行细致刻画与表现,随意、流畅、快捷的草图让创作变得胸有成竹。
  小草图的作业纸安排在哪儿比较恰当呢?假如放在作业本的一面自然影响了学生作业的版面完整,后来我们尝试用邮票撕贴的方法解决。各册的小草图加起来也就十几二十幅,而每一幅小草图所占面积又很小,所以可以把全册的小草图边缘用锯齿状连接,如邮票一样。这样一来,小草图既不影响作业本的厚度又非常易于学生撕贴。每一课,草图的底色和形状略有区别,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草图,撕贴于相关学习内容的作业版面进行创作前的简单勾画。小草图的介入,将给孩子们的美术课堂带来独有的趣味。课上,孩子们已经习惯用草图简单勾勒自己的构思。
  二、丰富神奇的“一点通”
  在作业本中增加了“百宝箱”和“一点通”栏目。“一点通”顾名思义,就是将美术作业时涉及的一些绘画技巧、制作窍门给予补充和点拨。如在《相同图样排排队》一课中,“一点通”告诉同学们线条要有变化: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直的、弯的等。同时,也可以试试单独纹样颠倒排列、正反排列、旋转排列,会设计出更多生动的、好看的二方连续。
  可见,“一点通”如好朋友一样处处给予学生以帮助与引导,同学们从这个小小的栏目里能获悉课本上无法给予的智慧与灵感。
  三、经典优秀的图片引领
  图文并茂应是美术学科作业本的特色所在,也是学科本身的要求所在。作业本载入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大师作品和优秀同龄作品给予学生许多启发,激励学生创造。以《感觉肌理》一课为例,作业本中为同学们展出了世界名画《向日葵》,荷兰画家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形态各异,或绚烂或枯萎,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用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清晰可见的笔痕带给观者独特的肌理效果,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
  四、尽显童趣饱含期待的对话
  作业本上的语言文字该如何表述才能让学生喜欢且易于接受?小学美术作业本尤其是低年级,語言要更具儿童化,儿童化的表述无疑拉近了作业本与孩子的距离。无论作业要求,还是作业评价都要摒弃死板、缺乏生命力的教条表述,采用对话式的表述方式。
  新作业本的课题也作了微调,如《自然现象》一课,作业本上以“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呈现,形象、童趣的表述更易激发孩子们的思维,拉近了作业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到作业本是亲切友好的。
  五、清晰可见的美术思维
  教学评价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态度、信心和效果。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方面、深层次、有针对性,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更强的自信心和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的美术作业本中特地设计了“同伴和老师的话”一栏,可以让学生执笔写下自己对同伴作品的欣赏感受。通过同学互评,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欣赏中激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文字表达是除美术创作外把自己的美术思维外化的又一种形式,可以让活动体验更为实在、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创造。长此以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思维习惯,形成美术思维的意识。
  纵观新的作业本,从样式、语言表述上,美术作业多种形式的引导上,各种美术创作工具的推荐上,更能给孩子引领,更能激发孩子美术创作的兴趣,更有利于孩子自身潜能的发掘。总之,让美术作业本绘出别样精彩,让小册子尽显智慧与灵气,成为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好老师、好朋友,让孩子更喜欢美术学习和创造。(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
其他文献
习惯是一个人性格的具体体现,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同时也影响他人。在这方面,特别是人民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是塑造青少年心灵、人格的工程师,其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它不仅体现教师自身品德修养,同样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这是几年前的一件事。一天,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一位学生家长,他给了我一支香烟,我当
期刊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并且永远穿着新鲜的彩衣,究其原因,在缠绵悱恻的故事中“出演”的主角大抵是充满激情与想象的青年人。在教授《关雎》《蒹葭》课中,笔者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魅力,尤其是作品中所渗透出的含蓄美,令人回味无穷。  《关雎》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却是《诗经》的第一首爱情诗,讲述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之苦,以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进而在梦里
期刊
游戏具有互动性强、代入感强、模拟生活情境等特点,能够有效刺激大脑皮层和感官神经,使之处于兴奋状态,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较为符合小学生的感性思维特点。据教育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玩游戏的儿童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表达、情绪乐观等特征,且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将游戏引入日常教学中,具体化、形象化地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涂鸦画像,玩出兴趣  游戏教学的设计是根据教学大纲要
期刊
诗之妙,在于“意境融彻”。诗词中的意境,是诗人借助作品表达的内心情愫、意蕴,甚至思想境界。意境在于诗词作品中虚实相生的景色之美;更在于思想灵动的高远之美。小学阶段,在教学诗词时,由于年龄和理解力差异,师生之间在解读诗词时,会建构不同的“意境”。故要提高詩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解读诗词时,可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建构诗词的“意境”。  一、以画绘诗,描摹其形  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诗词,即要以
期刊
一、课前思考  《悠久的陵寝文化》是南京地方教材《金陵文化》中的一课。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需要恰当地将《金陵文化》进行文本重构、有机整合后实施教学。“为什么教?怎样教?”这些都是实施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点:为什么教?《悠久的陵寝文化》介绍了孙权墓、明孝陵等众多的古代帝王陵墓,这些帝王陵墓在南京形成了独特的陵寝文化。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南京著名陵寝的知识,让学生初步感知
期刊
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还需在学生的思想里根植智慧的种子,肩负起培养其道德情操、陶冶其审美情趣的重任。作为学生,特别在小学阶段,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尚处于萌芽时期,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导向性尤为关键,是学生由认知到感悟,再到思想升华的引领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诸多饱含智慧的篇章,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体悟文本中的智慧与情感,实现读与思的结合。  一、在感官体验中,感受具象美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教学内容之一,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和效果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作文教学现状  有些教师从教以后就奔命于三尺讲台上简单的知识传授,作文教学仅仅停留在程式化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讲解上,教给学生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理论。不少教师在上作文课时对范文奉若神明,虽然对范文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教学缺少个性特点,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常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认为当下亟须减轻教师压力,加强专家引领下的自主学习,加强团队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进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提升语文常态课教学效能。  关键词:语文常态课 教学实效 教师专业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了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面貌。但是,小学语文常态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学理念口号化,没有落到实处;课时目标含糊化,表述不清;教学内容固定化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智能终端、移动电视等各种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大学生信息筛选过程及后续的信息处理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对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对影响大学生信息处理的因素和信息处理特点、海量信息筛选对其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大学生在新的语境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观点朴素而有见地。  关键词:信息筛选 价值观 新媒体传播
期刊
小学音乐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从释放学生心灵,鼓励学生创造的角度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考、勇于实践。  一、展开表演活动,提升学生创作精神  音樂是一门艺术课程,其本身具有塑造人、培养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入,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受到了师生广泛的重视,如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如何以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人格素质与综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