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中的三个“世界”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窃读记》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被选入人教版、沪教版等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从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实录中看,他们或是分析“我”的动作行为构成的外显的窃读形象,或是分析“我”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过程构成的内隐的窃读情感,或是抓住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百般感受,这些是从品味语言角度入手来解读这篇文章的,这对于引导学生更细致、形象地理解“我”的“窃读”无疑是有启发作用的。有解读文章试图对文中“我”的窃读行为进行归类,这也还是停留在品味语言的层面。有学者将选入教材改动后的课文与原作进行比较,这种对比确实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把握,是一种较好的解读路径。还有作者另辟蹊径,从一句之内、一段之内和段落之间的语义曲折和情节波澜角度进行解读,这是从小说文体的情节要素切入的。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梅园中学的董晓莺老师从整体与局部关系出发深入分析并很好地解答了文章开头的倒叙、三条线索交织以及引用诗歌的意义三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文中“我”、店老板和店员三个人物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理解“窃读”。
  【关键词】《窃读记》;三个世界;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有文章以为“窃读”之“窃”就是“偷”,“窃读”是在卖书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阅读别人的书籍。在这种意义上来看,“窃读”是一件可耻而又让人瞧不起的行为。本文以为,“窃”本是动词,“窃”表示偷盗意义时,在后面加名词是正常的。然而,文题中“窃”后面跟的仍是一个动词——“读”,说明这里的“窃”与它的一般意义不一样,究竟不一样在何处?略读文章便知,“窃读”对书籍本身是不造成任何破坏的,这与“窃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没有破坏、没有占有,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一、我的世界
  作者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我”的“窃读”人生经历的。文章一开头就很自然地将读者带入到情境中:
  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了,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类似拍摄电影的主观镜头带入,伴随着空间上的移动,“我”的眼睛(“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鼻子(“闻见炒菜的香味”)、耳朵(“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自然、连贯、紧凑地描绘出“我”放学路上的情景。由于放学时间和晚饭时间重合,从写实角度来讲它既是合情合理的生理需求,也是能让她自然而然地将读书的渴望与吃饭的欲望联系起来的关键点。然而,接下来“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却将之前营造的紧凑节奏突然放慢,用“我松了一口气”极为细致的动作作为放慢节奏的自然过渡,后面大胆地直接“放慢了脚步”。前四小句是主人公感受到的事实的描述,它实际上是与后面两小句主人公纯粹的主观动作(不是由于对客观事实的反应而做出的动作,而是内在心理上自发的)形成了一种张力。那么,为什么作者这个地方要如此写呢?为什么主人公要急匆匆赶来又在后面“放慢了脚步”呢?接下来的一句便是解释,整篇文章也是它的解释: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书店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这种独具个性的独白式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整篇文章对细节描写特别敏感和细腻,许多细节是只有特别着迷于读书才会出现的,例如“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这里口语化的表述将“我”的动作、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很自然地将读者带入场景中。本文中个性化、独白式的细节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举例。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方式,作者其实有意无意地借此构建了一个独立于外在世界的只有“我”存在的世界,然而,这个“我”的世界又并非是完全与世隔绝的。
  二、你的世界
  在文学理论上,对于叙述视角的设定一般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两大类,叙述者在設定时是有所意图的,第一人称的设定属于限知视角,而其主观控制所带来的戏剧性是全知视角所无法达到的,文章最尖锐的矛盾就体现出这一点: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真的是“巨掌”吗?而且“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我”前一秒心里眼里都是“渴望”的那本书,这只进入“我”视野的手,其实是因为盖住了那本“我”心心念念的书才显得是“一只巨掌”,所以这里的“巨”是含有心理意义上的大,“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是关闭了“我”能够在这家书店看完这本书的所有可能性。
  由顾客的视角而形成的“我”的外貌的描写看似视角有所变化,实则仍是“我”的主观感受和臆想,这也是文章第一次提到与“窃”直接相关的表达。这时书店老板和“我”面对面的情形,是“你”对“我”的指控,在这种极为尴尬的情况下,“我”看书店老板的形象是“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威风凛凛”是因为“店是他的”,他有理由这么对待我,“俯视”事实上是因为书店老板肯定是比“我”高的,所以要看着“我”,他必须要低着头,“俯视”本意是从高处向低处看,这里“俯视”前面加上了“威风凛凛”就有了不同于本意的主人公心理上的恐惧。所以,“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说出了“看看都不行吗?”但这恐惧中还带着“悲愤”与“反抗”。最后一句“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像是一句话外音,与前面描写的情境产生了隔离,也是这段话中抽离情境最冷静的表述。那么,这里的“看看都不行吗?”的反驳除了加深“我”的悲愤,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我”的“狼狈”、老板的“冷笑”以及我对这个情境中老板说的仅有的简短的两句话的揣摩,都显示出限知视角在主观控制下表现出来的并非事件的全貌,而是打上了“我”的主观色彩的描述。“屈辱”是由于没有钱而在书店老板那儿未得到尊重,所以觉得心灵受到了创伤,而且“我”将原因都归结于“贫苦”,这是“我”自卑感的来源,也是“我”之所以爱读书但只能“窃读”的原因。“我”在暗处的“窃读”由店老板的发现而被迫阻断,原来在暗处的“窃读”浮上水面,这里“窃”便处在明暗交界处,也是小说的矛盾冲突处。董晓莺老师认为,倒叙的设计其实是把“窃读”之“窃”放到了光明处,这与结尾店员默默关照和“我”无声的交流又将“窃读”放回暗处相呼应,回到心灵的默契上。在“我”的眼中,“你”的世界慢慢地拼凑而成形,对于你——店老板的态度也由最初的不愿被注意到“惧怕”再到后面的“仇恨”,甚至拓展到“对人类的仇恨”。如何化解这份“仇恨”,并且进一步将“仇恨”转化成“爱”,这就引出了“他的世界”。
  三、他的世界
  在小说中店员好像处在世界的边缘,虽然“我”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靠着他来“拯救”的,但是小说里的他只有一句台词,对于他形象的描写也只是“耳朵架着铅笔”。请看原文: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
  因为害怕书主人发现,“我”的读书才叫作“窃读”,再加上之前与店老板发生冲突更是加重了“我”在书店里“窃读”的心理阴影。当书“触着我的胳膊”,并听到“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时,他这种给“我”留书并悄悄地照顾到“我”自尊心这一系列举动,“我”内心的感激可想而知。
  从“我”的视角看,他的表现是“若无其事地走开了”“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这种安静的氛围与当时“我”的心境相契合、与书店当时整体的氛围相融洽。虽然“我”对他充满了感激,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爱的重要性,但“我”的这种心理是他所无法感知的,尤其是对后者的感知,这样,他的世界便独立存在于小说中。然而,他却不仅仅是那个留了一本书给我读的店员,更是小心翼翼维护“我”自尊心、化解“我”内心仇恨的一个符号式人物。于是,他的世界就不仅仅代表这个店员,而是作为一个符号代表了更为广阔的理解爱、理解尊重的群体。
  作者最后在借用国文先生话的基础上做了改动,用以分享自己这段成长历程独特的感受: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一开始因为贫困,吃饭对“我”来说很困难,而读书比吃饭更加困难,由于“窃读”被抓导致“我”自尊心受挫,自卑感犯发。而一次“窃读”受到“礼遇”让“我”感受到被尊重,这种尊重是对贫困的原谅和对读书的尊重,是“我”在人性中感受到爱的一次美好经验,这就與“我”之前因为贫困而未受到尊重的经历产生了矛盾,之前的经历甚至让“我”“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这“仇恨”在“爱”与“尊重”中被消解,最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这也是人类的母题之一——爱与尊重。
  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分别独立于外界而自成世界,独立性更多的是在于心灵感受。从以上分析看,我的世界直接与你的世界、他的世界相联系,而你的世界与他的世界又是通过“我”的经历与感受来沟通,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图示更直观地理解:
  于是,这三个世界成为有机联系、统一的整体,也正是由于三者的密不可分才能够构建出一个新的充满爱与尊重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田茂章.试析林海音《窃读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3).
  [2]田珍平.《窃读记》课文与原作之比较[J].小学语文教学,2011(25).
  [3]陕声祥.文似看山不喜平:《窃读记》文本解读[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12).
  [4]董晓莺.在整体中理解局部——谈《窃读记》中的倒叙、线索和引用[J].语文学习,2017(5).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摘要】先学后教是新课改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是以学生作为主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文对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做出简要阐述,对这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先学后教;语文;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传统的以老师作为教学中心的方式,逐渐变成了以学
赛制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张子渊  《 北京青年报》记者  新赛季的中超在4月20日晚上开赛,揭幕战现场进入了3万名观众。这是疫情以来中超观众最多的一场比赛,但也引发出了今年中超赛程赛制安排的最大问题,即个别球队存在着实际意义上的主场优势。  去年中超联赛赛会制的赛程把联赛变成了杯赛,第一阶段相当于小组赛,第二阶段相当于淘汰赛。这样的赛制后来被诟病,尤其是保级区石家庄永昌的降级和争冠区江苏苏宁的夺
【摘要】近年来语文基础教育地位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它承担着传递科学知识文化、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的任务,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对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做人道理、与人相处方式及心理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尽力去指导,学生也试着用各种方式努力去学习,但是收获不大。本文笔者从模仿教学的角度试图破解这一难题,期望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9)  【摘要】生命是造物的奇妙。高柳鸣蝉,深溪游鱼,平沙落雁,抑或霜雪孤梅,云顶劲松,空谷幽兰,无不因生命而多了韵致,悠了情思。生命之美在于灵动,时时勃动着生机,需要细腻的心灵去感触;生命之美在于獨特,处处彰显着魅力,需要敏锐的眼睛去发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
【摘要】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科技工具已经沿用到各个领域。我国教育部在顺应时代发展大的潮流下也越来越注重教育与高科技的融合,出现了以电教手段代替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呈现方式。相比较来说,电教手段以其科技性、动态性、灵活性、丰富性等更受小学生的喜爱,可以说,电教手段的形式更符合小学生的知识认知规律,一方面它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本文着重从三个方
【摘要】阅读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通道,也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习得语言的重要途径。但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不大,这将极大地阻碍农村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如何匠心搭建平台,助力培养農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从匠心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匠心引领诵读趣味故事、匠心创建趣味阅读小组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阅读平台;营造氛围;诵读故事;趣味小组;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福建省廈门市故宫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应是立体化的,而且是多元的立体化。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平台。本文对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更丰富、更多元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立体化;丰富;多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人是立体的,生活是多维度的,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应是立体化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老师、学生、学习内容。这三个要素就是三个不同的方面,
【摘要】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教材的知识传授和育人的功能,忽视了教材本身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所拥有的文学特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情感体验缺失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关注传统的知识传授及学生的德育培养外,更应该从儿童视角出发,把握文学作品的儿童情趣,结合作者的写作体验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的多元解读,兼顾教材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
【摘要】文言文教学对于刚脱离小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除了接触过古诗以外,文言文是很少接触的。特别是我校外来人口学生,他们由于基础的问题,对于词义隐晦、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更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更谈不上什么趣味。因此,我将从“巧设情境、以演促读、引读背景、巧用朗读、妙解字词”等角度来谈论如何使文言文教学更具趣味性。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七年级学生;方略;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