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以及指导的要点,都充分肯定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幼儿都有艺术的潜能,而艺术教育正是为幼儿的潜能激发提供了艺术浸润的土壤,培养幼儿发现美、观察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纸艺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
在纸工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折一折,变一变,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纸很平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价廉物美、经济实用。普通平常的一张纸,经过不同的折法,可以变成不同的动物、植物,在折叠的各个形态的变化中,能帮助幼儿进行形象创造,扩大幼儿的思维途径,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幼儿进行新的尝试,不断产生新的设想,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为了让幼儿能顺利地进行纸工活动,我作为老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纸以后,我发现利用废旧的挂历纸来进行纸工教学是非常好的。我发动全班的孩子收集往年的废旧挂历,利用课余时间分别裁成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在纸工教学活动时,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材料,让孩子们在折纸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我在教幼儿学会四角向中心折的基本方法后,教幼儿运用这种方法经过正反两面反复几次折叠后,就可以折出小衣服。这时,提示幼儿将小衣服的两只衣袖拉下,看衣服能变成什么。幼儿在亲手操作摆弄中,对形象产生了新的创作,尝试将小衣服的两只袖子拉下来。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我及时用语言提醒幼儿,在拉的过程中要小心,防止拉坏。在同一种四角向中心折的教学中,幼儿的思维打开了想象的闸门,创造出数十种形象。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一次不同程度的提高。
同样,在教幼儿双三角折法后,鼓励幼儿变化折法,加以创造,可以折出小兔、灯笼等新的作品。
二、看一看,折一折,训练幼儿的观察、探索和求知能力
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幼儿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说:“我发现了幼儿有创造力,认识了幼儿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幼儿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本着陶行知提出的“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理念,我把创造教育的研究渗透在幼儿纸艺活动之中,给幼儿以更多的创造空间,让幼儿通过自己对材料的反复探究,自己发现并与材料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小孩子总是好奇的,他们拿到一件新玩具,总会先看看、玩玩,然后他们就要拆一拆了,看看玩具里面到底有什么可以使玩具动起来、跑起来,可以变出戏法来。正是这一简单的拆装动作,却萌发了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在纸工的折、叠、剪、撕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一些经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探索力和创造力。 教幼儿折叠青蛙时,我一反往常老师折一步幼儿学一步的常规教法,而是将折好的青蛙范例分发给各个小组,鼓励幼儿看一看,从摆弄中了解青蛙的外型;拆一拆,让幼儿相互合作,一步一步拆开来看一看,了解折青蛙的步骤;想一想,看谁最先发现青蛙的折法并能折出青蛙。孩子们争先恐后,仔仔细细地观察摆弄,终于发现了青蛙也是四角向中心折的一种变体,轻松又愉快地折出了青蛙。
三、撕一撕,拼一拼,训练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概念的掌握,发展幼儿思维,鼓励创新
幼儿折纸本身就是利用几何图形的变化,可以让幼儿掌握点、线、角等几何概念。因为是幼儿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所以对幼儿来说就是印象极深、难以忘却的。在幼儿再学习的时候,这些已有的表象会随时出现,使幼儿思维活跃,激发幼儿的创新思路,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
幼儿掌握了梯形的基本特征后,将三角形等图形再创造成梯形的工作就会迎刃而解。如让幼儿用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折出梯形,幼儿根据已有的折纸经验,开动小脑筋,通过不同的折法,又折出了梯形;用正方形对折成三角形,再将直角向下平行折成梯形:将长方形一角折起成梯形;将正方形先对边折,再折起一角成梯形……各式各样,各不相同,殊途同归。这不正说明幼儿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将梯形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概念储存在记忆的脑海里了吗?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折剪粘贴,动手动脑,锻炼幼儿大脑对手指的快速支配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幼兒在学习折、剪、撕、贴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力要相对集中,不仅要指挥自己的手的各种动作,在看老师折的同时,还要能明确自己手中纸的方位,这样才能折、叠、剪、撕有序,创造出满意的作品。在一次次的折叠、粘贴等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实践,折叠的技巧也不断提高。由开始的作品不整洁、不美观,到后来的整洁、美观漂亮,这一过程就足以说明幼儿对美的标准已经提高了一个台阶。
总而言之,幼儿在学习纸工的过程中,由折叠有序,再创造出作品,身心得到了愉悦。实践证明,通过纸艺活动,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新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陶行知 素质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在纸工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折一折,变一变,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纸很平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价廉物美、经济实用。普通平常的一张纸,经过不同的折法,可以变成不同的动物、植物,在折叠的各个形态的变化中,能帮助幼儿进行形象创造,扩大幼儿的思维途径,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幼儿进行新的尝试,不断产生新的设想,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为了让幼儿能顺利地进行纸工活动,我作为老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纸以后,我发现利用废旧的挂历纸来进行纸工教学是非常好的。我发动全班的孩子收集往年的废旧挂历,利用课余时间分别裁成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在纸工教学活动时,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材料,让孩子们在折纸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我在教幼儿学会四角向中心折的基本方法后,教幼儿运用这种方法经过正反两面反复几次折叠后,就可以折出小衣服。这时,提示幼儿将小衣服的两只衣袖拉下,看衣服能变成什么。幼儿在亲手操作摆弄中,对形象产生了新的创作,尝试将小衣服的两只袖子拉下来。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我及时用语言提醒幼儿,在拉的过程中要小心,防止拉坏。在同一种四角向中心折的教学中,幼儿的思维打开了想象的闸门,创造出数十种形象。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一次不同程度的提高。
同样,在教幼儿双三角折法后,鼓励幼儿变化折法,加以创造,可以折出小兔、灯笼等新的作品。
二、看一看,折一折,训练幼儿的观察、探索和求知能力
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幼儿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说:“我发现了幼儿有创造力,认识了幼儿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幼儿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本着陶行知提出的“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理念,我把创造教育的研究渗透在幼儿纸艺活动之中,给幼儿以更多的创造空间,让幼儿通过自己对材料的反复探究,自己发现并与材料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小孩子总是好奇的,他们拿到一件新玩具,总会先看看、玩玩,然后他们就要拆一拆了,看看玩具里面到底有什么可以使玩具动起来、跑起来,可以变出戏法来。正是这一简单的拆装动作,却萌发了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在纸工的折、叠、剪、撕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一些经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探索力和创造力。 教幼儿折叠青蛙时,我一反往常老师折一步幼儿学一步的常规教法,而是将折好的青蛙范例分发给各个小组,鼓励幼儿看一看,从摆弄中了解青蛙的外型;拆一拆,让幼儿相互合作,一步一步拆开来看一看,了解折青蛙的步骤;想一想,看谁最先发现青蛙的折法并能折出青蛙。孩子们争先恐后,仔仔细细地观察摆弄,终于发现了青蛙也是四角向中心折的一种变体,轻松又愉快地折出了青蛙。
三、撕一撕,拼一拼,训练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概念的掌握,发展幼儿思维,鼓励创新
幼儿折纸本身就是利用几何图形的变化,可以让幼儿掌握点、线、角等几何概念。因为是幼儿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所以对幼儿来说就是印象极深、难以忘却的。在幼儿再学习的时候,这些已有的表象会随时出现,使幼儿思维活跃,激发幼儿的创新思路,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
幼儿掌握了梯形的基本特征后,将三角形等图形再创造成梯形的工作就会迎刃而解。如让幼儿用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折出梯形,幼儿根据已有的折纸经验,开动小脑筋,通过不同的折法,又折出了梯形;用正方形对折成三角形,再将直角向下平行折成梯形:将长方形一角折起成梯形;将正方形先对边折,再折起一角成梯形……各式各样,各不相同,殊途同归。这不正说明幼儿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将梯形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概念储存在记忆的脑海里了吗?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折剪粘贴,动手动脑,锻炼幼儿大脑对手指的快速支配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幼兒在学习折、剪、撕、贴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力要相对集中,不仅要指挥自己的手的各种动作,在看老师折的同时,还要能明确自己手中纸的方位,这样才能折、叠、剪、撕有序,创造出满意的作品。在一次次的折叠、粘贴等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实践,折叠的技巧也不断提高。由开始的作品不整洁、不美观,到后来的整洁、美观漂亮,这一过程就足以说明幼儿对美的标准已经提高了一个台阶。
总而言之,幼儿在学习纸工的过程中,由折叠有序,再创造出作品,身心得到了愉悦。实践证明,通过纸艺活动,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新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陶行知 素质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