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feiy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既要推动“包产到户”,又要强调“科学种田”;二、既要做大各经营体利益,更要维护企业整体利益;三、既要学习借鉴优秀企业经营思路,更要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
  这三个原则性要求对于今天的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三点呢?我认为:“德”一定是首位的,有句老话叫做:“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朱子治家格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周易》的乾卦有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拥有的财富、智慧、一切的一切,老祖宗用一个字总结了,这个字就叫“物”。“厚德”才能承载万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去做事;载,就是承载;物,就是我们所说的福报。
  反之便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位,就是一个人的地位(待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德行不配他的福报,一定会有灾殃的。打个比方说,有张桌子,它能承受的分量是10斤重,如果非得给它放上15斤、20斤、50斤的重量,那么这个桌子会怎么样呢?它先是开始发抖,接着变形,最后就是崩溃坍塌。在现实中,一个人的德行就如同这张桌子,如果没有足够的承载力去承载,却又想尽办法一味加码索取,结果只会是一场空。
  一个人分为人格和位格。“位格”,大家都明白,见到陌生人先掏名片,是让对方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什么职务;但是“人格”就很难判定了,什么是一个人的“人格”名片呢?就是德。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有“德”,才有“人格”。
  道、德是用来行的,绝不是用来说的,所以要多干少说!一个人一生就做两件事:修己、安人。如何修己安人?
  工作就是修行!在工作中培养“德”。
  每个人一生都在各自建立自己的一个“场”,换句话说也叫“影响力”,也叫气质、气场、内涵等。在企业里,我们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即使在最基层的岗位上,你也在管理着自己的工作、生活。
  一个人的“德”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个有“德”的人,一定是有爱心的人,一个有“德”的管理者一定会去爱他的工作、爱他的员工,一定会去帮助员工成长,成为值得员工依赖的人,成为员工事业上的主心骨。他的“德”体现在对工作和员工的爱里,体现在他的行动中。
  作为一名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做一个“懂你”的人(懂对方、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在管理学中,我把它称为“同理心”,“同理心”是后天习得的。作为一名管理者,“同理心”和智慧缺一不可。工作就是修行——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一切围绕目标转!
  做企业要有红线,做人要有底线。
  干什么事都要有规则,既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笔者曾在2014年8月份《谈个人诚信度》一文中提到:制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无形的,可称为核心制度;一部分是有形的,可称为表层制度。做企业要有红线,做人要有底线。“红线”和“底线”就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制度,其他都属于表层制度。各位老板们的“底线”就是董事长徐新建所提出的“三大基本原则”。
  要做到“做企业要有红线,做人要有底线”,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张瑞敏曾讲过:要做到实事求是,有两点很重要:其一是能不能实事求是,即思维方式的转变问题;其二是敢不敢实事求是,即思想境界的提高问题。
  做大自己,成就团队
  在工作中,董事长徐新建明确指出,要有格局观,所谓“格”是指人格,“局”是指胸怀。所谓“人格”:前面讲过,是指一个人的德行。
  所谓胸怀:就是一个人愿意付出、愿意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别人分享,就是胸怀。有“大德、大格局、大胸怀”的人,做到徐董事长提出的“既做大各经营体利益,更要维护企业整体利益”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周易》的核心之一。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要有爱心,有了爱心,就会产生“慈悲”之心(使之“慈”,使之“离悲”);有了“慈悲”之心,就会产生“博爱”之心;就会爱家人、爱同事、爱团队、爱工作……业绩就会随之而来,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团队、这样的企业必将有福报。
  朋友们,“德”是修出来的,只有有“大德”的人,才能承载住幸福、承载住快乐!愿你永远是一个快乐的人!与大家共勉!
  (作者简介:万旭昶,现任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书记。同时担任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主席、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副会长、连云港市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1986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以上荣誉20余项,享受政府津贴,并多次获全国企业文化管理一等奖。个人专著《工作并快乐着》一书系国内第一部记录管理实战足迹的书籍。)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说辞解词  素食二字在我国的文字历史中由来已久,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的词汇共同构建了一个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体系。  字以词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之后,那些到如今还能被人们使用的字身上赋予的含义多多少少地都会发生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是很奇妙的,有的词义范围会扩大,有的词义范围会缩小。不仅如此,有些词在词义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其本来的意义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得不再常用,但是它
期刊
虽然素的本意是简单,但是这个世界因为有人的存在、有嗅觉与味蕾的存在,朴素的菜色也很有味道。名家笔下的菜香味儿就像是各家的家常菜,各有各的不容易,也各有各的嚼头。论起把春天的树叶野菜吃的最苦中作乐的,应属刘绍棠,论起吃得最苦的,还是柳芽。  刘家的杨柳味儿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
期刊
朝花夕拾之书  以前年少时读书,总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菜根谭》和《论语》都在此列,第一次读的时候满心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书了,可是老毛病一犯就像是溜墙根的小老鼠——撂爪就忘……每每读过之后便抛之脑后,及至再读全无半点印象,至于某章节或可拍案自嘲:“原来是它!”  还记得初读《菜根谭》,约莫是初中时期,全无半点社会阅历可言,读书只是为了炫耀,走马观花翻检一通,出去转了一圈儿发现“竟无与言者”,既然如
期刊
被素食主义者  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美味从来都是以一种欣欣向荣的姿态在生长、蔓延。  因为本身带有着禅机、美味、健康的标签,素食与素食观念在近十几年里火遍大江南北。经历了花团锦簇地鲍参翅肚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富贵病”困扰,除了需要遵医嘱用药,许多美味也在健康红灯面前被叫停。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许多拥有着挑剔味蕾的食客不得不忍痛割舍了那些可以大大满足他们身心的甘肥之物。我们常常把这些人戏称为
期刊
给植物浇水的时候,是能听见它们喝水的声音的。  我拿着哗啦啦喷流的水管,站在菜园里,像是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分糖吃。  前天北京来的朋友问我,为什么要住在这里呢?  我说你看,其实这就像北京的天。说北京前些天突然有了难得的蓝天,然后所有人举着相机对着天空,节日一样狂欢,还有人为此命名“昂山素季蓝”。  然后你就觉得这种狂欢与欣喜挺荒诞的,因为那种蓝,早三十年,是常态啊。(当然,我说的不是昂山素季蓝,我
期刊
前两天和房东结伴去山里采挖柴胡,路上跟山民聊天。  房东姐姐问:“网上疯传,3月18日到22日这段时间为补充身体阳气的最佳时期,能冬病夏治、去寒补虚,最好早上11点之前用生姜红枣红糖煮热水给全家人喝。据说这个方子胜过人参和虫草,容易感冒的人一定要喝!这个说法靠谱吗?”  我说:“因人而异,要根据你当时的体质和身体状况才能决定。如果你现在可能将感冒发烧或者是有上火的症状,再吃上这么热的东西,肯定吃了
期刊
如果人没有慈悲的心肠,眼前的这世上定会有许许多多的事物销声匿迹。  人的能力是很有弹性的,无论是无力、脆弱还是任性、放纵,都是他们。  如果没有回顾和总结,这个世界会有多可怕,谁也不知道。  有时候,议论是种很厉害的武器,假手血刃、杀人无形又能引发浩劫、翻覆风云。在浩荡的时间与岁月里,这样的一把刀子不仅能凌迟六朝风雨,亦可解剖人心。人心难测最是利器,灵台方寸、斜月三星,心猿一跃、十万八千。越是这样
期刊
大学之“大”,有广博之义,有年长之义,其实还有高远之义。学习这部书,我们知道,要想将本性中至光至明之德弘扬光大,必须博览群书,方能明辨是非曲直、善恶忠奸,涤除玄览,格去机心物欲。小学修的是人情之练达,可人情练达也容易走向一个极端,那就是阿谀谄媚、曲意逢迎,所以“大学”就像一把戒尺,时时警策着人心。可只把自己修养完善就够了吗?“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帮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推己及人”才是一个大人应做
期刊
大观园中色彩缤纷,景色宜人之外,曲曲环环,总有那一脉清流,一股活水,穿了园子,静静的,淡淡的,为池,为河,为塘,水上沁芳亭桥,滴翠亭,藕香榭,可临水观景,可隔水听音,春日里行行垂柳遮桃杏,秋来也能留得残荷听雨声。  水无色,却现千般色彩;水如镜,万事看得明白。  大观园的女儿中,也有这样一脉清泉。  曹公赋予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期刊
史料笔记《玉泉子》记载了一个唐朝版的“范进中举”故事:  有个叫赵琮的穷秀才,跟范进一般,屡考不中,又不会其他营生,生活十分穷困落魄,他的妻子自然只能如范进的媳妇儿一样,跟着受穷受苦了。但相比于范进那位只会杀猪卖猪肉的岳父,赵琮的岳丈大人身份要高贵得多,乃是“钟陵大将”,在当地也算有钱有势了——但无论两个岳父身份有着怎样的不同,在对待穷女婿的态度方面是没有区别的,赵琮的这位岳父对穷困落魄的女婿一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