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的《古风三十四》、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同是对唐玄宗开边政策的反对诗,但写法写法稍有不同。这里就三首诗的结构、艺术等方面试做一些比较。
一、内容结构
《古风三十四》开头四句呈现出一幅紧急军事行动的场面,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截取的是一个惊人心目的镜头。诗先不叙本事,留至下文交代。“白日”四句,突然逆转,勾勒出一幅承平景象,与前面的战争气氛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如此太平盛世怎么会突然发生战争?诗人虽未当即回答,而其不满之心、指责之情、讥讽之意,已尽在不言之中。“借问”四句补叙兴兵讨伐南诏之事,侧重写统治者驱民于死地的罪恶。“怯民”以下十句是对穷兵黩武的血泪控诉。末二句用典故,披露诗之主旨。全诗前后呼应关锁,结构非常严密。《兵车行》是杜甫缘事而发自创的新题乐府。全诗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诗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用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展现出一副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做了直接倾诉,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解的悲愤之情。然后,诗人笔锋一转,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泛的内地,即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之景象,并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一反常态的心理,揭露统治者“开边未已”造成的恶果。《新丰折臂翁》是《新乐府》组诗五十首之九。诗中通过一位新丰(县名,故城在今陕西临潼)折臂老人之自述,谴责唐玄宗对南诏国进行的不义战争。当时,在中原一带大肆征兵,三丁抽一,捉人充兵,连枷赴役。前后发兵二十余万,结果全军覆没。边功未立,天下怨哭,民不聊生。新丰折臂翁就是为逃避兵役而深夜自断其臂的。诗人劝谕执政者,当以历史教训为戒,倾听百姓“边功未立生人怨”之呼声,勿再寻衅恣事、邀取边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此诗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它完全符合诗人《新乐府序》所谓“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要求,有如常山之蛇,首尾照应,在表达作者的主观倾向时,仍不忘以新丰折臂翁的悲惨遭遇作为富有说服力的活见证。
二、艺术表现
《古》通过艺术概括,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如:“羽檄”本为紧急文书,“流星”喻之十万火急,“白日、紫薇、三公、权衡”象征皇帝和朝臣。全诗描绘出一副玉宇清平的景象。“困兽”、“穷鱼”喻怯卒,“猛兽”、“奔兽”喻悍敌,使不敌之势跃然纸上。“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充满夸饰色彩,比喻形象鲜明,夸张恰到妙处。《兵车行》重在客观描述,浓墨铺染,笔法雄浑,对话具体,特点有至:(1)寓情于叙事之中,无论是前文的描写叙述,还是后文的代人叙言,诗人急切奔放、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融于全诗之中。(2)叙事次序参差错落,前后呼应。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感情。(3)运用过渡句和提示性词语,使行文更加紧凑和完整,避免了冗长呆板,乏味无趣。《新丰折臂翁》艺术上突出的特点是:(1)倒叙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故事更加有趣。(2)语言通俗,浅白如话,卒章显志。(3)对比手法的妙用,使全文的主旨更加突出。(4)心理描写表意细腻具体。
综上所述,《古风三十四》、《兵车行》、《新丰折臂翁》同是反对唐玄宗开边战争的诗,但又有所不同。艺术表现上:一重艺术概括,一重客观描述,一重借古喻今。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截取社会生活片段、一个场面,不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为特征,杜诗中虽有人物形象,但只是社会群体形象,而白诗却以叙事为主,塑造了一个折臂老人的典型形象。情节安排上,《古》是虚化的,但以现实为基础,用比喻的手法。杜诗情节真实,善于勾勒场面。《兵》重在客观叙述及场面的描写。《新》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紧凑。三首诗都写战争,写法不同,但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态度,可谓异曲同工。
“紧”之忧
陈加元
时下,教育战线“紧”倍受青睐。学校喜欢紧,教师喜欢紧,家长喜欢紧,“紧”成了衡量一个学校优劣的标志。于是,学校领导紧抓治校,班主任紧抓治班,任课教师紧抓教学,学生紧抓学习,“紧”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殊不知、在这无数个紧之后有多少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忧思。
首先,一些学校规定学生六点就起床早读,直到晚上十点半才休息,照这样计算,学生一天要在教室里坐十多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除了短暂的午休和课间十分钟之外,教师都在给学生讲课、辅导,学生都在听课和做作业,看上去实在是太紧了。但是,回顾一下这段时间的经历,我们都知道,由于过度而频繁的疲劳战术,学生的睡眠严重不足,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教育收效甚微。费了油,灯没亮好,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其次,校园里还流行一种浪费师生时间和精力的“紧”。教改后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注重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多的时间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不外乎是同一内容及一反三。于是,同一道习题做了一遍再一遍,学生抄了一次又一次,这看上去够“紧”了,可效果呢?起色不大。这不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第三,校园里流行急功近利的“紧”。好些学校小考经常有,大考月月有,成绩评估年年搞,弄得教师焦头烂额,学生忙忙碌碌。究其原因,成绩太关键了一一有了优异的成绩,就有大把的奖金、闪光的证书、诱人的职称。教师为了这些,整天忙于题海战术,可是又有多少人考虑过,这样造就的人才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不是我们需要的栋梁。
看看,这诸多的“紧”让领导、教师、学生都身心俱疲、应接不暇。对此,我们又有何感想呢?
一、内容结构
《古风三十四》开头四句呈现出一幅紧急军事行动的场面,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截取的是一个惊人心目的镜头。诗先不叙本事,留至下文交代。“白日”四句,突然逆转,勾勒出一幅承平景象,与前面的战争气氛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如此太平盛世怎么会突然发生战争?诗人虽未当即回答,而其不满之心、指责之情、讥讽之意,已尽在不言之中。“借问”四句补叙兴兵讨伐南诏之事,侧重写统治者驱民于死地的罪恶。“怯民”以下十句是对穷兵黩武的血泪控诉。末二句用典故,披露诗之主旨。全诗前后呼应关锁,结构非常严密。《兵车行》是杜甫缘事而发自创的新题乐府。全诗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诗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用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展现出一副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做了直接倾诉,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解的悲愤之情。然后,诗人笔锋一转,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泛的内地,即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之景象,并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一反常态的心理,揭露统治者“开边未已”造成的恶果。《新丰折臂翁》是《新乐府》组诗五十首之九。诗中通过一位新丰(县名,故城在今陕西临潼)折臂老人之自述,谴责唐玄宗对南诏国进行的不义战争。当时,在中原一带大肆征兵,三丁抽一,捉人充兵,连枷赴役。前后发兵二十余万,结果全军覆没。边功未立,天下怨哭,民不聊生。新丰折臂翁就是为逃避兵役而深夜自断其臂的。诗人劝谕执政者,当以历史教训为戒,倾听百姓“边功未立生人怨”之呼声,勿再寻衅恣事、邀取边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此诗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它完全符合诗人《新乐府序》所谓“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要求,有如常山之蛇,首尾照应,在表达作者的主观倾向时,仍不忘以新丰折臂翁的悲惨遭遇作为富有说服力的活见证。
二、艺术表现
《古》通过艺术概括,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如:“羽檄”本为紧急文书,“流星”喻之十万火急,“白日、紫薇、三公、权衡”象征皇帝和朝臣。全诗描绘出一副玉宇清平的景象。“困兽”、“穷鱼”喻怯卒,“猛兽”、“奔兽”喻悍敌,使不敌之势跃然纸上。“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充满夸饰色彩,比喻形象鲜明,夸张恰到妙处。《兵车行》重在客观描述,浓墨铺染,笔法雄浑,对话具体,特点有至:(1)寓情于叙事之中,无论是前文的描写叙述,还是后文的代人叙言,诗人急切奔放、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融于全诗之中。(2)叙事次序参差错落,前后呼应。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感情。(3)运用过渡句和提示性词语,使行文更加紧凑和完整,避免了冗长呆板,乏味无趣。《新丰折臂翁》艺术上突出的特点是:(1)倒叙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故事更加有趣。(2)语言通俗,浅白如话,卒章显志。(3)对比手法的妙用,使全文的主旨更加突出。(4)心理描写表意细腻具体。
综上所述,《古风三十四》、《兵车行》、《新丰折臂翁》同是反对唐玄宗开边战争的诗,但又有所不同。艺术表现上:一重艺术概括,一重客观描述,一重借古喻今。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截取社会生活片段、一个场面,不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为特征,杜诗中虽有人物形象,但只是社会群体形象,而白诗却以叙事为主,塑造了一个折臂老人的典型形象。情节安排上,《古》是虚化的,但以现实为基础,用比喻的手法。杜诗情节真实,善于勾勒场面。《兵》重在客观叙述及场面的描写。《新》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紧凑。三首诗都写战争,写法不同,但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态度,可谓异曲同工。
“紧”之忧
陈加元
时下,教育战线“紧”倍受青睐。学校喜欢紧,教师喜欢紧,家长喜欢紧,“紧”成了衡量一个学校优劣的标志。于是,学校领导紧抓治校,班主任紧抓治班,任课教师紧抓教学,学生紧抓学习,“紧”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殊不知、在这无数个紧之后有多少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忧思。
首先,一些学校规定学生六点就起床早读,直到晚上十点半才休息,照这样计算,学生一天要在教室里坐十多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除了短暂的午休和课间十分钟之外,教师都在给学生讲课、辅导,学生都在听课和做作业,看上去实在是太紧了。但是,回顾一下这段时间的经历,我们都知道,由于过度而频繁的疲劳战术,学生的睡眠严重不足,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教育收效甚微。费了油,灯没亮好,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其次,校园里还流行一种浪费师生时间和精力的“紧”。教改后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注重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多的时间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不外乎是同一内容及一反三。于是,同一道习题做了一遍再一遍,学生抄了一次又一次,这看上去够“紧”了,可效果呢?起色不大。这不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第三,校园里流行急功近利的“紧”。好些学校小考经常有,大考月月有,成绩评估年年搞,弄得教师焦头烂额,学生忙忙碌碌。究其原因,成绩太关键了一一有了优异的成绩,就有大把的奖金、闪光的证书、诱人的职称。教师为了这些,整天忙于题海战术,可是又有多少人考虑过,这样造就的人才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不是我们需要的栋梁。
看看,这诸多的“紧”让领导、教师、学生都身心俱疲、应接不暇。对此,我们又有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