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诗坛的一棵参天大树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ech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棵树,高高站着
  郭新民
  ——在太行山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我看到当年朱德总司令亲手栽植的红星杨已长成参天大树……
  
  一棵树,站在那里
  一棵伟岸的红星杨站在那里
  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站在那里
  在这个阳光如水的午后
  以它独有的姿态同我会晤
  一棵树,朝我走来
  一棵树,就这么朝我走来
  它坚毅而豪迈的步伐
  故意踏出某种韵律和节奏
  在满脸皱纹的太行山深处
  在老区这个老得不能再老的山村
  以父辈和长者的亲切
  与我久久地对视
  目光同阳光汩汩深入
  让我渴望的心田无比温馨
  我命令我的灵魂和诗歌
  以中国最传统的礼仪
  给它虔诚地下跪
  并恭敬地叩三个响头
  哦,一棵树慈祥地站在那里
  一棵铮铮硬朗的红星杨站在那里
  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前辈站在那里
  
  世纪风轻轻拂过它的鬓发
  自由鸟温暖栖息在它的肩头
  那精神矍铄的颜容
  那豁达开朗的气度
  那包融万物的姿态
  那一身的仙风道骨啊
  我敢说,今生一面,三生有幸
  这棵树,让我刻骨铭心
  一棵树,一棵沉着坚定的大树
  它命运注定的步履勇敢而无畏
  踏过风尘,踏过泥泞
  踏过坎坷,踏过崎岖
  穿越历史和时空的隧道
  战火硝烟,枪林弹雨
  金戈铁马,峥嵘岁月
  早已幻化成散淡的云霓
  这棵树,不动声色地活着
  这棵树,义无反顾地活着
  它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
  它的伟岸,是大地的必然
  把红色的种子播在心里
  把红色的五星刻进骨骼
  红色的意志永不消遁
  红色的追随至真至诚
  红色的思恋天长地久
  红色的烙印根深蒂固
  红色的情结日久弥新
  哦,这棵树,这位神话般的智者
  在午后款款的阳光中
  站成自己独特的风景
  它站着,是一座太行丰碑
  它走着,是一段人间佳话
  它醒着,是一部红色经典
  它笑着,是一篇英雄赞歌
  它活着,是一面精神的旗帜
  今天,在太行山深处
  在晋东南这个清贫依旧的小山村
  我漫游在一棵树的梦幻里
  我看到了朱总司令谈笑风生
  彭大将军横刀立马
  刘邓大军叱咤风云
  左权将军把一腔热血
  英勇倾注共和国国旗
  
  一棵树,亲切凝视着我
  一棵树,深情凝视着远方
  它随便抖一抖身上快活的鸟语
  就落下一声声此起彼伏的赞叹
  那些冷漠和无知的过客
  从它身边流水般消逝
  这棵树,不屑一顾
  哦,一棵树让一位伟人高高活着
  一棵树使一群好人高高活着
  一棵树令一段历史高高活着
  一棵树把我的激情和遐思
  绿叶般缤纷摇曳
  
  郭新民,笔名神丁、公民,号宁武关人,山西神池人,中共党员。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研究生学历。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西省诗书画印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世界华文诗人协会理事。
  20世纪70年代开始文艺创作,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以诗歌见长,兼及散文、评论、书画、摄影等,曾参加第12届青春诗会、中国第八届文代会。著有《郭新民抒情诗选》、《花开的姿势》、《今天的情绪》、《醉汉与丁香》、《一棵树,高高站着》等。先后荣获中国首届艾青诗歌奖、《人民日报》征文一等奖、赵树理文学奖、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等荣誉。其创作的“土地系列”、“人性系列”诗篇以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在诗坛独树一帜,受到众多媒体、网络及全国知名学者的关注和评介。倾心注重培养文坛新人,致力于“太行诗群”的崛起。现为山西省临汾市委副书记。
  诗歌发展到今天,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大众消费文化风起云涌,价值观念多元共存,“文化快餐”挤占主流,整个社会文化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文学创作日趋边缘化、个人化,诗歌更是备受读者冷落。不少诗人滑向了放弃人文立场、迎合世俗审美趣味的境地,使得诗歌的生存窘境日益凸现。一些诗歌创作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无法精益求精,“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已经成为“老皇历”,诗歌具有的那种诗意的光辉,那种圣洁与崇高感基本消失殆尽。一些诗人耐不住寂寞想在文化市场上叱咤风云,他们不遗余力地制造着流派与概念,对诗歌进行商业炒作,大打口水战;一些“诗人”自我标榜,其诗歌作品,没有主题,没有韵律,没有结构,没有意境,没有内容,虽然表面实现了“自由”,但却丧失了诗歌必须具备的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一些人写诗过于注重写作“技巧”,过于炫耀“技巧”,让人琢磨不透,不知所云,难以卒读;还有一些人以“个性化”标榜,游离于社会和时代之外,以自我为中心,在象牙塔中无病呻吟;有些所谓的诗人有意无意地作践了诗歌的圣洁高尚,他们硬把诗歌写到“下半身”,写成“口水”和“排泄物”……这是一种迷失,甚至是堕落。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怎样创作出符合时代和人民需要的诗歌作品,就成了当代诗人需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在历史上,诗歌都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诗歌的主题能否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浓郁的时代特色,是关系诗歌生命力的关键。诗人,作为负有特殊使命的人,必须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让自己投身于时代精神的大潮,用心聆听和感受时代的最强音,并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同时要能够用超凡的思想觉悟和洞察社会的慧眼去观察了解现实世界,发掘内涵,发现本真,然后将自己的感受体悟艺术性地、卓越而超凡地用诗的语境表现出来。正是诗人对时代的关注,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深深忧患,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对生命的诗意情怀,使得诗歌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并永远能够为人民所传唱。
  诗歌的精神质地与时代精神是融为一体的,具有高昂向上格调的诗歌必然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有利于人心的和谐与凝聚;那种萎靡不振、格调低俗的诗歌往往是灵魂和精神的腐朽剂,以及文化走向没落的催化剂。我们所鼓励的优秀诗歌应该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关注时代与社会进步,以优秀的作品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并努力成为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者。
  这首诗是郭新民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诗人在太行山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看到的、一棵当年由朱总司令亲手栽植的红星杨已长成参天大树而进入诗境。丰沛的诗情在时空中往来穿梭,畅快淋漓地抒发了对革命先辈的景仰之情,在刻画了一代伟人的高大形象的同时,塑造了一代英雄的形象,赞颂与讴歌了一代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并从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对长治这块红色革命的热土,赋予了深切的关怀与祝福。全诗充盈着一种磅礴的气势和时空贯通的畅达,让人一气读完,肃然动容。
  诗应该是从心灵之中溢出来,从血液之中流出来,从激情之中溅出来,这正是郭新民诗歌之所以产生风云澎湃、雷霆激荡、历史凝聚的震撼力量的来源。
  诗歌是郭新民生命的血液,是他生活的滋养、灵魂的圣殿、情感的归依。他总是能够以历史的眼光去关注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大视野透析历史风云,以大智慧洞察人性善恶,以大情爱观照世界,以大手笔抒写世间悲欢,在大中看空,空中见真,真中见细,细中见实,虚实融通而充盈着深厚深沉的诗意表达。他的诗歌,以一种沉郁厚实的品质和内涵,一种扎根于大地的坚实与高拔,一种去粉饰而存本真的创作风格,而这种特征与风格正是源自于他对历史先贤的景仰与追随,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与传承。这是一种诗人的风骨,这种风骨的核心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一棵树,高高站着》正是从深厚的历史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大树,它高高站着,让我们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深邃。
  这首诗的意象使用也是别具一格,在长达70余行的诗中,基本上使用“一棵树”这个主体大意象,其他意象基本上是主体意象的衍生和广延。大意象傲然临风的统领与小意象星汉灿烂的簇拥:大意象——树;小意象——太行山、山村、世纪风、自由鸟、风尘、泥泞、坎坷、崎岖、隧道、战火、弹雨、云霓、种子、五星、丰碑、鸟语、旗帜……正是万千烟霞的飘移流转,方才映衬出山岳的伟岸峭拔。正是这些意象的使用借助于联想想象的支撑,使这首诗获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也大大增强了诗的内蕴张力。
  郭新民大力倡导立体的诗歌表现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将诗歌推向舞台,变成群众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以这种大众熟悉的、易于接受、适合沟通的渠道拓展诗歌的生存空间。而诗歌一旦变成声音,其中的韵律、节奏就必不可少了,在不间断的诵读中,诗人会对诗歌语言的质地、节律、意蕴拿捏得更准,把握得更加细致,听众会通过有声语言的表达来接受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艺术家的艺术修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诗歌走向大众、走向辉煌的一条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当代诗人所缺失的一项最基本的创作技能。
  《一棵树,高高站着》中对诗歌的创新进行了大胆尝试。全诗无论题材结构、诗歌语言,还是精神境界、表现手法,较之过去都有了创新和突破,特别是语言、结构、旋律、气势等突破了过去传统的书面语写作方法,特别适合舞台朗诵和拍摄MTV。2005年在北京保利大剧院,著名朗诵家殷之光先生深情朗诵了《一棵树,高高站着》,全场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整场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从剧场走出的听众,纷纷通过网帖、写信、电话等方式,抒发《一棵树,高高站着》带给他们的感受:灵魂经历了一次高尔基《海燕》里暴风雨那样的洗礼。诗人寓真曾撰文感言:“年过古稀的殷之光先生,朗诵《一棵树,高高站着》,那是一种整个身体和全部灵魂的彻底的投入,我在台下望着台上这位朗诵家,忽然觉得他就是那棵树,在他的头顶和身周正在澎湃着风云,正在冲荡着雷霆,正在凝聚着历史。我写了多年的诗歌,然而,是在这一天晚上我才真正发现了诗歌的震撼力度和能量。”
  [作者单位:河北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考点阐释】  修改病句是在准确辨析语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考试大纲》规定的六类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中,前四类属于结构性语病,后两类属于语意性语病。从高考试题来看,病句修改侧重于结构性语病,偶或出现语意性语病。在修改语病时,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内容,不能另起炉灶重写;应该简约高效,改动之处尽可能少;还要注意修改的要求,不能盲目修改;改后的
期刊
关注、观察和体悟“身边人”、“身边事”,养成勤于积累、善于感悟的良好习惯,是中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必修课。浏览2011年中考作文题,就可以发现好几个题目都用“身边”字样,有的用词都大同小异,例如《就在我身边》(菏泽题)、《其实,就在我身边》(南宁题)、《在我身边》(梅州题)、《身边的感动》(潜江题)等。《金库里的阳光》正是取材于“身边人”、“身边事”,感悟却又胜人一筹的佳作。初读,似乎感到文章题材平
期刊
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
期刊
夏天的脚步悄悄迈进山里,在山风热辣辣的爱抚中,起伏澎湃的稻穗一天天地成熟了。这时牛铃声摇荡于山麓,山雀们啁啾于竹丛和林间,似在召开着关于丰收和觅食的“会议”。  夏天,山汉子们天一亮就拿条腰带在腰间一束,背后插把钩刀,踏着露水打湿的山径走进森林里去了。打一担柴挑回到家也就半晌工夫,汉子风卷残云般吃了两碗清简粥,擦一把头脸上的汗水,余下时间就要贡献给夏收啰!  当然是一家一户地收割,嚓、嚓、嚓……闪
期刊
周勇的小小说《青春走不出那张地图》描写的是一个关于校园生活的故事。文中的魏老师是一个地理老师,他心中时刻盛装着学生所在位置的“地图”,他的大爱一次次感化了学生,让顽劣的孩子心中也拥有了“青春的地图”,有了“未来的蓝图”……作品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语)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作为一个教师,只有以爱为本,才会“目中有人”;只要心中有爱,就能登上人格的
期刊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四种。其中的并列式论证结构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并列式论证是高考作文中一种常见的结构模式,它的特点是形式上结构清晰,角度多样,层次分明,给人以井然有序之感。且能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对中心论点进行阐述,增强文章的立体感,丰厚文章的思想内涵。  就文章结构而言,任何一篇议论文
期刊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人也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只要善于反省自己,不断地改正错误,他就会不断进步。据《论语》记载,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子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
期刊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考查越来越重视断句(句读)了,这的确是值得肯定和称赞的。缘何?一来是有继古遗风,我们的古人是非常看重句读的;二来是断句很能检测出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一种真正的文言文能力检测。  2011年全国一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卷,其中就有北京卷、浙江卷、广东卷、江西卷和湖南卷五套试卷出现了文言文断句题(江西卷和湖南卷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求解文言文断句题呢?有
期刊
在人类所发明的所有词语中,意见最大的应该算“人生”这个词了。因为从古至今,人生这个话题被人们当成了皮球,总是被人说来说去,踢来踢去,而且似乎是愈说愈新。  其实,那并不是真的把人生说出什么新的涵义来了,而是词语的一种缠绕、派生。词语可以无限制地派生出更多的词语。人类用词语把握世界,而词语有着超强的繁殖能力,它可以无限制地繁殖,产生更多的词语。做为词语本身,它就是一个词语的存在,一如存在的山峰与河流
期刊
春天的雨是温情的,带着一颗柔软的心,丝丝入地,滋润刚刚从冬日醒转来的干渴的万物,抚慰它们被冬的暴虐弄伤的灵魂。而夏日的雨是热情的,张扬着无边的力量,汹涌而来,挥洒着一种压抑不住的激情,缠绵着花草树木,涤荡着天空大地。只是今年天气不太正常,本该“春雨贵如油”的时节,雨却真真是“下得满街流”,让花事来不及展开就已随着春雨凋落。到了夏日,偏偏雨又没了影子,太阳每天没精打彩地惨白着脸悬在灰蒙蒙的空中,庄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