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挑书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mlove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去?”他就抬高本来就很宏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感悟]本文在写作上有两个方面很值得我们去回味:一是朴素的语言。可以这么说,纵观全文,没有一句惊天动地的语言来表现父亲形象的,有的只是把那份真挚的爱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像“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等,都显得是那样的朴实无华。二是巧妙的细节。为什么父亲承载那么重的东西却一点不感觉到重呢?文章一开始并没有作交代,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写到父亲挑书的细节,沉重又沉重。一直到文章的最后,我们才看到支撑父亲力量的动力原来是希望——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在巧妙的细节描写中,再辅助于对比这种表现手法,突出了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儿子殷殷的希望,也就把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而丰满。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
其他文献
手头有一部《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词目——驿站,诠释为: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后面还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词目,林林总总,凡20余条,在惜墨如金的词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可见这词条的负载是相当沉重的。  渐渐地,心头也跟着沉重起来,窸窣翻动的书页,翻卷起一幕幕褪色的史剧,云烟漫漫,翠华摇摇,在车轮和马蹄声中连翩而过。那快马的汗息挟带着九重
期刊
“吸进来,呼出去”,这六个字,是我在一座寺院迎门的颓壁上读到的,无意间一抬眼,不知为何,这个藏在满墙文字汪洋中的句子竟自己浮凸出来,要我认出它。仿佛被久候的人轻轻拍了一下肩膀,心一动——噢,你终是来了。薄薄的欢喜,登时掠过忧伤的心堤,是一种松绑的感觉。然而,我却不曾滞留,目光挪开的当儿,脚步已然随着众人走远。  春光正好。游寺院的时候,心里一直默诵着那六个字——“吸进来,呼出去”。默诵“吸进来”的
期刊
拥有了你的爱,就拥有了满天璀璨的星光。  ——题记  小时候曾在不经意间听人说起,每个人都拥有漫天繁星中独一无二的一颗星星。它的光芒也许不那么耀眼,却总在你失意时用微弱的光芒为你照亮前途的光明大道,在你成功时为你喝彩,在你迷惘时投给你一个会心的微笑……无论何时,无论你身在何方,它总会在你的上空温暖地闪亮,用翅膀守护你的成长。于是,我怀着这样的遐想,经常满怀期盼地伏在窗边仰望星空,希望可以找到属于我
期刊
写评论文字,或是作者的缘故,或是文本的缘故。那么这次,无疑是因为《第N次重复》的巧妙而迷人的构思,令我欲罢不能。因为中国的微型小说创作,还只是一个起步阶段,好的作品并不多见。《第N次重复》无疑称得上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读完小说,查阅作者黄莞的生平经历时,发现是一片空白。原来在写作这篇小说时,作者还是十七岁的少年。而这篇小说也只是为了千禧之年征文的即兴创作。  于是,想着去了解更多的关于这篇小说的
期刊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当代诗坛流派林立,纷争不断,热闹非凡。进入90年代,出现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两大流派阵营,它们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在价值立场上相生相克并形成两股对抗力量。“知识分子写作”强调的是“智性”以及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民间写作”强调本土经验与叙述的客观化,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并试图努力恢复语言和生存经验的原生状态。“知识分子写作”以西川、欧阳江
期刊
德国作家保罗森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犹如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地随便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阅读它。”感觉很有道理。生活如读书,每个人都是书,每人又都是读者。读别人,又读自己。而自己是最好的一本书,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书。细想一下有时候我们连自己这本书都读不懂,更不要说读懂人生之书了。  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打心底里笑读别人,读别人的骄傲,读别人的自不量力。而在解读自己时,常常是戴着“放大镜”无限放大自己的优
期刊
晚年来得太晚了  王 寅  晚年来得太晚了  在不缺少酒的时候  已经找不到杯子,暮晚  再也没有了葡萄的颜色    十月的向日葵是昏迷的雨滴  也是燃烧的绸缎  漂浮的草帽遮盖着  隐姓埋名的风景    放大了颗粒的时间  装满黑夜的相册  生命里的怕、毛衣下的痛  风暴聚集了残余的灵魂    晚年来得太晚了  我继续遵循爱与死的预言  一如我的心早就  习惯了可耻的忧伤    诗人王寅,中国“
期刊
翻箱倒柜费尽周折才找到了那些早已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卡带。用手轻轻抚掉带壳表层的厚重灰尘,仿佛抹去脑中的浓浓的雾气,那些清新的日子终于得以浮现。看着那些有些褪色的卡带封皮,一股熟悉的气味在房间里弥漫。那是叫做青春的气味,来自不算久远却又像挥别已久的过去。  那时候,我们积攒着零花钱,放弃好看的发夹和崭新的篮球,在期盼已久的卡带发行的第一天,狂奔到学校旁边的音像店,对着音像店的老板说,我要谁谁谁的新专辑
期刊
【考点阐释】  修改病句是在准确辨析语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考试大纲》规定的六类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中,前四类属于结构性语病,后两类属于语意性语病。从高考试题来看,病句修改侧重于结构性语病,偶或出现语意性语病。在修改语病时,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内容,不能另起炉灶重写;应该简约高效,改动之处尽可能少;还要注意修改的要求,不能盲目修改;改后的
期刊
关注、观察和体悟“身边人”、“身边事”,养成勤于积累、善于感悟的良好习惯,是中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必修课。浏览2011年中考作文题,就可以发现好几个题目都用“身边”字样,有的用词都大同小异,例如《就在我身边》(菏泽题)、《其实,就在我身边》(南宁题)、《在我身边》(梅州题)、《身边的感动》(潜江题)等。《金库里的阳光》正是取材于“身边人”、“身边事”,感悟却又胜人一筹的佳作。初读,似乎感到文章题材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