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熙苑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b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庐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用五柳先生的这句诗来形容熙苑再好不过的了。它的楼上是住宅小区,前面是条大马路,左边毗邻银行,右边伴着小巷,汽车、行人川流不息,全是世俗的纷杂。不过,它却是“独善其身”,青砖外墙镶嵌木雕垂花,翠竹花木掩蔽微型回廊,一下子就把它闹市“隐者”的形象给勾勒出来了。它的门前左右各摆着一只汉白玉石鼓,刻着精美雕花的门框上镶着两扇古铜色的木门,显得落落大方,门楣上悬挂着一方乌木匾额,上书鎏金“熙苑”,银钩铁划,足见其笔力之道健,落款乃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
  站在茶楼门口眺望,对面河心的巨石基上屹立着始建于明万历廿六年(1598年)的甲秀楼,朱梁碧瓦,倒映碧水,与之毗连的翠微园,楼阁飞檐翘角,微含山影。推门而入,一条青绿色的布帘隔开了里外两个静噪不同的世界。内堂前先有一个小厅,两张仿古太师椅对门而摆,右角的轩窗下,置一张罗汉床,上有一小几。经圆形拱门进入内堂,博古架、茶柜、书架、屏风都是清一色的古褐,在暖黄色的灯光下愈发显得深邃古雅。
  继续前行,壁上挂着一串红彤彤的“茶”字灯笼,尽头处,又是个小厅,厅中除了鸡翅木茶桌茶椅,墙上还挂着四把古琴,墙的两边各立着两把球形灯座。若仔细看,在小厅的左角开了扇小门,里面是间独立的茶室,与小门相连的排门则巧妙地变成一扇屏风。走到这里,目之所及的一切,使人不由自主地心生“忽入桃花源”的感叹,也难以置信它是在闹市坊街中,更何况这还仅仅是在一楼。
  动静相宜
  茶楼虽隐于市,闹中取静。却并非死寂,茶室里随处可见生机盎然的动植物以及充满灵气的水,可谓动静相宜。
  从大门一进来,圆形拱门的右侧就很醒目地挂着一只狭长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羽毛褐白相间的鸟,它能一直扑棱着翅膀从笼底飞到笼顶,因而茶艺师李娜形象地把它称为“直升机”。长鸟笼旁的地上,还有一个淡蓝色铁鸟笼,里面是一只黑色的八哥,见到有客人来,就热情地打招呼道:“你好!”,马上就把人给逗乐了。
  在通往二楼茶室的楼梯边有个石槽,有些斑驳的石面上刻着楷书碑帖,槽底铺着鹅卵石,几尾金鱼在来回嬉戏。拾阶而上,视觉再次被震撼,与一楼的装潢风格相比,二楼茶室看起来更像文士的书房,尤其是大堂左边向内凹的一角,使人遐想无限。那是一扇深闭的假门,门上绘有几竿修篁,竹叶婆娑,门额上书“竹里馆”,与唐王维诗作同名,左右各有一联,系《红楼梦》中贾宝玉为大观园潇湘馆所拟之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竹里馆”门前斜摆着一张扇形的茶桌,上有红釉瓷壶一把、瓷杯三只、蝴蝶兰一盆,再加上鹦鹉啁啾,鸟语花香,庭院深深之意呼之欲出。于此处品茗聆琴,赏花看竹,观鱼逗鸟,可抵尘梦岂止十年!
  不过,布局最巧妙的当属“洗心阁”,它隐匿于“竹里馆”一侧走廊的最深处,几节石梯就把它单独分隔出来。这是一间颇为宽敞的茶室,里面陈设很简洁:禅床,可对奕品茗;原木茶桌,配以十张茶椅,可多人相洽茶聚;靠墙则是博古架,大小各一,上陈各式古玩,雅人深致。
  收藏时光
  当然,熙苑带给人们的雅意还不止于此,它在以清幽舒雅的品茗环境吸引人的同时,还让感觉如同走进一座艺术博物馆。暂撇开墙上挂的名家书画不说,单是这里的家具就够办一次小型的展览了,譬如说,茶楼入口处的方桌上立着一尊面容娇好的观音像,是用黄杨木雕成的;一楼内堂的那张长条木桌是黄花梨的;“洗心阁”的原木大茶桌是金丝楠木的;罗汉床是阴沉木的……连菜单都是用鸡翅木做成的。据李娜介绍,这些名贵木料都是十年前购置的,特别是阴沉木,曾埋藏在河床低洼处上万年,如今存世量已寥寥无几。还有。博古架上陈列的紫砂壶、瓷瓶、古玩,每一件都是茶馆主人李花精心挑选的,而且其中还有不少是清代、民国时期的藏品,主人仿佛要把逝去的时光——封存在这座茶楼里,然后再细细地咀嚼和品味它们的前尘往事。
  熙苑不仅收藏“历史”。也收藏未来的“历史”,这里指的是它现在正在创造的历史。中国棋手聂卫平、常吴,韩国棋手李昌镐,美国萨拉索塔市市长梅森一行都曾来过,此地无不令他们记忆深刻。如今,在洗心阁禅床上的棋枰上还有当年李昌镐来访时留下的亲笔签名,字迹历历可见,珍贵非常。
其他文献
武夷岩茶的制作,除了做青以外,焙火工艺最为关键,技术要求亦十分高。焙火是造就武夷岩茶特有香韵的关键工艺。上一期在讨论武夷岩茶的焙火工艺时,茶友曾简单介绍了现代武夷岩茶制作焙火的工艺,其中关于电焙和炭焙的优劣、它们的差别鉴别,亦是不少武夷岩茶爱好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期3人行,便与大家一同讨论关于武夷岩茶焙火的那些事儿。  卦卦:目前,武夷岩茶的烘焙工艺主要分为炭焙和电焙,炭焙和电焙在制作中,最难的地
期刊
这个题目包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无我”有用吗?一个是“无我茶会”有用吗?先说无我,我们将重点放在“无”上,将之解释为懂得“无”的我。“无”分大无与小无,大无是老子所谓的道。是指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道理;小无是庄子所谓的坐忘,是指有了以后的“无”。这不是说老子、庄子在“无”上的不同解释,只是藉用他们在不同场合对“无”做出的不同诠释。无我茶会希望让大家了解“无”的大小真义,把心胸放大、放松。无我茶会是以
期刊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来想写成“茶字”,也就是以茶为文字内容的书法。可是“茶字”两个字联在一起,有点生硬,而且容易产生歧意,让人误以为说的是茶这个字,换成近义词茶帖,好像就顺眼多了。  话题回到茶帖。从苏轼开始有茶帖墨迹流传,诗人文人书画家爱茶者众多,留下的墨宝中言及受赠或赠人茗茶的,数量很可观。以茶诗、茶文为题材的书法作品,也有不少,如扬州八怪的黄慎。  当代名家,茶帖最多的可能是赵朴初,他生前任中国
期刊
陆鸿渐一生的“好友群”非常“强大”,他们职业、身份、地位、年龄都各不相同,不论是高官还是小官,和尚、道人或者隐士,可谓是男女老少“成宜”。更有趣的是,他的好友中有的是一家子都跟他交好,比如皇甫冉、皇甫曾昆仲,权皋、权德舆父子(或权叔明、权德舆叔侄,皎然诗《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权明府为权叔明或为权皋,不详),颜真卿及族侄辈、外孙等等,人缘好得很。皇甫氏昆仲都曾送过鸿渐上山采茶,
期刊
见过有些喜欢紫砂壶的朋友用几何学原理来分析紫砂壶的经典造型,结论是这些壶式在几何比例上是如何的准确与标准。诚然,美往往符合几何原理,但千万别依据几何原理来创造美,尤其在东方传统中,美在自然鲜活,自然鲜活中又有法度,但全依法度则只能扼杀鲜活。没有鲜活的生命,艺术的趣味全无,美亦枯萎,则与机器生产无异。在紫砂壶大师中有三个人都创造过属于自己的掇球壶,神情面貌不同,却都具大美,他们是邵大亨、余国良、程寿
期刊
2013年盛夏的一天,在茉莉茶香的氤氲中,我见到了“生顺茶栈”的传承人——欧阳芬女士。她高兴地告诉我,上周刚刚收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生顺茶栈”和“生顺”两个商标注册证。  对于欧阳芬来说,自2010年提出商标申请,3年多的努力总算有了结果,聊以自慰。而对于欧阳家族来说,“生顺茶栈”是19世纪初在福州开设的一个茶栈,在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商脉能够赓续,足以庆幸。生顺茶栈曾是福州最大
期刊
舞鹤,多么美丽浪漫的名字!瑞穗,多么丰饶醉人的茶乡!同时汇集了稻香、茶香、咖啡香与柚香的“丰苇原之瑞穗国”,源于丰盈稻米结穗累累而名。  提到台湾茶,过去一般人总是先想到北部的文山包种、中部的冻顶乌龙或梨山茶,以及南部的阿里山高山茶等。其实被称作“台湾后山”的东部花莲。不仅以好山好水(如太鲁阁、花东纵谷等)深受海外与大陆游客的喜爱,优质的“天鹤茶”更一直以芳香甘醇的特色驰名中外。只是东部的交通不若
期刊
茶席是中华茶文化中一道绮丽的风景。虽然在古籍史料中,并未出现过“茶席”这个名词,但可以知道的是,茶席的发展,与古代的茶会、茶宴密不可分。当时一些钟情山水、超然出尘的文士常常在竹下松间、溪畔雅集啜茗,借品茗助诗思,天地间就是一处巨大的茶室,而花草、山石、云雾则成为布置茶席的天然元素,故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在《与赵莒茶宴》一诗中云: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
期刊
云南寻茶,第一感觉就是想到六大茶山、茶马古道和那些生长着千年古茶树的原始森林。这一次,有点不一样。  其实,云南处处有茶,就算古镇里一间不起眼的茶庄,小路上一家不知名的茶馆,都能飘出茶香。此次云南茶旅,约上几个兴致勃勃的茶友,走一条特别的寻茶路线,试着从古城丽江、大理的蜿蜒小道上去寻一缕别样的云南茶香。  丽江  最诗意  这是一个诗一样的地方,到处弥漫着神奇、浪漫、慵懒的气息,甚至都让人忘记了这
期刊
几千年来,有关饮茶提神的记载很多,汉代《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唐本草》记述:“茗,苦茶,……令人少睡”。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茶苦而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  想必您也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困倦懈怠的午后,来上一杯清茶,立马感到精神振奋,睡意全消,效率提高。在此起提神兴奋作用的主要是茶叶中所含的生物碱类,即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的作用,特别是咖啡碱,它是茶叶中最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