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心花路放》的各种票房记录曾一度让人咋舌,一部场面并不宏大的电影如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商业成功,又缘何在喜剧电影海洋里脱颖而出?很多人将其归功于庞大的电影创作阵容,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深度。于兹,笔者将对《心花路放》的内容作深入分析。
【关键词】:电影;文化价值;流行元素
上映仅一天就席卷近1.4亿票房,打破国产电影首映日票房记录;上映前三天票房累计3.6亿,创造了连续三天单日票房过亿的神话;上映前五天,票房达到5.36亿,以近乎每天都过亿的速度增长着;累计票房11.56亿,一举大幅度刷新了国庆档期的票房记录。徐峥和黄渤这对黄金搭档的出色演技固然会搏人眼球,但是一目了然的剧情,简单不过的画面,怎么会引起如此收视狂潮?看完电影《心花路放》后我们一定都会说当时就是奔着“一笑而过”去的。影片看完了,观众笑完了,电影在票房上给人们带来不可思议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反思缘何会出现这种不可思议。
电影中,直到郝义和耿浩上车开始旅程的时候,郝义放着耿浩写的歌,影片这才交代清楚,曾经的耿浩是一名歌手。殊不知这个职业其实与耿浩的扮演者黄渤出道之前的职业是一样的。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黄渤在做演员之前也曾是一名在酒吧驻唱的歌手,那时的他也过着漂泊不定的日子。这样的角色安排是不经意的抑或刻意的,我们不能妄加猜测,但至少从强烈的现实意义上来讲,的确让我们深思。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期望的生活,但是生活却不容许我们这样任性,有且只有当我们像耿浩一样处在“阴影”里的时候,我们才会彻悟,才甘心放下自己的执着。
宁浩的电影不多,且绝大部分都是在表达一个主题:欲望。而《心花路放》无疑是广泛涉猎情色欲望的一部影片,用情感来替换是非,宁浩冀图在探寻社会文化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脆弱平衡。当郝义恋上阿凡达女郎的美色并同其有了床笫之私的时候,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一路上都没能摆脱掉她的“阴影”。耿浩也很意外,郝义居然真地将一个之前素未谋面的人“钓上了钩”,而自己的老婆却找了小三抛弃了自己,两者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让耿浩无法接受,于是,混混沌沌之下,耿浩也想“自甘堕落”地去尝试一下从未触碰的领域,结果却铩羽而归。此时的镜头着重表现了三个镜像:郝义和阿凡达女郎在车上寻欢作乐、低首面对墙壁略显无奈的耿浩、不远处随音符而扭动的广场舞者。自己感情受挫,自甘堕落未遂,耿浩身边却恰逢其时地出现了这两个景象,强烈的喜剧效果下弥漫的依然是悲伤与无奈的气息。
长腿美女思晴的出现让观众心中升起了浓浓的期待。耿浩和思晴虽是初识,但两者的关系却瞬间变得暧昧不清。然而耿浩对前妻仍抱有期望,此时却恰逢耿浩得知前妻即将结婚,莫名的痛楚在心中蔓延开来。就连原本对耿浩和思晴之间的卿卿我我无限嫉妒的好“基友”郝义都力挺耿浩留下来,去追求萍水相逢的思晴。于是,这段由于被当成采花贼而遭喷时产生的缘分,对于耿浩来说可谓是“被喷恨晚”。对于自己和思晴之间的情感,耿浩本以为是两情相愿,义无反顾的他却陷入了一个人的爱恋。当看到思晴是同性恋者的刹那,相信我们和耿浩一样,震彻心扉。这一瞬间,观众笑了,而耿浩却绝望了。近来炙手可热的同性恋话题,就这样被宁浩坦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赤裸裸,没有任何隐藏。至此,我们的心绪不免会回到现实中来,我们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同性恋是否有悖道德伦理?合不合法?应不应该去抨击?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地无法接受,它就是一个无公害的真实存在。而耿浩,无论怎样地无法理解,却必须接受。
复杂的现实似乎让我们无法全身而退,生活就是这样活生生。此时的耿浩已经痛苦得无以复加,无法再去忍气吞声故作镇定,索性破罐子破摔,尝试着用“堕落”抵抗现实带来的摧残。夜店里,耿浩没有享受到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反而更加失落,此时的耿浩方才明白金钱的存在是多么苍白。内心的空虚感,那是一种精神的碎败,宁浩用这样一组镜头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来到电影的高潮部分,耿浩和郝义被黑社会混混围困在一个三条路交叉的地方。宁浩为了找到这样一个符合情境的拍摄地点,不知走遍了多少岔路口。回到电影里,昏暗的灯光,凌乱的街头,深浅未知的巷口,浓烈的火药味氤氲满屏,带头的黑道大哥逼迫耿浩唱起了歌。宁浩喜欢运用看似有些卑劣的镜头来表现社会底层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是他最热衷的小城故事,最熟悉的底层人群,也是他最擅长的表达方式。一首《敢问路在何方》,唱出了耿浩内心深处最殷切的叩问。此时此歌,太符合此景,令观众拍案叫绝。导演呕心沥血的一个镜头,在观众的眼中也许不足为道,但当我们日后细细咀嚼的时候,终究会明白其韵味深长。漫长的人生,这样的岔路口何其之多,有时候太多的选择会让我们感觉没有了选择。正如宁浩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到了这样一个年龄,我希望大家演一个这样的东西。到了一个阶段之后就开始想某个阶段的事情,将来何去何从?所以说中年的问题,何去何从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人在任何阶段都会思考的话题。”
古老的城墙、质朴的砖瓦、幽深的街巷、苍老的皱纹,承载着坊间最古老的珍贵记忆;杀马特、广场舞、一夜情、剩女,彰显着时下最流行的时尚元素。这个世界要发展,就是这样子,你想留住以前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京剧已经快消失了,未来一切都会消失,人类应该面向未来走下去,移民火星是我们的任务,而不是眷恋故土。[1]一边是追忆,一端是追求,现实下的我们总会面临这样的抉择,宁浩用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镜像完成了对过去的追溯,对未来的展望。在他看来,“放下”才是《心花路放》的主题,“一切都会在时间中产生和消逝。”黑格尔用这样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过时间的不可逆性和情感的不可重复。[2]
耿浩有句台词是这样的:“我之前失败的婚姻,它是我人生中的阴影对吧?但那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啊。”宁浩告诉记者:“通过这件事情告诉你人生是什么,最终就是那句话,人生有阴影,但阴影能让你的人生更立体,认清生命中所有的过程,无论好还是不好,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好的那部分可能充满纠结和愤恨,但你要由衷地去感受生命的魅力,并且接受它面对它。当你接受时,其实就已经是在正视这个问题了,就知道了生命是充满高潮与低谷的。失败的生命也是你的人生,也是伟大,也是不容别人去践踏的,是有尊严有价值的。”[3]
在影片《心花路放》中也许有一段被忽略的情节:阿凡达女郎问郝义脖子上的东西是什么,郝义回答说是信仰,之后阿凡达女郎在郝义找按摩女的时候追上来说:“其实我是来给你送这个的,这是信仰,你说的么,我以为对你很重要。”于是,寻找丢失的信仰贯穿了整部影片。或许当我们在茶余饭后回味这部电影的时候,才会不经意地发现,导演在拍摄这部看似简单的电影时融入的思想却如此深邃。
或许我们还对耿浩在天门山被拍卖方意外敲诈的情景记忆犹新,这样的情景真的是意外吗?在影片中,这的确算是一个意外,但是当我们回归到现实中来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此乃正常现象”的感慨?当下的旅游景区在利益的驱动下,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着游客的底线,从坑蒙拐骗到强制性消费,已经让游客望而生畏。此时,一部看似以喜剧效果来取悦受众的电影,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正视它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宁浩谈<心花路放>》,《新京报》,2014年9月30日。
[2]毛琦:《论电影中的环状叙事结构特征》,电影文学,2007年第13期。
[3]《宁浩谈<心花路放>》,《新京报》,2014年9月30日。
【关键词】:电影;文化价值;流行元素
上映仅一天就席卷近1.4亿票房,打破国产电影首映日票房记录;上映前三天票房累计3.6亿,创造了连续三天单日票房过亿的神话;上映前五天,票房达到5.36亿,以近乎每天都过亿的速度增长着;累计票房11.56亿,一举大幅度刷新了国庆档期的票房记录。徐峥和黄渤这对黄金搭档的出色演技固然会搏人眼球,但是一目了然的剧情,简单不过的画面,怎么会引起如此收视狂潮?看完电影《心花路放》后我们一定都会说当时就是奔着“一笑而过”去的。影片看完了,观众笑完了,电影在票房上给人们带来不可思议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反思缘何会出现这种不可思议。
电影中,直到郝义和耿浩上车开始旅程的时候,郝义放着耿浩写的歌,影片这才交代清楚,曾经的耿浩是一名歌手。殊不知这个职业其实与耿浩的扮演者黄渤出道之前的职业是一样的。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黄渤在做演员之前也曾是一名在酒吧驻唱的歌手,那时的他也过着漂泊不定的日子。这样的角色安排是不经意的抑或刻意的,我们不能妄加猜测,但至少从强烈的现实意义上来讲,的确让我们深思。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期望的生活,但是生活却不容许我们这样任性,有且只有当我们像耿浩一样处在“阴影”里的时候,我们才会彻悟,才甘心放下自己的执着。
宁浩的电影不多,且绝大部分都是在表达一个主题:欲望。而《心花路放》无疑是广泛涉猎情色欲望的一部影片,用情感来替换是非,宁浩冀图在探寻社会文化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脆弱平衡。当郝义恋上阿凡达女郎的美色并同其有了床笫之私的时候,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一路上都没能摆脱掉她的“阴影”。耿浩也很意外,郝义居然真地将一个之前素未谋面的人“钓上了钩”,而自己的老婆却找了小三抛弃了自己,两者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让耿浩无法接受,于是,混混沌沌之下,耿浩也想“自甘堕落”地去尝试一下从未触碰的领域,结果却铩羽而归。此时的镜头着重表现了三个镜像:郝义和阿凡达女郎在车上寻欢作乐、低首面对墙壁略显无奈的耿浩、不远处随音符而扭动的广场舞者。自己感情受挫,自甘堕落未遂,耿浩身边却恰逢其时地出现了这两个景象,强烈的喜剧效果下弥漫的依然是悲伤与无奈的气息。
长腿美女思晴的出现让观众心中升起了浓浓的期待。耿浩和思晴虽是初识,但两者的关系却瞬间变得暧昧不清。然而耿浩对前妻仍抱有期望,此时却恰逢耿浩得知前妻即将结婚,莫名的痛楚在心中蔓延开来。就连原本对耿浩和思晴之间的卿卿我我无限嫉妒的好“基友”郝义都力挺耿浩留下来,去追求萍水相逢的思晴。于是,这段由于被当成采花贼而遭喷时产生的缘分,对于耿浩来说可谓是“被喷恨晚”。对于自己和思晴之间的情感,耿浩本以为是两情相愿,义无反顾的他却陷入了一个人的爱恋。当看到思晴是同性恋者的刹那,相信我们和耿浩一样,震彻心扉。这一瞬间,观众笑了,而耿浩却绝望了。近来炙手可热的同性恋话题,就这样被宁浩坦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赤裸裸,没有任何隐藏。至此,我们的心绪不免会回到现实中来,我们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同性恋是否有悖道德伦理?合不合法?应不应该去抨击?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地无法接受,它就是一个无公害的真实存在。而耿浩,无论怎样地无法理解,却必须接受。
复杂的现实似乎让我们无法全身而退,生活就是这样活生生。此时的耿浩已经痛苦得无以复加,无法再去忍气吞声故作镇定,索性破罐子破摔,尝试着用“堕落”抵抗现实带来的摧残。夜店里,耿浩没有享受到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反而更加失落,此时的耿浩方才明白金钱的存在是多么苍白。内心的空虚感,那是一种精神的碎败,宁浩用这样一组镜头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来到电影的高潮部分,耿浩和郝义被黑社会混混围困在一个三条路交叉的地方。宁浩为了找到这样一个符合情境的拍摄地点,不知走遍了多少岔路口。回到电影里,昏暗的灯光,凌乱的街头,深浅未知的巷口,浓烈的火药味氤氲满屏,带头的黑道大哥逼迫耿浩唱起了歌。宁浩喜欢运用看似有些卑劣的镜头来表现社会底层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是他最热衷的小城故事,最熟悉的底层人群,也是他最擅长的表达方式。一首《敢问路在何方》,唱出了耿浩内心深处最殷切的叩问。此时此歌,太符合此景,令观众拍案叫绝。导演呕心沥血的一个镜头,在观众的眼中也许不足为道,但当我们日后细细咀嚼的时候,终究会明白其韵味深长。漫长的人生,这样的岔路口何其之多,有时候太多的选择会让我们感觉没有了选择。正如宁浩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到了这样一个年龄,我希望大家演一个这样的东西。到了一个阶段之后就开始想某个阶段的事情,将来何去何从?所以说中年的问题,何去何从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人在任何阶段都会思考的话题。”
古老的城墙、质朴的砖瓦、幽深的街巷、苍老的皱纹,承载着坊间最古老的珍贵记忆;杀马特、广场舞、一夜情、剩女,彰显着时下最流行的时尚元素。这个世界要发展,就是这样子,你想留住以前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京剧已经快消失了,未来一切都会消失,人类应该面向未来走下去,移民火星是我们的任务,而不是眷恋故土。[1]一边是追忆,一端是追求,现实下的我们总会面临这样的抉择,宁浩用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镜像完成了对过去的追溯,对未来的展望。在他看来,“放下”才是《心花路放》的主题,“一切都会在时间中产生和消逝。”黑格尔用这样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过时间的不可逆性和情感的不可重复。[2]
耿浩有句台词是这样的:“我之前失败的婚姻,它是我人生中的阴影对吧?但那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啊。”宁浩告诉记者:“通过这件事情告诉你人生是什么,最终就是那句话,人生有阴影,但阴影能让你的人生更立体,认清生命中所有的过程,无论好还是不好,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好的那部分可能充满纠结和愤恨,但你要由衷地去感受生命的魅力,并且接受它面对它。当你接受时,其实就已经是在正视这个问题了,就知道了生命是充满高潮与低谷的。失败的生命也是你的人生,也是伟大,也是不容别人去践踏的,是有尊严有价值的。”[3]
在影片《心花路放》中也许有一段被忽略的情节:阿凡达女郎问郝义脖子上的东西是什么,郝义回答说是信仰,之后阿凡达女郎在郝义找按摩女的时候追上来说:“其实我是来给你送这个的,这是信仰,你说的么,我以为对你很重要。”于是,寻找丢失的信仰贯穿了整部影片。或许当我们在茶余饭后回味这部电影的时候,才会不经意地发现,导演在拍摄这部看似简单的电影时融入的思想却如此深邃。
或许我们还对耿浩在天门山被拍卖方意外敲诈的情景记忆犹新,这样的情景真的是意外吗?在影片中,这的确算是一个意外,但是当我们回归到现实中来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此乃正常现象”的感慨?当下的旅游景区在利益的驱动下,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着游客的底线,从坑蒙拐骗到强制性消费,已经让游客望而生畏。此时,一部看似以喜剧效果来取悦受众的电影,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正视它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宁浩谈<心花路放>》,《新京报》,2014年9月30日。
[2]毛琦:《论电影中的环状叙事结构特征》,电影文学,2007年第13期。
[3]《宁浩谈<心花路放>》,《新京报》,201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