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5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以及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粪便中九种肠道菌群含量,比较三组间肠道菌群变化;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7A(IL-17)、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干扰素-α(INF-α)、CXC趋化因子(CXCL-13)的浓度,分析肠道菌群与细胞因子以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属以及瘤胃球菌属含量减少;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梭菌属、白色念珠菌以及普雷沃氏菌含量明显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肠杆菌科细菌与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性,肠球菌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呈正相关性;双歧杆菌与AST、碱性磷酸酶(AKP)以及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性,普雷沃氏菌属与AST、AKP以及PT呈负相关性,拟杆菌属与AST和PT呈负相关性,瘤胃球菌属与白蛋白(ALB)呈负相关性。另外,9种肠道菌群中只有肠球菌与IL-17A呈正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其中乙肝患者体内过度繁殖的肠球菌与IL-17A协同参与肝脏炎症反应过程,以致于肝功能受损呈恶性循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