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帝国时代的身份构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mao82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身份构建”一直以来都是当代英国亚裔作家哈尼夫·库雷西所关注的议题。在他的首部小说《郊区佛爷》中,通过讲述克里姆的种种“越界”行为,库雷西认为后帝国时代的个人身份已不再是个单一、凝滞的概念,身份的构建只有通过不断地跨越,诸如种族、阶级、性别等边界,不断地自我更新才得以完成。这样的“越界”既解构了诸如黑/白、上层/下层、男/女等简单的二元对立结构,同时又颠覆了社会所赋予个人的传统角色。
  关键词:库雷西《郊区佛爷》身份构建 越界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哈尼夫·库雷西(Hanif Kureishi,1954-)是第一位在英国本土出生的重要亚裔作家。他出生于肯特郡,父亲是巴基斯坦移民,母亲则是英国人。他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曾在皇家剧院担任领位员,他在1981年创作的《郊区》一剧荣获乔治·迪凡奖,并使其在翌年成为该剧院的常驻作家。1985年由他编剧的《我美丽的洗衣店》大获成功,并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剧本的提名。进入90年代后,库雷西开始进行小说创作,他的半自传体小说《郊区佛爷》获得了惠特布莱德年度最佳首部小说奖。此外,他还著有《爱在蓝色时代》和《整日午夜》两部短篇故事集,以及《亲密》、《加百列的礼物》、《身体》和《有事告诉你》等小说。
  虽然库雷西被广大读者所熟知,但他却一直被自己的身份问题困扰着,在一次采访中,他曾这样描述自己作为第二代的混血移民的体验:“我来自于两个世界……一边是我的巴基斯坦家庭,我的叔叔阿姨等人;另一边是我的英国家庭,他们是中低或工人阶级”;“为了给我自己寻找出路……我写了这些书来寻求它的意义”。无疑,最能体现他这种追寻过程的,便是贯穿于《郊区佛爷》始末的“越界”母题。所谓“越界”指的是逾越事物间原本分明的界线,把不同的事物混合在一起,期待获得不可预见的体验与发现。本文认为,库雷西在《郊区佛爷》中表达了自己对身份构建问题的认识,即后帝国时代的个人身份已不再是个单一、凝滞的概念,通过不断地跨越、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自我异化的过程,库雷西身份的构建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混杂”;这样的“越界”既解构了诸如黑/白、上层/下层、男/女等简单的二元对立结构,同时又颠覆了社会所赋予个人的传统角色,重新建筑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指引着现实社会里新一代的人文走向。本文也试图从种族、阶级和性别三个层面来解读这部小说所体现的“越界”母题。
  一“黑皮肤”的英国人
  《郊区佛爷》的开头是一段自我介绍:
  “我叫克里姆·阿米尔,差不多能算得上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人们常认为我是那类可笑的英国人。”
  和作者一样,小说的主人公克里姆是个混血儿,父亲是印度移民,母亲则出身英国工人阶级。他的出生就意味着一种逾越种族分界的“越界”,小说中随处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这种“越界”的不认可,克里姆在学校被称为“大便脸”和“咖喱脸”。白人女孩海伦的父亲直截了当地对他说:“我们不欢迎黑鬼来我家”。绰号“奶油”的克里姆的皮肤只不过是米色,却被无情地划归为不受欢迎的“黑鬼”。这里“黑鬼”的概念是白人强加在有色人群身上的一种身份构建,就像是给商品贴上标签一样。克里姆在戏剧《丛林之书》中出演莫格利是因为他很“地道”。不仅如此,他还被要求发出“地道”的口音,即印度腔的英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克里姆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虽有印度血统却从未到过印度;他了解接触印度,都是通过父亲和其他印度移民,他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拿捏这种印度口音。选择克里姆作为“地道”印度的演绎者,是典型的东方主义表现。
  克里姆在舞台上诠释的虽是白人想象与构建中的印度,他的“混血”身份却赋予了这种“再现”新的含义,解构了简单的黑/白二元对立的种族主义话语。这次的“代言”经历,使克里姆开始思考自己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他意识到使用印度口音对他来说是个“政治问题”。在表演时他“放出印度口音,在怪异的时刻,又突然转回伦敦口音”,让舞台上的“莫格利”同时拥有了“丛林野蛮人”(角色自身)/“郊区混血儿”(克里姆本人)/“伦敦人”(口音持有者)的三重身份。克里姆的模仿行为使得身份构建问题具有了后现代的表演意味。而“模仿”(Mimicry)和“混杂”(Hybridity)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文化理论中,是构建“他者的空间”的必要行为和状态。克里姆身份的构建与其舞台表演息息相关,后来他在先锋派导演派克的戏中扮演了塔瑞克一角,这是他对刚下飞机的钱格兹的模仿与再创造。在小说的结尾处,他又将在肥皂剧中出演一个印度店主的儿子。他扮演的角色离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近,表明身份的构建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也证实了“英国性”不再也不可能由一种同质文化所决定。《郊区佛爷》表达了作者企图通过“越界”来寻求一种将混杂、破裂的自我拼凑起来的文化认同策略,其中种族越界无疑是最重要的层面之一。
  二“乡下人”的都市梦
  《郊区佛爷》在阶级层面上体现的“越界”同样重要,如库雷西所述:“种族主义与阶级的不平等如影随形”,当“阶级与文化上的优越无法确定或不被‘他者’承认时”,种族主义就“不得不通过物质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于移民们来说,曾经的富庶和显赫,都因离开祖国而不复存在。父亲哈龙和朋友安瓦出身于孟买的名门望族,可来到英国后,印度的贵族在英国沦为中下层平民,并被白人歧视和欺侮。这说明不论从前的阶级出身如何,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白人社会,“黑皮肤”的移民作为有色人群只能居于底层,并在各方面遭遇不公正待遇。正是种族决定了他们所处的阶级,而阶级作为一道很难逾越的界线,又把他们限制在了伦敦郊区,让他们成了受人鄙夷的“乡下人”。广义的身份包括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而获得上层身份对人们来说“令人欣喜”,因为它能带来“资源、自由、空间、舒适、时间”以及“一种受关注、富有价值的感觉”。克里姆为了获得这种关注,从郊区来到伦敦,期待能在这里成功完成“越界”。让克里姆深感意外的是,自己竟然因为郊区移民的出身而被大导演相中出演一个角色,而这部戏的主题正是围绕“英格兰具有的唯一主题”——阶级所展开。与扮演的莫格利一样,他被选中还是因为“黑人”背景足够“地道”。而可笑的是他连一个真正的“黑人”也不认识,于是他想到了模仿安瓦及其女婿钱格兹。阶级身份在这里也成为了一种带有表演成分、可以通过“模仿”来完成的构建。
  克里姆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厌烦,试图“清洗”身上郊区人的烙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伦敦人。于是他模仿并学会操持以派克、伊琳诺为首的上流社会白人文化阶层所使用的精英话语,在痛苦和矛盾中,克里姆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阶级“越界”。他成功地逃离了郊区及其带来的种种束缚,避免了像父辈那样一生过着一成不变、牢笼般的生活,因为他最终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演员。然而新身份的构建是建立在模仿甚至伪装的基础上的,像“第二语言”一样靠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克里姆,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差异是多么明显,种族与种族之间的隔膜有多么深刻,一个“乡下人”想要成为伦敦的一员又是多么艰难。
  三 身体的逾矩
  《郊区佛爷》出版后出人意料地受到了英国布克奖的冷遇,连大名单都没能进入。评论界众似乎都倾向将此归咎于小说中的性与毒品的描写。其实,性在库雷西的作品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如苏西·托马斯所说:“性与性关系对库雷西关于个人身份与社会之间的理解来说至关重要”。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往往显得比男性更有“男子气概”:安瓦的女儿杰米拉是克里姆见过的意志最坚定的人,她的母亲琪塔则在家庭斗争中占得上风;哈龙的情人伊娃是典型的“女强人”。相形之下,小说里的男性人物则都有些“女里女气”:克里姆去伊娃家时打扮得就像男扮女装的明星;伊娃的儿子查理长有“精致的颧骨和女孩一样的睫毛”;钱格兹甚至有易性癖,他喜欢妻子的衣服。他们的身体不仅模糊、逾越了两性的界限,而且带有“双性同体”的意味。在库雷西看来,这种双性同体或许最能体现性别“越界”,因为它既解构了二元对立的性别身份,又跨越了传统文化所赋予的两性的尊卑顺序,而这种越界又是那么地彻底,并带有严重的反叛性。
  另一方面,克里姆的双性恋倾向、杰米拉的女同性恋倾向,以及他们有悖于传统婚姻观的性关系,都对异性恋/同性恋的二元对立结构发出了挑战。他对查理的爱非同寻常,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爱他超过爱自己,我要变成他”。克里姆对查理的迷恋与《我美丽的洗衣店》里奥马尔和约翰尼的同性之爱遥相呼应。库雷西曾这样解释道:“那两个男孩是我的两个部分:一个巴基斯坦裔的男孩和一个英国男孩,因为我就是一半巴基斯坦一半英国血统”。查理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克里姆理想化的白人自我,克里姆对查理的迷恋,更多是出于对他所代表的白人气质风度的艳羡和渴望。而对伊琳诺的爱情,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卑和对上流社会的好奇无知。当克里姆意识到自己并非伊琳诺的真爱时,不由地发出感慨:“我们追求‘英国玫瑰’就如同我们追求英国;通过得到这些奖品,得到这些亲善和美丽,我们壮起了胆子与帝国以及帝国所有的傲气臣民对视”。克里姆的性爱跨越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分界,打破了异性恋的霸权垄断,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伴随着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同性恋运动的开展,两性界线越来越模糊不清,身份构建已经抛开了单一的、永久的和持续不变的“自我”,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表演性的、可变的和过程性的概念,并需要不断为它赋予的新形式。
  四 结论
  《郊区佛爷》这部小说所展示的是各种叛逆的、颠覆性的、跨越边界的身份构建,传统的个人价值观、家庭观和婚恋观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中被割裂与闲置,但它们最后全都指向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英国人?对此,库雷西有自己的见解。在《彩虹记号》的结尾,他强调并呼吁英国人应该“有所调整”:
  是英国人,英国白人,不得不学会身为英国人已不是从前那一套了。现在它是一件更为复杂的事情,牵涉到众多新的因素。所以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英国和它所面临的选择:经过这些时日以后,必须有一种新的成为英国人的方式。许多想法、讨论和自我检验必须涉及到考虑这种需求,也就是这种身为英国人的新方式究竟和什么有关,以及获得它有多么艰难。
  如果把身份构建比作一面镜子,那么它是一面破碎的镜子,碎片所折射的是一个已经破裂的自我,种族、阶级、性别等组成部分就是其中的众多碎片。这样的构建是在不断地打破各种原有界线,跨越各种人为设置的禁锢和藩篱,拼凑弥合成一个崭新的自我。的确,通过这样的身份构建,不论是库雷西本人,还是克里姆,都找到了身为英国人之道,并最终成为了“新品种”的“英国人”。
  
   注:本文为中南民族大学科研基金青年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SQ07007。
  
   参考文献:
   [1] Leith,William.Sex,Drugs and a Mid-Life Crisis [J].The Observer.1997,March 23.
   [2] 哈尼夫·库雷西,师康译:《郊区佛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3] Kureishi,Hanif.The Rainbow Sign [A].Dreaming and Scheming:Reflections on Writing and Politics [C].London:Faber and Faber,2002.
   [4] 兰·德波顿,陈广兴、南国治译:《身份的焦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5] Thomas,Susie ed.Hanif Kureishi [Z].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5.
   [6] 葛尔·罗宾等,李银河译:《酷儿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7] Root,Jane.Scenes from a Marriage [J] Monthly Film Bulletin.1985(11).
  
   作者简介:尹锐,男,1977—,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族裔文学,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张洁是位富有创作个性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最为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众多的有着不同人生道路和命运的知识女性形象。尤其是她有意识地描写了女性的生活境况和心灵历程,深入细腻地剖析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女性心理。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本文探索了张洁作品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心理踪迹。  关键词:张洁 女性知识分子 心理踪迹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张洁是中国新时期拥有众多读者
期刊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打破了传统的语言工具论,实践了语言本体论的观念,特别是其小说语言的审美追求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层面。本文拟从其小说语言魅力——灵动性与诗意性、语言的暗示性、冷暖明暗的色彩性三方面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小说语言 灵动诗意性 暗示性 色彩性 审美探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汪曾祺高度重视语言艺术,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文学语言主张,他像“揉
期刊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不仅直面外部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且要面对自我丰富的内心世界。真实、鲜活地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王蒙小说《青狐》的独特性所在。本文从青狐母女、钱文父子及钱文夫妻的关系入手,探询每个现代人面对现实社会的生存而展示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奥秘性。由此直逼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青狐》 亲情 困境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认为在这一切社会关系
期刊
摘要张爱玲的散文是其人生观和真性情的真实表现,她的散文透露出对人情世事的深刻认知——“透”,这使她的散文有着准确到位的人性描写;同时,她的散文又保持着对人生世事的“纯”,这使她的散文又具有精神上的纯洁和提升。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 “透” “纯”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一 人情练达之“透”  对于人性的认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乏深刻透彻之人。鲁迅从中国传统文学出发,挖
期刊
摘要文学能表达语言艺术,它是我们表达思想的工具,好的文学作品中,语言运用恰到好处不但能产生非凡的艺术效果,还能使语言艺术散发出迷人的魅力。鲁迅《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艺术就是这样。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以娓娓动听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逝去岁月的人和事,在回忆往事,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的同时,还插入一些对当时社会的评判,以及对反动及守旧势力的抨击和嘲讽。作品严肃、幽默、轻松的语言艺术风格,展示了鲁迅
期刊
摘要优秀小说常常具有快慢、缓急、迂徐等错综变化的音乐美感。连词作为承接上下文、连接前后句和字词搭配的枢纽,对形成小说叙述节奏的音乐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连词为切入点,论述了《围城》叙述节奏的音乐美,以探究连词在小说文体中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围城》 连词 节奏美 音乐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学从诞生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有“诗、乐、舞”一体之说,著名的宋词最早
期刊
摘要本文对我国哈萨克当代文学的形成和繁荣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述评,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两个历史时期的哈萨克文学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各个文学体裁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  关键词:中国 当代 哈萨克族文学 基本状况 主要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哈萨克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学遗产。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的60年间,中国哈萨克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辉煌成就,哈萨克族作
期刊
摘要中国新诗的发展已历经百年的时间,主要包括中国大陆诗歌和台港地区诗歌两部分。本文试从中国新诗的历史分期及特点入手,着重分析每一个发展阶段在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所居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其中,对余光中诗歌做了重点分析和研究,对中国新诗的研究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尝试。  关键词:中国新诗 分期 特点 余光中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纵观中国新诗近百年的发展,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点
期刊
摘要鲁迅作品中简约的服饰描写构成了他的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即他的服饰描写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服饰不仅有它的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物的每一款服饰都蕴藏着一定的内在意义,两者互为表里,构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鲁迅作品 服饰描写 人物性格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又是通过形象反映五彩缤纷的生活的。生活是如此的
期刊
摘要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坚持用形式本身来说话,探讨了“自由女性”安娜在面对混乱的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写作障碍时所经历的内心分裂和崩溃。小说的麦比乌斯带结构和超小说艺术非常直观地展示了这个世界的混乱状态和安娜分裂的人格。  关键词:《金色笔记》 超小说 麦比乌斯带结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金色笔记》1972年的序言中说到,她想要让形式本身来说话。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