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强调了学与思的密切关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把思维训练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一、凭借教材,挖掘思维训练因素,确立思维训练要点
小学阅读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把宇宙间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教材中蕴含的深刻的思维训练的因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如《詹天佑》一课,通过记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赞扬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课文中詹天佑运用两种不同的凿石法开凿隧道以及“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所体现出的伟大的创造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正是本课思维训练的要点。《白杨》一课,通过描写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事,赞扬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教学中要通过理解语言中具有深刻思想含义的句子和段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所以,我们要针对教材每课书思维训练的的因素,确立思维训练的侧重点,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融于阅读教学之中。
1、抓关键评语和句子训练思维。关键词语和句子是表达作者写作思路的重点,抓住课文的关键词、重点句,就有利于在完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任务的同时,切实进行思维训练。如:《寒号鸟》一文中“得过且过”一词是贯穿于全文的关键词,紧紧抓住这一关键词语,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训练:
(1)初读,讨论:如果在题目“寒号鸟”前边添一个词,你看哪个词最合适?
(2)查字典,说说“得过且过”的“且”是什么意思?再说说整个词的意思?
(3)再读课文,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得过且过”的寒号鸟?它暂时渡过了哪些季节?
(4)想象一下;要是在那个严寒之夜寒号鸟没有被冻死。第二天它会垒窝吗?为什么?
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关键词“得过且过”激起了学生思维之浪,促使学生云积极动脑,进行了“先求异,再求佳”、“从分析到综合”、“发散、分析、判断”等方面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抓作者的写作思路训练思维。思路,即“文思”也吊“文脉”,它往往是作者写文章过程中的思考路线、脉络。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通俗识斯真。在教学《林海》一课时,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导语和范读,使学生对林海有一个全面的感受,接着通过阅读层层深入理解,既让学生弄清了文章开头写的作者是“亲切、舒服”的感受和課文五层意思的关系。这样,作者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都是的教学思路融为一体,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连贯性。
3、抓的基础训练的习题,重点强化思维。为了配合课文中思维训练的重点,在处理课后习题时,也应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重点分类处理,强化思维训练。如《白杨》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从爸爸观看白杨的神态中想想爸爸当时心里想些什么?(2)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这里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象征什么?几棵小树象征什么?通过做练习,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训练,进一步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二、改进教法,点燃思维训练火花,深化思维训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点燃学生思维训练的火花,关键在“问”上下功夫。
1、设问于疑难处,启迪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随时都会遇到难点,于疑难处发问,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探索学习的情境。如教学《赤壁之战》,在简介历史背景交代事件结果后,学生对其结果不解,此时,右顺势设问:为什么周瑜、黄盖竟能以三万联军战胜一曹操八十万大军呢?学生经过对问题分析、推理、弄清了其主要原因是周瑜他们关于抓住曹操弱点,巧设圈套,引其中计。学生分析、推理的过程,同时也受到了深层次的思维训练。
2、设问于想象处,发散思维。想象是一各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是由此及彼的思维飞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学生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事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狼和小羊》一课,在教学狼扑向小羊一段时,可这样引导:当狼扑向小羊时,你想象一下,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思考,纷纷说:狼被正巧赶来的猎人打死了;狼扑向小羊,小羊一闪身,狼一关撞死在石头上……这样设问,使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发散思维。
3、设问于空白处,创造思维。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章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了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于空白处设问,引导设计空白,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粜米》一文,文章结尾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省略号,它省略去了哪些内容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时代背景,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作者略去卖米失望而归的农民的不幸遭遇,有的也许被债主带得背井离乡,有的也许卖儿卖女骨肉分离,有的也许上吊自尽家破人亡……老师追问:让农民们逃脱不掉悲惨命运的结局的根源是什么?
4、设问于矛盾处,明确思维。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教师要抓住平方根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舍本逐末提问,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解决矛盾,明确思维。《十里长街送总理》在“等灵车”的一组特写镜头中,作者刻划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显得那样焦急?又为什么那样很有耐心呢?作者将这一对反义词放在一起是否矛盾呢?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针对思维障碍,我们出示上述问题,让学生去揣摩、体会,学生终于发现: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复杂的心境,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周总理的深切的爱。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语言同发展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应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机地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一、凭借教材,挖掘思维训练因素,确立思维训练要点
小学阅读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把宇宙间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教材中蕴含的深刻的思维训练的因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如《詹天佑》一课,通过记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赞扬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课文中詹天佑运用两种不同的凿石法开凿隧道以及“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所体现出的伟大的创造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正是本课思维训练的要点。《白杨》一课,通过描写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事,赞扬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教学中要通过理解语言中具有深刻思想含义的句子和段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所以,我们要针对教材每课书思维训练的的因素,确立思维训练的侧重点,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融于阅读教学之中。
1、抓关键评语和句子训练思维。关键词语和句子是表达作者写作思路的重点,抓住课文的关键词、重点句,就有利于在完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任务的同时,切实进行思维训练。如:《寒号鸟》一文中“得过且过”一词是贯穿于全文的关键词,紧紧抓住这一关键词语,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训练:
(1)初读,讨论:如果在题目“寒号鸟”前边添一个词,你看哪个词最合适?
(2)查字典,说说“得过且过”的“且”是什么意思?再说说整个词的意思?
(3)再读课文,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得过且过”的寒号鸟?它暂时渡过了哪些季节?
(4)想象一下;要是在那个严寒之夜寒号鸟没有被冻死。第二天它会垒窝吗?为什么?
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关键词“得过且过”激起了学生思维之浪,促使学生云积极动脑,进行了“先求异,再求佳”、“从分析到综合”、“发散、分析、判断”等方面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抓作者的写作思路训练思维。思路,即“文思”也吊“文脉”,它往往是作者写文章过程中的思考路线、脉络。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通俗识斯真。在教学《林海》一课时,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导语和范读,使学生对林海有一个全面的感受,接着通过阅读层层深入理解,既让学生弄清了文章开头写的作者是“亲切、舒服”的感受和課文五层意思的关系。这样,作者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都是的教学思路融为一体,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连贯性。
3、抓的基础训练的习题,重点强化思维。为了配合课文中思维训练的重点,在处理课后习题时,也应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重点分类处理,强化思维训练。如《白杨》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从爸爸观看白杨的神态中想想爸爸当时心里想些什么?(2)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这里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象征什么?几棵小树象征什么?通过做练习,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训练,进一步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二、改进教法,点燃思维训练火花,深化思维训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点燃学生思维训练的火花,关键在“问”上下功夫。
1、设问于疑难处,启迪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随时都会遇到难点,于疑难处发问,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探索学习的情境。如教学《赤壁之战》,在简介历史背景交代事件结果后,学生对其结果不解,此时,右顺势设问:为什么周瑜、黄盖竟能以三万联军战胜一曹操八十万大军呢?学生经过对问题分析、推理、弄清了其主要原因是周瑜他们关于抓住曹操弱点,巧设圈套,引其中计。学生分析、推理的过程,同时也受到了深层次的思维训练。
2、设问于想象处,发散思维。想象是一各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是由此及彼的思维飞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学生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事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狼和小羊》一课,在教学狼扑向小羊一段时,可这样引导:当狼扑向小羊时,你想象一下,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思考,纷纷说:狼被正巧赶来的猎人打死了;狼扑向小羊,小羊一闪身,狼一关撞死在石头上……这样设问,使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发散思维。
3、设问于空白处,创造思维。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章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了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于空白处设问,引导设计空白,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粜米》一文,文章结尾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省略号,它省略去了哪些内容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时代背景,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作者略去卖米失望而归的农民的不幸遭遇,有的也许被债主带得背井离乡,有的也许卖儿卖女骨肉分离,有的也许上吊自尽家破人亡……老师追问:让农民们逃脱不掉悲惨命运的结局的根源是什么?
4、设问于矛盾处,明确思维。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教师要抓住平方根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舍本逐末提问,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解决矛盾,明确思维。《十里长街送总理》在“等灵车”的一组特写镜头中,作者刻划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显得那样焦急?又为什么那样很有耐心呢?作者将这一对反义词放在一起是否矛盾呢?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针对思维障碍,我们出示上述问题,让学生去揣摩、体会,学生终于发现: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复杂的心境,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周总理的深切的爱。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语言同发展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应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机地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