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要求,“以双主体育人”为指导思想,基于“3T”原则,校企合作进行了制冷设备装配与检测课程的开发研究与教学实践。总结具有现代学徒制特色的课程设计理念,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到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与实践;制冷设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82-0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根据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时,“以双主体育人”为指导思想,校企合作开发建设现代学徒制特色课程,共同设计开发工学一体化教学资源,共建学习和学徒双功能实训场所[1]。以制冷设备装配与检测课程为例,从课程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学资源的建设到评价方法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设计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的“3T”原则,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工作。课程核心内容具有行业典型性,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有助于师徒互动交流,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2.课程建设充分体现现代学徒制技能特征,以岗位关键能力为本位,以满足职业需求为课程目标,以国家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学徒科学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为了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的联接,设计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把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2]。
3.校企人员组成的课程团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包括编写校本讲义及实训指导书、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學生在学校、企业完成的自主性项目文件及成果也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校本讲义、校内实训基地还可用于企业的员工培训,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4.建立体现职业岗位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评价标准。课程的教学分为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工学交替两个阶段进行,因此,课程的评价也分为学校部分课程评价和企业部分课程评价两部分。由于该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成绩是本课程第三方评价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课程定位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培养服务于制冷空调行业产品生产工艺管理、质量检验、产品维修以及制冷空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与系统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制冷设备装配与检测课程作为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制冷设备的装配及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之制冷产品装配及检验能力。课程建设团队对课程面向的生产装配人员、工艺员、质检员岗位进行关键能力分析,结合空调器装配工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融合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归纳总结课程的培养目标。目标中既包括工艺设计、质量检测、产品装配等岗位关键能力,还融合了对质量管理体系认知等方法能力、企业文化知识等社会能力的要求,最终形成课程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了发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如生产线及物料的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等部分能力的培养采用在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下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分为学校教学部分内容和企业学徒内容两部分。学校教学部分课程内容以来源于企业的三种典型制冷设备的生产实践(生产工序)为载体,将制冷空调技术相关专业知识(系统及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及检测)融入载体,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一体化。企业学徒部分课程内容则与学校课程内容无缝衔接,学徒在装配、工艺、质检等岗位上由企业师傅一对一培训,中间穿插部分课堂培训。学习项目设计则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产品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根据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教学。课程框架结构图见上图。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要求,将课程的教学分为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分别进行。学生在学校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进入企业开展为期3个月的学徒培训,最后完成自主项目任务及答辩。
在学校的课程教学主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将理论知识学习融入具体的工作情境,在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获得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企业学徒期间,将课程中与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密切相关的项目,通过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由企业师傅在生产现场结合工装设备和具体制冷设备手把手、一对一地进行实践指导。最终实训项目则是学生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在企业现场或学校实训基地自主选择一种制冷设备,进行生产工艺指导书的编制。通过完成这个实训项目,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固化为自身的职业能力,同时提高了团队合作、创新等综合素质能力。
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一)校本讲义及指导书
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要求,与企业合作开发出具有显著工学结合特色的校本讲义。教材中的各种资料数据均来自于企业最新的工艺技术文件,其中插入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场景图片,可以成为学生工作后的实用手册,学习性和实用性都很强。为了充分实现教学效果,结合讲义,课程建设团队还开发了包括电子课件、学徒培训用操作指导书等教学资源,部分资源已经加入了网络教学资源库,确保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校企共建实训场所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岗位成才”。通过校企协商,制冷、空调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出资建设了功能完备的实训场所。实训场所按地点分为学校实训场所和企业实训场所;按照培训功能分为学生培训场所、准学徒培训场所、学徒培训场所;按照培训目标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场所、专业通用能力培养场所、职业素养及能力培养场所。本课程的实训场所既包括学校的产品装配实训室等3个场所,还包括企业的装配模拟线体、生产一线等,实训资源丰富。另外,这些实训场所还用于企业员工的培训、学校师资培训、专业技能比赛、职业资格鉴定等项目,具有服务社会功能。 五、课程评价
(一)学校教学部分课程评价方案
根据学生各项目的考核成绩(书面试卷或实训项目),结合平时课堂/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给出该课程的成绩。实行等级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价主体为教师。最终实训任务的考核是由教师和师傅共同进行评价。
(二)企业教学部分课程评价方案
根据学徒各培训项目的考核成绩(理论测试或技能测试),结
合平时岗位工作完成情况、出勤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给出该等级制课程成绩,评价主体为企业师傅。
(三)第三方评价
委托行业协会对学徒进行职业技能水平测评以及职业岗位能力综合评价,采用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参加行业技能比武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学徒完成第二阶段培养任务后,参加由山东省家用电器行业协会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合格后取得制冷设备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制冷設备维修工年度技能比武项目,考核优秀者晋升高一级职业资格。
六、课程开发实践的成效及创新意义
(一)实践成效
自本课程建设以来,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达成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
1.“校企共育”模式为学生铺就了职业发展之路。学生在学校课程学习中,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学习对象,因此,学生在就业后能即时进入工作状态,缩短了就职培训孵化期。在企业课程培训结束前,每名学徒还完成了至少一项生产工艺合理化建议的提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2.课程的建设促进了企业用人和学校专业发展。通过“校企共育”模式开展课程建设,使学生提前介入企业的入职培训及生产管理过程,对企业的认知和认可度提高,通过学徒培训,学生对职业岗位及发展有了清楚的认识,对口就业率提高,为企业用人提供了保障。
(二)创新意义
制冷设备装配与检测课程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要求,采用校企共建模式,将企业生产实际与学校专业教学相融合,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1.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标准对接。岗位工作任务成为学习的载体,专业知识以模块化形式嵌入工作任务中,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完成了工作任务的训练。
2.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与企业学徒培养过程吻合,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产生互补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以工艺指导书的编写作为可视化成果,学徒生产培训过程以工艺改进革新提案为可视化成果,检验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否达成。
参考文献:
[1]尹晓霞,赵迁远,焦丽君,等.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制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234-235.
[2]徐瑾劼.适应下的理想:工作场所学习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及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编辑 武生智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与实践;制冷设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82-0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根据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时,“以双主体育人”为指导思想,校企合作开发建设现代学徒制特色课程,共同设计开发工学一体化教学资源,共建学习和学徒双功能实训场所[1]。以制冷设备装配与检测课程为例,从课程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学资源的建设到评价方法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设计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的“3T”原则,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工作。课程核心内容具有行业典型性,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有助于师徒互动交流,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2.课程建设充分体现现代学徒制技能特征,以岗位关键能力为本位,以满足职业需求为课程目标,以国家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学徒科学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为了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的联接,设计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把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2]。
3.校企人员组成的课程团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包括编写校本讲义及实训指导书、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學生在学校、企业完成的自主性项目文件及成果也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校本讲义、校内实训基地还可用于企业的员工培训,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4.建立体现职业岗位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评价标准。课程的教学分为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工学交替两个阶段进行,因此,课程的评价也分为学校部分课程评价和企业部分课程评价两部分。由于该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成绩是本课程第三方评价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课程定位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培养服务于制冷空调行业产品生产工艺管理、质量检验、产品维修以及制冷空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与系统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制冷设备装配与检测课程作为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制冷设备的装配及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之制冷产品装配及检验能力。课程建设团队对课程面向的生产装配人员、工艺员、质检员岗位进行关键能力分析,结合空调器装配工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融合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归纳总结课程的培养目标。目标中既包括工艺设计、质量检测、产品装配等岗位关键能力,还融合了对质量管理体系认知等方法能力、企业文化知识等社会能力的要求,最终形成课程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了发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如生产线及物料的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等部分能力的培养采用在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下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分为学校教学部分内容和企业学徒内容两部分。学校教学部分课程内容以来源于企业的三种典型制冷设备的生产实践(生产工序)为载体,将制冷空调技术相关专业知识(系统及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及检测)融入载体,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一体化。企业学徒部分课程内容则与学校课程内容无缝衔接,学徒在装配、工艺、质检等岗位上由企业师傅一对一培训,中间穿插部分课堂培训。学习项目设计则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产品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根据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教学。课程框架结构图见上图。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要求,将课程的教学分为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分别进行。学生在学校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进入企业开展为期3个月的学徒培训,最后完成自主项目任务及答辩。
在学校的课程教学主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将理论知识学习融入具体的工作情境,在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获得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企业学徒期间,将课程中与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密切相关的项目,通过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由企业师傅在生产现场结合工装设备和具体制冷设备手把手、一对一地进行实践指导。最终实训项目则是学生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在企业现场或学校实训基地自主选择一种制冷设备,进行生产工艺指导书的编制。通过完成这个实训项目,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固化为自身的职业能力,同时提高了团队合作、创新等综合素质能力。
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一)校本讲义及指导书
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要求,与企业合作开发出具有显著工学结合特色的校本讲义。教材中的各种资料数据均来自于企业最新的工艺技术文件,其中插入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场景图片,可以成为学生工作后的实用手册,学习性和实用性都很强。为了充分实现教学效果,结合讲义,课程建设团队还开发了包括电子课件、学徒培训用操作指导书等教学资源,部分资源已经加入了网络教学资源库,确保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校企共建实训场所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岗位成才”。通过校企协商,制冷、空调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出资建设了功能完备的实训场所。实训场所按地点分为学校实训场所和企业实训场所;按照培训功能分为学生培训场所、准学徒培训场所、学徒培训场所;按照培训目标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场所、专业通用能力培养场所、职业素养及能力培养场所。本课程的实训场所既包括学校的产品装配实训室等3个场所,还包括企业的装配模拟线体、生产一线等,实训资源丰富。另外,这些实训场所还用于企业员工的培训、学校师资培训、专业技能比赛、职业资格鉴定等项目,具有服务社会功能。 五、课程评价
(一)学校教学部分课程评价方案
根据学生各项目的考核成绩(书面试卷或实训项目),结合平时课堂/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给出该课程的成绩。实行等级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价主体为教师。最终实训任务的考核是由教师和师傅共同进行评价。
(二)企业教学部分课程评价方案
根据学徒各培训项目的考核成绩(理论测试或技能测试),结
合平时岗位工作完成情况、出勤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给出该等级制课程成绩,评价主体为企业师傅。
(三)第三方评价
委托行业协会对学徒进行职业技能水平测评以及职业岗位能力综合评价,采用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参加行业技能比武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学徒完成第二阶段培养任务后,参加由山东省家用电器行业协会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合格后取得制冷设备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制冷設备维修工年度技能比武项目,考核优秀者晋升高一级职业资格。
六、课程开发实践的成效及创新意义
(一)实践成效
自本课程建设以来,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达成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
1.“校企共育”模式为学生铺就了职业发展之路。学生在学校课程学习中,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学习对象,因此,学生在就业后能即时进入工作状态,缩短了就职培训孵化期。在企业课程培训结束前,每名学徒还完成了至少一项生产工艺合理化建议的提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2.课程的建设促进了企业用人和学校专业发展。通过“校企共育”模式开展课程建设,使学生提前介入企业的入职培训及生产管理过程,对企业的认知和认可度提高,通过学徒培训,学生对职业岗位及发展有了清楚的认识,对口就业率提高,为企业用人提供了保障。
(二)创新意义
制冷设备装配与检测课程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要求,采用校企共建模式,将企业生产实际与学校专业教学相融合,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1.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标准对接。岗位工作任务成为学习的载体,专业知识以模块化形式嵌入工作任务中,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完成了工作任务的训练。
2.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与企业学徒培养过程吻合,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产生互补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以工艺指导书的编写作为可视化成果,学徒生产培训过程以工艺改进革新提案为可视化成果,检验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否达成。
参考文献:
[1]尹晓霞,赵迁远,焦丽君,等.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制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234-235.
[2]徐瑾劼.适应下的理想:工作场所学习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及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