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标准中对九年级化学教学要求,“不再单纯依据化学学科的知识系统来描述内容目标,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社会生活实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学科的发展来选取和建构最基础的、学生发展最需要的化学知识”。这样,本应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酸和碱的性质”,就被归入“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成为其中“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的主体内容。
认知心理学表明,知识的系统性是提取和运用的前提,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在九年级化学复习阶段怎样处理好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与体系建构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张冠云老师在执教“酸和碱的性质”复习课的过程中,采取了“围绕应用主线,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一开始,教师播放了一段“浓硫酸泄漏”的新闻视频,通过对强酸、强碱等危险化学品在贮存、使用和运输过程中注意事项的讨论,以及视频中用生石灰处理泄漏浓硫酸的事实,引出“酸和碱的性质”的话题。
在第二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酸和碱在生产、生活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应用,回顾并整理酸和碱的性质,体会酸和碱在生产、生活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应用意义,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具体包括结合工业上去除镀件表面的锈迹,以及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复习酸与酸碱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以及某些盐反应的性质;结合实验室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紫花变红的趣味实验,农业上波尔多液的配制、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以及生活中用斯达舒治疗胃酸过多症等复习碱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以及某些盐反应的性质;并通过对有关反应类型的判断复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在第三个环节,通过氢氧化钠变质的检验、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质成分的探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初步形成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在特定情景中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环节,在学生叙述自己在这节课中获得的知识和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再从知识的强化、方法的提升、认识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提炼,希望学生能够利用酸和碱的性质认识和处理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最后播放视频“NaOH的奇妙应用——地沟油制肥皂”,使学生认识到酸和碱还有其他有待学习的性质,以激发学生长期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投身社会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知识点的重现以及例题和习题的讲解与练习,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复习模式。实践表明,这种复习模式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习题演练,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所以,“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除了像笔者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创新教学行为的前提》一文所指出的那样,有难度一致、分解科学、呈现适时、行为恰当等显性的要求和表现形式以外,还应该要有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张冠云老师采取的“围绕应用主线,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策略,比较好地注意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科学素养的和谐发展。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位教师都很难上出完美无缺的课。
张冠云老师在课的开始播放“浓硫酸泄漏”的视频,虽然真实,但“白雾迷茫,气味刺鼻”的现场,有可能导致谈“酸”色变,甚至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恐惧、排斥等不良心态。
再有,教学中依据“百度百科”解释“危险化学品”,用“浓硫酸泄漏”和“NaOH的奇妙应用——地沟油制肥皂”等视频说明物质的性质等,不仅能丰富和拓展教学资源,还能为学生获取学习材料提供示范。但是应该注意到网络上的材料并不都是正确的,选择时需要进行必要的甄别,虽然地沟油与NaOH发生皂化反应是可以制得肥皂的,但视频中的解说以及所呈现的反应现象与实际情况存在许多不符之处。
由此也说明“创新教学行为”需要广大教师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为江苏省南通中学教师)
认知心理学表明,知识的系统性是提取和运用的前提,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在九年级化学复习阶段怎样处理好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与体系建构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张冠云老师在执教“酸和碱的性质”复习课的过程中,采取了“围绕应用主线,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一开始,教师播放了一段“浓硫酸泄漏”的新闻视频,通过对强酸、强碱等危险化学品在贮存、使用和运输过程中注意事项的讨论,以及视频中用生石灰处理泄漏浓硫酸的事实,引出“酸和碱的性质”的话题。
在第二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酸和碱在生产、生活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应用,回顾并整理酸和碱的性质,体会酸和碱在生产、生活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应用意义,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具体包括结合工业上去除镀件表面的锈迹,以及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复习酸与酸碱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以及某些盐反应的性质;结合实验室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紫花变红的趣味实验,农业上波尔多液的配制、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以及生活中用斯达舒治疗胃酸过多症等复习碱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以及某些盐反应的性质;并通过对有关反应类型的判断复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在第三个环节,通过氢氧化钠变质的检验、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质成分的探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初步形成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在特定情景中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环节,在学生叙述自己在这节课中获得的知识和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再从知识的强化、方法的提升、认识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提炼,希望学生能够利用酸和碱的性质认识和处理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最后播放视频“NaOH的奇妙应用——地沟油制肥皂”,使学生认识到酸和碱还有其他有待学习的性质,以激发学生长期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投身社会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知识点的重现以及例题和习题的讲解与练习,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复习模式。实践表明,这种复习模式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习题演练,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所以,“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除了像笔者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创新教学行为的前提》一文所指出的那样,有难度一致、分解科学、呈现适时、行为恰当等显性的要求和表现形式以外,还应该要有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张冠云老师采取的“围绕应用主线,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策略,比较好地注意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科学素养的和谐发展。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位教师都很难上出完美无缺的课。
张冠云老师在课的开始播放“浓硫酸泄漏”的视频,虽然真实,但“白雾迷茫,气味刺鼻”的现场,有可能导致谈“酸”色变,甚至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恐惧、排斥等不良心态。
再有,教学中依据“百度百科”解释“危险化学品”,用“浓硫酸泄漏”和“NaOH的奇妙应用——地沟油制肥皂”等视频说明物质的性质等,不仅能丰富和拓展教学资源,还能为学生获取学习材料提供示范。但是应该注意到网络上的材料并不都是正确的,选择时需要进行必要的甄别,虽然地沟油与NaOH发生皂化反应是可以制得肥皂的,但视频中的解说以及所呈现的反应现象与实际情况存在许多不符之处。
由此也说明“创新教学行为”需要广大教师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为江苏省南通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