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西省“特色小镇”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th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探讨公共设施设计对“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提升作用,对基于文化背景的“特色小镇”公共设施设计对策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公共设施设计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乡镇建设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并且以公共设施设计需求为基础,分析“特色小镇”这一特定区域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及“特色小镇”建设对于对公共设施的设计诉求,指出了“特色小镇”文化与公共设施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论述了基于文化背景的“特色小镇”公共设施设计对策的应用。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设施设计;“特色小镇”;进贤县文港镇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项目“关于江西省‘特色小镇’公共设施设计研究——以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为例”(YC2017062)研究成果。
  一、江西省“特色小镇”是多元文化的具体表现
  江西——地域的代名词,也是多元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作为赣文化的发源地,存在“多色”文化共同发展的现状,如红色革命文化、绿色景点文化、古色遗址文化等。在这些特色鲜明的文化背景下,江西省同样响应国家“特色小镇”建设的设计规划,已公布的有12个“特色小镇”。它们中有古村落小镇、古建筑小镇、特色产业小镇等等。“特色小镇”是一个区域可以传达最外部公共空间区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而且也展示了公共生活的阶段。正是因为“特色小镇”概念的提出,使得各地区的文化进一步得到弘扬,多元化的模式再次引来多方的关注。这种“多元化”和“地方特色”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体现的精神和价值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
  二、公共设施对江西省“特色小镇”的影响
  区域中的“特色小镇”公共设施,虽然没有都市中的大体量,但同样可以彰显一个时代的特色,例如智能化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要与周围建筑空间环境构成完整的文化形象,是城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塑造人文感情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江西省内的“特色小镇”,除了本身的观光游览功能之外,还赋有特殊的地域文化内涵,在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特色小镇”性质上的差异,指出了公共设施设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方向,对特殊城镇的结构和发展布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而在江西省“特色小镇”公共设施设计的实际操作中,对于“特色小镇”功能区域的划分、重点地域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等都有着指导意义。
  从我国近几年“特色小镇”的发展来看,其在改造建设中存在趋同化、雷同化、无特色等问题,这些己成为这个时期“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最大“盲点”。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区域性特征不明显。大多数国内的公共设施是千篇一律的现场编程,人文环境中所应具备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被日益统一、趋同的趋势所冲淡。第二,文化背景特征不明显。城镇与人一样,亦有它自身的性格。城鎮的特征长期以来是城镇社会生活的特征,这与其自身发展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第三,多元化特征不明显。公共环境设施的多样性包括自然和社会因素与设计、相关技术的多样化的实现。现存在风格不统一、设计规划不协调、整体感欠缺等问题。
  三、江西省“特色小镇”公共设施设计原则
  (一)公共设施的基本设计原则
  “特色小镇”的公共设施是公共艺术的一个分支。因此,产品设计原则和公共艺术设计原则都包含在基本设计原则中。
  1.公共设施的实用性
  根据公共设施的产品特点,在整个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公共设施的实用原则,包括公共设施的使用特点、安全特性和运行特点。可用性功能,可以理解为公共设施的使用功能,作为公共设施的第一功能,其他设计因素和原则均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安全特性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公共设施的使用人群,避免设计失败影响正常使用状态等等。可操作性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对公共设施的可识别性和易用性的说明和考虑,应避免太繁琐复杂的操作。
  2.公共设施的整体性
  首先,一个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整体,每个组件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有着不同的设计技巧和注意事项。任何一种地域文化的应用和类型的转变,都要适应整体的表现效果。其次,当我们把各种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时,整体性起着协调作用。由于每个设施的性能、所用材料、加工工艺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件设备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功能。最后,当公共设施处于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这个大环境中时,与特定环境的协调就是整体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
  3.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人群是构成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是城市发展的主体。现今,环境和谐、信息传播优质的人文思想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大趋势,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人与信息的双向互动关系,通过环境设施设计和创建活动,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需求。从满足需求的角度看,公共设施设计应满足人们行为、心理和审美的需要,实现艺术美和文化认同。
  (二)江西省“特色小镇”公共设施的地域性设计原则
  在地域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特色小镇”公共设施的地域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尊重历史语境上。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公共设施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它还必须通过其形式、颜色、材料和技术来反映这种文化和地方特色。江西省“特色小镇”公共设施的设计还应反映特定城镇公共场所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和生活方式。这样不仅能与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还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进而产生一种文化认同。
  (三)江西省“特色小镇”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设计原则
  江西省“特色小镇”是人们认知特定地域的重要渠道,是组织人们行为活动的特色路径。江西省特色小城镇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城镇居民活动的记忆特征,合理组织公共设施。同时,由于“特色小镇”有不同类型的公共设施,一些公共设施本身也有一定程度的可持续性,如有顺序的街道护栏、路灯,以点形式出现的电话亭、报摊等。结合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和新要求,进而使江西省“特色小镇”中公共设施的建设具有时间上的可持续性。   四、“特色小镇”公共设施研究——以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为例
  (一)文港镇公共设施设计文化定位
  文港镇的公共设施设计文化定位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研究:地域特色建筑和文化用品产业发展。文港镇地域特色建筑以徽派建筑和古村落为主,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和谐统一、布局流畅,山明水秀、层峦叠嶂,简雅朴素、韵味无穷等特点。青瓦白墙、飞檐翘角使得整个建筑更为层叠有序。俯瞰全村,更是蔚为壮观。文港镇是闻名遐迩的毛笔之乡,被誉为“华夏笔都”,文港毛笔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工艺创新和质量提升。笔杆形态各异,外形美观,竹木的继承传统,牛骨的典雅大方,有机玻璃的光亮透明,陶瓷的洁白如玉,景泰兰的古朴新颖,象牙的端庄贵重,经久耐用,各具特色。文港镇的公共设施设计应围绕这两个方面的特色文化来创新,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塑造鲜明的毛笔文化和古建筑文化的文港镇特色公共设施。
  (二)文港镇公共设施设计案例
  文港镇毛笔文化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出发点之一,以毛笔在纸面上行云流水的轨迹做设计表达。公共双屏智能阅读器可以获取更广阔的咨讯,拓宽“特色小镇”居民的文化视野,宣传“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如图1、图2所示,此阅读器采用双屏投影,上面的屏幕可以滚动投放“特色小镇”区域宣传资料,下部的投影屏可与互联网连接,查阅资料。侧体造型利用毛笔字迹的流畅自然的线条,从交叉包裹式的结构来表现产品效果。
  文港镇古建筑文化也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又一出发点,以建筑头部的斗拱沿用在公共照明设施。其中以“马头墙”最为典型,高低错落,参差不齐,伴有蔚蓝的天空,就像万马昂首咆哮,气势磅礴,极具美感。将“马头墙”形态进行适当变形和处理,沿用简洁的线条、硬朗大气的表现方式,使得整个公共照明设施充满浓厚的徽派风韵。如图3、图4所示,“马头墙”中的斗拱复刻阵列,形成灯柱的头饰,多边形的灯罩也富有现代化设施的表现效果。
  五、结语
  “特色小镇”成为公共设施设计重要的创作源泉,构建江西省“特色小镇”公共设施是塑造“特色小鎮”形象、传递“特色小镇”文化的必要手段。通过探讨江西省文港镇公共设施设计案例,进行准确的文化定位,从而提出具体的公共设施设计策略,打造出这个小镇特有的公共设施,构建出小镇崭新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胡凯.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9.
  [2]黄德锋,朱清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与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江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为例[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4):126-131.
  [3]吴上春.现代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4]周鑫海,曹星.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7(2):206-209.
  [5]张鎏.特色旅游小镇自行车休闲系统规划——以宁波鄞州区现代电车小镇为例[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6(1):232-237.
  作者简介:
  李晓伟,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与空间设计工程。
  蔡克中,南昌航空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在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不断缺失,尤为重要的是极具文化魅力的古村落文化遗产面临流失。新型动漫旅游文化与中国古村落的融合,是将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推向世界的根本途径,也是现代动漫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如今时代不同,人们对精神、物质乃至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些民族文化的无人问津,我们必须正视传统文化。只有根植本土文化土壤中,借鉴当代先进
期刊
摘 要:木拱廊桥是闽东北村落特有的文化景观,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文章以闽东北寿宁县的木拱廊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文因素对廊桥聚落形态形成的影响,观察廊桥独特的景观文化。  关键词:聚落地理;廊桥;景观  “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和自然共同的作品,是人和所在自然环境多样的互动结果
期刊
摘 要:如今的社火表演,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千年的产物,它依靠着民俗艺术特有的生命力薪尽火传,逐步发展为更具礼仪性、娱乐性、教育性的民间表演形式。在社火表演过程中,每一类参与者(表演者、观看者)都存在着自身的心理动机,这些心理动机构成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心理和角色心理,从而确保社火活动本末终始,井然有序。  关键词:民俗;社火;角色心理;身份心理  “社火”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从字面意思理解,“社
期刊
摘 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实用性专业,在对该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予以强化,借助实践课程的展开,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探究,可以看到当前该专业在实践课程设置上仍有较多弊端,如教学改革迟滞、实践内容单一,很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项需要。因此需要相关院校转变教学思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
期刊
摘 要: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实现了飞速发展,因此“互联网+”在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对当今社会的新型人才培养。文章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对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模式  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可以有效满足当今时代中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期刊
摘 要:节奏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同时也是绘画中必须存在的组成部分,节奏赋予绘画以音乐性。俄国抽象画之祖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早已将抽象绘画中的点、线、面与音乐相结合,在绘画中的音乐性有所研究。文章对康定斯基的作品《圆之舞》《构成九号》,从其“音乐节奏”的抽象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其绘画中的音乐性:构图的方式、色彩的内涵、点线面的表达。同时,讲
期刊
摘 要:杜尚曾言:“艺术一词从梵文而来,它的意思是。而‘做’,就是营造,是一种体脑结合的劳作。”漆艺家对于作品营造力的把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是因为漆艺材质与工艺独特,而漆艺家对于各种材质的敏感嗅觉,加上严谨的工艺手法与自身艺术素养相结合,方能营造出具有材料美、工艺美、艺术美的作品。  关键词:漆艺;营造力  一、漆画艺术的独特性  现代漆画脱胎于传统漆艺,在独立成单独的绘画门类时,现代漆画
期刊
摘 要:在品牌专卖店设计课程中引入真实的项目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实题真做的操作方式,以企业和市场的实时要求来衡量学生提交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课题的同时就纳入社会化要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这种专业课程的训练都变成未来接触社会的预演。最主要的是,“打通”了学生以前所学的所有课程基础知识与技能,甚至有时还可以采取团队合作、小组完成的群体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掌握和创造的全面性提高。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文章对出自战国时期的南方的楚墓漆器的功能和装饰进行研究, 采用“史境”“文献”等方法,在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深入论证,最后得出因为功能的需要而出现特有装饰造型的结论。功能在先,装饰在后,装饰造型依靠功能需要而变化。  关键词:战国楚墓;漆器;耳杯;功能;装饰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社会背景概述  拥护周天子和周代政治制度的人们会觉得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从另一
期刊
摘 要:音乐教育进入新的时代,这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学音乐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文艺支教期间,以武都区的几所小学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设施、条件及师资等做了大量调查,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小学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家庭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武都区;小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我国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入,特别是《音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