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新的办学力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专业培养计划往往沿用母体学校的模式,不符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为了更好地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发展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文章提出了新形势下独立学院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总体思路: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新的专业培养计划的确定,并结合实例说明了该思路的可行性,并对培养计划中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计划;就业形势
作者简介:张辉(1973-),男,山东郓城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辽宁 大连 1166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4-001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依托本科院校与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的独立学院迅速发展,尤其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8号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院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后,独立学院开始在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独立学院硬件、软件环境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也大为提高。但是独立学院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在教育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体制上,全国316所独立学院,绝大多数沿用母体高校的教学体制和培养模式,基本没有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思路和办法。[1-5]
一、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总体思路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很多独立学院都在认真研究和探索“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对于专业培养计划的重新审视和改造是其中一个关键方面。独立学院的任何一个专业,都应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1)该专业是否继续办?(2)该专业如何办?(3)该专业的办学目标是什么(“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目标)?本文主要解决前两个问题。
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与国家、地区和该行业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图1为提出的独立学院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总体思路,分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新的专业培养计划的确定。
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调研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专业的发展潜力,二是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现状和比较。
从专业形势、发展潜力来说,要考虑国家的相关政策,如中长期发展规划,还要考虑本地区的经济需求和行业发展情况。另外,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作为专业发展潜力的佐证。
从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来说,应比较国内外同类专业设置情况,做到和而不同;了解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反馈;了解用人单位对技术方面的需求;对核心课程的框架结构重新审视,应考虑与国内高校的一致性,延伸的专业课程、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应体现出本地区经济特色(优势);还要了解本地区该专业一年有多少毕业生,人才需求市场是否饱和;最后,要研究学生学习和人才发展的一般规律。
2.数据分析
对上面两方面内容进行数据分析:一是专业的定位,二是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框架。从专业定位来说,评估该专业、调整该专业,以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分析,确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从就业的角度使专业具有特色。对于学生学习和人才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培养计划中各类课程的比例。还要对原有的专业培养计划重新进行审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从国家和地区来看,该专业向哪些方面发展?就业人群具有什么知识结构?原有核心课程是否合适?以上几个问题是否在原有专业培养计划中体现了?
3.新的专业培养计划的确定
按照以下步骤确定新的专业培养计划:(1)确定培养计划的框架,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2)确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应以其知识点为其他课程所用的交集多少来确定;(3)优化课程体系,全部课程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4)兼顾不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一套培养计划应尽可能满足多种需要,重点要解决基础和实践的问题;(5)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用一定数量、质量的作品来保证目标;(6)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系统性考虑,应覆盖重要知识点和就业知识内容;(7)选修课的确定,要因材施教,拓展专业知识;(8)最终确定新的专业培养计划。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现有四个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面简要说明其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
二、学院各专业的现状分析
1.各专业的发展形势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到的和电子与自动化学院专业相关的优先发展领域有:流程工业的自动化及装备、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智能感知技术、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可见,学院的四个专业全部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优先发展领域,说明学院四个专业的定位十分准确。辽宁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中提到:精心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抢占新的制高点。逐渐降低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期,给新兴产业的成长留下空间。辽宁省也对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做了重点规划,学院专业符合辽宁省的发展思路。
按照信息产业部的预测,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0万亿人民币,占GDP 总量的10%以上。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这说明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自动化专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权威预测表明:我国的信息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从事信息服务业的人员较少,信息产业还比较落后。信息产业的振兴,需要信息技术人才。我国培育多少信息技术人才才能满足信息业的需求呢?如果按照劳动者的10%计算,至少需要600万。培育600万信息技术人才,对于我国来说,并非一件容易之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人才的缺口较大,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2.各专业的就业形势
学院四个专业中,通信工程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新获批的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近两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就业形势良好。
图2为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07~2009届各专业大类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变化趋势,可见,工学专业就业率一直居于首位,我国对于工科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图3为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08~2009届各专业大类毕业生半年后的月薪,可见工学专业的就业质量始终居于前列。
按照200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信息产业、IT、电子类的毕业生在各理工类中就业率比较靠前。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对该类的毕业生需求将不会出现骤冷骤热的现象。2008年,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落户大连,大连地区对于四个专业人才需求充足。以中国移动为例,明年在大连地区将增加两万块载频(规模扩大2/3);另外,INTEL的入住大连,必将带动电子信息相关行业快速发展。以上数据都表明,电子信息类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电子信息相关领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家、地区中长期规划都进行了重点部署,相关行业也在积极发展,人才需要旺盛,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解决了前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三、人才的出口定位
解决了是否办专业的问题,下面要思考如何办的问题。专业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人才是为地区经济服务的,因此,应该先规划人才的出口定位。
1.应用型研究人才的考研定位
近年来,学院的考研率在10%以上,因此,研究人才的培养是出口之一。通过对考取研究生的学校的培养计划的分析,掌握其知识结构和课程逻辑关系,在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应有所体现,使考研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2.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就业定位
独立学院大部分毕业生都要就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主要的出口。产业市场的结构决定了人才的需求结构,我国目前的产业市场中,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非常巨大,国有企业依赖自身的政治、经济资源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因此,可以将就业定位于国有企业所在的行业。2005年,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及国有企业的分布领域进行了明确界定:要求央企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七大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在装备制造及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及有色金属、化工、勘探设计、科技九大行业保持“较强控制力”。在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应体现出行业的需求。
四、对原有专业培养计划的审视
确定了出口定位后,用其来审视原有四个专业培养计划,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基于系统性、层次性的考虑。整个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是否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课程之间具有因果逻辑关系,整体上为专业方向服务,课程在结构上要有层次性,递进分明。
(2)对核心课的重新审视。核心课是专业的基础,对于数学、英语有哪些要求,对于延伸出来的专业如何进行支撑,核心课的知识点应该是最重要、重复度最高的。
(3)专业方向和课程是否适应未来发展和地区经济的需要。可以采用倒推法,从就业角度对专业方向和选修课提出要求。
(4)实践体系是否体现核心课、方向课的基本技能和就业所需能力。实践体系既要对核心课有所验证,体现出重视基础的倾向;又要对方向课和就业技能有所覆盖,适当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培训内容,体现出重视应用的倾向。
(5)提高选修课比例。适当地提高选修课,可以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选修课的设定要考虑就业的需要。
(6)课程优化。全部课程要进行优化,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一门课程既要考虑其与其他课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也要考虑课程内部知识点间的因果、逻辑关系。
五、新的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新的专业培养计划。
1.培养计划框架的确定
国内高校基础课约占55%~60%,本科教育还属于基础教育,应具有较好的拓展性和可塑性,基础课比例不易低于50%,同时,考虑到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适当增加专业课比例,因此,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应为1∶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设置为6∶4较合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国内高校普遍设置为8∶2。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图4说明了课程体系的结构,课程体系的构建顺序为:确定核心课->确定方向课->以核心课为基础的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程->实践体系。
3.各专业培养计划的具体实现
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应完成一定的实践制作,各专业应设定具体的实践制作环节。实践环节要考虑重要知识点的覆盖,单门、多门课程的综合应用,这些应用之间尽量有系统性。另外,有条件的专业应申办多种形式的职业资格认证资格。
六、结语
本文提出了独立学院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总体思路,并结合实例落实了该总体思路。新思路立足于国家和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努力发掘专业特色,力求使专业培养计划适应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
参考文献:
[1]邓奕,伍栖,邹妙玲.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计划中实施职业教育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17(2):96-98.
[2]梅平乐,王海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探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4):48-50.
[3]段洁利,张淑娟,杨洲.对机制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思考与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253-254.
[4]吕春雁.高校培养计划中培养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纵横,2009,(6):167-168.
[5]周萍,刘锦高.构建新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81-85.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计划;就业形势
作者简介:张辉(1973-),男,山东郓城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辽宁 大连 1166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4-001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依托本科院校与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的独立学院迅速发展,尤其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8号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院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后,独立学院开始在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独立学院硬件、软件环境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也大为提高。但是独立学院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在教育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体制上,全国316所独立学院,绝大多数沿用母体高校的教学体制和培养模式,基本没有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思路和办法。[1-5]
一、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总体思路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很多独立学院都在认真研究和探索“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对于专业培养计划的重新审视和改造是其中一个关键方面。独立学院的任何一个专业,都应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1)该专业是否继续办?(2)该专业如何办?(3)该专业的办学目标是什么(“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目标)?本文主要解决前两个问题。
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与国家、地区和该行业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图1为提出的独立学院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总体思路,分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新的专业培养计划的确定。
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调研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专业的发展潜力,二是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现状和比较。
从专业形势、发展潜力来说,要考虑国家的相关政策,如中长期发展规划,还要考虑本地区的经济需求和行业发展情况。另外,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作为专业发展潜力的佐证。
从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来说,应比较国内外同类专业设置情况,做到和而不同;了解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反馈;了解用人单位对技术方面的需求;对核心课程的框架结构重新审视,应考虑与国内高校的一致性,延伸的专业课程、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应体现出本地区经济特色(优势);还要了解本地区该专业一年有多少毕业生,人才需求市场是否饱和;最后,要研究学生学习和人才发展的一般规律。
2.数据分析
对上面两方面内容进行数据分析:一是专业的定位,二是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框架。从专业定位来说,评估该专业、调整该专业,以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分析,确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从就业的角度使专业具有特色。对于学生学习和人才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培养计划中各类课程的比例。还要对原有的专业培养计划重新进行审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从国家和地区来看,该专业向哪些方面发展?就业人群具有什么知识结构?原有核心课程是否合适?以上几个问题是否在原有专业培养计划中体现了?
3.新的专业培养计划的确定
按照以下步骤确定新的专业培养计划:(1)确定培养计划的框架,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2)确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应以其知识点为其他课程所用的交集多少来确定;(3)优化课程体系,全部课程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4)兼顾不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一套培养计划应尽可能满足多种需要,重点要解决基础和实践的问题;(5)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用一定数量、质量的作品来保证目标;(6)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系统性考虑,应覆盖重要知识点和就业知识内容;(7)选修课的确定,要因材施教,拓展专业知识;(8)最终确定新的专业培养计划。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现有四个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面简要说明其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
二、学院各专业的现状分析
1.各专业的发展形势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到的和电子与自动化学院专业相关的优先发展领域有:流程工业的自动化及装备、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智能感知技术、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可见,学院的四个专业全部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优先发展领域,说明学院四个专业的定位十分准确。辽宁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中提到:精心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抢占新的制高点。逐渐降低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期,给新兴产业的成长留下空间。辽宁省也对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做了重点规划,学院专业符合辽宁省的发展思路。
按照信息产业部的预测,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0万亿人民币,占GDP 总量的10%以上。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这说明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自动化专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权威预测表明:我国的信息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从事信息服务业的人员较少,信息产业还比较落后。信息产业的振兴,需要信息技术人才。我国培育多少信息技术人才才能满足信息业的需求呢?如果按照劳动者的10%计算,至少需要600万。培育600万信息技术人才,对于我国来说,并非一件容易之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人才的缺口较大,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2.各专业的就业形势
学院四个专业中,通信工程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新获批的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近两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就业形势良好。
图2为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07~2009届各专业大类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变化趋势,可见,工学专业就业率一直居于首位,我国对于工科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图3为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08~2009届各专业大类毕业生半年后的月薪,可见工学专业的就业质量始终居于前列。
按照200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信息产业、IT、电子类的毕业生在各理工类中就业率比较靠前。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对该类的毕业生需求将不会出现骤冷骤热的现象。2008年,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落户大连,大连地区对于四个专业人才需求充足。以中国移动为例,明年在大连地区将增加两万块载频(规模扩大2/3);另外,INTEL的入住大连,必将带动电子信息相关行业快速发展。以上数据都表明,电子信息类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电子信息相关领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家、地区中长期规划都进行了重点部署,相关行业也在积极发展,人才需要旺盛,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解决了前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三、人才的出口定位
解决了是否办专业的问题,下面要思考如何办的问题。专业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人才是为地区经济服务的,因此,应该先规划人才的出口定位。
1.应用型研究人才的考研定位
近年来,学院的考研率在10%以上,因此,研究人才的培养是出口之一。通过对考取研究生的学校的培养计划的分析,掌握其知识结构和课程逻辑关系,在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应有所体现,使考研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2.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就业定位
独立学院大部分毕业生都要就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主要的出口。产业市场的结构决定了人才的需求结构,我国目前的产业市场中,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非常巨大,国有企业依赖自身的政治、经济资源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因此,可以将就业定位于国有企业所在的行业。2005年,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及国有企业的分布领域进行了明确界定:要求央企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七大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在装备制造及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及有色金属、化工、勘探设计、科技九大行业保持“较强控制力”。在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应体现出行业的需求。
四、对原有专业培养计划的审视
确定了出口定位后,用其来审视原有四个专业培养计划,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基于系统性、层次性的考虑。整个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是否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课程之间具有因果逻辑关系,整体上为专业方向服务,课程在结构上要有层次性,递进分明。
(2)对核心课的重新审视。核心课是专业的基础,对于数学、英语有哪些要求,对于延伸出来的专业如何进行支撑,核心课的知识点应该是最重要、重复度最高的。
(3)专业方向和课程是否适应未来发展和地区经济的需要。可以采用倒推法,从就业角度对专业方向和选修课提出要求。
(4)实践体系是否体现核心课、方向课的基本技能和就业所需能力。实践体系既要对核心课有所验证,体现出重视基础的倾向;又要对方向课和就业技能有所覆盖,适当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培训内容,体现出重视应用的倾向。
(5)提高选修课比例。适当地提高选修课,可以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选修课的设定要考虑就业的需要。
(6)课程优化。全部课程要进行优化,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一门课程既要考虑其与其他课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也要考虑课程内部知识点间的因果、逻辑关系。
五、新的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新的专业培养计划。
1.培养计划框架的确定
国内高校基础课约占55%~60%,本科教育还属于基础教育,应具有较好的拓展性和可塑性,基础课比例不易低于50%,同时,考虑到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适当增加专业课比例,因此,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应为1∶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设置为6∶4较合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国内高校普遍设置为8∶2。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图4说明了课程体系的结构,课程体系的构建顺序为:确定核心课->确定方向课->以核心课为基础的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程->实践体系。
3.各专业培养计划的具体实现
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应完成一定的实践制作,各专业应设定具体的实践制作环节。实践环节要考虑重要知识点的覆盖,单门、多门课程的综合应用,这些应用之间尽量有系统性。另外,有条件的专业应申办多种形式的职业资格认证资格。
六、结语
本文提出了独立学院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总体思路,并结合实例落实了该总体思路。新思路立足于国家和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努力发掘专业特色,力求使专业培养计划适应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
参考文献:
[1]邓奕,伍栖,邹妙玲.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计划中实施职业教育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17(2):96-98.
[2]梅平乐,王海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探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4):48-50.
[3]段洁利,张淑娟,杨洲.对机制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思考与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253-254.
[4]吕春雁.高校培养计划中培养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纵横,2009,(6):167-168.
[5]周萍,刘锦高.构建新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81-85.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