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2月10日,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联合制订的中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简称《乙肝防治指南》)正式发布。发布会当天,本刊与“肝胆相照”网站等多家媒体专访了肝病学和感染病学领域的三位专家,请他们解读《乙肝防治指南》的相关内容。他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庄辉,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教授翁心华,以及北京地坛医院教授、卫生部肝炎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徐道振。
记者:现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很多,他们需要治疗吗?
庄辉:《乙肝防治指南》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下了明确的定义,分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非活动性表面抗原携带者。这两类患者都需要定期到医院接受相应的检查,但何时应用抗病毒治疗必须基于检查结果。如果是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则属于医学观察对象,不主张对其进行抗病毒等治疗。
记者:《乙肝防治指南》将慢性乙肝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肝和HBeAg阴性慢性乙肝,有何意义?
翁心华:临床上,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肝与俗称的“大三阳”或“小三阳”的概念不完全等同。
《乙肝防治指南》中HBeAg阳性慢性乙肝判定标准为:血清HBsAg、HBV 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此型乙肝表示患者体内乙肝病毒正在复制,血液中病毒数量多,而且肝功能不正常。
HBeAg阴性慢性乙肝判定标准为: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此型乙肝表示患者血液中病毒数量多,肝功能不正常,但乙肝病毒却处在不复制或低复制状态。
临床上将慢性乙肝分为这两型,可规范地判断乙肝病程,许多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也是基于这个临床分型的,这种分型对治疗和愈后评价都有重要意义。
记者:有些人将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锁定在“大三阳”转阴,“小三阳”则无需治疗,真是这样吗?
翁心华:这是错误宣传的结果。实际上,只要乙肝病毒在继续复制,肝功能受损,这两类慢性乙肝患者都应该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免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而当前的治疗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还达不到彻底清除病毒。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并不等于不能控制乙肝病情,临床上可实现的目标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攻势”来获得持续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
记者:被纳入《乙肝防治指南》抗病毒治疗药物有哪些?应该如何选择?
徐道振: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此次被纳入《乙肝防治指南》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当前国内外公认的靠调动自身免疫力达到抗病毒作用的干扰素类以及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核苷类似物。干扰素类药物有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派罗欣),核苷类似物有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以及即将上市的恩替卡韦。这两类药物各有其适用范围和用药禁忌。建议患者首先选择正规医院去诊治。在选择药物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针对目前HBeAg阴性慢性乙肝治疗复发率高的现状,《乙肝防治指南》指出这类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疗程至少为一年。因需要长期治疗,患者最好选用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或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类似物治疗,直到患者肝功能显示正常,病毒复制得到有效控制。这些被推荐使用的药物中,引人注目的是:超过40%的HBeAg阴性慢性乙肝者在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停药一年后,仍可获得持续的病毒抑制和正常的肝脏功能。
记者:现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很多,他们需要治疗吗?
庄辉:《乙肝防治指南》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下了明确的定义,分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非活动性表面抗原携带者。这两类患者都需要定期到医院接受相应的检查,但何时应用抗病毒治疗必须基于检查结果。如果是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则属于医学观察对象,不主张对其进行抗病毒等治疗。
记者:《乙肝防治指南》将慢性乙肝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肝和HBeAg阴性慢性乙肝,有何意义?
翁心华:临床上,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肝与俗称的“大三阳”或“小三阳”的概念不完全等同。
《乙肝防治指南》中HBeAg阳性慢性乙肝判定标准为:血清HBsAg、HBV 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此型乙肝表示患者体内乙肝病毒正在复制,血液中病毒数量多,而且肝功能不正常。
HBeAg阴性慢性乙肝判定标准为: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此型乙肝表示患者血液中病毒数量多,肝功能不正常,但乙肝病毒却处在不复制或低复制状态。
临床上将慢性乙肝分为这两型,可规范地判断乙肝病程,许多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也是基于这个临床分型的,这种分型对治疗和愈后评价都有重要意义。
记者:有些人将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锁定在“大三阳”转阴,“小三阳”则无需治疗,真是这样吗?
翁心华:这是错误宣传的结果。实际上,只要乙肝病毒在继续复制,肝功能受损,这两类慢性乙肝患者都应该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免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而当前的治疗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还达不到彻底清除病毒。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并不等于不能控制乙肝病情,临床上可实现的目标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攻势”来获得持续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
记者:被纳入《乙肝防治指南》抗病毒治疗药物有哪些?应该如何选择?
徐道振: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此次被纳入《乙肝防治指南》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当前国内外公认的靠调动自身免疫力达到抗病毒作用的干扰素类以及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核苷类似物。干扰素类药物有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派罗欣),核苷类似物有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以及即将上市的恩替卡韦。这两类药物各有其适用范围和用药禁忌。建议患者首先选择正规医院去诊治。在选择药物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针对目前HBeAg阴性慢性乙肝治疗复发率高的现状,《乙肝防治指南》指出这类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疗程至少为一年。因需要长期治疗,患者最好选用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或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类似物治疗,直到患者肝功能显示正常,病毒复制得到有效控制。这些被推荐使用的药物中,引人注目的是:超过40%的HBeAg阴性慢性乙肝者在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停药一年后,仍可获得持续的病毒抑制和正常的肝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