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提高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应用能力 培养途径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也是一门技能性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还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普遍应用,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高效与便捷,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加强中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断给信息技术教育带来挑战。中学生面对的是信息量急速增长、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不断改变的形势。如何在漫无边际的信息世界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至关重要。教学中需注重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地、主动地发现信息,并选择适当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直接获取,采用实地调查、参观等;也可以通过他人、书籍或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间接获取。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灵活使用各种方式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2.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使其成为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他人,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处理信息。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有些信息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是带有迷惑性的,只有学会筛选与甄别,去伪存真,才能得到准确而完整的信息为人们所使用。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如何结合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重新对信息进行整理组织与存储,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3.应用信息的能力
利用掌握的信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与概括。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二、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只有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发展。
1.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
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和前提。教材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只有我们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才能真正感悟和领会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提供的教学活动的线索,渗透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内涵,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同时我们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知识经验,研究以哪种方式授课学生更容易理解,乐于接受。
2.将教材用好、用活、用实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更新较快。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基于教材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针对教材的不足进行适当改进和补充,积极更新教学内容,使信息技术教学体现出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活化教材,通过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等方法,让静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学内容活泼生动,增强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信息技术具有技术性高、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贯穿教学全过程。
1.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在教学地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理论性知识在教室中配合实物、模型的讲解,比在机房中面对计算机的效果要好;而软件操作,则可通过在机房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学生现场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同时在理论性知识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联系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当代最新科技成果,等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学生多上机操作,掌握技巧,提升技能,使理论知识进一步得到验证、巩固和深化。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在教师教法上面,理论课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提出自己的独创性想法;提问发散性的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大胆猜测,重视直觉思维;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路提示而不直接告诉答案,等等。上机课时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完成操作任务;摆脱思维定势,独辟蹊径,不局限于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布置开放性的上机任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等等。在学生学法方面,鼓励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接纳和赞赏学生的任何奇特想法和提问;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独创性;鼓励发散性思维和一题多解;及时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界的最新动态和楷模人物,促进学生见贤思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组建计算机兴趣小组;在信息技术考试测评中,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重。
总之,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只有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注重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相结合,注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全面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肖友荣,郑全军,符传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法.中国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应用能力 培养途径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也是一门技能性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还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普遍应用,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高效与便捷,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加强中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断给信息技术教育带来挑战。中学生面对的是信息量急速增长、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不断改变的形势。如何在漫无边际的信息世界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至关重要。教学中需注重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地、主动地发现信息,并选择适当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直接获取,采用实地调查、参观等;也可以通过他人、书籍或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间接获取。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灵活使用各种方式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2.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使其成为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他人,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处理信息。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有些信息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是带有迷惑性的,只有学会筛选与甄别,去伪存真,才能得到准确而完整的信息为人们所使用。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如何结合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重新对信息进行整理组织与存储,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3.应用信息的能力
利用掌握的信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与概括。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二、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只有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发展。
1.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
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和前提。教材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只有我们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才能真正感悟和领会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提供的教学活动的线索,渗透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内涵,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同时我们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知识经验,研究以哪种方式授课学生更容易理解,乐于接受。
2.将教材用好、用活、用实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更新较快。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基于教材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针对教材的不足进行适当改进和补充,积极更新教学内容,使信息技术教学体现出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活化教材,通过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等方法,让静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学内容活泼生动,增强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信息技术具有技术性高、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贯穿教学全过程。
1.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在教学地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理论性知识在教室中配合实物、模型的讲解,比在机房中面对计算机的效果要好;而软件操作,则可通过在机房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学生现场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同时在理论性知识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联系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当代最新科技成果,等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学生多上机操作,掌握技巧,提升技能,使理论知识进一步得到验证、巩固和深化。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在教师教法上面,理论课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提出自己的独创性想法;提问发散性的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大胆猜测,重视直觉思维;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路提示而不直接告诉答案,等等。上机课时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完成操作任务;摆脱思维定势,独辟蹊径,不局限于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布置开放性的上机任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等等。在学生学法方面,鼓励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接纳和赞赏学生的任何奇特想法和提问;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独创性;鼓励发散性思维和一题多解;及时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界的最新动态和楷模人物,促进学生见贤思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组建计算机兴趣小组;在信息技术考试测评中,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重。
总之,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只有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注重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相结合,注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全面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肖友荣,郑全军,符传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法.中国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