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渔村记

来源 :江河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一直在下
  每次来秋浦渔村采风,天都下着雨。
  下雨自有下雨的好处。比方说,张爱玲可以借雨来安慰一番:“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汪国真可以一面对比,一面品味:“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
  对于我来说,下雨,恰巧可以让我想一些无来由的事情。想无来由的事情,最好是没人打扰,像做白日梦一样,想什么、怎么乱想都无关紧要。
  雨一直在下。
  我坐在渔村的长廊里,望着秋浦河水。它滚滚而来,比昨天涨高了许多,系在岸边的竹筏和小船也浮高了几尺。只要稍有一点雨,河水都会上涨。蒸腾的雾气让水墨画不停地变幻,如果说要让这幅画有些动感,那么,就请看撑伞的女子,她们飘着长长的红纱巾,正从长长的吊桥上走过。
  在雨中,渔村里有一缕炊烟升起,炊烟被雨水淋湿,没等它飘到青山的脚下,就消失了。柴火灶是渔村特意保留下来的,据说是为了怀旧。
  其实,我来到秋浦渔村,也是为了怀旧。凑巧的是,雨水让我的怀旧过程愈加真实。虽然,我小时候的村庄已经成为了洁白的记忆——
  那天也是雨天,我从山上下来,披着蓑笠,赶着两头淋得精湿的牛,炊烟从瓦屋的顶上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结成一朵云。我呆呆地望着云,牛也呆呆地望着云。王小二扛着犁,要去翻一翻长满紫云英的水田了。几乎在同时,王小二的父亲,在滴水的檐下,“吱呀”一下,推开了老宅的大门。
  东边的朝门楼里,两个老者相谈正欢。雨丝落在瓦楞上,悄无声息。我看见他们其中一个正是本家的二爷爷。一杯新茶清香袅袅,二爷爷和老者寂寂而坐。那个老者不是我们村的,他一定是雨天闲着没事,冒雨来村中拜访故人。
  这一切,已经成为了怀念村庄的黑白照片。
  这是清明雨,故三月的柳絮不飞。我站在河边的一棵老柳下,背诵着一首唐诗。老柳可以遮蔽风雨,老柳离村子很远很远,所以我可以尽情地放纵一下,独自在无人处,聊发一下少年的轻狂。
  在渔村里,有个瀑布叫女儿瀑,瀑边有棵小树,雨中,那棵小树有意无意地,总会把它的枝条向下压了压,这样会刚刚巧巧碰到了一朵花。花张开嘴,把叶尖轻轻地含住。我偷看它们很久了,只是它们没有提防远处的眼睛。
  我的眼睛看到的不止这些。在雨中,我隐约还看到了犁铧、蓑笠,看到了有人牵着牛,横吹着笛。看到了一个人卷起裤脚,在河岸边走着;有一匹瘦马,闷着头在雨中沿河而行。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我还看到了一个人,他就是李白。他在一叶轻舟上吟唱,他吟诗的时候,白猿在树影间腾跃,山鸡不敢看清绿的河水。
  我每次来秋浦渔村采风,天都下着雨。下雨自有下雨的好处,因为我次次都会在雨中,做一回如真如幻的白日梦。
  坐在竹筏上写诗
  举办方将电影《秋浦流觞》的开机仪式,和“三月三清明诗歌节”一并进行。组织者受“流觞”二字的启发,别具匠心,让十个诗人身着唐装,装扮成诗仙李白,坐在竹筏上,顺流而下。诗会的规则是,要求诗人们在竹筏漂流的过程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首至少十行以上的命题短诗。
  “流觞”由来于晋代。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兰亭举行饮酒赋诗活动。书圣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缓缓而下,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者停下,谁就必须即兴赋诗并饮酒。
  我是这次被举办方选中的十位诗人中的一个。
  这里是秋浦渔村。我多次来过这里,住过这里。雨水濡湿了村里的石板路,木制的长廊中,弥漫着如水的愁绪。白墙从无边无际的绿色中探出身来,这无意中增加了和蓝蓝的河水的对比度。哦,引起我注意的是,那几片竹筏零乱地漂在河里,此刻悄然无声。
  在秋浦河,竹筏应该是生活和诗意结合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对在秋浦河边捕鱼为生的渔民来说,竹筏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在交通不便的过去,竹筏又是行路者的交通工具。在涟漪晃动的河水中,水气蒸腾成雾,秋浦河如诗一样的柔和。所以,我固执地认为,秋浦河上的竹筏,承载的不仅仅是生活,还有诗意。
  可以确定的是,一千多年前的《秋浦歌》里,李白是乘舟前行的。究竟这个“舟”是船,还是竹筏,却是不能确定的。我宁愿他乘的是竹筏,这样,一路上就会有微浪亲吻风尘仆仆的皂靴,它会抚去诗仙跋涉的疲惫和离乡的哀愁。一个身佩长剑的诗人,立在筏端,风吹动他的衣袂,飘飘若仙。这个场景,现实中再难以目睹。在今天,它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因不能亲历而怅然若失的感伤。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李白为秋浦河写的十七首诗,也许大多是在竹筏上吟诵的吧?
  实际上,我是赞同“坐在竹筏上写诗”这样的方式的。这几天来,我真的想无拘无束,顺流漂去,让水的碧、山的绿洗一洗郁闷的胸怀。一腔快意之下,十四句诗自然而然涌流出来,好像那一刻,诗仙捉住了我的手。
  写什么样的诗并不重要,在这个世上,有无数的人正在写诗。他们写的诗歌几乎全都如同秋浦河水一样,在时光中悄然流走,不留任何痕迹。但我们并不沮丧,因为诗歌的本身也如同这条河流,是永恒的,只要河在,就有河的颂歌。
  竹筏顺水而下,诗情却往两岸飘散。清明三月,天地澄澈,电影《秋浦流觞》在导演的挥手中开拍了,而我们这些扮成李白的詩人,此时正坐在亦是虚拟亦是真实的空间里,成为了故乡的酒觞。旗帜舞动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地怀抱着诗卷,欸乃一声,把竹筏向白云青山的光影中划去。
  黑暗中,耳朵醒来
  山顶上的小筑是笔会给我安排的房间,有一条石径蜿蜒而上。白天,在那里可以看到清澈的秋浦河绕山而过。这个名叫“秋浦渔村”的山庄依山而建,离县城有十多公里,是个幽静的去处。“三月三”诗歌节,就在这个小小的山庄里举行。现在已是深夜时分,河滩上,情绪高涨的诗人们正放着焰火,天空被光焰照亮。   可是,当最后一枝焰火消失时,山庄的一切都归于沉寂。随后,灯一盏一盏地熄灭,黑暗就降临了。
  这是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没有月光,没有星辰,只有纯粹的黑暗。我似乎感觉到,这黑暗像一滴黑漆漆的墨汁,被潮湿的雨天氤氲开来,它在我的四周漫溢着,最后把我紧紧、紧紧地包围。
  我已经多年没有置身于这样深的黑暗之中了。在城里,即使走在最偏僻的路上,也会有孤灯残照,它们只要发出一丁点儿光芒,就会把黑暗撕裂。而今夜,我坐在庭院的木凳上,白天的那种狂欢般的激情,已渐渐地被抚平了。而对于此时抱紧我的黑暗,我竟然有了一丝感动,这是孤独中的感动。在这个远离城市甚至远离村庄的地方,黑暗有多深,孤独就有多深;孤獨有多深,黑暗就有多么的纯粹。
  就在我发呆时,忽然听到一阵声响。沙沙沙,从身边倏忽而过。是风,还是什么小动物在奔跑?我不能辨别。都市中的耳朵突然来到这个静寂的世界,多少会有些不适应。但我并不沮丧和着急,我想,在这黑暗之中,心会很快地静下来,那时候,我的听力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
  从农村来到城市时,我还能敏感地听到我从乡间带来的雨声、风声和虫鸣声。山野中的草木之摇曳、地气之升腾、溪流之淙淙,在我听来,都是惬意和抚慰的表达,它使我的耳朵得到快乐和舒畅。所以,我在进城居住之初,一切都是闲适的,生活也十分随意和轻快。那时候,我读了不少的书,不仅可以听出书画之中的笔墨之声,还可以在闹市区独自驻足沉吟。但这一切在不久后就消逝了,一刻不停的市声是那么强势地进入我的耳膜,不管我愿不愿意。最后,我的耳力麻木了。
  城市中的东西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它不需要敏锐的耳力去发现什么。耳力麻木的我,在城市中生活并不吃力,这就加速了我耳力的退化。四周杂芜之声,使我对于所有的东西,都是粗枝大叶、一过了之,它们让我烦躁,不能听出来自它们深处的声音。今夜独处于这幽深的黑暗中,我才发现什么都不缺的城市里,缺少的就是这种幽静和枯寂。在这种幽静和枯寂的氛围中,无论多么小的声息也无从逃逸。
  我听到秋浦河的水声了。由于笔会活动的需要,整个下午,我都在秋浦河边的沙滩上走来走去。盛会的仪式热闹非凡,各色各样的节目次第登场。这让我忽略了身边的河流,更不要说去听她流淌的声音了。而现在,秋浦河和黑暗融为一体,繁华喧嚣退尽,她奔腾的声音才渐渐为我听见,并在我的耳鼓里宏大起来。我恍惚从河水流泻的声音中,看到了秋浦河的那一份从容。
  在黑暗中,还有虫声和蛙声,还有雨声和树叶落地的声音。这从数万年的大千世界中传过来的声音,几乎被我忽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心灵上的缺憾。正是黑暗,给予了我对这种缺憾的补偿。置身于深深的黑暗之中,我的听觉终于找到了这个世界的律动,并和它一起回归到本真。
其他文献
李五从小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长大。父亲靠着没日没夜给人背石头赚钱,供他上了大学。李五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县委某机关的公务员。几年打拼下来,李五不仅工作方面业务精通,待人接物上也历练得谦虚得体,深得领导赏识。他很快就由科员、副主任……一路提升为县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县长。  李五自当了领导,为官低调谦恭,和同事也总是笑呵呵地打成一片。他每天骑自行车和普通干部们一起上下班,每月的工资除了维持正常生活
期刊
对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关键词的梳理当从留学界开始,尤其是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与词汇的演变起了更为明显的作用。影响现代中国文化理念的诸多词汇如“民族”、“革命”、“世界”、“进化”、“新民”、“心力”等等都与留日知识分子关系密切。在我看来,其中的“个人”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自我”对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甚巨,或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的新的立场的真正体现。    一  
期刊
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为击败匈奴,“因欲通使”。张骞出使西域,历经艰辛十余年,虽未能如愿,却带回了一些奇特的见闻。刘彻英明,一番审时度势后,由抱守夹击匈奴的初见,发展到对西域诸国生出“以义属之”“威德遍于四海”的雄心,从而打开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  丝绸之路的开辟,东西方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在世界文明史上蔚成大观。显然,这是刘彻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而它“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历史意义,及由此延
期刊
摘要:针对“人本法律观”,本文指出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谈人论法,只有“社会关系”才是法律的直接本源。文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法本源问题和相关改革的看法:法本源研究应以恩格斯“两种生产”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人的“社会关系”这一客观基础;法本源研究应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为指针,深入认识社会关系对人的定向作用;法本源探讨应沿着马恩关于法的产生及法的功能的论断推进,才能得出与之相
期刊
编辑与作者之间是需要接触的,两者是选择与被选择关系。作者写成了稿件就想发表。稿件只有在发表后才能得到社会承认,才能算为作品。作者想发表稿件是需要投稿的。作者向网站、电台,或是报纸和杂志投稿,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发表,投稿对象都是编辑。作者的稿件得由编辑接收,让编辑审阅、编排。编辑收到稿后要从政治角度、学术深度、媒体适用范围等情况来挑选和整理适用的稿件,不是什么稿都可以选用、刊登的。作者与编辑之间通过
期刊
摘要: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即土地保障+国家救助模式—→集体保障+国家救助模式—→土地保障+国家、社区扶助+现代社会保障试点模式。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不管是哪一种模式,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始终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这可视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而国家对农村制度供给责任和其“暴力潜能”不足,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缓慢、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
期刊
春风和煦地吹起,大街小巷的风筝五彩缤纷,吸引着大人小孩的目光,正好大卖,此时,我想象着儿时满带希望的风筝飞满蓝天,那种惬意不觉油然而生。于是便产生了一个念头:走!放风筝去。  大多数人都有放风筝的美好回忆。有一首儿时学过的诗为证,其中会记得这一句诗吧:“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的“纸鸢”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风筝”。这是清代后期诗人高鼎《村居》中的佳句,诗中写了儿童放学后放风筝的急切,
期刊
我时常梦见祖父,他不是我亲祖父,却是我童年记忆里唯一的祖父。梦里,还是那间老土屋,堂屋里光线昏暗,高高的香几下是一张古旧的八仙桌,祖父坐在桌旁的太师椅上,微张着嘴,缓缓喘着气,头有节奏地上下起伏着,下巴上花白稀疏的胡须微微颤动,像风中的枯草。而祖母,有时坐在另一张太师椅上,有时在房间里做针线。他们不说话,屋里静寂无声,仿佛年代久远的黑白默片。  祖父死的时候,我在镇上的中学住读,周末才回来,走到村
期刊
一  落日的余晖,显得那么的珍贵。  河水泛濫,汩汩地涌出河床。那么清澈的水,白白地浪费了。我真真喜欢开河的样子,它充盈,果敢,一路向东。  时间不多了,它一定会把我留在黑夜。  天堂,越走越远。长翅的飞鸟,拖着悠长的尾巴。你会听到一两声回鸣,在声箫孤寂的晚风里,它是那么的慰藉与宽容。  一时间,我忘记黑暗的逼近,一路挥霍着意犹未尽的欢娱。  远方的灯火,亮了,像一串闪耀的珍珠。那并不密集的珠宝,
期刊
会哭泣的槐花  落日里,村口的那株古槐  总会飘起白色的槐花  瞎眼的奶奶说,那里曾住着一个漂亮的女鬼  槐花,是她的眼泪  那夜,柱子在槐树下吟起  一首唐詩,翠花低着头  槐花,在宋词中哭泣……  第二天清早,村民们在码头上看见了  仍在流泪的槐花。柱子和翠花  去了远方  至今,那个远方的梦中,一直飘着  这些会哭泣的槐花  他听见水一样的呼唤  他习惯把敲门的声音比做音乐  尤其在黑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