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论述“变教为学”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并从学科融通,识字学数;由浅入深,由线到角;变教为学,以答代问展开分析,革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83-01
为了切实践行“变教为学”提倡的“教师少干预,学生多自主”教学理念,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时,设置了四个基本环节。其中第一步是让学生自主查阅字典,弄清“直”在字典中的多种义项,并让学生猜想和判断数学课中可能涉及的义项。直线中的“直”取笔直的含义,笔直则不出现折弯,不折弯则不会转向。如果转弯,就会变向,转折之处就是所学的新概念——“角”,可以说“角”的大小正好描述方位转变。因此,教师可以把“识字”引进数学课,使之成为学生理解新概念的新型工具。
一、学科融通,识字学数
课堂上,学生对语文课上专用的“字典”兴趣颇浓,在新奇感的刺激下,他们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并且很快地找到“直”字在字典里的各项释义:1.呈笔直,跟“曲”相对;2.使弯曲的东西变直;3.爽快,坦诚;4.副词;5.竖,跟“横”相对;6.汉字笔画的一种称谓;7.古文中与“值”互为通假字。大家一致认为第1个义项更符合数学课概念。然后教师提问:“你能通过查阅字典获得的信息,组词诠释‘直’的释义吗?”
组词释义环节,学生各抒己见,精彩纷呈:“我认为旗杆就是直的。”“我觉得像刻度尺、笛子那样的物件就是直直的。”“我以为直就是不绕弯。”……此时,有个学生用生活中的“线”来举例,她用一盒皮卷尺来做演示,拉开皮尺,皮尺绵软时问:“同学们,这是直吗?”学生不约而同摇头否认。接下来,她把皮尺绷直绷紧,问:“同学们,这会儿是不是直的?”学生连连点头。她又把线继续拉长,并让助手拽住线轴的一端,边放线边解说:“皮尺放长,绷紧,它就是笔直的,如果两端没有阻拦,它就会朝着既定方向无限延伸下去。‘直’就是沿着既定的方向无止境地延伸下去。”该生的演说生动形象,每个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倾听着,并积极思考自己该怎么表述。
二、由浅入深,由线到角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表现予以褒奖后,接着讲述:“最初,古希腊就是以直线来定义角度的。在一个平面内,假如两条直线重合或平行,即它们的方向一致,就无法形成夹角;反之,则会相交,此时就会呈现出夹角。能简要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吗?”
通过探讨这一问题,学生潜意识中把直线和角的概念进行了逻辑挂钩。直是方向不变,“角”则是在直的基础上发生突变。为了深化概念,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交通路牌(如图1),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规律。然后教师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对“直”提出另外的解释:“直”是指维持原始方向,一直往前行进;如果方向一旦改变,就会出现折角。
教学至此,教师出示一个没有指针的钟面(如图2),让学生参与活动:“假如把钟面沿南北向从中间截断,指针在右半边由上至下走动,在钟面左半边是自下而上走動,你能用你所理解的“直”与“角”的定义,以及相关知识来解释吗?”
课程难度增大,但是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加广阔。学生大胆尝试,最后的总结异常精彩:“我觉得指针对准数字12时是一条直线,再往下转动时,每走一格都会形成一个角度,方向时刻在变,直到指针走到数字6时,方向复回原位,继续保持初始直线状态。之后,指针以同样的方式,连续匀速改变角度,因为钟面是圆形的,所以这时指针就会往上走。”……
这时,无论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都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成果,说明教师的提问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变教为学,以答代问
本堂课致力于把“以教为主”的课堂转型升级为“以学为主”的高效课堂,摒弃了“教师一言堂,学生洗耳听”的陈旧模式,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生生交流、互问互答、以答代问等形式推进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活动带来的益处,让活动释放的活力惠及每一位受众,不管是在小组内交流,还是整个集体互动,每个学生都获得身心智力的发展,从而凸显知识本位、人本位。
在“变教为学”模式主导的课堂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会进入一个高速通道,学生不仅学到预定的知识,完成现阶段的目标,更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授课模式的革新,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责编 林 剑)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83-01
为了切实践行“变教为学”提倡的“教师少干预,学生多自主”教学理念,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时,设置了四个基本环节。其中第一步是让学生自主查阅字典,弄清“直”在字典中的多种义项,并让学生猜想和判断数学课中可能涉及的义项。直线中的“直”取笔直的含义,笔直则不出现折弯,不折弯则不会转向。如果转弯,就会变向,转折之处就是所学的新概念——“角”,可以说“角”的大小正好描述方位转变。因此,教师可以把“识字”引进数学课,使之成为学生理解新概念的新型工具。
一、学科融通,识字学数
课堂上,学生对语文课上专用的“字典”兴趣颇浓,在新奇感的刺激下,他们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并且很快地找到“直”字在字典里的各项释义:1.呈笔直,跟“曲”相对;2.使弯曲的东西变直;3.爽快,坦诚;4.副词;5.竖,跟“横”相对;6.汉字笔画的一种称谓;7.古文中与“值”互为通假字。大家一致认为第1个义项更符合数学课概念。然后教师提问:“你能通过查阅字典获得的信息,组词诠释‘直’的释义吗?”
组词释义环节,学生各抒己见,精彩纷呈:“我认为旗杆就是直的。”“我觉得像刻度尺、笛子那样的物件就是直直的。”“我以为直就是不绕弯。”……此时,有个学生用生活中的“线”来举例,她用一盒皮卷尺来做演示,拉开皮尺,皮尺绵软时问:“同学们,这是直吗?”学生不约而同摇头否认。接下来,她把皮尺绷直绷紧,问:“同学们,这会儿是不是直的?”学生连连点头。她又把线继续拉长,并让助手拽住线轴的一端,边放线边解说:“皮尺放长,绷紧,它就是笔直的,如果两端没有阻拦,它就会朝着既定方向无限延伸下去。‘直’就是沿着既定的方向无止境地延伸下去。”该生的演说生动形象,每个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倾听着,并积极思考自己该怎么表述。
二、由浅入深,由线到角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表现予以褒奖后,接着讲述:“最初,古希腊就是以直线来定义角度的。在一个平面内,假如两条直线重合或平行,即它们的方向一致,就无法形成夹角;反之,则会相交,此时就会呈现出夹角。能简要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吗?”
通过探讨这一问题,学生潜意识中把直线和角的概念进行了逻辑挂钩。直是方向不变,“角”则是在直的基础上发生突变。为了深化概念,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交通路牌(如图1),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规律。然后教师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对“直”提出另外的解释:“直”是指维持原始方向,一直往前行进;如果方向一旦改变,就会出现折角。
教学至此,教师出示一个没有指针的钟面(如图2),让学生参与活动:“假如把钟面沿南北向从中间截断,指针在右半边由上至下走动,在钟面左半边是自下而上走動,你能用你所理解的“直”与“角”的定义,以及相关知识来解释吗?”
课程难度增大,但是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加广阔。学生大胆尝试,最后的总结异常精彩:“我觉得指针对准数字12时是一条直线,再往下转动时,每走一格都会形成一个角度,方向时刻在变,直到指针走到数字6时,方向复回原位,继续保持初始直线状态。之后,指针以同样的方式,连续匀速改变角度,因为钟面是圆形的,所以这时指针就会往上走。”……
这时,无论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都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成果,说明教师的提问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变教为学,以答代问
本堂课致力于把“以教为主”的课堂转型升级为“以学为主”的高效课堂,摒弃了“教师一言堂,学生洗耳听”的陈旧模式,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生生交流、互问互答、以答代问等形式推进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活动带来的益处,让活动释放的活力惠及每一位受众,不管是在小组内交流,还是整个集体互动,每个学生都获得身心智力的发展,从而凸显知识本位、人本位。
在“变教为学”模式主导的课堂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会进入一个高速通道,学生不仅学到预定的知识,完成现阶段的目标,更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授课模式的革新,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