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汉字教育的科学模式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_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德江先生在《浅谈语言文字》一文中指出:百余年来,用西方特色普通文字语言学和语文教学模式对汉字与汉字教学进行分析研究,产生了四大论:“汉字落后论”“汉字难学论”“拉丁字母万能论”“幼儿识字有害论”。由于套搬西方特色的普通文字学语言学和语文教学模式,使我国的汉语文教学一直处于费时多、效率差的“少慢差费”的状态,长期得不到解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脑科学的最新成果,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我们创建了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的新理论和系列教材教法。(徐德江,2005)
   长期以来,在西方语言理论影响下,人类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模式是:从出生开始,学习的次序是“先学口说语言后学文字”。这种基本模式百年来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幼儿识字有害论”盛行,甚至有的主管部门曾经规定0-6岁孩子入小学之前不得进行汉字教育。
   徐先生深刻认识到“幼儿识字有害论”的弊端,从理论上科学地论证了“婴幼儿识字的优越性和可行性”,创建了“婴幼儿汉字教育的科学模式”,通过“字宝宝乐园”进行了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的成功实践,现在已经进入稳固发展的成熟阶段,其成果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的研究领域不断被开发,不仅在国内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学界影响深远,而且在历届国际婴幼儿汉字教育学术研讨会上得到崇高的赞誉。
  这是以婴幼儿为教育对象的识字教育。由于婴幼儿的特殊年龄阶段需要,教育在各个方面都需要适应和调整。实践中,婴幼儿汉字教育与成人甚至少年的汉字教育都不相同,必须采取特殊的方式,必须从婴幼儿的认知规律出发,探索出充分适应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的方式。
  在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徐先生的理论一方面受到了语言文字学界、婴幼儿教育界以及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肯定与喜爱,另一方面也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一种创新程度很高甚至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理论必定会受到旧理论旧思想的怀疑和否定。由于徐先生的理论是“顶天立地”的,即上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指导,下有扎根于汉语汉字以及世界语言文字实际的深厚基础,所以各种怀疑和否定都将逐步消散,而作为当代语言文字学的标志的徐德江理论也将随着各种怀疑和否定的逐步消散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一、 婴幼儿识字的科学理论
  
  1.1 倡导科学的婴幼儿识字,反对不科学的婴幼儿识字
  有关婴幼儿识字,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徐德江先生提出,要坚决支持和推广科学的婴幼儿识字,同时要反对不科学的婴幼儿识字。
  进行科学的婴幼儿汉字教育,就要做到:创造适合婴幼儿识字的汉字环境,使孩子没有任何压力、负担和烦恼,像自然学说话一样,轻松愉快地自然学会识字、阅读和标准普通话,学会写字,促使孩子的素质全面发展。(徐德江,2000)
  要达到上述标准,必须同时符合三点:
  ① 必须符合汉字的科学性。汉字是科学性、易学性、智能性、国际性、艺术性的文字,对婴幼儿进行汉字教育,首先要符合汉字的科学性。
  ② 必须符合婴幼儿特殊的认知规律。跟成年人不一样,婴幼儿的学习是先整体后局部,先记忆后理解。对婴幼儿进行汉字教育,不能套用成年人的认知规律。
  ③ 必须符合促使婴幼儿德、体、智、美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能把婴幼儿教育的目标局限于识字。如果不注意婴幼儿的全面发展,将会使婴幼儿的身心受到损害。
  1.2 贯彻婴幼儿科学识字的教学原则,遵守“十个不要”和“三个坚持”
  徐先生坚决反对不科学的婴幼儿识字。为此,他提出了婴幼儿科学识字的教学原则,就是在教学实践中遵守“十个不要”和“三个坚持”。
  “十个不要”就是:
   ① 不要规定识字量;
   ② 不要给孩子讲解字形、字音、字义及其相互关系;
   ③ 不要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孩子像学说话那样,自己感知领悟;
   ④ 不要等孩子把一篇课文中的字全部学会之后才学下一课;
   ⑤ 不要规定统一的进度,一切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
   ⑥ 不要枯燥地无限度地反复;
   ⑦ 不要多占时间以免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⑧ 不要考试;
   ⑨ 不要留作业;
   ⑩ 不要用书后所附的字表来考孩子并以此来评价孩子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成绩。
   “三个坚持”就是:
   ① 坚持鼓励,鼓励,再鼓励!
   ② 坚持耐心等待,耐心等待,再耐心等待!特别是在孩子识字未达到大人预想的结果时,不能流露出一点点不满的情绪。
   ③ 坚持灵活多变,灵活多变,再灵活多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主动对字形字义提出问题,或确实对相近的字形混淆不清时,教师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简明地给予适当解释。一般只使他们“知其然”就行,不必做过多解释以期使他们“知其所以然”。
   1.3 婴幼儿“只识字而不写字”比“学说话”还容易
  徐先生指出,婴幼儿“只认字,不写字”,比“学说话”容易,比“学听话”还容易。(徐德江,2005)婴幼儿“学听话”和“学认字”相同之处是:“接受信息”。而“学听话”和“学认字”的不同之处是:“学听话”只通过听觉一种感觉器官接受信息,而“学认字”是通过视觉并辅以听觉即两种感觉器官同时接受信息。所以,婴幼儿“学认字”比“学听话”容易,比“学说话(口头表达信息)”更容易。人们比较容易误解的是将“认字(接受信息)”与“写字(表达信息)”等同起来。其实,这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认字”处于初级阶段,它利用孩子首先发育的视觉刺激大脑,帮助孩子思维的形成,而“说话”所必须依靠的听觉发育比视觉稍晚,因此,“认字”可以说是处在人生教育的初始阶段,是能够像学会说话那样自然习得的。“写字”则必须在孩子小手能够自由运笔以后才能实现,处于语言文字教育的高级阶段。正像徐先生所说的那样:婴幼儿学字,有两个过程,学写字(表达信息)是最难的,但是,一般人不了解的奥秘是:“学认字”不仅比“学说话”容易,而且比“学听话”还容易。如果婴幼儿出生之后像自然地学会口语那样,同时自然地学会识字(不写),当然也是有益无害的。婴幼儿不识字,就像他们不会说话那样,对其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是不利的。(徐德江,1993)我们现在小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婴幼儿阶段没像自然习得说话那样自然习得识字和阅读。
  
  二、 婴幼儿学认字有一个“关键期”
  
  人类学习认字同学习说话一样,都有一个关键期。徐先生在研究实践中发现,学习认字的关键期是0—6岁,最佳期是0—3岁。在关键阶段,婴幼儿的大脑发展和思维发展呈现出特别的状态。
  徐先生在新著《普通语言文字学简论》中指出:0-6岁的孩子不仅能够学会听话和说话,而且,必须在这个年龄段学会。否则,错过关键期,孩子再学听话和说话,就困难了。众所周知的例子狼孩就是这样。据说印度发现的6岁女狼孩,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的嚎叫。经专家细心教授,直到去世,经过近10年的学习,只学会几十个单词。因为她错过了0-3岁学说话的关键期。同理,0-6岁的孩子不仅能够学会识字、阅读,而且,也是必须要在这个年龄段学习的。因为错过关键期,孩子再学认字和阅读,难度就增加了。(徐德江,2009)
  人们可能知道婴幼儿学说话有关键期,却不知道孩子学认字也有关键期。加拿大的麦凯恩和马斯塔得著的《扭转大脑资源流失状况:儿童早期研究》第31页上的“大脑发育:几个关键阶段”的图表如下所示:
  


  从上图可知,婴幼儿学“符号”的关键期,是从1周岁3、4个月开始到1周岁9、10个月。揭示出这个科学奥秘的意义重大。脑科学家杨雄里在谈到人的视觉的产生和关键期时说:“研究显示,4-5月龄的胎儿已具备视觉反应能力;5-6月龄的胎儿开始出现听觉反应。人的视觉的关键期,最敏感的是在出生的半年内,一般认为可达4-5年,甚至更长。”石井勋博士指出:“正常人接受信息的总量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其他嗅、味、触觉等占6%。”(石井勋,1993) 同样,婴幼儿通过视觉接受的信息要比通过听觉接受的多得多。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小学识字教学至今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不是教师不努力,也不是孩子不用功。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识字教育错过了关键期。
  
  三、婴幼儿识字有利于脑潜能的开发
  
  徐德江先生指出:0-6岁婴幼儿科学的文字教育不只在于解决孩子读写能力的早期培养,更重要的是开发脑潜能。听与说,有利于孩子脑潜能的开发,阅读与书写开发孩子脑潜能的范围更大。因为,学认字和阅读,必须听字音、读字音,有利于培养听与说的能力。这样,口说能力可开发脑潜能的部分,识字和阅读,自然也起到同样作用。但是,看字形、写文字开发脑潜能的部分,却是听与说所不能达到的。在0-6岁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只有听与说而没有阅与写,对婴幼儿脑潜能的开发,无疑是重大的损失。(徐德江,2009)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虽然婴幼儿的大脑在整个人生过程中是处于发展低阶段的,但同时又是发展最迅速最有效的。在早期大脑发展中,还具备一些成年人的大脑有所减弱或并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孙久荣先生在《脑科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中指出:“0到3岁的婴儿脑细胞突发增殖,是智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同皮层神经网络的形成在时程上与婴儿的各种技能的掌握相吻合。在人出生后其大脑细胞还会继续繁殖,但是该过程会在婴儿一周岁时停止。在一岁以后,人们再也不会增加脑细胞了。所有他们需要的和将会需要的脑细胞都已就位。然而,此时大脑的质量只是成年人大脑的三分之一。大脑在出生后会越长越大,这是因为脑细胞会越长越大,而且细胞内部以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网状联系也在不断扩大。随着阅历的增加,人脑中建立的新联系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大约3个月,婴儿的视觉皮层中突触形成达到高峰,大脑学会调节眼球汇聚,看准东西。也即是此时孩子才真正认清自己父母的面孔。所以,在6-8个月期间应多做视觉观察练习。5-8个月后,语言感觉区比语言运动区的发育要早6个月,所以与婴儿的语言交流可以提前,并提倡多多交流。这对婴儿的语言能力的发育大有好处。” (孙久荣,2001)
  这表明,在婴幼儿阶段,视觉比听觉发育得更早、成熟得更早。对婴幼儿来说,作为视觉符号的文字的可接受程度大于作为听觉符号的语言。婴幼儿视觉的发达远远超越了成人,他们的观察往往可以细致入微,尤其喜爱区别性大、分辨率高的图像。因此,即使是在传统对儿童的教学中,人们也总是从看图认字开始,逐渐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而对于婴幼儿识字教育来说,这种视觉输入就表现为用具体的、形象的文字来向孩子显示,使婴幼儿在一种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识字。识字的过程与学习语言的过程并不矛盾,提前识字还有助于婴幼儿确定字形、语音、意义的密切联系。
   婴幼儿学习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大脑发展阶段相对于成人的不同而导致的对于学习侧重点的不同。在成人世界中,大脑左侧半球往往被认为是占据优势的半球,因为人类生活中的几项重要功能是由左侧半球来控制的,如说话、书写以及阅读能力.。
  孙久荣先生还指出:“学习的优势半球随着学龄的增加从右半球变成左半球。低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时是右脑起主导作用,尔后左脑作用逐渐加强。例如,以读写(对语法、单词的理解)为中心的学习外语主要是使用左脑;以听说(对表情和手势的认识、声调的分析)为中心的学习外语主要是使用右脑;发挥两半球的各自优势则能更好地学习外语。音乐刺激主要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右侧,和语言刺激左侧一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利用画图法训练开发右脑。他让学生们画“颠倒素描”,或只看被描绘的物体而不看笔下的形象,持续而不停顿,直至成功。其奥秘在于,理智的左脑拒绝接受处理颠倒而无逻辑的图像,把这个任务交给右脑,而这正是所要求的。右脑模式正好适宜处理此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从而达到转换思维模式的目的。“(孙久荣,2001)
  陈金明先生在《识字教育与儿童认知发展》指出:对于婴幼儿来说,早期发育的主要是右脑的功能,右脑一直被誉为“创造之脑”,因为创造活动所需要的想象、直觉和灵感主要是右脑功能的作用。根据现代生理学研究,儿童对形象及空间的感受敏锐,主要是右脑的功能,而左脑擅长语言加工,具有抽象思维的功能。在识字教学中,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大脑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陈金明,2001)
  徐德江先生的科学汉字教育理论中,反复提到了这种特点:婴幼儿学认字和学写字的过程也是不同的。学写字,要一个字一个字学写,要先学写笔画少的字,而且要一笔一画地学写。学认字则不然,认笔画多的字并不比认笔画少的字难。而且,根据婴幼儿“整体模式识别”的特点,可以一个字一个字认,也可以两个字、三个字、一串字同时认。这就是先识字后读书与先读书后识字有机的结合,即书本环境与非书本环境的有机结合。两条腿跑当然比单腿跳快。(徐德江,2005)
  大脑的记忆力在婴幼儿时期最活跃。幼儿三岁之后,自然记忆的能力开始下降,所以,像学口语一样,识字的最佳期也是在三岁以前。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孩子在3岁以前就学会汉字,以改变当今许多孩子在上小学后才开始“扫盲”的窘境。
  跟成年人理性分析式的思维不同,婴幼儿的思维是整体感知式的。整体识别就好比照相,是把感知到的整个形体一下同时摄入,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科学的婴幼儿识字教育同当前的小学识字教学方法迥然不同。就是用孩子自然学会说话的方法,指导孩子自然地学会识字。充分发挥婴幼儿特有的惊人的记忆力,指导婴幼儿识字。让孩子经常接触到汉字,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记住。婴幼儿左脑逻辑思维尚未充分发展起来,认识事物主要是右脑整体式的识别。右脑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主要负责的是形象思维,具有图像处理、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功能。因此,文字的形体在教育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图像性越强的文字就越容易为婴幼接受和掌握。
  婴幼儿的认知规律决定了识字对象的优劣。徐先生清楚地发现,汉字特别适应婴幼儿识字教学。汉字的左右双脑性,表意性,以及区别性大分辨率高的特点都十分适合婴幼儿的学习。
  在传统的汉字教育习惯中,对于孩子的汉字教育一般开始在小学入学之后。也就是说,6岁之前的幼儿阶段的汉字教育并不是教育的主流,至于对于3岁以前婴儿阶段的汉字教育,可以说完全处于空白之中。对于那些比大多数孩子较早掌握汉字的情况,人们或者将之抬高到“神童”的地位,或者不予认可,往往认为过早学习汉字是对儿童施加了压力从而会对其成长不利。
  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汉字教育所立足的根基是来自西方的语言文字学观点。这种观点的根本原则是将文字看作语言的附庸而处于第二性的位置,由此推断出:文字必然产生在口语之后。所以,对于儿童的语言文字教育,也必然应当遵循口语第一、文字第二的次序。反映在具体教学上,就成了不符合实际的“先听说,后读写”的原则。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人们便产生了“学说话”易于“学认字”的观点,认为如果过早教育孩子认字,就会忽略对他们的听说训练,从而违反了学习由浅入深的原则。
  另一方面,传统汉字教育还认同了西方以拼音文字为基准的文字学观点,认为拼音文字是文字中的简易方式,而汉字的字形比起几十个字母来看,要繁难许多。因此汉字教育不仅不应在语言教育之前,更不应该比西方儿童学习文字的时间提前。
  正像《思考汉字》所说:在“幼儿识字有害论”的影响下,中国现阶段的汉字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这就意味着孩子从出生到6、7岁之前还处于一个文字真空状态。众所周知,汉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表意而形象的汉字,而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却只能“望字兴叹”了。受“幼儿识字有害论”最直接影响的是小学课业负担无法减轻的问题。可能大多数孩子都有感触,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像从一个游乐场进入了一个失去了乐趣的枯燥的训练所,为了弥补缺失的汉字教学,学校不得不在几年之内花大力气对孩子进行识字教育,使小学的“减负”难以真正达到。同时,汉字深具的意象性、趣味性的特点在学校一统、指令式的教学中也难以得到体现,从而使孩子时常在一种无奈的情况下被灌输了汉字教育。(黄霄雯、徐晓萍,2005)
  
  四、婴幼儿识字的科学教育模式
  
  徐德江先生提出,人类的基本语文教育模式,从出生开始,应该来一个转变。即由旧的基本语文教育模式:
  


  在人类语文教育发展史上,这个转变将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五、“字宝宝乐园”的成功实践
  
  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理论和方法自从徐德江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创立以来,在海内外大力倡导汉字文化早期教育理念,推行完整语文教育实践以及促进婴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模式用一句最生动的话来概括就是:在字宝宝乐园中“玩汉字”!
  游戏是幼儿教育领域中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但在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中轻视与忽视游戏是一个在全球幼儿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玩汉字”的提出,在语言文字教育这个新的角度,首先重申了对婴幼儿来说,“玩”就是最轻松愉快的学习。其次,在实践上,通过创设各种形式、无穷多样的汉字教育游戏,使婴幼儿在“玩”汉字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口语和文字。从而既实现了婴幼儿掌握文字后便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自我教育(通过阅读)的汉字工具价值,又实现了使婴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汉字文化的早期渗透、有效开发婴幼儿大脑潜能的汉字本体价值。验证了通过玩获得相应的学习经验是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最适宜”的方法。
  “字宝宝乐园”跟其他的识字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特色:
  ① 游戏课堂无形教育;
  ② 自由自在弹性学习;
  ③ 感性识字集中高效;
  ④ 童趣游戏简便自然;
  ⑤ 身心协调综合发展;
  ⑥ 无穷玩法不断创新。
  2001年5月9日教育部“科学教育”总课题组高度评价了“字宝宝乐园”这一实践成果:
  我国著名汉语言专家徐德江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婴幼儿汉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为开发婴幼儿潜能、提高全民族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汉字环境,以汉字为载体,以汉字文化为依托,让婴幼儿只认不写,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自然习得,既掌握口语和文字,又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和早期渗透,使其智能得到充分开发,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符合婴幼儿的认知规律,是婴幼儿汉字教育在脑潜能开发上的成功运用。
  2000年,“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研究”被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开发儿童少年潜能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在徐德江先生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全国各地数十万婴幼儿进行科学汉字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深受广大儿童家长、幼教工作者的欢迎和好评。
  
  六、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的重大意义
  
  徐德江先生指出,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的意义:对孩子而言,有利于脑潜能的开发,即有利于良好的品德培养;有利于提高智商;有利于学习普通话;有利于口说语言的发展;有利于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培养;有利于扩大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其他方面而言,不仅有利于婴幼儿教育的全面提高,对整个基础教育,整个汉语文教育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对人类语言文字理论和语文教学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徐德江,2005)
  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晚报等许多新闻单位都报导了徐德江先生倡导和实践的婴幼儿科学识字教育的情况。
  徐先生把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作为一项提高民族教育水平的伟大工程。他在《关于婴幼儿识字问题》一文中指出:“科学的婴幼儿汉字教育,是人类生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徐德江,1993)婴幼儿识字教育的改革不仅是起步,也是根本和彻底改革的起始与示范。这场根本改革的意义在于:不仅使孩子入小学时像具有说话能力一样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更主要的是抓住关键期开发了脑潜能,提高了孩子的素质。这就为创建跨越式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21世纪幼教新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使基础教育发生重大改变,还将促使多学科的理论更新,特别是对语言文字理论和语文教学理论的发展,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人类的语言文字理论由西方人创建的第一阶段步入到主要由东方人创建的第二阶段。
  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这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必将对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面貌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安子介、郭可教 《汉字科学的新发展》,香港瑞福有限公司,1992
  陈金明 《识字教育与儿童认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
  黄霄雯、徐晓萍 《思考汉字》,同心出版社,2005
  刘景钊《汉字:沟通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桥梁》,《汉字文化》1992年第3期
  秦新华 《序》,见徐德江、冬雪《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石井勋 《石井博士幼儿能力开发法》,内蒙古蒙古学出版社,1993
  石井勋 《汉字锤炼心灵(上、下)》,《汉字文化》2005年第3、4期
  孙久荣《脑科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王忠恕《汉字纵横谈》,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徐德江 《语言文字理论新探》,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徐德江 《当代语言文字理论的新构想》,科学报出版社,1992
  徐德江 《关于婴幼儿识字问题》,《汉字文化》1993年第2期
  徐德江 《汉字与普通语言学》,《汉字文化》1998年第1期
  徐德江 《开发脑潜能与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
  徐德江 《浅谈文字语言》,《汉字文化》2005年第1期
  徐德江 《论汉字的科学性》,《汉字文化》2007年第1期
  徐德江 《普通语言文字学简论》,同心出版社,2009
  徐德江、冬雪 《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徐德江、冬雪 《字宝宝乐园游戏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姚淦铭 《汉字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袁晓园《论汉字的优越性》,《汉字文化》1991年第1期
  周洪飞 《识字和不识字幼儿图书阅读的比较研究》,《学前教育》1999年第1期
   朱曼华(译录) 《国外学者论汉语汉字》,《汉字文化》 1991年第4期
  
   (通讯地址:100036 北京第119信箱,作者为研究员)
其他文献
在近年的山水画创作中,林培松注重笔墨表现语言的丰富,且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追求和语言趣味,能在奔放中求宁静,粗犷中求精微,磅礴开合中显清秀飘逸。  认真品读林培松近期的作品,呈现给人的是一派祥和阳光的景象。作品流露出的是优美而抒情的意境之美:有烟云缭绕群峰之中的流动之美,有古道遥遥、古木参天的雄阔之美,有小桥流水渔歌唱晚的田园之美。小品雅趣古韵风雅,通景巨制开合大度、气势壮美,可贵之处给人以画外有画
期刊
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备。据说宋朝时,崇武就称崇武乡守节里。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县,崇武设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 “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
期刊
闽南红砖厝有全国其它地区所没有的“皇宫起”体式,即仿照紫禁城皇宫的体式建造。闽南红砖厝还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  这说的是闽南红砖厝“皇宫起”的建筑形式。  闽系红砖建筑,在闽南以泉州为核心,主要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红砖建筑以三间张
期刊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对汉、英语之间的对称(或对等)与不对称(或不对等)现象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然而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现象的列举对比上,且多从语言外部追本溯源,很少从语言内部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汉、英语际交际中不仅存在一定数量的高度对称的对应语词,如“黑板”与blackboard,和少数谚语,如“血浓于水”与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更存在大量实际对称很
期刊
口福  福州地理位置优越,“襟江带湖,东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益”,拥有“两江润城、碧山环城、水链织城、青峰缀城”和“满城绿荫,暑不张盖”的山水城市景观,加之福州偏居东南,远离中原,避离了政治斗争和兵荒马乱,成为理想的安乐之所。  同时,这里海风浸润、三山遮蔽、气候宜人、物产丰饶,“逢兵不乱,逢饥不荒”,“丰年治世,气象闲暇”。加之南迁汉人带来的崇礼重教、和合儒雅的内陆气质,福州文教昌明、世风古
期刊
刘世儒先生曾经对量词“幅”作过论述,认为“幅”称量“布帛”是由本义而来,用于“纸”是取其平面作用[1]。因为刘先生主要侧重于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的量词研究,受语料所限,对“幅”的演变过程描写得颇为简单,事实上,“幅”虚化为量词后经历了“度量量词—度量量词和个体量词—个体量词”三个阶段。本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考察量词“幅”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一、量词“幅”的产生及其时代    《说文
期刊
世界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学家在给文字下定义时都说,文字是传递信息的书写符号系统;只有中国当代辞书,无一例外,都把文字定义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这种显然错误的定义,却是迄今统治着中国语言文字教学和研究的一整套基础概念。北大语言学教授苏培成竟然断言:这是一切文字的共性;还说,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所以,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把文字定义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既不符合事实,也有悖于逻辑。因为文字,不都是
期刊
“有+VP”一类句式近些年颇受语法学界关注,多数论者认为这类句式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普通话,并形成新的语法变异。关于这一变异形式的成因,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王森等人认为,普通话中这一新兴的句式“与近代汉语北方话中同类格式的遗留……有关”,近代汉语为普通话中这一句式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历史依据”。①王森等所谓“近代汉语北方话中同类格式的遗留”,唯一的根据是孙锡信《〈老乞大〉〈朴通事〉中的一些语法现象》
期刊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是苏轼《荔支叹》中的诗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本诗“解题”中写道:“作者把荔支作为祸根,从汉、唐统治者贪图享受,不惜骚扰人民的历史事实,联系到现实,指名揭发那些官僚争新买宠、谄媚无耻的行为,不稍隐讳。”该书在“尤物”一词下注:“尤物,珍异的物品。”(见该书中编第二册159、160页)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本诗“尤物”下注:“尤物,奇异、珍贵的物品
期刊
历代学者对《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理解不一。一、谖草是否为实有之物。1.孔颖达、马瑞辰等认为“谖非草名”,谖草只是想象之物,并非实有。2.陆德明、黄焯等则认为谖草即萱草、忘忧草。二、萱草能否忘忧,怎样使用方能解忧?1.姚际恒等否认萱草可解忧。2.孔颖达等既判定谖草为想象之物,因此认为其功效也非寻常实有之物可比,以为只要种植、观赏萱草即可奏忘忧之效。3.朱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