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应传授给小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只有既掌握知识又会运用所学知识才能使智力得到发展,才算是学到了真正的本领。以往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培养能力的关键是要靠不断地在实践中运用。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欲望
布鲁納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必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得以发展及提高。首先,教师应把学生引入实践活动中去。“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欲望,学生自然会积极地投入实践活动中去。问题总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的。例如,我在教二年级的学生按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之前,必须先让学生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在掌握相关的知识前提下,提出问题:“我们学会了《汉语拼音字母表》,这到底能对我们下一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思索之余,紧接着激发学生的兴趣:“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字典中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便能明白其中的奥妙了。你们有兴趣当一名‘小小研究员’,参与本次活动吗?”学生被命名为‘小小研究员’参与实践活动,当然不甘落后,学习劲头十足。有个学生因为汉语拼音字母表记得不太熟,还迫不及待地翻书,认真地复习。他在实践中发现原来以前学的知识是很重要的。
二、做好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的教育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应组织好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利用已学过的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语文课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而且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学习、生活的工具,是个体求得发展的基本条件。例如,我教学生学习语言交际——《学会祝贺》这节课之前,我先组织同学们参与贺卡设计活动。学生们绘画、制作贺卡的热情远高于花一元钱来买张普通的贺卡。由于是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他们在送贺卡之前还反复地练说了几遍祝贺的话,希望老师、朋友能高兴地接受。我还组织学生们课后去祝贺其他需要祝贺的人。同学们想了很多,也说了很多。等下了课或放了学,他们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去实践。他们不仅学会了祝贺,更学会了在生活中表达自己心意的一种方式。
三、及时、合理地指导实践活动
学生以前学过的学习方法,如果在后来的学习中不能灵活运用,那么这些知识还不能算被真正掌握。语文学科中,有许多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在讲读课上传授的。教师应及时、合理地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练一练,而这些练习若能联系生活实际,则学生更能及时、深刻地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做到活学活用。
在劳动课上,学生们做过“塑丝毽子”。语文课上,在教学“吹、写、投、跑、游、跳、看、唱”这些词的运用时,我让学生重新“回”到劳动课上——请学生上台边讲边做“塑丝毽子”,要求用上准确的动词,介绍制作方法。学生们很容易地就说了一段话,而且用的动词非常准确。我曾教的二年级语文课本申有两篇课文与信有关,一篇是《寄往南极的信》,另一篇是《南极来信》。教完课文后,我启发学生们:写信是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方式,经常写信能提高写作水平。同学们平时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值得告诉别人的事情,都可以用日记或写信的形式记录下来。后来,在国庆节七天长假中,我收到了好多学生的来信,信中告诉我一些他们在节假日的生活情况。有些学生生病了,还亲自写了请假条让家长或同学带给我……当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有不足之处时,我会及时提出并予以指导。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们不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深刻体会到了语文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四、重视开发、利用语文教育资源
学生能否切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本身。因此,我觉得教师本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各种可用资源,不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运用语文的机会。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我们要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来学语文,用学会的语文知识为现实生活服务。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着这样的愿望:“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于;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探索,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一、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欲望
布鲁納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必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得以发展及提高。首先,教师应把学生引入实践活动中去。“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欲望,学生自然会积极地投入实践活动中去。问题总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的。例如,我在教二年级的学生按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之前,必须先让学生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在掌握相关的知识前提下,提出问题:“我们学会了《汉语拼音字母表》,这到底能对我们下一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思索之余,紧接着激发学生的兴趣:“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字典中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便能明白其中的奥妙了。你们有兴趣当一名‘小小研究员’,参与本次活动吗?”学生被命名为‘小小研究员’参与实践活动,当然不甘落后,学习劲头十足。有个学生因为汉语拼音字母表记得不太熟,还迫不及待地翻书,认真地复习。他在实践中发现原来以前学的知识是很重要的。
二、做好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的教育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应组织好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利用已学过的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语文课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而且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学习、生活的工具,是个体求得发展的基本条件。例如,我教学生学习语言交际——《学会祝贺》这节课之前,我先组织同学们参与贺卡设计活动。学生们绘画、制作贺卡的热情远高于花一元钱来买张普通的贺卡。由于是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他们在送贺卡之前还反复地练说了几遍祝贺的话,希望老师、朋友能高兴地接受。我还组织学生们课后去祝贺其他需要祝贺的人。同学们想了很多,也说了很多。等下了课或放了学,他们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去实践。他们不仅学会了祝贺,更学会了在生活中表达自己心意的一种方式。
三、及时、合理地指导实践活动
学生以前学过的学习方法,如果在后来的学习中不能灵活运用,那么这些知识还不能算被真正掌握。语文学科中,有许多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在讲读课上传授的。教师应及时、合理地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练一练,而这些练习若能联系生活实际,则学生更能及时、深刻地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做到活学活用。
在劳动课上,学生们做过“塑丝毽子”。语文课上,在教学“吹、写、投、跑、游、跳、看、唱”这些词的运用时,我让学生重新“回”到劳动课上——请学生上台边讲边做“塑丝毽子”,要求用上准确的动词,介绍制作方法。学生们很容易地就说了一段话,而且用的动词非常准确。我曾教的二年级语文课本申有两篇课文与信有关,一篇是《寄往南极的信》,另一篇是《南极来信》。教完课文后,我启发学生们:写信是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方式,经常写信能提高写作水平。同学们平时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值得告诉别人的事情,都可以用日记或写信的形式记录下来。后来,在国庆节七天长假中,我收到了好多学生的来信,信中告诉我一些他们在节假日的生活情况。有些学生生病了,还亲自写了请假条让家长或同学带给我……当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有不足之处时,我会及时提出并予以指导。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们不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深刻体会到了语文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四、重视开发、利用语文教育资源
学生能否切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本身。因此,我觉得教师本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各种可用资源,不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运用语文的机会。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我们要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来学语文,用学会的语文知识为现实生活服务。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着这样的愿望:“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于;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探索,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语文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