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经是高职教育中必须面对的教育形式,也是現阶段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具体开展中,应该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优势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具体提出两者协同发展模式策略,望采纳。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模式
一、 引言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又提出了为各行各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在具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理论 实习模式,让学生将理论融入实践中。但由于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以技能操作为主,思政教育相对欠缺,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基于此,应该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优势,开展两者协同模式,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打好基础。
二、 充分发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优势
新时期,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能上,同时对人才创新能力有更高要求。目前,很多社会企业招聘工作都指向了高职院校,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教学理念以及培养目标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进程。
在高职院校成立以来,其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国家与学校在师资培养力度上也不断加强,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模式,能够建立在优秀的师资团队基础上,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在师资培养中,可以培养同时具备思政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组织学校教师到实习企业进行调研,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这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大有裨益。另外,高职院校开展两者协同发展模式的优势,还体现在高职学生身上,相对于普通学校来说,高职院校长期以来特色办学,让学生更加看重技能学习,其本身创新创业意识就较为浓厚,利用这一优势进行落实,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 建设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团队
为了能够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必须重视教师思政团队培养。首先,应该向高职思政教师普及思政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与水平,同时从思政学习中掺杂创新创业理论培训,让其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并将这种思想传播给高职学生。在开设思政课堂时,应该将思政教育思想灌输到每一个学生心中,为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拥有相应的素质打好基础。教师应该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社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从思想政治素质上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端正学生的就业创业思想,为其将来创业就业打好基础。
四、 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为了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高职院校在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开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加以创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实践结果得到展示。第二,要求学生具有灵敏的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第三,学校可以积极地举行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自己的个人想法通过实践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积极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水平。
五、 高职院校必须做好教学的协调工作
相对于现代化企业发展,为了能够具有较为长远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化建设。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如此,也需要保证相关教学理论的规范性,在学校中积极开展规范性建设,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进程。在两者协同发展模式下,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一堂课,而思想政治教学作为第二堂课。第一堂课目的是提升学生全面能力,而第二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意识与思想,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将两堂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推动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六、 总结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培训中重要的场所,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目前市场发展形势,加上人力资源发展的特点,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这与高职院校一贯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相符合的。思政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为学生将来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冬雪.“校企协同”框架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为例[J].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及中青年交流学会,2016,23(8):14-15.
[2]孙秀春,连新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人才资源开发,2016,21(3):78-79.
[3]王艳,陈淑娟.大学生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研究[J].阴山学刊,2016,24(9):32-33.
[4]吴秀林.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4(8):87-88.
作者简介:
张丹丹,湖南省株洲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模式
一、 引言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又提出了为各行各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在具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理论 实习模式,让学生将理论融入实践中。但由于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以技能操作为主,思政教育相对欠缺,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基于此,应该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优势,开展两者协同模式,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打好基础。
二、 充分发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优势
新时期,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能上,同时对人才创新能力有更高要求。目前,很多社会企业招聘工作都指向了高职院校,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教学理念以及培养目标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进程。
在高职院校成立以来,其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国家与学校在师资培养力度上也不断加强,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模式,能够建立在优秀的师资团队基础上,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在师资培养中,可以培养同时具备思政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组织学校教师到实习企业进行调研,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这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大有裨益。另外,高职院校开展两者协同发展模式的优势,还体现在高职学生身上,相对于普通学校来说,高职院校长期以来特色办学,让学生更加看重技能学习,其本身创新创业意识就较为浓厚,利用这一优势进行落实,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 建设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团队
为了能够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必须重视教师思政团队培养。首先,应该向高职思政教师普及思政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与水平,同时从思政学习中掺杂创新创业理论培训,让其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并将这种思想传播给高职学生。在开设思政课堂时,应该将思政教育思想灌输到每一个学生心中,为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拥有相应的素质打好基础。教师应该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社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从思想政治素质上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端正学生的就业创业思想,为其将来创业就业打好基础。
四、 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为了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高职院校在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开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加以创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实践结果得到展示。第二,要求学生具有灵敏的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第三,学校可以积极地举行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自己的个人想法通过实践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积极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水平。
五、 高职院校必须做好教学的协调工作
相对于现代化企业发展,为了能够具有较为长远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化建设。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如此,也需要保证相关教学理论的规范性,在学校中积极开展规范性建设,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进程。在两者协同发展模式下,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一堂课,而思想政治教学作为第二堂课。第一堂课目的是提升学生全面能力,而第二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意识与思想,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将两堂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推动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六、 总结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培训中重要的场所,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目前市场发展形势,加上人力资源发展的特点,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这与高职院校一贯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相符合的。思政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为学生将来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冬雪.“校企协同”框架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为例[J].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及中青年交流学会,2016,23(8):14-15.
[2]孙秀春,连新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人才资源开发,2016,21(3):78-79.
[3]王艳,陈淑娟.大学生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研究[J].阴山学刊,2016,24(9):32-33.
[4]吴秀林.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4(8):87-88.
作者简介:
张丹丹,湖南省株洲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