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育的第三次变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ai5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我国源远流长的语文教育发展过程,朱绍禹教授在《语文思维培育学·序》中,曾作过高屋建翎的概括。他将我国语言教育的纵向发展概括为两次重大的转变:即从文字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的教育;从语言文字型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这是颇有见地的。纵观我国古代几千年的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以文言书面语言一统天下的文字型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五四”前后,一批有识之士掀起新文化运动,开始重视口头语言,提倡白话文,才实现了中国语言教育史上的第一次转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固然对语文教育作了许多新的探索与尝试工作,但仍囿于“听、说、读、写”这个语言型的范畴之内。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在语文教育的改革中逐渐认识到,语文教育要适应时代要求,还必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思维;必须强化语文和思维的训练。这也就形成了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第二次转变。
  笔者认为,这两次转变在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作用,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时代的前进,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语文教育仍需要不断的除旧布新。近年来,语文教育正在涌动着又一次重大转变,或者说是第三次重大转变。既从语言——思维型向思维——素质型转变。这一正在涌动着的重大转变,既反映了语文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又体现了党和人民的要求,表达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愿望。
  从语文自身的规律讲,语文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它总是循序渐进的,当旧的形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新的形式必然出现。“语文——思维型”相对“文字——语言型”是一个进步。但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思维型”培养的人才,尽管大多头脑发达,反映敏捷,但“高分低能”、“多才少德”的偏颇并不鲜见。如果现在的语文教育仍停留在“思维型”上,显然落后了,这势必需要有一个新的教育形式来代替。这一形式就是涌动在语文教育中的第三次转变——素质型教育。
  对培养素质型人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也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将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这些都为我们指明了素质型人才教育的方向。显然,如果我们的教育仍停留在“思维型”上,这恐怕只能算是《纲要》中要求的“文化素质”的方面,离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差距,实现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落实《纲要》和《决议》的基本精神,就必须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就语文教育而言,就必须变语文——思维型教育为思维——素质型教育。
  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素质型人才的教育,这是其它人文学科无法相比的。就语文本身则言,至少有两大特色。一是语文具有工具性。可以说,要学好其它文化科学知识,必须先学好语文,语文素质的提高,是素质型教育的必备基础条件之一。对语文本身的学习、提高,必然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文以载道”的功能。固然数学、物理课能给人以严密;音乐、绘画课能给人以美感;历史、自然课能给以激情。但它们的全面性远不如语文来得直接。因语文教育本身就是“文”中有“道”的。在传授专业知识的的同时,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渗透爱祖国、爱集体、遵纪守法甚至国家前途等方面的教育,就会像春雨润物一样,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说过:一个负责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是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可见,他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十分注意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质上就是一种素质的培养。魏老师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还有以语文知识与能力为主的第二课堂中丰富多彩的文学社、书法社、暑假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则是受教育者提高能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的好形式。这也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进行素质型人才培养的沃土,是语文教育之所以有很快适应时代潮流进行重大转变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之所以构想出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的提法,并非标新立异,因为素质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呼唤,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进行的改革与创新。最近《光明日报》就撰文指出“应不应该进行素质教育,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素质教育不仅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的办学思想,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后退的余地。”让我们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培养中,鼎力革新,勇往直前,切实抓好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以迎接我国语文教育第三次转变的勃兴。
  
  单位:湖北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
其他文献
“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其实验目的是:用实验方法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和从实验轨迹求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在做实验时可能出现的失误:有忘记记录抛
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少人提出语文教学不讲或少讲语文知识,牵动亿万国人的中考和高考也基本上倾向于不把语法、修辞、逻辑和文体知识列考试范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的专门条目。语文教师和有关研究人员回避甚至排斥语文知识,传授语文知识、考察语文知识成了观念落后,抱守残缺的代名词。多年来主宰着语文课堂的语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著 吕春昕 编译  清晨,妈妈去上班。她把九岁的佩佳叫醒,对他说:“你已经放假。你今天的任务是:在农会旁边栽一棵树,读写《远处的青山》这本书。”  佩佳想再睡一会儿,妈妈上班的时候睡觉才香呢!当他醒来时,太阳已经当空,他想马上开始干活。不过他又想了想:还来得及呢!  佩佳在一棵高大的绿荫如盖的桑树下,他想:我在这里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于是,他跑到果园里去,吃了一些鲜果,跟蝴
期刊
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属于基础阶段,虽然学习任务比较轻松,但是由于缺乏语言学习环境,仍有不少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有难度,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导,帮助学
期刊
期刊
一、构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的缘由    自从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运用于课堂的研究开展以来,合作学习就一直是学校教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在众多研究者关注下,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全员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法”、“小组调查法”、“合作阅读小组法”、“合作掌握学习法”、“综合教学法”等合作学习方法层出
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是由范梅南等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所倡导的.他们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的方法,是说出和不断
岑参诗作大多以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为主.是其代表作之一.应该说诗人在状写边塞风光的同时,更多是在叙写守边将士的苦寒生活;而诗人在抒写惆怅之情的同时,也是在为边关将士言
期刊
鲁迅谈到自己写小说的经验时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叫做心灵的窗子”(达·芬奇《笔记》);而且“,眼睛是这样敏感的器官,根据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