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认为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其会计假设也与会计基本假设一致,但企年金基金会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会计假设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束缚,有了质的突破,体现出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假设的一些新的特征。会计主体假设,扩展了传统会计主体的外延;持续经营假设,深化了传统持续经营的内涵;会计分期假设,细划了传统会计期间的界限;货币计量假设,兼容币值稳定与否的可能性;权责发生制假设,突破了传统会计确认的原则。
关键词: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
一、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属于会计基本理论范畴,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会计研究者一般将最早探讨会计基本假设的殊荣赋予
佩顿(Paton)。自佩顿开始,佩顿和利特尔顿(Littlton)、穆尼茨(Moonitz)、钱伯斯(R . J. Chambers)、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会计研究小组和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都曾经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对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在60年代前后,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达到了顶峰,而其中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述会计基本假设的会计文献应该首推ARS No.1 “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Moonitz,1961)。
必须注意到,会计基本假设是从客观经济环境中抽象而得,其本质上应该是客观的。但是对客观环境进行抽象却必须依赖于会计研究者。会计研究者的主观性(个人偏好与价值判断、认识局限乃至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关于会计基本假设所形成的结论。一方面,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是由客观的经济环境所决定,这个特点决定了会计基本假设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具备一定程度的客观性质;另一方面会计基本假设也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对客观经济环境进行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因此不可避免地具备一定的主观性①。
会计基本假设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理论,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亦称会计的前提,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毋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目前为国际会计界普遍认可的基本假设有五个,即会计主体(Entity)假设、持续经营
(GoingConcern)假设、会计分期(AccountingPeriod)假设和货币计量(Monetary Measurement)假设、权责发生制假设。我国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将会计基本假设确定为以上五个,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 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假设
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基本假设也与会计基本假设一致,但企年金基金会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会计假设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会计理论束缚,实现了质的突破。体现出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假设的特征。
1. 会计主体假设,扩展了传统会计主体的外延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它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如公司、工厂、车间等核算主体,都是具有一定机构和人员的实体性组织。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则是以其本身为会计主体,其特殊性在于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而无具体的组织机构和空间范围,即不具有实体性。基金的各项功能都由受托人、管理人和托管人等代为行使,基金的会计核算与其会计主体是相互分离的,即基金虽然是会计主体,但并不承担会计责任,而是由其管理人进行核算,提供会计信息。
将基金界定为单独的会计主体,其意在于:一是将基金的管理主体——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活动与企业年金基金的经营活动区分开来;二是将基金公司管理的不同基金之间的经营活动区别来开,
从而真实、公允地反映基金的投资增值情况。随着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的出现,会计主体的“虚化”现象将会越来越多,但到目前这还只留在理论探时阶段。而基金会计在会计实务中则已经走到了前面,将具有独立资金来源和经济利益的虚拟实体纳入会计系统,这无疑大大扩展了会计主体的内涵和外延。
2. 持续经营假设,深化了传统持续经营的内涵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会计才可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持续经营确保了会计能够提供管理人员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为决策总是在研究历史资料、立足今天的会计主体现实情况、在掌握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展望和预测,因而只有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提供的连续的会计信息,才是真正有用的信息,才能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依据。
而企业年金基金的持续经营有其特殊的含义:一方面由于企业年金基金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导致其会计主体与核算主体的分离,使得其持续经营受制于更多经营主体的约束。另一方面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兼有企业会计的盈利特征与基金会计资产受约束的双重会计特征,使得其持续经营的含义不仅是指企业年金基金要能够实现保值增值,不至于在可预见的将来资不抵债,而且是指企业能够持续缴费,年金经营机构能构持续经营,不至于因企业缴费和年金经营机构的破产而使年金基金不能持续。这一持续经营假设,深化了传统持续经营仅包含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内涵。
3. 会计分期假设,细划了传统会计期间的界限
传统的会计分期一般以年度、半年、季度和月份为单位,分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对于一般行业来说,无论是从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还是从管理者、投资者的需求角度,这种期间的划分都是可接受的。随着网络的普及,即时财务报告的概念已成为理论热点。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分期的细化则从会计实务上打破了原有的会计分期框架,对于进一步推广即时财务报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由于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主要投向是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债券等高流动性、高风险性的证券投资,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和环境变化常常导致基金价格与其净值发生偏离。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会计分期对基金进行核算与披露的话,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早已事过境迁,毫无意义。因此,从及时性原则出发,基金会计期间划分必然更加细化,即以周甚至是日为核算披露期间。企业年金基金必须在每日沪、深两市收盘时,估算和公告基金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以增强信息的及时性,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
4. 货币计量假设,兼容币值稳定与否的可能性
由于最终生成的财务报表上体现的数字具有概括性的特征,而货币则是惟一的、统一的计量尺度,所以货币计量假设必须存在。但是,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的子假设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则成为财务会计和会计计量乃至财务报表改革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币值稳定不变假设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坚实根基,而与公允价值则是不相称的。
币值稳定不变假设体现了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的依存和互动的关系。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将会计目标限制在“受托责任观”的层次上,但是会计环境的变化(逐渐成熟的证券市场、资本的高度流通性、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目标产生影响,使之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尽管历史成本会计信息也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但是决策有用决不仅意味着简单地由过去推知未来,要真正对决策有用,及时的现在信息和具备合理预测能力的未来会计信息必不可少,必然要求采纳公允价值。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中公允价值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就要求货币计量假设兼容币值稳定与否的可能性。
5. 权责发生制假设,突破了传统会计确认的原则
权责发生制假设。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一明确规定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假设之一,将权责发生制放到假设的层次突出了权责发生制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地位。以权利或责任是否发生为依据来判定、安排经济业务是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及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后的位置,它高于其他的会计确认原则。传统的会计确认理论以实现原则为指导,即会计只对“已实现”或“已发生”的交易事项进行确认。对于在形式上不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事项,即使其在经济实质上已导致经济资源的流入或流出,也不得进入会计系统。以稳健性为指导的实现原则,是造成衍生金融工具等许多“表外项目”无法进行确认的主要障碍。
按照我国有关基金管理规定,所有基金在每个交易日结束后必须进行估值,并根据估值结果调整基金净值。这样就产生了基金的投资估值增值,而该增值部分并未实现,按照实现原则是不能进行会计确认的,可见,对传统确认原则的突破是不可避免的。《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中首次提出“未实现利得”的概念,规定在估值日对股票投资和配股权证进行估值产生的增值或减值,确认为未实现利得。而“投资估值增值”也为与之对应资产方会计要素同时进行确认。“投资估值增值”和“未来现利得”的确认虽然有着特殊的行业背景特征,不可能全面应用于其他会计领域,但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与证券投资基金会计大同小异,权责发生制假设应是其基本假设之一。
注释:
①杜兴强 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再认识 决策借鉴 199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杜兴强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再认识,决策借鉴,1999年第3期
[3] 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基本会计准则,会计研究,1997第12期
[4] 持续经营会计假设面临问题的探讨,禹红丽,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第21期
[5] 试论网络经济时代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会计假设创新任海英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7年第6期
(作者通讯地址:万州区职业教育中心财务科 重庆 万州404020)
关键词: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
一、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属于会计基本理论范畴,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会计研究者一般将最早探讨会计基本假设的殊荣赋予
佩顿(Paton)。自佩顿开始,佩顿和利特尔顿(Littlton)、穆尼茨(Moonitz)、钱伯斯(R . J. Chambers)、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会计研究小组和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都曾经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对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在60年代前后,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达到了顶峰,而其中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述会计基本假设的会计文献应该首推ARS No.1 “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Moonitz,1961)。
必须注意到,会计基本假设是从客观经济环境中抽象而得,其本质上应该是客观的。但是对客观环境进行抽象却必须依赖于会计研究者。会计研究者的主观性(个人偏好与价值判断、认识局限乃至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关于会计基本假设所形成的结论。一方面,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是由客观的经济环境所决定,这个特点决定了会计基本假设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具备一定程度的客观性质;另一方面会计基本假设也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对客观经济环境进行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因此不可避免地具备一定的主观性①。
会计基本假设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理论,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亦称会计的前提,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毋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目前为国际会计界普遍认可的基本假设有五个,即会计主体(Entity)假设、持续经营
(GoingConcern)假设、会计分期(AccountingPeriod)假设和货币计量(Monetary Measurement)假设、权责发生制假设。我国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将会计基本假设确定为以上五个,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 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假设
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基本假设也与会计基本假设一致,但企年金基金会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会计假设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会计理论束缚,实现了质的突破。体现出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假设的特征。
1. 会计主体假设,扩展了传统会计主体的外延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它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如公司、工厂、车间等核算主体,都是具有一定机构和人员的实体性组织。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则是以其本身为会计主体,其特殊性在于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而无具体的组织机构和空间范围,即不具有实体性。基金的各项功能都由受托人、管理人和托管人等代为行使,基金的会计核算与其会计主体是相互分离的,即基金虽然是会计主体,但并不承担会计责任,而是由其管理人进行核算,提供会计信息。
将基金界定为单独的会计主体,其意在于:一是将基金的管理主体——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活动与企业年金基金的经营活动区分开来;二是将基金公司管理的不同基金之间的经营活动区别来开,
从而真实、公允地反映基金的投资增值情况。随着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的出现,会计主体的“虚化”现象将会越来越多,但到目前这还只留在理论探时阶段。而基金会计在会计实务中则已经走到了前面,将具有独立资金来源和经济利益的虚拟实体纳入会计系统,这无疑大大扩展了会计主体的内涵和外延。
2. 持续经营假设,深化了传统持续经营的内涵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会计才可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持续经营确保了会计能够提供管理人员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为决策总是在研究历史资料、立足今天的会计主体现实情况、在掌握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展望和预测,因而只有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提供的连续的会计信息,才是真正有用的信息,才能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依据。
而企业年金基金的持续经营有其特殊的含义:一方面由于企业年金基金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导致其会计主体与核算主体的分离,使得其持续经营受制于更多经营主体的约束。另一方面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兼有企业会计的盈利特征与基金会计资产受约束的双重会计特征,使得其持续经营的含义不仅是指企业年金基金要能够实现保值增值,不至于在可预见的将来资不抵债,而且是指企业能够持续缴费,年金经营机构能构持续经营,不至于因企业缴费和年金经营机构的破产而使年金基金不能持续。这一持续经营假设,深化了传统持续经营仅包含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内涵。
3. 会计分期假设,细划了传统会计期间的界限
传统的会计分期一般以年度、半年、季度和月份为单位,分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对于一般行业来说,无论是从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还是从管理者、投资者的需求角度,这种期间的划分都是可接受的。随着网络的普及,即时财务报告的概念已成为理论热点。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分期的细化则从会计实务上打破了原有的会计分期框架,对于进一步推广即时财务报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由于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主要投向是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债券等高流动性、高风险性的证券投资,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和环境变化常常导致基金价格与其净值发生偏离。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会计分期对基金进行核算与披露的话,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早已事过境迁,毫无意义。因此,从及时性原则出发,基金会计期间划分必然更加细化,即以周甚至是日为核算披露期间。企业年金基金必须在每日沪、深两市收盘时,估算和公告基金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以增强信息的及时性,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
4. 货币计量假设,兼容币值稳定与否的可能性
由于最终生成的财务报表上体现的数字具有概括性的特征,而货币则是惟一的、统一的计量尺度,所以货币计量假设必须存在。但是,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的子假设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则成为财务会计和会计计量乃至财务报表改革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币值稳定不变假设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坚实根基,而与公允价值则是不相称的。
币值稳定不变假设体现了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的依存和互动的关系。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将会计目标限制在“受托责任观”的层次上,但是会计环境的变化(逐渐成熟的证券市场、资本的高度流通性、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目标产生影响,使之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尽管历史成本会计信息也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但是决策有用决不仅意味着简单地由过去推知未来,要真正对决策有用,及时的现在信息和具备合理预测能力的未来会计信息必不可少,必然要求采纳公允价值。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中公允价值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就要求货币计量假设兼容币值稳定与否的可能性。
5. 权责发生制假设,突破了传统会计确认的原则
权责发生制假设。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一明确规定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假设之一,将权责发生制放到假设的层次突出了权责发生制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地位。以权利或责任是否发生为依据来判定、安排经济业务是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及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后的位置,它高于其他的会计确认原则。传统的会计确认理论以实现原则为指导,即会计只对“已实现”或“已发生”的交易事项进行确认。对于在形式上不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事项,即使其在经济实质上已导致经济资源的流入或流出,也不得进入会计系统。以稳健性为指导的实现原则,是造成衍生金融工具等许多“表外项目”无法进行确认的主要障碍。
按照我国有关基金管理规定,所有基金在每个交易日结束后必须进行估值,并根据估值结果调整基金净值。这样就产生了基金的投资估值增值,而该增值部分并未实现,按照实现原则是不能进行会计确认的,可见,对传统确认原则的突破是不可避免的。《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中首次提出“未实现利得”的概念,规定在估值日对股票投资和配股权证进行估值产生的增值或减值,确认为未实现利得。而“投资估值增值”也为与之对应资产方会计要素同时进行确认。“投资估值增值”和“未来现利得”的确认虽然有着特殊的行业背景特征,不可能全面应用于其他会计领域,但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与证券投资基金会计大同小异,权责发生制假设应是其基本假设之一。
注释:
①杜兴强 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再认识 决策借鉴 199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杜兴强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再认识,决策借鉴,1999年第3期
[3] 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基本会计准则,会计研究,1997第12期
[4] 持续经营会计假设面临问题的探讨,禹红丽,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第21期
[5] 试论网络经济时代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会计假设创新任海英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7年第6期
(作者通讯地址:万州区职业教育中心财务科 重庆 万州40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