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0年以来国内阿尔都塞研究的基本议题包括症候阅读法、问题式、断裂说和多元决定论。从方法论的视角和高度来把握阿尔都塞,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进步,同时又不能不看到,迄今为止,对于阿尔都塞的研究还很难谈得上决定性的突破,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缺乏自己的理论构架。
〔关键词〕阿尔都塞;马克思;多元决定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2689(2007)03-0156-05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对于阿尔都塞的翻译和研究逐渐增多。2001年,阿尔都塞的《读〈资本论〉》由中央编译局出版;2003年,陈越主译的《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收有阿尔都塞早期和晚年一些重要文献的《黑格尔的幽灵》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些著作的翻译出版,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的阿尔都塞研究。本文对2000年以来国内的研究状况做出述评。
一、症候阅读法
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中,提出了一种认为能够科学解读马克思的阅读方法——症候阅读法。“所谓症候阅读法就是在同一运动中,把所读的文章本身中被掩盖的东西揭示出来并且使之与另一篇文章发生联系,而这另一篇文章作为不出现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1]国内学者对于阿尔都塞的这种阅读法非常重视。
关于症候阅读法的来源,一般认为是来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拉康的语义学。此外,郑忆石认为,阿尔都塞的哲学深受近代唯物唯理论哲学家斯宾诺莎哲学的影响。[2]张一兵指出,阿尔都塞的这种分析方法受巴拉什的影响,因为巴什拉始终拒绝一种他称之为“视觉主义”的东西,坚决反对以视觉为中心的直接“看”的哲学,但并不否认实践和能动性。阿尔都塞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内容概念》一文中转引过这种观点,这是他讨论症候阅读法的理论支援背景。[3]
关于症候阅读法的实质,张一兵指出,所谓“症候”就是由一定的问题式统摄所形成的深层语言之空无,是一种理论的无意识。这个所谓的症候阅读法也就是阿尔都塞的文本解释学,这种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的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建构。[4]欧阳谦认为,在精神分析学的启示下,阿尔都塞决定打破马克思的理论沉默。依据这种诊断式的症候阅读法,阿尔都塞分析了表层文本和深层文本,也就是看得见的具体问题和看不见的问题结构,或者说是字面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字里行间潜藏的理论框架。也就是说,这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通过垂直方向的阅读来突破表层文本的具体问题,抵达深层文本的问题结构;其二是,通过水平方向的阅读去比较不同理论文本之间理论框架的差异。[5]欧阳英则将症候阅读法界定为马克思文本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
对于症候阅读法,国内学者大多予以正面评价。张立波认为,症候阅读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方法,是一种革命的阅读方法。与此同时,他也指出,由于固执执行文本结构的“科学性”,可能窒息马克思思想的多重性和面向未来的特点。[6]欧阳英认为,尽管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足以令人关注的成绩,但由于方法论上所固有的局限性,也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它采用演绎法推出的结论在准确性上是大打折扣的,绝对排除价值判断的文本研究也是不可能的。[7]徐军指出,在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阅读中就需要采用双重阅读,即一方面要在阅读中理解古典经济学文学所表述的理论和概念,另一方面又要透过表面读出古典经济学暗含着的却并未明确表达的内容。马克思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具备了超越前人的可能性。[8]陈爱华则认为,阿尔都塞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与科学主义结构主义的有关理论、拉康的无主体理论、海德格尔的在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整合,形成了其多层面的方法论视域和话语体系。症候阅读为我们研读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不能满足于文本的字面阅读,要善于追述文本的问题式及其问题式的视域,以发现文本的直接视域背后的隐秘的、不在场的、被遮蔽的方面,简言之,要进行反思性的阅读。[9]
二、问题式
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法,从马克思的文本中读出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式。按照阿尔都塞的阐述,问题式主要包含这样三层意思:决定思想意义的是思想的方法,即思想总问题,只有从总问题出发,组成部分才能在特定的文章中去思考;每一个独特的思想整体的意义取决于它同现有的意识形态结构的关系;推动思想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在该思想的内部,而是在它的外部,在思想家的个性以及同历史的联系上。阿尔都塞强调,必须用问题式来研究马克思思想的发展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质。
对于问题式的含义,国内学者的理解各不相同。庞晓明认为,问题式包含三层意思:第一,问题式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它制约着作者的文本与读者的认知结构;第二,问题式是无意识存在,这是在现有认识结构中的认识论的空白;第三,不同问题式之间存在认识论的断裂,在认识上遵循两个完全不同的认识逻辑,两者不具有任何继承关系;第四,由于上述特征,决定了问题式只能运用症候阅读法才能将它生产出来,即问题式是在解读过程中发现和确立的。[10]张一兵认为,阿尔都塞的所谓问题式就是作为现代科学认识论研究中心的主导性理论框架(或称认知结构),它是使得一种理论能够以特定的方式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潜在建构性结构。[11]张亮指出,对于阿尔都塞来说,问题式首先是一个现实的本体论范畴;其次,问题式是一个具有生产性的认识论概念;最后,问题式是一个以客体为中心、强调主客体互动的方法论概念。[12]尽管对问题式的理解有很大差别,大多数学者都承认,问题式是隐藏在文本症候之后的东西,只能是症候阅读法的目的和对象,而且,它决定了作者思考、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及其基本方式,各种基本概念都被置于其中,并通过它而获得自己特定的意义。
对于问题式的评价,国内学者也有比较大的差别。凌新指出,阿尔都塞在断裂论中指认出的理论范式(总问题)的转变问题,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以及以何种态度对待马克思的全部文本等理论问题都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但他并没有正确理解认识论断裂的实质所在,没有理解马克思的世界观由意识形态转向科学范式的确切含义。[13]张一兵认为,阿尔都塞在确认问题式时,明确将其定位于理论认识的主观产生方式,他并没有打算以此作为吞噬世界的本体论基础,因为阿尔都塞反对任何对主观问题偷换客观问题的唯心主义做法。并且,他认为每一种思想都是由特定的问题式生发建构出来的,问题式也会有真伪之分。[11]张离海认为,阿尔都塞的总目标是制造一个关于知识生产的理论,而系统地阐述马克思著作的哲学框架是一个很好的起点。[14]黄继锋认为,用一种总问题代替另一种总问题的模式来揭示复杂思想的演变过程,是一种把活生生流动的过程强制断流纳入到僵化的框架中去的做法,这种方法归根到底是形而上学的,因而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思想演变过程中要加以摒弃的东西。[15]
三、断裂说
阿尔都塞把问题式和症候阅读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出马克思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意识形态时期向科学时期的“认识论的断裂”。
对于阿尔都塞断裂说的来源及其含义,国内学者基本上达成一致,而且大多数学者对其采取了直接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认为与其说是认识论的断裂,不如说是人为分裂,这种分裂的企图和目的是提倡马克思的后期经济学著作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决定性地位,为结构主义和科学主义开辟一块地盘。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的划分,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严重扭曲。(注:参看张士清.澄清被经济学语境遮蔽的人道主义——兼析施密特对结构主义的批判,社会科学辑刊,2003。刘智娴.关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反思,湖北社会科学,2005。黎光容.人之本质:破解“两个马克思”之谜的新视角.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5。)当然,也有些学者对断裂说采取了具体分析的态度。例如,张成岗认为,阿尔都塞正确地看待了知识发展过程中的断裂,认为存在科学革命,这对理解人类的认识过程与科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阿尔都塞的理论也具有局限性:首先,他的认识论具有目的论的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它的科学性;其次,他把科学与意识形态几乎完全对立起来也是不对的。[16]张一兵指出,这一新的断代理论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诠释学有着釜底抽薪的意味。但它确实带有明显的独断和形而上学的特征,其致命弱点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性实践本质,也带有明显的方法论帝国主义痕迹,这种结构主义理论逻辑必然带有的弊病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17]
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学者还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申为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探讨。张一兵认为,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哲学的界划是空洞无物的。这种观点起源于传统哲学解释框架的斯大林二元体系,为了替这种二元结构的哲学构架打圆场,阿尔都塞制造了这种无根据的观念。按照这种界划,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形式的阶级斗争几乎就成了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光亮无比的科学理论。这是极其牵强附会的。特别是他这里关于哲学没有对象的说法是站不住的。由于阿尔都塞对哲学的理解仍然是旧形而上学式的东西,所以他无法看到真实发生的历史,特别是马克思所开辟的颠覆形而上学之后的哲学之思。[18]李桂花指出,阿尔都塞看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例如,他认为科学是正确反映外界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正确的认识工具;而意识形态则是渗透着阶级利益、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情感的价值观念体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总问题,不应予以混淆。但是,必然看到,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观点是有缺陷的:第一,他夸大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第二,他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19]
张一兵认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之所以在后世有如此大的光亮,主要原因是他对拉康的挪用。拉康对个人主体的证伪成了阿尔都塞意识形态逻辑的起步基石,拉康的异化主体论则引申出意识形态文化建构中的常人镜像复制和对统治本身的自动臣服。社会关系被再生产,于是统治被再生产。[18]唐正东指出,对意识形态的解析与超越贯穿着阿尔都塞思想发展的始终,他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在一种思想张力之中: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又始终至力于探寻超越或摒弃意识形态的可能性。[20]李静指出,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是对人的意识的加工。而且他用结构主义的视角从科学、历史、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具体的历史也被当时的意识形态所掩盖,人们所看到的只是意识形态的体系;理论有意识形态和科学之分,在一种理论初创阶段,必然要经历意识形态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科学;科学就是去认识意识形态,以概念的方式,通过理性思维的道路,去发现意识形态背后的历史的真实,存在的真实。[21]
在论证阿尔都塞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及其评价上,国内学者持全面的态度,在对阿氏理论进行分析后,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李桂花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观点是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他夸大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第二,他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19]王晓升指出,从表现上看阿尔都塞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仔细思考,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他按照自己对于科学和意识形态的解释,一方面他把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割裂开来,另一方面又暗自承认它们之间是对应的。这种矛盾和他对纯粹科学理论的错误理解是分不开的。[22]
随着对于阿尔都塞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开始研究文艺的意识形态问题。于文秀指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对文化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使他们在抵抗与反判权力话语的道路上又有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首先,阿尔都塞的理论为‘文化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范式;其次,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理论使“文化研究”对主体性与意识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再次,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在70年代处于巅峰状态,在当时理论界风光占尽,他的理论最显在的影响是直接运用它去分析文学文本与文化现象。[23]孟登迎则认为,阿尔都塞并不认为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种二元的关系,而是一种由艺术、意识形态和科学构成的三元关系。只有在这种复杂的多元关系当中,艺术的独特性才可能显现出来。艺术既不是科学,也不能被简单地归为意识形态。[24]丁立群指出,在阿尔都塞看来,结构主义对文化现象的一般理解是正确的。每一个明确见诸文字的本文实际上都可看作是一个双重结构体,它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文本的文字语言结构、语言间的逻辑联系等构成本文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则潜藏于表层结构背后,它包括文字之间的空白、标点符号的间断、文章对某些问题的沉默、空缺等。[25]江智萍认为,阿尔都塞对主体性的理解不仅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传统,更重要的是他将意识形态纳入到物质生产的领域,从而使意识形态作为劳动力的人的再生产问题发生紧密联系,这就更一步启发人们从文学生产论的理论视角去拓展、深化文学理论研究成果。[26]
四、多元决定论
阿尔都塞通过论述马克思和黑格尔在辩证法、历史观上的总体性的不同,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历史观在本质上是多元决定的,其目的在于揭示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哲学存在的区别,同时也反对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主义、技术论的“颠倒论”的神话。他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在辩证法和历史观中的“总体性”的区别界定为“多元决定”和“一元决定”的区别,在他看来,社会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总体,其中既有作为基础的经济因素,也有建立在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因素,他们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
在多元决定论的理解阐释方面,郑忆石认为,虽然阿尔都塞借助黑格尔的过程辩证法,得出了无主体的社会结构的观点,但他所依据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在相当程度上是片面的,尤其是他忽略了黑格尔深刻的历史主义思想。[27]肖虹认为,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概念是在同黑格尔的比较中阐述马克思的辩证法时提出的。多元决定强调的是矛盾的不平衡发展以及主要矛盾的支配作用,这些又离不开复杂整体的多环节主导结构。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强调经济的归根到底的作用,但这又不同于单纯的经济决定论。[28]刘莘指出,多元决定是阿尔都塞运用结构主义方法来分析矛盾的产物,它强调了结构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组成整体结构的各结构性要素在理论上的等值性。[29]郑忆石还指出,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明确地使用过这一概念,没有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加以系统的表述,所以后人对马克思的相关思想有很多误解,但无论如何,不能抹杀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也不能否认马克思哲学中结构因果观的存在。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在总体性、因果观上的根本区别,进一步导致了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矛盾的多元决定与矛盾的一元决定。[30]
在对多元决定论的评价方面,国内学者评价不一。郑忆石指出,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性。它揭示了近代以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根深蒂固的片面性之一,即只见统一,不见对立。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的矛盾观,实质上蕴含着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即认识任何事物,必须破除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从现代科学对事物考察中得出的方法出发。与此同时,我们又应看到阿尔都塞多元决定的矛盾观的片面性;抹煞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界限;抹煞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拒绝对矛盾本身进行对立统一的分析。[31]张金鹏认为,阿尔都塞的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全新的理解与解释,他的历史观的成败得失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阿尔都塞对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人道主义的弱点;他的理论可能比人道主义的理论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本义,这也是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的重要贡献。但由于阿尔都塞过分强调了结构的作用,使人变成了完全被动的社会存在,人的主动性在他那里消失了。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的调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的力量,并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他所坚决批判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32]
五、结语
从国内最早介绍阿尔都塞的文章来看,阿尔都塞是作为一个政治家被介绍到中国来的。《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0年第2期刊登了美国学者E·库尔楚埃尔的文章《路易·阿尔都塞:介乎哲学和政治之间》;同年又在第3期以“关于路易·阿尔都塞的两篇资料”为题,刊登了阿尔都塞的两篇文章:《哲学是革命的武器——回答玛丽亚·安东尼埃塔·马奇奥奇的提问》和《一封论艺术的信——答复安德烈·达斯普尔》。1984年,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中译本出版。这一时期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的判定上,在阿尔都塞是否是结构主义的问题上有很多争论。
20世纪90年代,国内对于阿尔都塞没有什么新的翻译,研究阿尔都塞思想框架的哲学论文相对增多。主要集中在三个议题上: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阿尔都塞的“认识断裂说”;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90年代后期,对于阿尔都塞的研究迅速增多。对于阿尔都塞和毛泽东的比较研究也开始展开。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反人道主义等议题的研究依然在持续,深度上也有了明显深入,特别是注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待阿尔都塞的理论工作,因此,大多从症候阅读法、问题式入手,来探讨他的断裂说和多元决定论,应该说。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进步。观点固然重要,得出观点的方法和思路更为重要。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阿尔都塞的观点,都需要从方法论的原则和高度出发,才能得出比较充分的把握。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对于阿尔都塞的研究,目前还很难谈得上决定性的突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研究者缺乏自己的理论构架。阿尔都塞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意义在于,对马克思理论的解读不能囿于某种固定的理论框架、理论范式、理论思路,而应尝试从各种新的角度进行理解和诠释。对于阿尔都塞解读模式的批评,固然不能从固有的理路框架出发,简单地拒斥他的理论思考,但真要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还需要确立独特的理论框架。另外,阿尔都塞的理论面貌是相当复杂的,他的很多著作还没有中译本,例如《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政治和历史》、《精神分析论集:弗洛伊德和拉康》、《来日方长》等。对哲学著作的研究,可能会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我们对于阿尔都塞的整体理解。
〔参考文献〕
[1]阿尔都塞.读〈资本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郑忆石.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近代唯物唯理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1).
[3]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和意识形态[M].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3.
[4]张一兵. 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 [J]. 南京大学学报,2002(3).
[5]欧阳谦.马克思主义的“守夜人”——阿尔都塞的理论解读[J]. 教学与研究,2005(1).
[6]张立波.阅读马克思的三种方法[J]. 现代哲学,2002(3).
[7]欧阳英.对研究马克思文本三条路径的梳理——兼评当前我国研究马克思文本存在的问题[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8]徐军.阿尔都塞论“马克思主义古典经济学”的关系[J]. 前沿,2001(10).
[9]陈爱华.试析“症候阅读”的方法论视域[J]. 南京社会科学,2002(4).
[10]庞晓明.追随马克思的问题式[J].南京社会科学. 2002(4).
[11]张一兵.问题式:阿尔都塞的核心范式[J]. 哲学研究,2002(7).
[12]张亮.问题式的生产与客观文本解读的可能性[J]. 中共福建省党委学报,2002(1).
[13]凌新.试论马克思理论范式的转变——从阿尔都塞的“总问题”概念谈起[J]. 江汉论坛,2003(10).
[14]张离海.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3).
[15]黄继锋.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观评说[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6]张成岗.阿尔都塞的科学认识论:从“绵延”到“断裂”[J]. 河北学刊,2003(2).
[17]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新考证[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2).
[18]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J].理论探讨,2002(5).
[19]李桂花.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吗——兼评阿尔都塞和哈贝马斯的观点[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0]唐正东.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J].浙江学刊,2004(6).
[21]李静.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3).
[22]王晓升.评阿尔都塞的科学和意识形态观[J]. 探索,2006(4).
[23]于文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文化研究”思潮[J]. 哲学研究,2002(6).
[24]孟登迎.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与文艺问题[J]. 外国文学,2002(2).
[25]丁立群.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种文化哲学阐释[J]. 哲学动态,2003(3).
[26]江智萍.围困主体与主体突围——浅谈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文艺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4).
[27]郑忆石. 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观中主客体关系的“解读”[J]. 学术月刊,2002(11).
[28]肖虹.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概念[J].邢台学院学报,2007(1).
[29]刘莘.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及其理论取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30]郑忆石.“颠倒”还是“根本改造”——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读[J]. 扬州大学学报,2005(6).
[31]郑忆石.“一元决定”与“多元决定”——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矛盾观的解读[J]. 滨州学院学报,2004(1).
[32]张金鹏.阿尔都塞“无主体”历史观的理论意识及其局限性[J]. 哲学研究,2001(12).
(责任编辑:李晓光)
Commentary Review of Study on Althusser since 2000 in China
XING R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2,China)
Abstract: BStudies on Althusser in China since 2000 mainly focsed on the following: symptomatic, problematic, epistemological break and overdetenmination. However, there is no decisive breakthrough on the studie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ure.
Key words: Althusser; Marx; overdetermination
〔关键词〕阿尔都塞;马克思;多元决定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2689(2007)03-0156-05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对于阿尔都塞的翻译和研究逐渐增多。2001年,阿尔都塞的《读〈资本论〉》由中央编译局出版;2003年,陈越主译的《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收有阿尔都塞早期和晚年一些重要文献的《黑格尔的幽灵》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些著作的翻译出版,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的阿尔都塞研究。本文对2000年以来国内的研究状况做出述评。
一、症候阅读法
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中,提出了一种认为能够科学解读马克思的阅读方法——症候阅读法。“所谓症候阅读法就是在同一运动中,把所读的文章本身中被掩盖的东西揭示出来并且使之与另一篇文章发生联系,而这另一篇文章作为不出现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1]国内学者对于阿尔都塞的这种阅读法非常重视。
关于症候阅读法的来源,一般认为是来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拉康的语义学。此外,郑忆石认为,阿尔都塞的哲学深受近代唯物唯理论哲学家斯宾诺莎哲学的影响。[2]张一兵指出,阿尔都塞的这种分析方法受巴拉什的影响,因为巴什拉始终拒绝一种他称之为“视觉主义”的东西,坚决反对以视觉为中心的直接“看”的哲学,但并不否认实践和能动性。阿尔都塞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内容概念》一文中转引过这种观点,这是他讨论症候阅读法的理论支援背景。[3]
关于症候阅读法的实质,张一兵指出,所谓“症候”就是由一定的问题式统摄所形成的深层语言之空无,是一种理论的无意识。这个所谓的症候阅读法也就是阿尔都塞的文本解释学,这种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的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建构。[4]欧阳谦认为,在精神分析学的启示下,阿尔都塞决定打破马克思的理论沉默。依据这种诊断式的症候阅读法,阿尔都塞分析了表层文本和深层文本,也就是看得见的具体问题和看不见的问题结构,或者说是字面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字里行间潜藏的理论框架。也就是说,这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通过垂直方向的阅读来突破表层文本的具体问题,抵达深层文本的问题结构;其二是,通过水平方向的阅读去比较不同理论文本之间理论框架的差异。[5]欧阳英则将症候阅读法界定为马克思文本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
对于症候阅读法,国内学者大多予以正面评价。张立波认为,症候阅读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方法,是一种革命的阅读方法。与此同时,他也指出,由于固执执行文本结构的“科学性”,可能窒息马克思思想的多重性和面向未来的特点。[6]欧阳英认为,尽管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足以令人关注的成绩,但由于方法论上所固有的局限性,也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它采用演绎法推出的结论在准确性上是大打折扣的,绝对排除价值判断的文本研究也是不可能的。[7]徐军指出,在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阅读中就需要采用双重阅读,即一方面要在阅读中理解古典经济学文学所表述的理论和概念,另一方面又要透过表面读出古典经济学暗含着的却并未明确表达的内容。马克思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具备了超越前人的可能性。[8]陈爱华则认为,阿尔都塞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与科学主义结构主义的有关理论、拉康的无主体理论、海德格尔的在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整合,形成了其多层面的方法论视域和话语体系。症候阅读为我们研读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不能满足于文本的字面阅读,要善于追述文本的问题式及其问题式的视域,以发现文本的直接视域背后的隐秘的、不在场的、被遮蔽的方面,简言之,要进行反思性的阅读。[9]
二、问题式
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法,从马克思的文本中读出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式。按照阿尔都塞的阐述,问题式主要包含这样三层意思:决定思想意义的是思想的方法,即思想总问题,只有从总问题出发,组成部分才能在特定的文章中去思考;每一个独特的思想整体的意义取决于它同现有的意识形态结构的关系;推动思想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在该思想的内部,而是在它的外部,在思想家的个性以及同历史的联系上。阿尔都塞强调,必须用问题式来研究马克思思想的发展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质。
对于问题式的含义,国内学者的理解各不相同。庞晓明认为,问题式包含三层意思:第一,问题式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它制约着作者的文本与读者的认知结构;第二,问题式是无意识存在,这是在现有认识结构中的认识论的空白;第三,不同问题式之间存在认识论的断裂,在认识上遵循两个完全不同的认识逻辑,两者不具有任何继承关系;第四,由于上述特征,决定了问题式只能运用症候阅读法才能将它生产出来,即问题式是在解读过程中发现和确立的。[10]张一兵认为,阿尔都塞的所谓问题式就是作为现代科学认识论研究中心的主导性理论框架(或称认知结构),它是使得一种理论能够以特定的方式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潜在建构性结构。[11]张亮指出,对于阿尔都塞来说,问题式首先是一个现实的本体论范畴;其次,问题式是一个具有生产性的认识论概念;最后,问题式是一个以客体为中心、强调主客体互动的方法论概念。[12]尽管对问题式的理解有很大差别,大多数学者都承认,问题式是隐藏在文本症候之后的东西,只能是症候阅读法的目的和对象,而且,它决定了作者思考、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及其基本方式,各种基本概念都被置于其中,并通过它而获得自己特定的意义。
对于问题式的评价,国内学者也有比较大的差别。凌新指出,阿尔都塞在断裂论中指认出的理论范式(总问题)的转变问题,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以及以何种态度对待马克思的全部文本等理论问题都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但他并没有正确理解认识论断裂的实质所在,没有理解马克思的世界观由意识形态转向科学范式的确切含义。[13]张一兵认为,阿尔都塞在确认问题式时,明确将其定位于理论认识的主观产生方式,他并没有打算以此作为吞噬世界的本体论基础,因为阿尔都塞反对任何对主观问题偷换客观问题的唯心主义做法。并且,他认为每一种思想都是由特定的问题式生发建构出来的,问题式也会有真伪之分。[11]张离海认为,阿尔都塞的总目标是制造一个关于知识生产的理论,而系统地阐述马克思著作的哲学框架是一个很好的起点。[14]黄继锋认为,用一种总问题代替另一种总问题的模式来揭示复杂思想的演变过程,是一种把活生生流动的过程强制断流纳入到僵化的框架中去的做法,这种方法归根到底是形而上学的,因而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思想演变过程中要加以摒弃的东西。[15]
三、断裂说
阿尔都塞把问题式和症候阅读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出马克思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意识形态时期向科学时期的“认识论的断裂”。
对于阿尔都塞断裂说的来源及其含义,国内学者基本上达成一致,而且大多数学者对其采取了直接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认为与其说是认识论的断裂,不如说是人为分裂,这种分裂的企图和目的是提倡马克思的后期经济学著作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决定性地位,为结构主义和科学主义开辟一块地盘。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的划分,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严重扭曲。(注:参看张士清.澄清被经济学语境遮蔽的人道主义——兼析施密特对结构主义的批判,社会科学辑刊,2003。刘智娴.关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反思,湖北社会科学,2005。黎光容.人之本质:破解“两个马克思”之谜的新视角.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5。)当然,也有些学者对断裂说采取了具体分析的态度。例如,张成岗认为,阿尔都塞正确地看待了知识发展过程中的断裂,认为存在科学革命,这对理解人类的认识过程与科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阿尔都塞的理论也具有局限性:首先,他的认识论具有目的论的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它的科学性;其次,他把科学与意识形态几乎完全对立起来也是不对的。[16]张一兵指出,这一新的断代理论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诠释学有着釜底抽薪的意味。但它确实带有明显的独断和形而上学的特征,其致命弱点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性实践本质,也带有明显的方法论帝国主义痕迹,这种结构主义理论逻辑必然带有的弊病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17]
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学者还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申为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探讨。张一兵认为,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哲学的界划是空洞无物的。这种观点起源于传统哲学解释框架的斯大林二元体系,为了替这种二元结构的哲学构架打圆场,阿尔都塞制造了这种无根据的观念。按照这种界划,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形式的阶级斗争几乎就成了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光亮无比的科学理论。这是极其牵强附会的。特别是他这里关于哲学没有对象的说法是站不住的。由于阿尔都塞对哲学的理解仍然是旧形而上学式的东西,所以他无法看到真实发生的历史,特别是马克思所开辟的颠覆形而上学之后的哲学之思。[18]李桂花指出,阿尔都塞看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例如,他认为科学是正确反映外界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正确的认识工具;而意识形态则是渗透着阶级利益、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情感的价值观念体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总问题,不应予以混淆。但是,必然看到,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观点是有缺陷的:第一,他夸大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第二,他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19]
张一兵认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之所以在后世有如此大的光亮,主要原因是他对拉康的挪用。拉康对个人主体的证伪成了阿尔都塞意识形态逻辑的起步基石,拉康的异化主体论则引申出意识形态文化建构中的常人镜像复制和对统治本身的自动臣服。社会关系被再生产,于是统治被再生产。[18]唐正东指出,对意识形态的解析与超越贯穿着阿尔都塞思想发展的始终,他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在一种思想张力之中: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又始终至力于探寻超越或摒弃意识形态的可能性。[20]李静指出,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是对人的意识的加工。而且他用结构主义的视角从科学、历史、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具体的历史也被当时的意识形态所掩盖,人们所看到的只是意识形态的体系;理论有意识形态和科学之分,在一种理论初创阶段,必然要经历意识形态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科学;科学就是去认识意识形态,以概念的方式,通过理性思维的道路,去发现意识形态背后的历史的真实,存在的真实。[21]
在论证阿尔都塞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及其评价上,国内学者持全面的态度,在对阿氏理论进行分析后,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李桂花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观点是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他夸大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第二,他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19]王晓升指出,从表现上看阿尔都塞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仔细思考,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他按照自己对于科学和意识形态的解释,一方面他把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割裂开来,另一方面又暗自承认它们之间是对应的。这种矛盾和他对纯粹科学理论的错误理解是分不开的。[22]
随着对于阿尔都塞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开始研究文艺的意识形态问题。于文秀指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对文化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使他们在抵抗与反判权力话语的道路上又有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首先,阿尔都塞的理论为‘文化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范式;其次,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理论使“文化研究”对主体性与意识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再次,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在70年代处于巅峰状态,在当时理论界风光占尽,他的理论最显在的影响是直接运用它去分析文学文本与文化现象。[23]孟登迎则认为,阿尔都塞并不认为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种二元的关系,而是一种由艺术、意识形态和科学构成的三元关系。只有在这种复杂的多元关系当中,艺术的独特性才可能显现出来。艺术既不是科学,也不能被简单地归为意识形态。[24]丁立群指出,在阿尔都塞看来,结构主义对文化现象的一般理解是正确的。每一个明确见诸文字的本文实际上都可看作是一个双重结构体,它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文本的文字语言结构、语言间的逻辑联系等构成本文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则潜藏于表层结构背后,它包括文字之间的空白、标点符号的间断、文章对某些问题的沉默、空缺等。[25]江智萍认为,阿尔都塞对主体性的理解不仅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传统,更重要的是他将意识形态纳入到物质生产的领域,从而使意识形态作为劳动力的人的再生产问题发生紧密联系,这就更一步启发人们从文学生产论的理论视角去拓展、深化文学理论研究成果。[26]
四、多元决定论
阿尔都塞通过论述马克思和黑格尔在辩证法、历史观上的总体性的不同,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历史观在本质上是多元决定的,其目的在于揭示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哲学存在的区别,同时也反对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主义、技术论的“颠倒论”的神话。他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在辩证法和历史观中的“总体性”的区别界定为“多元决定”和“一元决定”的区别,在他看来,社会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总体,其中既有作为基础的经济因素,也有建立在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因素,他们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
在多元决定论的理解阐释方面,郑忆石认为,虽然阿尔都塞借助黑格尔的过程辩证法,得出了无主体的社会结构的观点,但他所依据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在相当程度上是片面的,尤其是他忽略了黑格尔深刻的历史主义思想。[27]肖虹认为,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概念是在同黑格尔的比较中阐述马克思的辩证法时提出的。多元决定强调的是矛盾的不平衡发展以及主要矛盾的支配作用,这些又离不开复杂整体的多环节主导结构。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强调经济的归根到底的作用,但这又不同于单纯的经济决定论。[28]刘莘指出,多元决定是阿尔都塞运用结构主义方法来分析矛盾的产物,它强调了结构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组成整体结构的各结构性要素在理论上的等值性。[29]郑忆石还指出,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明确地使用过这一概念,没有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加以系统的表述,所以后人对马克思的相关思想有很多误解,但无论如何,不能抹杀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也不能否认马克思哲学中结构因果观的存在。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在总体性、因果观上的根本区别,进一步导致了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矛盾的多元决定与矛盾的一元决定。[30]
在对多元决定论的评价方面,国内学者评价不一。郑忆石指出,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性。它揭示了近代以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根深蒂固的片面性之一,即只见统一,不见对立。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的矛盾观,实质上蕴含着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即认识任何事物,必须破除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从现代科学对事物考察中得出的方法出发。与此同时,我们又应看到阿尔都塞多元决定的矛盾观的片面性;抹煞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界限;抹煞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拒绝对矛盾本身进行对立统一的分析。[31]张金鹏认为,阿尔都塞的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全新的理解与解释,他的历史观的成败得失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阿尔都塞对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人道主义的弱点;他的理论可能比人道主义的理论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本义,这也是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的重要贡献。但由于阿尔都塞过分强调了结构的作用,使人变成了完全被动的社会存在,人的主动性在他那里消失了。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的调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的力量,并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他所坚决批判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32]
五、结语
从国内最早介绍阿尔都塞的文章来看,阿尔都塞是作为一个政治家被介绍到中国来的。《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0年第2期刊登了美国学者E·库尔楚埃尔的文章《路易·阿尔都塞:介乎哲学和政治之间》;同年又在第3期以“关于路易·阿尔都塞的两篇资料”为题,刊登了阿尔都塞的两篇文章:《哲学是革命的武器——回答玛丽亚·安东尼埃塔·马奇奥奇的提问》和《一封论艺术的信——答复安德烈·达斯普尔》。1984年,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中译本出版。这一时期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的判定上,在阿尔都塞是否是结构主义的问题上有很多争论。
20世纪90年代,国内对于阿尔都塞没有什么新的翻译,研究阿尔都塞思想框架的哲学论文相对增多。主要集中在三个议题上: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阿尔都塞的“认识断裂说”;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90年代后期,对于阿尔都塞的研究迅速增多。对于阿尔都塞和毛泽东的比较研究也开始展开。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反人道主义等议题的研究依然在持续,深度上也有了明显深入,特别是注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待阿尔都塞的理论工作,因此,大多从症候阅读法、问题式入手,来探讨他的断裂说和多元决定论,应该说。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进步。观点固然重要,得出观点的方法和思路更为重要。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阿尔都塞的观点,都需要从方法论的原则和高度出发,才能得出比较充分的把握。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对于阿尔都塞的研究,目前还很难谈得上决定性的突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研究者缺乏自己的理论构架。阿尔都塞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意义在于,对马克思理论的解读不能囿于某种固定的理论框架、理论范式、理论思路,而应尝试从各种新的角度进行理解和诠释。对于阿尔都塞解读模式的批评,固然不能从固有的理路框架出发,简单地拒斥他的理论思考,但真要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还需要确立独特的理论框架。另外,阿尔都塞的理论面貌是相当复杂的,他的很多著作还没有中译本,例如《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政治和历史》、《精神分析论集:弗洛伊德和拉康》、《来日方长》等。对哲学著作的研究,可能会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我们对于阿尔都塞的整体理解。
〔参考文献〕
[1]阿尔都塞.读〈资本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郑忆石.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近代唯物唯理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1).
[3]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和意识形态[M].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3.
[4]张一兵. 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 [J]. 南京大学学报,2002(3).
[5]欧阳谦.马克思主义的“守夜人”——阿尔都塞的理论解读[J]. 教学与研究,2005(1).
[6]张立波.阅读马克思的三种方法[J]. 现代哲学,2002(3).
[7]欧阳英.对研究马克思文本三条路径的梳理——兼评当前我国研究马克思文本存在的问题[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8]徐军.阿尔都塞论“马克思主义古典经济学”的关系[J]. 前沿,2001(10).
[9]陈爱华.试析“症候阅读”的方法论视域[J]. 南京社会科学,2002(4).
[10]庞晓明.追随马克思的问题式[J].南京社会科学. 2002(4).
[11]张一兵.问题式:阿尔都塞的核心范式[J]. 哲学研究,2002(7).
[12]张亮.问题式的生产与客观文本解读的可能性[J]. 中共福建省党委学报,2002(1).
[13]凌新.试论马克思理论范式的转变——从阿尔都塞的“总问题”概念谈起[J]. 江汉论坛,2003(10).
[14]张离海.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3).
[15]黄继锋.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观评说[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6]张成岗.阿尔都塞的科学认识论:从“绵延”到“断裂”[J]. 河北学刊,2003(2).
[17]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新考证[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2).
[18]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J].理论探讨,2002(5).
[19]李桂花.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吗——兼评阿尔都塞和哈贝马斯的观点[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0]唐正东.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J].浙江学刊,2004(6).
[21]李静.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3).
[22]王晓升.评阿尔都塞的科学和意识形态观[J]. 探索,2006(4).
[23]于文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文化研究”思潮[J]. 哲学研究,2002(6).
[24]孟登迎.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与文艺问题[J]. 外国文学,2002(2).
[25]丁立群.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种文化哲学阐释[J]. 哲学动态,2003(3).
[26]江智萍.围困主体与主体突围——浅谈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文艺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4).
[27]郑忆石. 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观中主客体关系的“解读”[J]. 学术月刊,2002(11).
[28]肖虹.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概念[J].邢台学院学报,2007(1).
[29]刘莘.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及其理论取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30]郑忆石.“颠倒”还是“根本改造”——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读[J]. 扬州大学学报,2005(6).
[31]郑忆石.“一元决定”与“多元决定”——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矛盾观的解读[J]. 滨州学院学报,2004(1).
[32]张金鹏.阿尔都塞“无主体”历史观的理论意识及其局限性[J]. 哲学研究,2001(12).
(责任编辑:李晓光)
Commentary Review of Study on Althusser since 2000 in China
XING R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2,China)
Abstract: BStudies on Althusser in China since 2000 mainly focsed on the following: symptomatic, problematic, epistemological break and overdetenmination. However, there is no decisive breakthrough on the studie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ure.
Key words: Althusser; Marx; overdetermination